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止痛方药精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舌痛

舌痛是指以舌体部疼痛为主症的疾患。临床上舌痛常伴有口痛。西医学中舌乳头炎、阿弗他口炎、复发性口腔溃疡、舌癌等属于本病范畴。

本病多因于心火上炎,熏灼于口舌,或因过食辛辣炙煿,醇酒厚味,致胃腑积热,邪热循经上攻于口舌;或素体阴虚,及病后阴伤,虚火上炎,灼伤口舌而致;也可因气血亏虚,无以上荣口舌,或禀赋阳虚,虚阳上浮而致病。本病可概括为心脾积热、阴虚火旺、气血不足、阳虚湿郁四型。治疗以清泻心脾、滋阴降火、补气养血、温阳化湿为主,再结合对症止痛。

⊙ 二辛煎《景岳全书》

【组成】

北细辛9g 生石膏30g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清热泻火止痛。

【主治】

胃火炽盛,上灼口腔而致口疮,伴口渴、汗出、舌红苔黄者。

【止痛原理】

方中用北细辛升散浮热又止痛,《本草纲目》谓其“口疮、喉痹……病用之者,取其能散浮热,亦火郁则发之之义也”。生石膏清热泻火,《长沙药解》谓其“调口疮”。两药相配,共奏清热泻火止痛之功。本方为对症止痛结合辨证止痛。

⊙ 八珍散《产乳备要》

【异名】

八珍汤(《御药院方》)。

【组成】

当归 川芎 白芍药 熟地黄 人参 茯苓 炙甘草 缩砂仁各等份

【用法】

上为粗末。每次3g,水200ml,加生姜3片,大枣3枚(去核),同煎3~5沸,去滓放温,空心日进2服。

【功用】

补气养血,健脾祛湿。

【主治】

气血俱虚,口舌生疮,或齿龈肿溃,恶寒发热。

【加减】

倦怠畏寒,纳少便溏者,加干姜、附片以温中健脾;偏血虚心慌,失眠多梦,加酸枣仁、珍珠母、煅龙骨、煅牡蛎以敛神安神;如中气下陷,语言低微,加升麻、柴胡、枳壳以升提中气;如肾精亏虚者,加菟丝子、山萸肉、肉桂以补肾益精。

【止痛原理】

本方证属气血不足所致。方中人参、茯苓、甘草以益气健脾;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以和血养血;再配缩砂仁以健脾祛湿。全方合用,共奏补气养血,健脾祛湿之功。本方以辨证止痛为主。

⊙ 玉女煎《景岳全书》

【组成】

生石膏9~15g 熟地9~30g 麦冬6g 知母 牛膝各4.5g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清胃滋阴。

【主治】

阳明有余,肾水不足之牙痛头痛,牙龈出血,口疮,烦热口干,舌红少津无苔或薄黄苔。

【加减】

肿痛甚者,加蒲公英、牛蒡子;溢脓血者,加马勃、旱莲草、皂角刺、天花粉;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

【止痛原理】

本方所治,是由胃火炽盛,肾阴亏虚所致之证。方中以生石膏甘寒入胃,以清胃火之有余,退热生津而止渴,为胃火牙疼之要药;熟地黄甘而微温,以滋肾水之不足,滋阴清肺金而泻火,下润肾燥而滋阴,有金水相生之意;麦冬微苦甘寒,协熟地滋肾水而润胃燥,又能上清心火以除烦,中清胃火而生津,有清补并行之功,皆为辅药;牛膝导热引血下行,以降上炎之火,止上溢之血,为佐使药。诸药合用,能清能补,标本兼顾,使胃热得清,肾水得补,则诸症自愈。本方为辨证止痛。

⊙ 加味一阴煎《景岳全书》

【组成】

生地 芍药 麦冬各6g 熟地9~15g 炙甘草1.5g 知母 地骨皮各3g

【用法】

用水400ml,煎至280ml,去滓温服。

【功用】

滋阴降火。

【主治】

阴虚火旺而致口舌生疮,口干咽燥,心烦失眠,便干,舌红少津,脉细数。

【加减】

反复发作,伴神疲乏力者,加党参、山药等,以益气补虚;心烦失眠,加酸枣仁、阿胶、川连以清心养血安神;阴虚肠燥便干者,去熟地,加柏子仁、当归等以养血润燥。

【止痛原理】

本方所治,属阴虚火旺所致之证。方中生地、熟地大补真阴;麦冬养阴而兼清虚热,芍药养血滋阴;更配地骨皮专清虚火,知母滋阴润燥而清虚火。全方合用,共达滋阴润燥,清泻虚火之功。本方以辨证止痛为主。

⊙ 加味归脾丸《保婴撮要》

【组成】

人参 黄芪 茯神(去木) 甘草 白术(炒)各3g 木香1.5g 远志(去心) 酸枣仁 龙眼肉 当归 牡丹皮 山栀(炒)各3g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补气养血,宁心安神。

【主治】

忧思伤脾,以致血虚发热,口舌生疮,自汗盗汗,怔忡失眠,腹痛心烦。

【止痛原理】

方中黄芪补脾益气;龙眼肉既能补脾气,又能养心血;人参、白术甘温补气,与黄芪相配,加强补脾益气之功;当归滋养营血;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与补气养血药配伍,使之不碍胃,补而不滞;丹皮、山栀凉血清热、消肿散瘀。诸药合用,共奏补气养血,宁心安神之功。本方为辨证止痛结合对症止痛。

⊙ 玄参莲枣饮《辨证录》

【组成】

玄参90g 丹皮 炒枣仁各30g 丹参15g 柏子仁 莲子心各9g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主治】

心阴不足,唾干津燥,口舌生疮,渴欲思饮,久则形容枯槁,心头汗出者。

【止痛原理】

方中用玄参滋阴降火;丹皮凉血消瘀,《神农本草经》谓其“疗痈疮”。心开窍于舌,故用丹参既活血化瘀止痛,又安神宁心;莲子心清心火去热,炒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诸药合用,使心宁神定火降。本方以辨证止痛为主。

⊙ 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

藿香叶21g 山栀仁6g 石膏15g 甘草90g 防风120g

【用法】

上为细末。每次15g,用水150ml,煎至75ml,温服。

【功用】

泻脾清胃。

【主治】

脾胃伏火,口疮口臭,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以及脾热弄舌。

【加减】

口疮色鲜红,数量多者,加生地、丹皮、赤芍,以清热凉血;大便干燥,加大黄、芒硝以泻热通便。

【止痛原理】

本方所治,是脾胃伏有火热,上蒸于口舌所出现的诸证。方中石膏辛寒以清脾胃伏热,山栀苦寒以泻其火,二药配伍,共成清上彻下之功;防风升散脾胃之火热,与石膏、山栀同用,则升降兼顾;藿香芳香醒脾,振奋脾胃气机,且能助防风升散之力;甘草和中,也可降火止痛。诸药同用,共奏泻脾清胃之功。本方以辨证止痛方主,少佐对症止痛。

⊙ 洗心散《片玉心书》

【组成】

白术10g 甘草3g 当归10g 荆芥6g 生地9g 大黄3g 麻黄5g 赤芍9g 薄荷叶3g 生姜3片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补气养血,疏风解毒。

【主治】

气血两虚,复感外邪致口舌生疮。

【止痛原理】

方中用白术健脾益气;当归养血和血;生地、赤芍凉血清热解毒;大黄泻热解毒;荆芥、生姜发表散风,且荆芥能“消疮肿”(《本草纲目》);麻黄取其发散之性,薄荷叶疏散风热,“利咽喉口齿诸病”(《本草纲目》)。诸药合用,共奏补气养血,疏风解毒之功。本方为辨证止痛结合对症止痛。

⊙ 既济丹《摄生众妙方》

【组成】

干姜 黄连各等份

【用法】

上为末。搽患处,每日2次。

【功用】

清上温下。

【主治】

心肾不交,下寒上热,口疮疼痛,伴头面红赤,心烦,四肢不温者。

【止痛原理】

方中用黄连清心火,“疗口疮”(《名医别录》);干姜能“治腰肾中疼冷,冷气”,实验证实其又有镇痛作用。两药相配,清上温下,为辨证结合对症止痛。

⊙ 贴脐散《杨氏家藏方》

【异名】

贴脐膏(《古今医统大全》)。

【组成】

吴茱萸15g 干姜1.5g 木鳖子5枚

【用法】

上为细末。每次1.5g,冷水调敷脐部,上以纱布盖之,每日2次。

【功用】

温阳祛寒止痛。

【主治】

肾阳不足,虚阳上攻,口舌生疮,疼痛不欲饮食,泛吐清水,四肢不温,下利清谷者。

【止痛原理】

方中用吴茱萸散寒止痛,《本草纲目》谓其“治喉舌口疮”。干姜温中逐寒又止痛。木鳖子消肿散结,追风止痛。三药相配,共奏温阳祛寒止痛之功,本方为辨证结合对症止痛。

⊙ 茱萸散《朱氏集验方》

【组成】

茱萸(去浮者) 地龙(去土,炙)各等分(炒)

【用法】

上为末,米醋入生曲调涂脚心。

【功用】

散寒祛痰,消肿止痛。

【主治】

口疮及咽痛。

【止痛原理】

方中用吴茱萸散寒止痛,《本草纲目》谓其“治喉舌口疮”。地龙清热通络。两药相配,共奏散寒祛痰,消肿止痛之功。本方为辨证止痛结合对症止痛。

⊙ 黄柏散《圣济总录》

【异名】

黄柏白蚕散(《古今医统》)。

【组成】

黄柏(蜜涂,炙干,去火毒) 白僵蚕(直者,置新瓦上,下以火烤至丝断,去火毒)各等份

【用法】

上为细散。掺口内及舌上。

【功用】

益肾泻火。

【主治】

口糜生疮。

【止痛原理】

方中黄柏入足少阴肾经,善清下焦之火,《名医别录》谓其疗“口疮”。白僵蚕散结消肿解毒。两药相配,解毒泻火,消肿止痛。本方为辨证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