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颅面畸形
一、颅面骨发育不全
颅面骨发育不全症(Crouzon's syndrome)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畸形,主要是颅骨缝闭合过早引起的。首先由Crouzon报道此病,又称Morbus Crouzon 综合征或鹦鹉头样畸形。
本病有家族遗传倾向,为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活产婴儿每年发病率约 1/50 000。患者表现各异,病情轻重不等,多伴并发症,如视力障碍、听力异常、嗅觉减退、鼻塞、打鼾及上气道阻塞等。通过患儿典型面部特征及体征通常可诊断,影像学检查及基因检测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婴儿时期即有异常,以后发育过程中,颅面骨缝闭合过早,出现骨骼畸形发育,表现前额部突出,前后嵴突出于前额突,有时到鼻根部;头呈短头畸形,面横径变宽,额缝及人字缝早期骨性愈合,颅底后突,上颌发育不全、较小,眶腔浅,下颌突出。
【临床表现】
(一)临床特点
眼部表现,双眼轴性突出,两眼距离过远,睑裂歪斜,眼球震颤、斜视(图6-1-1A);眼底可见有髓神经纤维或视乳头水肿,继发视神经萎缩。视力减退甚至失明。少数病例有泪器畸形、白内障、虹膜缺损、青光眼、暴露性角膜炎等。
图6-1-1 颅面骨发育不全症外观像
双眼轴性突出,两眼距离过远,斜视,下颌骨前突、上下齿反咬合、鹦鹉鼻
全身表现,颌凸畸形、上颌骨发育不全、下颌骨前突、上下齿反咬合、牙齿排列不齐、鹦鹉鼻(图6-1-1B),颅骨额缝及人字缝过早愈合,呈短头畸形、额前突,脑积水、头痛、智力发育异常,还出现腭弓高而窄或有腭裂、听力下降、搐搦。
(二)影像学表现
1.X线表现
颅骨X线平片可见头颅呈舟状畸形,沿矢状缝骨质密度增高,钙质沉着,严重者看不到骨缝,而冠状缝、人字缝、鳞状缝增宽,甚至分离,如有颅内压增高,可见脑回压迹增多;颅骨X线前后位片上可见眼眶内侧壁变斜,颅前窝变狭窄,蝶鞍大,上颌骨发育不全,眶腔浅。沿冠状缝骨质密度增高,钙质沉着,常有颅骨指压切迹;X线侧位片上额骨后旋,额骨后方的骨突无X线突起阴影表现,后方颅穹窿正常(图6-1-2)。
图6-1-2 颅面骨发育不全症的X线表现
A.X线前后位示眼眶内侧壁变斜,颅前窝狭窄,蝶鞍大,上颌骨发育不全,眶腔浅;B.X线侧位示上额骨后旋,额骨后方的骨突无X线突起阴影表现
2.超声检查
B型超声检查显示眶腔小,脂肪垫扁平,视乳头水肿。
3.CT检查
双侧眼球突出于眶外,眼眶浅,颅底前突(图6-1-3),上颌骨发育不全。有时可见眶骨壁缺失、颅眶沟通。
图6-1-3 眼眶CT示双侧眼球突出于眶外,眼眶浅,颅底前突
【诊断】
Crouzon综合征有典型的颅面特征,主要表现为短头、眼眶浅、眼球突出、鹰钩鼻、上颌骨发育不良和下颌相对前突等颅面畸形。手足外观正常。常伴视力障碍、听力异常、鼻塞及上下呼吸道阻塞等。
【鉴别诊断】
小头畸形:小头畸形颅缝也有闭合者,为继发的颅骨闭合症;患儿常无颅内压增高表现,精神智力发育障碍较明显。X线检查骨缝密度可正常,或无脑回压迹增多等颅内高压征象。
【治疗】
治疗无特殊手段,部分可对症进行整形修复手术。
【预后】
国内报道的Crouzon 综合征多数因青光眼导致视力障碍就诊。眼部损害是由于颅骨缝过早闭合导致颅内压升高、神经牵引、视神经孔缩窄等原因引起视神经萎缩,严重者可致盲。颅底部缝隙融合导致鼻部畸形,如鼻中隔偏曲,后鼻孔、鼻咽部狭窄或闭锁。这些解剖结构异常合并腺样体肥大可引起呼吸阻塞或暂停。文献报道,10%的患儿可出现抽搐,3%精神发育缺陷,55%可出现传导性听力丧失,13%外耳道闭锁,唇腭裂少见。
二、眶距增宽症
眶距增宽症(orbital hypertelorism)是指眼眶间骨性距离过大的颅面畸形,最早由Creig于1924 年提出并命名。以往认为眶距增宽症是一种独立的颅面部畸形,现已证明两眼眶间骨性距离的增宽只是一种症状,可以出现于多种类型的颅面畸形中,比如Tessier 0~14号颅面裂畸形以及Crouzon综合征、Apert 综合征等。
【病因】
目前认为,筛房窦的水平方向增宽是眶距增宽症的主要发生机制。筛窦的增宽只限于筛房的前半部分,而一般不涉及筛房的后部及蝶窦部分,此外还有筛板的脱垂。在伴随症状中,视神经夹角变大可导致两眼协同视物能力丧失,而面裂的中鼻部支架结构以及鼻翼软骨的发育不良,则可呈现双重鼻中隔、双鼻尖等症状。
颅面裂导致的眶距增宽症较为严重,可表现为内眦距、外眦距、瞳距过大,同时伴有鼻外形平坦,鼻头低平,鼻尖缺如,鼻背软组织嵴状堆聚,额部、旁正中部的皮肤裂隙,内眦移位等畸形。
颅缝早闭所致的眶距增宽症较轻,—侧颅缝早闭所致畸形的临床表现为单侧的眼眶和眼球的移位。
【诊断】
外观上两眼间距异常分离的状态称为hypertelorism,然而该词还包含有内眦赘皮、小睑裂等眼睑的问题,以及内眦距过大、双眼外斜视状态等增宽样容貌,但不能反映骨性眼眶的异常分离状态关系。因此,把骨性眼眶距离过远导致的异常眼间距外观定义为眶距增宽症(orbital hypertelorism)。
眼眶骨性间距的宽度随年龄、人种而有差异。正常白种人出生时平均眶距为 16mm,以后逐渐增加,女性至13岁,男性至21岁左右眶间基本恒定。正常白种成人内眶距平均值为:男28mm,女25mm。正常汉族成人的眶距平均值也稍大于白种人,为 25~30mm。尽管我国正常人颅骨标本上的内眶距范围在18~30mm,但临床上很难确切地测出活体上的骨性内眶距,因而X线头颅定位片测定是必不可少的。
基于X线头颅定位片测量的眶距增宽症诊断标准:汉族人眶距增宽症诊断标准,穆雄铮等对 150例正常汉族成人头颅 X 线后前位片测量眼眶内侧壁间距离的研究表明,正常成年男性内眶距范围在 24~35mm,平均为 28.87mm,女性为23~32mm,平均27.88mm。汉族正常成人内眦间距男性平均为35.36mm,女性平均为34.34mm。因国人眉弓不高,鼻根不深,较白种人缺乏立体感,因而轻度的眼眶或内眦间距离过宽常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根据这个特点,穆雄铮等从临床角度提出汉族人眶距增宽症的分度标准,Ⅰ度眶距为 32~36mm,Ⅱ度眶距为 36~40mm,Ⅲ度眶距 > 40mm。
【治疗】
Ⅰ度增宽患者无须进行眼眶截骨矫正手术,可通过矫正内眦畸形或垫高鼻梁即可矫正或改善;Ⅱ度以上增宽患者需施行手术矫正。
手术时机选择:目前认为在4~6岁时进行手术为最佳时机。
1967年,Tessier报道了第一例颅内外联合径路眶距增宽症矫正手术。他在颅外进行眼眶外、下缘和眶壁截骨,同时在颅内直视下进行眼眶上、内缘和眶壁截骨,获得良好的术后效果,患者眶距增宽畸形明显改善,成为颅面外科发展历史中的里程碑。1977年,张涤生等完成了国内第一例眶距增宽矫正手术,并由此开始了中国颅面外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