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类方现代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基于中医方药量效特征的类方研究思路

方剂是中医辨证施治的主要形式,是中医药独特优势的具体体现,是防病治病的物质基础,方药用量是制约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方药量效关系不仅具有一般药物的共有属性,又具有中医药鲜明特征。中医方药用量是中医临床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晶,蕴涵着丰富的科学内涵,体现了中医临床用药规律,是中医辨证施治、遣方用药和表征疗效的物质基础。方药量效关系研究是科技部《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16年)》“中药基础理论研究”重点开展的目标任务。对中医临床经验积累形成的遣方用药科学内涵的诠释和阐明,是当前中医药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对于指导临床合理、安全、有效用药,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是当代保障人类健康的客观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研究思路的创新,为揭示中医方药量效关系科学内涵提供了有力支撑和获得重大突破的可能。

中药量效关系研究存在诸多谜团,如方药量与效关系存在哪些规律,如何阐述,其科学内涵是什么?影响中药量效关系的关键因素有哪些?如何科学地评价?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方药剂量?如何监测及保证方药使用的临床安全性?经过研究量效关系的存在及其初步的表现形式影响中药量效关系的部分关键因素,在如经方剂量的考证和历史变迁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初步形成了方药量效关系研究的方法学体系。然而,研究中也仍然存在许多困惑与难题,如方药量效关系研究对形成方药剂量理论的局限性,剂量范围的扩大带来潜在临床用药安全的问题,剂量范围的扩大与药材资源紧缺的矛盾,来自各个层面的海量复杂数据的整合、利用、分析等,都是亟需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方药量效关系现代研究进展

方药量效关系是中医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方药量效关系的文献与理论研究包括7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经方本原剂量考证、方药剂量发展变化历史研究、证-量-效关系研究、方剂结构与量效关系研究、方药量效关系影响因素研究、随证施量原则研究,以及方药临床用量控制策略与方法研究。

(一)基于中医药文献整理及数据挖掘的方药整体量效关系研究

历代中药用量、功效等均是在不同的方剂中体现出来。针对不同种类的方剂进行数据挖掘研究,分析药物在不同剂型、不同配伍、不同用法、针对不同主治病证等情况下的用量与其发挥功效的关系,是一个较为可行的研究切入点。在丰富的历代文献中发现药物的量效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中医学对药物的用药规律,进一步指导中药的临床合理用药,同时也为中药量效关系的现代研究提供研究思路。在建立较完善系统的中药及方剂应用数据库的基础上,将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与临床疗效及用药特点相结合,探索中药剂量与临床疗效间的变化规律及其评价新方法,能够为临床用药剂量及其疗效的实现提供指导与参考,为揭示中药量效关系的物质基础、药效机制及不良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用量,针对《伤寒论》的剂量之争,仝小林等认为,以1两约合15g在临床应用,往往取效最佳,还原仲景剂量,回归经方本源用量是提高经方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他强调临证诊病之时,应根据病情病势,选择合理的用量。在治疗重症疑难疾病之时,大剂量用药方能力挽狂澜,而在疾病的稳定期和恢复期则仍要小剂量维持疗效。

尚尔鑫等以《金匮要略》收载方剂为研究对象,分析方剂中各药物的功效,并进行统计分析,绘制量效关系曲线。通过对量效关系曲线的分析,发现方剂中药物常用量相对集中,与其表现的功效具有一定的联系。此外,药物用量还受主治病证、配伍关系、剂型等因素影响。其从药物用量的角度对中药功效的多元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较为有效地解释了方剂药物的量效关系,为方剂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角度。

(二)基于效应物质-生物效应的方药整体量效关系研究

中药剂量变化与中药药效物质成分密切相关,而中药成分复杂多样,作用机制复杂。中药量效关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复杂效应成分产生的整合效应及协同/拮抗的整体效应与方剂组方剂量及用量之间的复杂关系。充分运用中药药效学、药理学、化学、药物分析学、药剂学、药物代谢以及生物信息学、计算机技术,有望阐明中药及方剂复杂的量效关系及变化规律。

1.基于整体效应的方药量效关系研究

方药量效关系是中医学科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是中医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进行方药量效关系研究时,动物实验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手段。中医方药的量效关系与其适应证候、药物剂量、配比、物质基础、观察功效等多种因素相关。

(1)方药整体量效关系研究:

方药的剂量是中医临床经验的积累,对于治疗其相应证候具有合理性;而对于特定效应,可能又存在最佳剂量。中药的剂量大小与其药理效应不一定呈正比关系,某些中药在出现明显效应的治疗量基础上,会处于治疗平台期,甚至药效有所下降。华永庆等建立小鼠原发性痛经模型,采用正交t值法进行药味配伍分析,均匀设计法研究药味间剂量配比关系,以痛经小鼠扭体反应潜伏期及次数为主要评价指标,观察当归芍药散及其不同药味组合治疗痛经的作用,为该方重用芍药提供了依据。

(2)方药有效部位量效关系研究:

中药浸膏根据其极性大小又可分为不同的部位,对于中药有效部位的研究近年来显得越来越突出。采用己烯雌酚结合缩宫素致小鼠痛经模型对桃红四物汤各提取部位进行药效筛选并将药效显著部位进行量效关系研究,结果发现桃红四物汤醇提部位以及醇提物中的石油醚部位对痛经模型小鼠有明显的延长潜伏期及抑制疼痛作用。此外,研究表明当归挥发油对正常离体大鼠子宫收缩功能呈双向作用,小剂量(≤20mg/L)略有兴奋作用,大剂量(≥160mg/L)则明显抑制。较大剂量当归挥发油可浓度依赖性地抑制缩宫素诱发的子宫兴奋作用,也可明显抑制高钾引起的子宫收缩。在正常离体大鼠子宫标本中,当归挥发油酸性部位(0~160mg/L)有兴奋作用,仅在320mg/L才出现明显的抑制作用;小剂量当归挥发油酚性部位(≤10mg/L)略有兴奋作用,而大剂量(≥20mg/L)表现为抑制作用;当归挥发油中性非酚性部位(10~160mg/L)均表现为抑制作用,其IC50为32.5mg/L,抑制效价强度是挥发油的3.7倍。

(3)方药效应成分量效关系研究:

中药及复方化学成分众多,对于其量效关系的研究尚存在很多问题,因此,选用有效成分单体进行研究可得到更直观的药效结果。通过观察麻黄碱、苦杏仁苷、甘草酸硫酸钙对磷酸组胺所致气管环痉挛的舒张效应的量效关系时发现磷酸组胺在5×10-7~1×10-4mol/L可引起气管平滑肌呈剂量依赖性收缩,其亲和力指数=5.27;盐酸麻黄碱、苦杏仁苷甘草酸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均能引起气管张力的显著降低,且呈浓度依赖性;盐酸麻黄碱EC50为1.33×10-6mol/L,苦杏仁苷EC50为 2.48×10-4mol/L,甘草酸 EC50为1.61×10-5mol/L,硫酸钙对气管环张力无明显影响。以三七总皂苷为模型药物,基于三七总皂苷各成分曲线下面积(AUC0-∞)自定义权重系数的整合药动学研究模型符合经典药代动力学模型特征,所获参数能够最大程度上表征中药的整体规律,为探讨中药多组分整合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新思路与方法。

(4)方药不同配比量效关系研究:

方药配伍多种多样,同种药味在不同方剂中配比不同,所呈现的药效作用也会有所不同,本课题组采用小鼠离体子宫收缩模型评价当归-川芎不同配比药对挥发性成分的生物效应,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探讨两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配比当归-川芎药对挥发油对小鼠离体子宫收缩效应强弱依次为:当归 -川芎(2∶1)>当归 -川芎(3∶1)>当归 -川芎(1∶1)>当归 -川芎(3∶2);GC-MS分析结果表明对离体子宫收缩效应最佳的当归-川芎(2∶1)药对挥发油中主要成分的比例关系为:(Z)-ligustilide∶(Z)-3-butylidene phthalide∶4,5-dihydro-3-butylphthalide∶(E)-ligustilide∶8,9-dehydro-cycloisolongifolene∶neocnidilide∶(E)-3-butylidene phthalide(80.75∶4.02∶2.07∶1.66∶0.61∶0.53∶0.52)。

2.基于体内过程的方药量效关系研究

药物作用时间受代谢的限制,一般情况下代谢为无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大多从尿液或粪便中排泄,小部分可能通过胆汁或其他途径排泄,因此,一般将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划分为四个期相,即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近年来,学者们提出了多种思路对方药体内量效关系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进展。

(1)建立血清药理学方法探讨中药药效作用强度与量效、时效关系: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是以含药血清在体外的药理效应来反映药物在机体内的作用,它与含药血清中的药物浓度直接相关。由于含药血清的血药浓度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机体的血药浓度,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主要与给药剂量有关。在一定范围内,动物给药剂量越多,其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药物就越多,血药浓度就高,因而所取含药血清的体外药理效应就越强。同时,药物进入体内后,不同药物剂量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不同,血药浓度达峰时间亦不同,起效时间亦不同。利用含药血清来评价药效,何时能够采集到含药量较高的血清,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由于血清中确切的药效成分并不清楚,因此应进行时效关系研究,以药效指标来评判给药时间和取血时间的优劣。

(2)以中药多组分药代动力学整合研究方法探讨中药复杂量效关系规律:

基于中药及方剂多组分作用的特点,建立能够定量表征中药方剂整体作用药物代谢动力学行为的整合参数,建立中药方剂整体药物代谢动力学行为的科学表达体系,探讨中药多组分药代整合行为特点与其所引起的效应之间的规律,最终构建符合中药临床量效关系特点的中药复杂组分量效关系研究方法学体系,从而有效指导中药的临床给药方案设计,充分挖掘、发挥中药方剂的优势疗效。采用的方法和技术主要包括:微透析与UPLC-Q-TOF联用技术;微透析-MS联用技术;在线固相萃取技术(on-line SPE);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UPLC-MS;利用盒式给药方案和多成分同步检测进行中药方剂复杂组分整体药动学研究;利用组合微透析技术,紧密结合药效学评价,进行中药多组分PK-PD研究;计算机模拟辅助中药活性成分的药动学研究;高通量、高灵敏度的生物样品中微量药物及超微量药物定量分析技术;体内外药物代谢产物快速鉴定技术;活性代谢产物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技术;肠肝首过效应研究技术等。

(3)基于代谢组学的方剂量效关系研究:

代谢组学研究生物体内所有代谢产物(主要是低分子量代谢物)在疾病或环境刺激等因素扰动下的动态变化,并以此来反映生物体的生理病理变化趋势,进而揭示生物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实质和机制。换句话说,代谢组学是定量描述生物体的所有内源性代谢物及其对内因和外因变化应答规律的科学。代谢组学强调把人体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从整体观出发考察疾病和药物对人体产生的整体效应,与中医学的整体思想相吻合。因此,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和策略将能够并且已经在中医药的现代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它有可能使得几千年来以经验为基础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中医中药逐步走向科学、客观、准确、定量的现代化诊疗,从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并有力地推进其国际化进程。

方剂量效关系研究中,首先面临的一个难题就在于缺乏一个既符合中医药自身特点,又能得到现代医学认可的疗效评价手段。中医理论强调“辨证论治”,“证”不仅是中医临床诊断疾病和遣方用药的依据,也是临床评价中医用药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重要依据。随着基于代谢组学的中医证候实质研究的开展,代谢组学作为中药整体效应评价方法的价值正在逐步得到认识。代谢组学方法是通过认识“证”的内涵(如物质基础)来评价疗效的,因此,它将成为一种定量的、规范统一的、不依赖于医生个人诊疗水平的、能够为现代医学所广泛接受的疗效评价方法。与常规药理学评价方法相比,代谢组学方法具有整体性、动态性的特点,是能够体现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的疗效评价方法。

基于代谢组学的整体疗效评价方法通过测定内源性代谢物组的变化绘制一定病因下的病理发展过程以及药物干预下向健康平衡状态回归过程的经时变化轨迹。如图2-6所示,在一定病因作用下,生物体的代谢物组经病理发展过程逐步演化至疾病状态(实线)。若在病理发展过程中给予药物治疗,则代谢物组的经时变化将偏离原先的轨迹,逐渐回到或接近平衡状态(虚线)。

方剂量效关系研究可借助上述基于代谢组学的整体疗效评价方法来开展。许多经典方剂,改变其各味药之间的药量配比,则疗效往往不及原方之配比,经药物干预后,其经时变化轨迹将可能出现图2-7所示的两种情况。图2-7(a)表示有一定疗效,但疗效不显著,未能彻底治愈疾病;图2-7(b)则表示基本没有疗效,不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有的方剂,当其药量配比变化时,可能导致功用发生改变。若将不同剂量配比的方剂用于治疗同一证候的疾病,将产生明显不同的治疗效果,其经时变化轨迹应呈现显著的差异[图2-8(a)];而如果将它们分别用于各自适应的“证”,则应分别经由各自的轨迹回归至平衡状态[图2-8(b)]。

图2-6 一定病因下的病理过程及药物干预后向健康平衡状态回归过程的经时变化轨迹

图2-7 改变经典方剂之原方配比导致疗效下降的经时变化轨迹

图2-8 方中剂量变化导致功用改变的经时变化轨迹

方剂配伍减毒也是方剂量效关系研究的热点之一,代谢组学在药物毒性评价方面取得的快速进展为这一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利用代谢组学研究药物毒性及其机制的一般思路是,首先通过测定内源性代谢物组的变化,寻找药物毒性的特征代谢模式及其生物标志物,建立药物毒性模型,再进一步推测体内生化过程,阐明药物作用的靶点或受体,从而推断药物的毒性机制。然而,与化学药的毒性评价研究不同的是,方剂配伍减毒的研究目标不仅在于阐明药物的毒性,更重要的是通过组分配伍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因此其研究内容更加丰富,应通过研究方剂配伍剂量与药物毒性、疗效变化之间的关系,阐释减毒增效的机制。

在运用代谢组学方法评价方剂不同剂量配伍的疗效(包括毒性)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对于内源性代谢物的不同调节作用,并结合系统生物学理论以及常规的药理学、药动学等研究,将能够对方剂的剂量与疗效之间的关系及其物质基础获得深入系统的认识,对方剂的量效关系给出全新的解释。

二、类方量效关系现代研究思路

随着人类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对药物的耐受以及疾病谱的改变,客观上要求中医用方用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以保证临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目前,关于方药量效关系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经验积累和个案分析探索阶段,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方药最佳用量和适宜剂量范围,揭示有效方药量-效间的关联规律及其科学内涵,已成为当前中医药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因此,本节提出了有关类方量效关系研究的几条思路。

1.基于“双相二时段”特征的方药量效关系研究思路

中医方药量效关系是在用药过程中伴随着机体状态的调整和证候转归而实现的临床疗效,具有双相二时段特征(双相:指证候转归取效和疾病指证取效的双相性特征;二时段:指用药过程中表现出的与双相性效应相对应的两阶段时效性特征)。

第一阶段:根据文献研究,确定方剂中药物的最小量与最大量。通过群体药效设计,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证候特点,在最小量与最大量之间的剂量范围内遣方用药。观察主要效应指标、症状体征(证候量表)以及一般理化改变,包括代谢组学等。应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的群体药效学分析技术,分析量效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确定整方结构不变、总量梯度改变对疾病、证候疗效的影响;方中主要药味用量改变对疾病、证候疗效关系的影响;不同证候特点与病理生理状态对量效关系的影响。

第二阶段:为证候分层对照试验。在第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文献与流行病调查结果,采用方药治疗病证的最佳剂量及其配比,药物配比不变,以最佳剂量为中剂量组,各药剂量同比上浮、下浮作为若干剂量组。针对疾病,分为适应证型组与其他证型组,进行证型分层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设置效应指标,动态观察方药疗效。通过设定剂量与证型的规范GCP研究,进一步验证方药治疗疾病的量效关系及其证候影响作用。

群体设计的药物配比与分层设计的方药总体剂量相结合,通过二次临床试验,客观反映方药治疗病证的临床“量-时-效”关系,反映虚、实证方药的双相二时段量效特征,科学阐释中医证候及其要素等对临床量效关系的影响,形成中医方药临床处方用药剂量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研究模式

依据中医证候特点与“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中医方药用于虚/实证或缓/急证,其效应发挥特点各不相同。针对不同效应特点,提出中医方药量效研究模式,用于阐释不同类型方药量效关系的基本特征。

研究模式之一:用于虚证方药量效关系研究模式

研究对象:针对药效作用缓和,有效剂量范围较大,常用于虚/缓证的方药,如四物汤、当归补血汤、生脉散等方剂。

基本特征:中医方药量效关系是在用药过中伴随着机体状态的调整和证候转归而实现的临床疗效,具有双相二时段特征。

表征曲线:经典名方组方结构与剂量固定,具有方药双相二时段特征;组方结构不变、同比量变的方药量-效关系曲线;方药具有量-时-效三维曲线表征,是在证候转归基础上,实现疾病指征变化并呈现出相应的量效关系(图2-9~图2-11)。

研究模式之二:用于实证方药量效关系研究模式

研究对象:针对药效作用强度高,剂量依赖关系明显,常用于实证/急证的方药。如茵陈蒿汤、承气汤等。

图2-9 组方结构与剂量固定,虚证方药具有的双相二时段特征曲线

图2-10 组方结构不变、同比量变,虚证方药具有的量效关系曲线

图2-11 用于虚证方药具有的量-时-效关系三维曲线图

基本特征:实证方药量效关系也具有双相二时段特征,但与虚证方药双相二时段量效关系的取效特点相反。

表征曲线:经典名方组方结构与剂量固定,具有方药双相二时段特征;组方结构不变、同比量变的方药量-效关系曲线;方药具有量-时-效三维曲线表征,呈现出显著的疾病指征量效关系,随着疗效显现机体状态得到有效改善(图2-12~图2-14)。

图2-12 组方结构、剂量固定,实证方药具有的双相二时段特征曲线

图2-13 组方结构不变、同比量变,实证方药具有的量效关系曲线

图2-14 用于实证方药具有的量-时-效关系三维曲线图

2.基于“以医为本的随证施量策略”和“以药为本的量效关系规律”的方药量效关系研究思路

方药量效的药学研究很多,据统计,已有600余首方剂从化学、药理、药效等方面进行过不同层次的研究。在方剂化学成分分析的基础上,现代研究进一步通过作用的体内过程实现量效关系规律的探索。但这些研究多采用的是化学药研究模式,中药方剂因其自身特点使它的量效关系有异于化学药,完全借用化学药的量效关系研究方法得出的量效关系结论不能全面系统地展示方剂量效关系关联,从而难以指导中医临床用药,提高临床疗效。综上所述,中医方药量效关系研究缺乏成熟模式,目前化学药研究模式和现有的单纯文献、临床研究模式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要,亟需探索适合中医药特点的研究模式。

(1)建立以临床疗效评价为中心、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多学科方药量效关系研究模式:

中医治病讲究的是通过理、法、方、药、量、护等环节落实到临床,如果量效关系研究脱离临床,缺乏证、症、病的对应性,则中药量效关系研究就成为了空话。临床研究直接反映了在实际应用中方剂的量效关系,是评价中药用量制定合理性的最佳和最终方法,然而临床疗效评价由于周期长、费用高以及伦理学等问题,很难设立更多的剂量组,全面、系统地展现方药量效关系,故应建立以临床疗效评价为中心,结合药理、药效学研究作为依据,探索最佳剂量范围,阐释“量”和“效”的科学内涵,并以文献研究为基础,总结分析历代中医临床用药经验,凝炼、完善中医方药剂量理论,以指导临床和实验研究。

以临床研究作为桥梁,结合现在的化学药理研究和文献研究,引入现代数学技术方法、计算机技术及数据挖掘技术,以期全面、系统地展现方剂量效关联,建立能够有效沟通“量”与“效”的研究方法将是方药量效关系研究的趋势和必然。

(2)中医方药剂量理论的系统研究是方药量效关系研究的重要方面:

方药剂量是辨证遣方后的重要步骤,是疗效实现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目前中医方药剂量理论缺乏系统、内涵模糊,其对临床实践的指导非常局限,也制约了方药的开发及其产业化。因此,科学地阐释方药量效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系统地研究、总结和提炼方药剂量理论对于提高中医方药的临床疗效,指导临床合理选择剂量,安全有效地用药具有重要的意义。

方药剂量理论体系应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以药为本体”的剂量理论,反映的是药物与机体作用的客观结果,即阐释方药剂量与病证效应变化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作用规律,当证、方确定后,其方药的“量”是决定“效”的关键因素,并有其最佳的剂量范围,可表述为“剂量阈”。第二,“以人为本体”的剂量理论,反映的是医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即以医生追求最佳疗效为目的,视病情而调整用量的规律及策略,可概括为“随证施量”。

3.基于“药味-药对-方剂-类方”为主线的方药量效关系研究思路与方法

药味是中药方剂的基本组成,药对是连接单味中药与方剂的桥梁,是方剂组成的核心和基础,具备了方剂的基本主治功能,体现了方剂的整体疗效。基于单味药入手,从简单到复杂探讨方剂的量效关系,进而为方剂类方的量效关系研究思路提供参考,使方剂量效关系得到逐步阐明。

当归具有养血补血的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当归也具有一定的免疫增强作用。通过建立模型对照组、当归油组、当归多糖低剂量组、当归多糖高剂量组、当归油+低剂量当归多糖组、当归油+高剂量当归多糖组及正常组,比较各组结直肠癌发病率,肿瘤大小、数目等,免疫组化法检测结直肠黏膜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环氧化酶2(COX-2)、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两种当归提取物均具有降低肿瘤发生率及抑制肿瘤发展的作用,以当归油与高剂量的当归多糖配伍对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抑制作用最强;与模型组相比,各药物组PCNA、COX-2、iNOS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当归油+高剂量当归多糖组及正常组表达较模型组差异最大。

课题组针对药对的量效关系研究做了很多的工作,如当归-黄芪药对、当归-川芎药对等。在对当归-黄芪药对进行量效关系研究时发现当归-黄芪配伍接近一半区域呈现出协同效应,在所测试的比例范围(1∶5~5∶1)均有协同效应表现,总体表现为高剂量组的协同作用强于低剂量组,尤其是当归剂量在10~40g、黄芪剂量在90~180g以及当归剂量在50~100g、黄芪剂量在20~100g表现出很强的协同效应(相互作用值为-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规定剂量范围(当归 6~12g,黄芪9~30g)也均呈现出一定的协同作用,其中当归补血汤(当归6g,黄芪30g)亦在此范围内。在对当归-川芎药对进行量效关系研究时发现归芎药对配比在2∶1到1.3∶1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协同作用(协同作用强度为-0.9);当归剂量从2~3.5g、川芎剂量从7~9g,表现出拮抗作用(拮抗作用强度为0.2);而其他比例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协同或者拮抗作用。

四物汤由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4味药组成,原方主治血虚,月经不调,痛经以及各科疾病属于血虚或血行不畅者。现代研究显示活血化瘀类中药一般都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够清除超氧阴离子和羟自由基等氧自由基,并且认为这一作用在其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防止动脉粥样硬化以及扩张微血管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采用经典的Fenton反应产生羟自由基,以水杨酸为羟自由基捕捉剂,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最大吸收波长510nm处的吸光度,检测四物汤及其组方药味、药对对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结果发现四物汤及组方药在0.312 5~5mg/ml浓度下,对羟自由基均有明显的清除作用,其中药味当归的清除率最高。

四物汤由胶艾汤衍化而来,首载于唐代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始已衍化为治疗妇科疾患的圣方,以补血和血调经止痛为主。历代医家对四物汤在治疗妇科疾病的运用又多有阐述和发挥,经加减变化形成诸多以四物汤为核心的治疗妇女经行腹痛的衍化方,即类方。针对寒凝血瘀证的少腹逐瘀汤、气滞血瘀证的香附四物汤、血虚兼瘀证的桃红四物汤、瘀热兼夹证的芩连四物汤等以治疗不同证候的痛经,体现了方证相应的治疗原则。采用2,2-二苯基-1-苦肼基(DPPH)自由基清除率法测定四物汤及相关方剂(桃红四物汤、香附四物汤、少腹逐瘀汤及芎䓖汤)与16种组方药味及其所含主要芳香酸的抗氧化活性。所选5个方剂都具有清除自由基活性的作用,四物汤清除自由基活性最强,芎䓖汤最弱;16味组方药材中,赤芍、白芍、红花、川芎、木香活性最强,桃仁活性最弱;芳香酸中没食子酸、原儿茶酸、香草酸、咖啡酸、绿原酸对香豆酸和阿魏酸具有明显的清除自由基能力,且表现出明显的量效关系,对羟基苯甲酸、苯甲酸、肉桂酸无明显清除自由基活性。在对基本方四物汤、衍化方桃红四物汤及配伍药对桃仁-红花用于妇科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的作用比较研究时发现在大鼠急性血瘀模型中,5倍临床剂量的桃红四物汤(22.95g生药/kg)可以显著降低低切变率时全血黏度,延长凝血时间;5倍临床剂量的桃仁-红花(6.75g生药/kg)可以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沉降率和血细胞比容,延长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及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5倍临床剂量四物汤的(16.2g生药/kg)对血液流变各项指标影响不明显;5倍临床剂量的四物汤、桃红四物汤和桃仁-红花对子宫卵巢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在大鼠血虚模型中,等效临床剂量的四物汤(3.24g生药/kg)和桃红四物汤(4.59g生药/kg)可以显著升高红细胞的数量,显著降低红细胞平均体积,对肝脏指数的恢复有显著的效果;等效临床剂量的四物汤对脾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等效临床剂量的桃仁-红花(1.35g生药/kg)可以显著升高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在小鼠痛经模型中,等效临床剂量的桃红四物汤(0.665g生药/kg)可显著降低扭体次数,这可能与其显著降低子宫组织匀浆中Ca2+含量和显著增加NO含量有关;等效临床剂量的桃仁-红花(0.195g生药/kg)可显著降低扭体次数,但机制不明。

剂量作为中医的不传之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中医药现代化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而在某关键点的突破,有可能带动整个学科的飞跃。作为临床实践经验总结的方药用药剂量对于临床安全有效至关重要,理应受到充分重视。由于历史和技术的局限性,方药量效关系尚不能像西药那样清晰,但基于历代本草记载中剂量的基础理论与用药认识,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多角度分析方药量效关系的自身特点,阐明剂量变化与临床功效的变化规律及内在机制,可为临床科学合理用药,提高临床疗效提供参考,并揭示方药量效的基础理论和科学内涵。

参考文献

[1]范欣生,段金廒,王中越,等.中药量效关系特征问题的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5(1):270-274.

[2]姚映芷,尹刚,范欣生.对中药量效关系的理论基础的认识[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1):5-7.

[3]肖小河,鄢丹,金城,等.突破中药传统用量局限,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3):229-232.

[4]李国春,戴慎 .动态聚类分析在中医方剂药量组合规律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2006,23(1):63-64,67.

[5]尚尔鑫,范欣生,唐于平,等.《金匮要略》方药用量与功效变化规律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1):52-56.

[6]李文林,段金廒,尚尔鑫,等.基于加权的层次聚类的哮喘方药量-效关系初探[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1):57-62.

[7]刘建勋,韩笑,孙宇扬.含药血清药理作用强度与体内给药的量效、时效关系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0):829-831.

[8]李晓宇,郝海平,王广基,等.三七总皂苷多效应成分整合药代动力学研究[J].中国天然药物,2008,6(5):377-381.

[9]宿树兰,华永庆,段金廒,等.当归-川芎不同配比挥发性成分与其抗子宫痉挛活性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9,15(2):64-67.

[10]唐于平,段金廒,郭盛,等.从药对入手,探讨方剂量效关系现代研究的思路与方法[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1):50-54.

[11]SU S L,HUA Y Q,DUAN J A,et al.Hypothesis of active components in volatile oil from a Chinese herbs formulation,‘Shao-Fu-Zhu-Yu Decoction’,using GC-MS and Chemometrics[J].Journal of Separation Science,2008,31(6):1085-1091.

[12]华永庆,段金廒,宿树兰,等.用于不同证型痛经的四物汤类方生物效应评价(I)[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8,39(1):72-76.

[13]宿树兰,华永庆,段金廒,等.少腹逐瘀汤对小鼠离体子宫收缩模型的生物效应及物质基础评价[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7,38(6):544-548.

[14]朱敏,唐于平,宿树兰,等.四物汤对小鼠离体子宫收缩模型的生物效应及物质基础评价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4):245-247.

[15]傅延龄,蔡坤坐,宋佳.方药量效关系文献与理论研究思考[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9):601-605.

[16]赵林华,连凤梅,姬航宇,等.仝小林教授运用不同剂量葛根芩连汤治疗[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4):249-251.

[17]尚尔鑫,范欣生,段金廒,等.《金匮要略》方药用量与功效变化的探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1):13-16.

[18]张仲一,高岚 .中药量效关系动物实验观察[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4,6(3):31-32.

[19]华永庆,谢海棠,段金廒,等.当归芍药散治疗痛经的方药量效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9,14(5):557-563.

[20]李鹏,李祥,陈建伟.桃红四物汤对痛经模型小鼠干预作用的研究[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0,24(4):37-39.

[21]仝小林,何莉莎,赵林华.中医迈向精准时代的思考[J].中医杂志,2016,57(20):1715-1718.

[22]黄丽萍,杨华永,韦益飞,等.麻杏甘石汤主要有效成分舒张气管环量效关系的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5,26(4):468-471.

[23]李晓宇,郝海平,王广基,等.三七总皂苷多效应成分整合药代动力学研究[J].中国天然药物,2008,6(5):377-381.

[24]宿树兰,段金廒,赵新慧,等.四物汤及其衍化方香附四物汤挥发性成分与子宫平滑肌收缩效应相关性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8,10(2):50-57.

[25]季梅,丁长松,李鑫,等.中药相对药量及量效关系模型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0,27(6):84-88.

[26]朱春胜,聂安政,王笑,等.中药量效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9,50(7):1708-1712.

[27]何莉莎,宋攀,赵林华,等.方药量效关系临床研究概况[J].中医杂志,2019,60(1):80-84.

[28]黄玉荣,魏广力,龙红,等.钩藤多动合剂的药效作用及用代谢物组学方法研究其生化机制[J].中草药,2005,36(3):398-402.

[29]XIA C H,WANG G J,SUN J G,et al.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ginsenoside Rg1,Re,Rd,Rb1 and ophiopogonin D in rat plasma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ic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to pharmacokinetic study of ‘SHEN MA I’ injection[J].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2008,862(122):72-78.

[30]郝海平,王广基 .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关键技术与研究体系[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8,39(2):97-102.

[31]尚尔鑫,范欣生,段金廒,等.《金匮要略》方药用量与功效变化规律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1):52-56.

[32]李文林,郭立中,吴勉华,等.层次聚类法对周仲英哮喘病案方药量效关系的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1):17-20.

[33]周明眉,刘平,贾伟,等.基于代谢网络变化的中药整体效应评价方法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6,8(6):113-119.

[34]马越鸣,程能能,孙瑞元.中药研究中多指标量-效关系的综合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1999,12(2):108-109.

[35]段金廒,吴勉华,范欣生,等.中医方药量 -效关系科学问题的探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1):1-6.

[36]仝小林,王跃生,傅延龄,等.方药量效关系研究思路探讨[J].中医杂志,2010,51(11):965-967.

[37]安静,赵博琛,吴清,等.当归提取物配伍应用对小鼠结直肠癌的预防作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7(5):309-313.

[38]史旭芹,尚尔鑫,唐于平,等.基于响应曲面分析法对当归-黄芪配伍养血补血功效相互作用研究[J].药学学报,2012,47(10):1375-1383.

[39]黄美艳,唐于平,尚尔鑫,等.基于响应曲面分析法对归芎药对活血效应相互作用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2,28(10):1407-1413.

[40]孟宪生,包永睿,王帅,等.复方中药质量标志物的发现与量效色卡可视化技术[J].药学学报,2019,54(2):222-227.

[41]段金廒,刘培,宿树兰,等.基于方剂功效物质组学的四物汤类方用于妇科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的方-证-病关联规律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3,15(2):167-176.

[42]唐于平,黄美艳,张彦华,等.四物汤类方与组方药材及其所含主要芳香酸体外抗氧化活性比较与量效关系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1):64-67.

[43]刘立,段金廒,刘培,等.桃红四物汤及配伍药对桃仁-红花与四物汤用于原发性痛经作用的比较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2,28(1):2-6.

[44]吴彤,贾春华 .中药特色量效关系钩沉[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41(11):9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