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眼眶病手术治疗原则
眼眶内的组织胚层来源多样,几乎包括了身体所有的组织胚层,因此,眼眶疾病的病种繁多。眼眶与颅脑及鼻窦等组织结构相邻,病变位置较深相互关系复杂,而且某些眼眶病又与全身因素有关或是全身疾病的一部分,这些因素使眼眶手术相对复杂。所以,眼眶手术要求手术医师的知识更加全面,不但需要有娴熟的局部解剖和手术技巧,还要具备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及全身疾病的整体观念。眼眶手术不像眼球手术那样,手术步骤相对恒定,而是需要手术医师根据情况灵活应用。顺利完成一个眼眶手术应包括三个方面,即术前准备、术中操作及术后处理。本节将叙述这些方面的有关原则。
一、术前准备
术前准备(per-operative preparation)是指手术医师在术前对患者的病情、手术设计以及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所做出的全面考虑及必要的准备。包括全面熟悉病史、复习解剖、定性定位诊断及合理的手术设计。
(一)病史
熟悉病史是医生作出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的基础。医生应注意患者每一个细微的症状或体征,有时对手术是有帮助的。如眶顶的病变出现额部感觉异常,可能是病变对眶上神经的侵袭,手术时应特别注意。又如,眶外壁的皮样囊肿患者出现眼突度较前减轻,我们应想到可能因囊肿压迫眶外壁,使眶外壁骨质吸收并与颞窝沟通,囊内容因眶压的关系移向颞窝,使眼突度减少。因此手术中特别注意眶-颞窝沟通性囊肿,并及时处理眶骨壁。总之,术前详细分析病史对手术有很大的帮助。
(二)解剖
手术医师娴熟的解剖知识直接影响手术的效果,否则往往是盲目手术且易出现并发症。以下仅叙述与手术有关的几点问题。
1.眼眶的相邻结构
眶顶的前内方与额窦相邻,其余部分的眶顶与前颅窝相邻,因此,眶顶病变的手术应注意病变与颅内的关系,因病变的压迫或侵袭造成眶顶骨壁破坏,将直接暴露硬脑膜,如果术中不注意可能损伤脑组织。眶内侧经筛骨纸板与筛窦相邻,切除眶-筛窦病变时应注意上方的筛骨水平板,否则即损伤嗅神经。眶内侧的手术还应注意保护泪囊。眶外侧壁的重要结构较少,但应注意面神经的额支和颧支自耳前向额部及眶周走行,外侧开眶术的皮肤切口过长可能损伤该神经,一般认为切口不超过3cm是安全的。
2.树立眼眶的立体解剖概念
眼眶内重要的血管神经均通过眶尖与颅内相连,眶内病变间杂于这些正常的结构中,而且多使正常的解剖位置发生改变。例如病变在眶前部时位于眼外肌的下部,而在眶后部即可能位于眼外肌的上部。眼眶手术的操作是自眶前向眶深部进行,因此,手术医师在术中要树立眼眶解剖的立体概念,根据病变的位置以及与正常结构的关系进行操作,在自前向后的分离过程中始终注意正常结构与病变的关系,以避免出现并发症。
3.正常结构及病变的辨认
在熟悉解剖的基础上,手术中还要迅速准确地辨认病变及正常结构。由于病变的长期压迫或病变直接的侵袭,以及术中过度牵拉,眶内的正常结构往往也发生位置、形态或质地上的改变,特别是术野暴露不良时,有时将正常结构误认为病变。如将肿大、淤血的眼外肌误认为静脉性血管瘤,应特别注意。术中影响发现病变的因素有:术前病变定位诊断不准确;定性诊断错误,如将肿大的肌肉诊断为肿瘤;术中分离不充分,肿瘤表面遗留一层正常组织;病变位于拉钩的下方等。
(三)整体观念
眼眶疾病与全身的关系密切,术前从全身的角度总体分析病情是非常必要的。如患者身体状况是否允许手术的操作时间,术中所要求的体位患者是否可以接受等。此外,手术医师对术中的出血量应作出估计,及时配血。不同疾病出血量不同,有时同一种疾病出血量也不同,如蝶骨嵴脑膜瘤眶内蔓延,其术中的出血量较眶内原发脑膜瘤大得多,术前应有充分的准备。
(四)定性定位诊断
术前准确的定性定位诊断有利于手术进路的设计及术中操作。定性定位诊断除了临床常规检查,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目前在临床上使用的影像检查方法较多,包括超声、CT、MRI、ECT、γ-闪烁显像、MRA、DSA以及各种造影检查。但大多数眼眶病通过超声、CT及MRI检查即可作出诊断。
超声是以不同组织界面的反射强度为成像依据的,可以清楚地显示病变与正常软组织的关系,同时也可显示病变内部的结构,对于某些眼眶病变的定性诊断有较大的意义。彩色Doppler对于显示血管性病变以及显示病变内的血流情况有很大的意义。但是超声有两点不足,一是受到超声波穿透力的限制,对于眶尖部的病变显示不清,二是空间定位欠佳。CT是以不同的组织密度为成像依据,又可以选择不同的投照角度及层面厚度,所以对于病变的空间位置定位准确,同时又可以显示周围结构及继发改变,有利于全面分析病情。在临床上常常通过超声和CT联合应用对眶内病变作出较为准确的定性定位诊断。MRI 的成像参数多,显示病变更加清楚,特别适于眶尖部或可疑眶-颅沟通性病变。
某些经影像学检查仍不能确定诊断的病例,可以选择活体组织检查,包括两种方法,一是针吸细胞学检查,一是病变内穿切组织块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但要注意某些肿瘤不适合进行手术前的活检病理检查,如泪腺多形性腺瘤。总之,术前应尽可能作出较为准确的定性定位诊断。
(五)手术进路
术前应较为详细地制定手术进路,这对于顺利完成手术以及术后有较好的容貌外观有重要意义。手术进路分为:前路开眶、外侧开眶、内外联合开眶、经额开眶,其他术式尚有视神经减压术、眶壁减压术、眶内容切除术及眼眶重建术等。过去曾使用的经皮肤内侧开眶,由于损伤较大、优点不多,现已基本由内侧结膜切口入路代替。常见手术进路的具体方法将在另节讨论,此仅叙述手术进路设计的有关原则。
1.手术进路选择重要结构少的部位,手术切口选择接近病变的位置。眶内上方肿瘤内上结膜切口或内上皮肤切口;眶下方或外下方肿瘤采用下穹窿结膜切口或皮肤切口,经皮肤切口时应选择睫毛下或眶缘下切口,以防术后明显的瘢痕;肿瘤位于眼眶后段、眶尖或病变边界不清考虑有粘连者多选择外侧开眶术;眶深部的海绵状血管瘤但眶尖无粘连者可选择经结膜前路开眶术;肿瘤位于眶内侧靠近前部者采用内侧结膜切口,接近眶尖者多选择内外联合开眶术;经眉弓切口时应选择眉弓下或眉弓上,忌将切口做于眉中间。
2.泪腺肿瘤传统观点认为应外侧开眶,但近年认为外侧开眶较难保持骨膜及肿瘤的完整,且术后眶外壁的断裂不利于放射治疗。目前大多数学者采用经眉弓切口的前路开眶术,术中不分离肿瘤,连同骨膜及肿瘤表面少许正常组织一同切除,即所谓非接触性肿瘤切除术。术后根据病情选择放射或其他治疗。
3.老年人及儿童或有全身病的患者尽量选择简单术式,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
4.眶内容切除及其重建术适用于眶内恶性肿瘤、复发性肿瘤、不能控制的疼痛以及无功能眼眶或有严重的外观缺陷者。眶内容切除术应力争保留眼睑以利二期进行眼眶重建手术。
(六)麻醉的选择
1.局部麻醉
适于成年人,病变位置较浅范围局限者,前路开眶多采用此麻醉方法。
2.全身麻醉
适用于儿童或病变位置较深、范围广泛者,外侧开眶多采用该方法。
3.基础联合局部麻醉
儿童或手术配合欠佳的患者,而且手术范围小、手术时间短的病例适于此种麻醉。
二、术中操作
与手术有关的几个应注意的问题
1.视力问题 术中造成对视神经的直接损伤机会不多,大多是由于对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损伤或术中对视神经过度牵拉所致。在解剖上,多数的视网膜中央动脉是在视神经的下方,距球后10~15mm进入视神经。因此,该部位操作时应避免过度分离。术中造成对视神经损伤的另一个原因是牵拉所致,眼眶手术为暴露病变牵拉是必要的,但应尽量避免将视神经向眶内上方牵拉,因为视神经距眶内上方的距离最近,牵拉时很容易将视神经压迫在眶内上方的骨壁之上,造成视神经的损伤。手术中对视神经的牵拉或脑板的压迫,持续时间不宜超过5分钟,注意适当放松。
2.眼眶良性病变的处理原则是在保证眼眶正常功能的情况下切除病变。
3.眼眶恶性病变的处理原则是在切除病变的基础上尽量保持正常功能。
4.眼眶手术的分离原则是,有包膜的病变紧贴包膜分离;无包膜的病变避免在病变内分离。
5.实性病变原则上应一次切除,如确有困难需分次切除时,对于恶性病变应用纱布对周围术野进行保护,避免细胞种植。
6.囊性病变术中避免破溃,病变较大切除困难时可以将囊内容抽吸,使病变缩小,用组织钳夹取囊壁分离切除。
7.骨壁处理 眼眶手术中除有些骨壁本身的病变需处理,皮样囊肿或恶性病变的眶骨侵犯也应处理。皮样囊肿应去除骨窝中的上皮组织。外侧开眶术术中游离的骨瓣应及时复位,对于术后准备接受放疗的患者不应复位骨瓣。
8.意外出血 对于术中的意外出血不要慌忙,首先压迫或钳夹止血,分析原因做相应的处理,如不能尽快结束手术或出血不止,可采取头高位、强力止血药如巴曲酶,必要时可采用药物控制血压。对于血运丰富的肿瘤手术术前核血备血,或术前行DSA检查了解供血导血管进行血管的栓塞。
9.不同肿瘤的切除方式
(1)质地较韧的肿瘤:如海绵状血管瘤、硬化型炎性假瘤、脑膜瘤,组织钳夹持取出。
(2)质地较脆、易复发的肿瘤:如泪腺混合瘤,夹持肿瘤周围骨膜。
(3)质地脆、包膜薄无法夹持的肿瘤:如神经鞘瘤,囊内切除。
(4)囊性病变:如黏液囊肿、皮样或表皮样囊肿,大部分囊壁分离后切开、吸出囊液,然后在直视下切除囊膜。
(5)需整体一次性切除的肿瘤:如泪腺混合瘤、神经鞘瘤。
(6)无法一次全切的肿瘤:如炎性假瘤、粘连严重的海绵状血管瘤和某些恶性肿瘤,可分块切除,尽可能彻底切除。
(7)因各种原因无法全切的或全切将出现严重并发症可部分切除:粘连严重的海绵状血管瘤、炎性假瘤、血管畸形和淋巴管瘤。
三、术后处理
眼眶手术后的处理对于手术效果是非常重要的,多种眼眶手术的术后处理大致相同。常规加压包扎3~5天。根据需要使用抗生素及激素。
1.术后体位
局部麻醉术后患者一般情况好可以不限制体位。对于全麻术后传统观念认为应平卧4小时,随着麻醉技术的提高,术后患者立即清醒,吞咽反射已经恢复,不必让患者强行平卧位。而且平卧体位使头颈部淤血,加重眶部的出血和水肿,不利于手术恢复。所以,全麻术后应根据情况采取适当的体位。
2.视力监护
术后在眼垫中置入视力监护灯泡,定期接通电源,以患者的光感表示视力的存在,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医生应特别注意患者所述光亮度的变化情况,对于可疑者应立即进行眼部检查,包括可靠的视力、眼底以及必要的电生理检查。随着手术技术的日臻成熟和术中精准的操作,意外视力丧失的发生率逐年下降,视力监护也改为在加压绷带外面照亮来判断患者的视功能。
3.负压引流
适用于术中出血较多,术后估计有眶内淤血的患者。负压引流管应在术后48小时内撤除。同样,此方法也随着手术技术的日臻成熟较少使用。
(唐东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