消化系统疑难疾病诊疗思维及病例解析(第二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病例介绍

1.患者基本情况

患者:男性,50岁,退休,河北省辛集市人。

入院时间:2017年7月11日。

主诉:主因间断便血2年,加重20d,发热2周。

现病史:患者缘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便血,量少,偶尔发作,无发热、腹痛,自服云南白药后症状可明显缓解。20d前饮冰啤酒后再次出现便血,暗红色,无脓液,伴脐周痛,便后缓解,无恶心、呕吐,无头晕、乏力、心悸等症状,就诊于当地村卫生所,诊断为“内痔”,给予“止血、消炎”等药物治疗1周后上述症状加重。排便由1次/d增加至7~8次/d,呈稀糊状暗红色血便,且血量较前有所增加(具体量不详),腹痛性状同前,并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无发冷、寒战。于当地医院查肠镜示:回盲部、升结肠散在多处点片状糜烂;其余结肠、直肠黏膜明显充血水肿、糜烂,部分有溃疡形成,表面覆白苔,血管纹理消失;病理:乙状结肠(距肛门约28cm),炎症坏死组织及肌组织;乙状结肠(距肛门约38cm),黏膜急慢性炎症及肠上皮化生伴黏膜下淋巴细胞增生。给予“消炎、保护黏膜”等治疗后症状无改善,近2周体重下降7kg。

既往史:既往无特殊。

个人史:吸烟20余年,平均10支/d,已戒5年;平素偶尔饮酒。

家族史:无特殊。

2.入院查体

T 37.3℃,P 108次/min,R 18次/min,BP 100/73mmHg。贫血貌。双肺呼吸音清晰;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坦,无胃肠型、蠕动波及腹壁静脉曲张,全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存在;双下肢无水肿。

3.入院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5.27×109/L,NE% 51.9%,淋巴细胞(lyrrphocyte,LY)1.34×109/L,单核细胞(monocyte,MO)0.55×109/L,RBC 3.52×1012/L,Hb 106g/L,PLT 226×109/L;ESR 37mm/h;CRP 104mg/L。血生化ALB 23.8g/L;凝血功能PT 14.5s,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time activity,Pa)62%,D-二聚体1.26mg/L;自身抗体均为阴性;肿瘤四项正常;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及肝炎抗体筛查均为阴性;结核菌素试验(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PPD)阴性;γ-干扰素试验阴性;3次粪培养均未检出致病菌。

肠镜:回盲部、升结肠散在多处点片状糜烂,其余结肠、直肠黏膜明显充血水肿、糜烂,部分有溃疡形成,表面覆白苔,血管纹理消失。当地肠镜病理会诊:乙状结肠距肛口28cm:肠壁平滑肌及炎性渗出坏死中可见少许异型淋巴组织;乙状结肠距肛口38cm:黏膜内淋巴组织异型增生,不除外淋巴瘤(图7-1)。

图7-1 乙状结肠病理(HE染色,100×)

胸腹部CT:两侧胸腔积液,伴两肺下叶膨胀不全;两侧胸膜增厚;右肺中叶钙化点;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壁弥漫性增厚伴强化,伴肠周多发稍大淋巴结,肝右叶钙化灶(图7-2)。

图7-2 胸腹部CT

4.初步诊断思维过程

(1)入院时病情总结:

患者为老年男性,慢性病程;以便血为主要表现,近期便血加重且出现发热;电子肠镜提示结肠弥漫性糜烂病变,横、降、乙、直肠重,部分有溃疡形成;病理:乙状结肠(距肛门约28cm):炎症坏死组织及肌组织;乙状结肠(距肛门约38cm):黏膜急慢性炎症及肠上皮化生伴黏膜下淋巴细胞增生;ESR、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

(2)入院时诊断思路:

临床首先考虑溃疡性结肠炎,但需进一步除外感染性肠炎、淋巴瘤等。完善便培养、PPD、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胸腹部CT等检查。实验室回报便培养、PPD、γ-干扰素试验均阴性;胸腹部CT:两侧胸腔积液,伴两肺下叶膨胀不全;两侧胸膜增厚;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壁弥漫性增厚伴强化,伴肠周多发稍大淋巴结。不支持感染性肠炎、淋巴瘤。

(3)入院时初步诊断:

①溃疡性结肠炎(慢性复发型、全结肠型、活动期重度);②低蛋白血症。

(4)入院治疗:

予患者甲泼尼龙琥珀酸钠60mg静脉注射7d后改为口服甲泼尼龙60mg 1次/d;美沙拉秦肠溶片1g 4次/d;人血白蛋白、血浆补充白蛋白、改善凝血;布拉氏酵母菌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调节肠道菌群。

5.后续病情变化

患者粪便转为黄色成形软便,排便1次/d,无腹痛及发热。复查血常规,WBC 10.22×109/L,NE% 85.3%,RBC 3.64×1012/L,Hb 113g/L;ESR 6.9mm/h;CRP 3.66mg/L;生化,ALB 42.4g/L。应用激素治疗25d后(当时口服甲泼尼龙早28mg晚24mg),患者受凉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8.5℃,无畏冷、寒战,伴头痛,无畏寒、寒战等,自服退热药物,体温未见明显下降,随后出现意识不清,烦躁、四肢不自主活动,并排少量暗红色血便。

查体:意识不清,易激惹,双侧瞳孔正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其余脑神经查体不合作,四肢可见自主活动,具体肌力查体不合作,双侧巴氏征阳性,颈项强直,腹部查体不合作。

脑脊液检查:生化,蛋白1 509.6mg/L,氯101.0mmol/L,葡萄糖2.95mmol/L;脑脊液常规,淡黄色清晰透明,蛋白(+),RBC 9×106/L,WBC 213×106/L;脑脊液培养:脑脊液革兰氏染色未检出细菌,未检出抗酸阳性菌,墨汁染色阴性脑脊液培养未发现致病菌。

头颅MRI:颅内多发异常信号,脑炎(图7-3)?

图7-3 头颅MRI

复查,血常规WBC 6.31×109/L,NE% 90.14%;PCT 0.94ng/mL;ALB 28.60g/L,血糖9.51mmol/L;电解质:Na 126mmol/L,K 4.21mmol/L,Ca 1.88mmol/L;便隐血(+);2次粪培养:光滑念珠菌,真菌G试验:<10pg/mL;结肠造影:肠壁光滑僵硬,膈下可见少见游离气体;腹部CT提示:膈下少量游离气体,不除外肠穿孔;回盲部肠周多发增大淋巴结影。2次血培养: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6.最终诊疗思维过程

(1)入院时病情总结: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主要累及结直肠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其诊断缺乏金标准,需除外感染性和其他非感染性结肠炎。对于本例患者来说,起病初期以排暗红色血便、腹痛、发热为主要表现,肠镜及病理提示慢性炎症改变,消化道造影可见结肠袋消失、铅管征改变,病原学检查为阴性,并且使用激素及美沙拉嗪治疗有效,考虑患者为溃疡性结肠炎。已有研究表明,缺血性肠病(ischemic bowel disease,IBD)患者是合并机会性感染的高危人群。该患者年龄50岁,贫血,白蛋白低,肠道多发病变且糖皮质激素治疗,且用量大,易合并机会性感染。在应用激素25d后突发神经精神异常,脑脊液检测提示蛋白、白细胞、红细胞升高,脑脊液培养2d未培养出致病菌,但血培养经7d培养出单核增生李斯特菌感染。

李斯特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为食源性致病菌,共7种菌株,其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是唯一能引起人类致病的菌株,简称单增李斯特菌,死亡率20%~30%。其为一种短小、革兰氏阳性无芽孢兼性厌氧杆菌,为细胞内寄生菌,主要靠细胞免疫清除,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与菌的毒力和宿主年龄、免疫状态有关,是机会性致病菌,感染后主要表现为脓毒血症、脑膜炎/脑炎和单核细胞增多,有时急性肠炎是其唯一表现。

对于UC合并单增李斯特菌感染来说,新西兰的一项调查研究中,通过肠组织活检检测李斯特菌DNA发现,UC患者阳性率仅为5.3%,CD为6%,而非IBD的患者可达到17.1%,反映了李斯特菌在环境中的广泛存在,并且IBD患者的阳性活检率反而更低,提示LM感染可能对IBD疾病本身并无影响。但又有文献指出,由于IBD患者接受免疫抑制药物,可能导致防御性屏障的剥夺或消耗,因此,更容易受到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定植。有文献报道1例80岁UC患者,因发热、血便入院,应用糖皮质激素和硫唑嘌呤治疗5d后,出现意识障碍、头痛和颈部僵硬。结肠黏膜、血液培养物和脑脊液标本均提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感染。静脉注射氨苄西林改善了发热、血便和头痛的症状,没有任何神经系统后遗症。另有1例37岁UC者,输注英夫利昔单抗治疗过程中,入院20d时发现LM感染。

李斯特菌脑膜脑炎临床表现常为发热、头痛、脑膜刺激征、精神异常、意识障碍、肢体瘫痪、小脑功能障碍等;41%的患者可并发呼吸衰竭。诊断标准:①脑脊液蛋白浓度>1g/L;②脑脊液白细胞≥100×106/L;③脑脊液糖与血糖浓度比值小于0.5;④脑脊液培养或者血培养李斯特菌阳性,以上4个条件中满足3个可确诊。

李斯特菌脑膜炎易被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李斯特菌对头孢菌素有遗传耐药性,首选氨苄西林或青霉素配伍氨基糖苷类,联合使用可减少复发;疗程2~3周,免疫功能低下者延长至6周。LM脑膜脑炎的治愈标准:停用抗生素1个月后无临床症状的复发,复查脑脊液细菌学检查正常。

(2)鉴别诊断:

结核性脑膜炎。

(3)最终诊断:

①UC;②脓毒血症(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③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脑膜脑炎;④肠穿孔?

(4)治疗方案:

给予美罗培南抗感染;撤离激素,继续美沙拉秦治疗及对症支持;由于患者腹膜刺激征不明显,且意识不清,麻醉风险较大暂予保守治疗,未行手术探查。

7.后续随访

2个月后随访,患者意识清楚,无腹胀、腹痛,粪便转黄,1次/d。复查横、降及乙状结肠:黏膜充血水肿,可见多发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增生性息肉,表面光滑或充血,血管纹理欠清晰;直肠距肛缘约7cm处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可见脓性分泌物附着,血管纹理模糊。病理:(直肠)黏膜慢性炎症伴糜烂,可见隐窝炎及隐窝脓肿。嘱患者继续口服美沙拉秦1.0g 4次/d治疗并加用栓剂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