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血小板功能异常
(一)先天性血小板功能异常
先天性血小板功能异常(congenital qualitative platelet defects)是指由于先天遗传因素而造成血小板质量异常,在数量正常的情况下不能有效止血。最主要的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最常见的实验室异常是出血时间延长。常自幼起病,病情反复,可有家族遗传病史,无明显其他发病原因。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很多,主要为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先天性缺陷,使血小板虽然数量正常,但仍不能有效发挥止血功能,引起出血。分类如下:
1.糖蛋白异常
①糖蛋白Ⅱb/Ⅲa:血小板无力症(glanzmann)血小板减少;②糖蛋白Ⅰb、Ⅺ和Ⅴ:巨大血小板综合征(Bernard-Soulier综合征);③糖蛋白Ⅰb:血小板型(假性)vWD。
2.颗粒分泌异常
①灰色血小板综合征(α贮存颗粒异常或成分缺乏);②δ贮存池病(致密颗粒缺陷或异常);③α/δ贮存池病(α或δ颗粒缺乏或明显减少)。
3.活化异常
①环氧化酶缺乏症;②TXA2合成酶缺乏症;③信号转导缺乏症。
【诊断】
1.症状和体征
出血:很常见,常为黏膜,皮肤出血,最常见的出血为月经过多、鼻出血、反复皮肤青紫和齿龈出血。患者出血症状的严重程度有波动。
2.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血小板计数和形态正常。灰色血小板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较巨大且无颗粒。
(2)出血时间延长。
(3)血小板黏附、聚集功能异常。
(4)血小板相关膜糖蛋白检测有助于诊断。
【鉴别诊断】
1.血小板减少症
会出现相类似出血症状,但血小板数量减少可以鉴别。
2.继发性血小板功能异常
血小板数量正常,有功能异常,但在出血的同时又有严重的临床原发病表现。
【治疗】
1.预防措施
注意口腔卫生,避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等。
2.经常出血患者
注意补充铁和叶酸。
3.出血时给予适当局部治疗
如加压包扎、明胶海绵等,抗纤维蛋白溶解治疗可能有效。
4.严重出血
可输血小板,贫血输浓缩红细胞。
5.异基因骨髓移植
目前取得了一定效果。
(二)继发性血小板功能异常
继发性血小板功能异常(acquired qualitative platelet defects)是指后天由于其他病因所致的血小板功能障碍,导致出血。继发性血小板功能异常所致的出血,发病率远远高于先天性血小板功能异常,且发病机制也更加复杂。
【病因及发病机制】
目前了解到的继发性血小板功能异常的常见病因有:慢性肝肾疾病、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异常蛋白血症、免疫性血小板异常(如血小板抗体)、某些药物等都可造成血小板功能异常。
1.慢性肝脏疾病
如肝硬化可造成血小板GPIb减少,使血小板黏附功能减低;血小板对诱聚剂诱导的聚集功能血小板膜磷脂损害,使之促凝活性减低等均造成血小板功能减低。
2.肾功能不全
可造成血小板第3因子缺陷、GPIb缺陷,使促凝活性及血小板黏附活性减低;血小板聚集功能缺陷、血小板释放障碍,造成出血倾向。
3.骨髓增殖性疾病
可以引起血小板形态异常、血小板功能缺陷、获得性贮存池病和花生四烯酸代谢异常造成出凝血异常,引起血栓和出血倾向。
4.药物
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多见。
(1)影响前列腺素合成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等。
(2)增加血小板内cAMP浓度的药物,如双嘧达莫。
(3)抗凝剂,如肝素。
(4)纤溶药,如尿激酶。
(5)β-内酰胺抗生素。
(6)血浆扩容剂,如右旋糖酐。
(7)抑制血小板膜蛋白受体药物,如噻氯匹定。
(8)血管药物,如硝酸甘油。
【诊断】
1.症状
(1)出血:很常见,常为黏膜、胃肠道、皮肤出血等比较严重的出血。
(2)栓塞:仅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
(3)原发病表现。
2.体征
(1)出血:与出血部位相应的出血体征。
(2)栓塞:与栓塞部位相应的栓塞体征。
(3)原发病体征。
3.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可根据原发病不同而有异常。
(2)出血时间可延长。
(3)血小板聚集、黏附试验异常。
【鉴别诊断】
1.血小板减少症
临床出血情况不能区分,血小板数量可以区别。
2.先天性血小板功能异常疾病
自幼起病,常有家族史。
【治疗】
1.治疗原发病。
2.停止使用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
3.必要时输注血小板及补充凝血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