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药服用的基本知识和中药饮片的煎煮方法
中药材大多是生药,不宜直接应用于临床,所以必须经过炮制处理,才能更符合治疗需要和充分发挥药效。药物经过炮制后的制品,成为饮片,饮片可制成各种剂型。目前常用的中药剂型有散剂、丸剂、片剂、胶囊剂、汤剂、煎膏剂、注射剂、气雾剂等40余种。本节重点介绍中药常用剂型的服用方法及中药饮片的煎煮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正确服用中药
1.颗粒剂及服用方法
颗粒剂系指饮片提取物与适宜的辅料或饮片细粉混合制成的具有一定颗粒度的干燥颗粒状制剂。根据溶解性能和溶解状态,颗粒剂可分为可溶性颗粒、混悬性颗粒及泡腾性颗粒三种,服用方法均为开水冲服。
2.糖浆剂和煎膏剂(膏滋)
(1)糖浆剂:
系指含有原料药物的浓蔗糖水溶液,糖浆剂含糖量高,有些又含有芳香剂(香料),可以掩盖某些药物的不良嗅味,改善口感,易于服用。服用方法:①服用糖浆剂时,切忌把糖浆瓶口直接与嘴接触,否则容易因瓶口沾上细菌而使糖浆液污染变质。②用计量杯或内附的剂量滴管,按规定用量量取后服用。③每次使用后应洗净、甩干,以备下次使用。
(2)煎膏剂:
系指饮片用水煎煮,取煎煮液浓缩,加炼蜜或糖(或转化糖)制成的半流体制剂,俗称膏滋。也有的将加糖的称为糖膏,加蜂蜜的称为蜜膏。服用方法:①服用时以克为单位,可用计量杯按规定用量服用。②服用后用温水涮洗计量杯,并将涮洗液服下。③无计量杯时,可用汤匙作为计量容器,一平汤匙为10g,并将涮洗汤匙的温开水一并服下。④服用后,应及时将瓶盖拧紧,放置在阴凉、避光、干燥的环境中,不宜久贮。⑤再次服用前,应首先对着光线观察,如出现沉淀物、变色或结晶等,提示可能变质,不宜服用。
3.散剂
系指原料药物或与适宜的辅料经粉碎、均匀混合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散剂按医疗用途可分为口服散剂和局部用散剂。口服散剂一般溶于或分散于水、稀释液或其他液体中服用,也可直接用水送服,如参苓白术散,用水溶解,口服。局部用散剂可应外用于皮肤、口腔、咽喉等。有的散剂,需用植物油或蜂蜜等溶剂调制后敷于患处,如如意黄金散。
4.丸剂
是将中药材研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黏合剂而制成的球形的内服制剂。丸剂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性质较稳定,不易变质,便于服用与携带。常用的丸剂种类有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等。
(1)蜜丸:
是将药物细粉用炼制的蜂蜜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分为大蜜丸和小蜜丸两种。蜜丸性质柔润,作用缓和持久,常用于治疗慢性病及需滋补者。
1)大蜜丸的服用方法:
服用前剥去外壳(蜡壳、塑料壳、纸壳),取出蜜丸放于洁净的白纸上;洗净双手,先将大蜜丸捏成长条状,用小刀切成黄豆大小,用水搓圆,再用温开水送服;也可将大蜜丸直接放入口中细嚼,再用温开水送服;如果仍不能服用,可以将大蜜丸放入小碗中,加入适量温开水将其化成糊状,将汤渣一起服下。需注意的是,大蜜丸在贮藏中由于温度过高或过分干燥会引起皱皮或干裂,或受潮发霉,或虫蛀鼠咬,一旦发生上述情况就不宜再服用。
2)小蜜丸的服用方法:
小蜜丸的服用剂量常以克表示,服前宜仔细算好服用量;以温开水或芦根水、姜水送服;不宜以茶水、咖啡或奶制品送服;小蜜丸在贮藏中由于温度过高会干裂,或受潮发霉成团,一旦发生上述情况就不宜再服用。
(2)滴丸:
是药材提取物与基质加热熔化混匀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液中,收缩冷凝而制成的制剂。滴丸常用的有口服、眼用、耳用等几种,因溶解速度快的特点,多用于病情危重者,如复方丹参滴丸舌下含服,经舌黏膜吸收,直接进入血液循环,3min起效,可迅速缓解心绞痛,解除心前区疼痛、胸闷等症状。
滴丸的服用方法:首先仔细核对药物的服用方法和剂量,剂量不能过大;服用滴丸时,宜以少量温开水送服,或直接含于舌下;服后宜休息片刻;滴丸在保存时不宜受热。
5.汤剂
是将药物饮片混合加水浸泡,再煎煮一定时间,去渣取汁而成的液体剂型。汤剂主要供内服,外用的多作洗浴、熏蒸及含漱。汤剂的特点是吸收较快,能迅速发挥药效,是中医临床使用最广的一种剂型。汤剂的不足之处是服用量大,某些药物的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或易挥发散失,煎煮费时,口感较苦,不便于携带。
汤剂的服用方法:①服药次数:汤剂一般一日1剂,将1剂药煎2次或3次后,将药汁兑匀,分成2~3次服用,可早、中、晚各1次,或早、晚分服。②服药时间:一般而言,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在饭后服,滋补药宜空腹服,安神药宜在睡前服。③汤药大多采用温服,因为温服不会刺激胃肠,以利胃肠对药物的吸收,尤其是晨起空腹服药效果好;有些清热解毒药冷服则作用更强。④对于服汤药后出现恶心呕吐者,可在药液中加入少量姜汁,或用鲜生姜擦舌,或嚼少许陈皮,再服汤药;或采用冷服,小量多次服用的方法来减少呕吐。
6.中成药的特殊服法
中成药常用白开水送服,但为了提高疗效,还可采用以下服法:
(1)白酒或黄酒送服:
治疗气血虚弱、机体虚寒、气滞血瘀、风湿痹痛、中风(脑血管意外)、四肢活动不便等证的中成药,以酒送服疗效更好。
(2)生姜汤送服:
治疗风寒表证、肺寒、脾胃虚寒、呃逆等证,可用姜汤送服。
(3)淡盐水送服:
治疗肾虚的中药,用淡盐水送服。
(4)米汤送服:
补气、健脾、养胃、利胆、止渴、利便的中成药,可用米汤送服。
(5)稀粥送服:
贝壳等矿物质类的药物难以消化,选用稀粥送服,以减少对胃肠的刺激。
二、中药饮片的煎煮方法
煎煮中药是为了使中药材里的有效成分溶解入水中,便于饮用和治疗疾病。煎煮中药时,应采取适当的煎煮方法,其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必须规范操作,否则不但药材的成分不能充分利用,还可能使药性发生改变,对人体造成危害。
1.煎药用具
以陶罐、砂锅为好,玻璃烧杯、搪瓷或不锈钢器具亦可,忌用铁器、铜器、铝制品,因为有些药物中含有鞣酸、有机酸等成分,与铁、铜一起加热后,会产生沉淀,降低溶解度,甚至会引起化学变化,产生副作用。煎药器皿的容量稍大一些为宜,以利于药物沸腾时不断翻滚,促使有效成分加速浸出,并可避免外溢耗损药液。煎药器皿的口不宜太大,须加盖,以防水分蒸发过快,不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
2.煎药用水
(1)水质:
一般以水质纯净为原则,如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通常用的自来水,有软水和硬水之分,由于硬水中钙、镁、铁等离子较多,可与中药的某些成分发生反应而影响疗效,所以最好选用软水,有条件可用蒸馏水。自来水多含有较强氧化性的次氯酸,可能对中药有效成分产生氧化破坏作用,故有人主张用自来水煎药时,可先将自来水煮沸放冷,使其中的矿物质沉淀、气体排出后再使用。
(2)加水量:
汤剂制备加水量的多少,往往和药物的吸水量、煎煮时间、火候及所需要的药量等诸多因素有关,其用水量往往不易准确掌握。第一煎的水量要适当多一些,一般以漫过药面2~4cm,或药物容积的2~3倍为宜;第二、三煎的水量可略少,每次煎得量以100~200ml为宜。
3.煎煮次数
通常每剂药可煎煮2次,有的煮3次,混合后根据服药次数平均分成为2份或3份。
4.煎药火候
煎煮一般先用武火(大火),沸腾后改用文火(小火),对于解表药,宜始终用武火,以取其芳香之气。
5.煎煮时间
一般药首次煎煮20~25min,次煎15~20min;滋补药首次煎煮30~35min,次煎 20~25min;解表药首次煎煮 15~20min,次煎 10~15min。
6.煎药前
,应先将药物用35~40℃的温水浸泡20~30min,浸泡的水量宜高出药材表面1~2cm,以利于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尽可能地溶解于水中。
7.汤剂煎取药液后
,应对药渣进行适当压榨,再收取部分存留药液,可提高药材有效成分的浸出率。
8.特殊药物的处理
煎中药时,对一般药材可混合煎煮,但对个别的中药材需特殊处理。
(1)先煎:
贝売与矿物类药物,如龟甲、鉴甲、生牡蛎、生龙骨等,因质地坚实,药力难于煎出,应打碎先煎,煮沸后20min左右再下其他药。
(2)后下:
气味芳香的药物,宜在其他药物即将煎好时下,通常煎煮5min左右即可,以防有效成分的散失,如薄荷、砂仁、豆蔻等。对所有应后下的药物,一般宜先行浸泡后再煎。
(3)包煎:
某些煎煮后可致药液混浊,或对咽喉有刺激作用,或易于粘锅的药物,如赤石脂、滑石、车前子、旋覆花、蒲黄等,宜用纱布袋将药包好,再放入锅内与其他药物同煎。
(4)另炖或另煎:
某些贵重药物,为了保存其有效成分,避免同时被其他药物吸收,可另炖或另煎,如人参,应切成薄片,放入加盖碗内,隔水炖1~2h。
(5)溶化(烊化):
胶质、黏性大而且容易溶解的药物,如阿胶、蜂蜜之类,用时应单独加温溶化,再加入去渣的药液中微煮或趁热搅拌均匀后服用,以免和其他药物同煎时粘锅煮焦,且粘附他药,影响疗效。
(6)冲服:
某些芳香或贵重药物不宜加热煎煮,应研为细末,用药液或温开水冲服,如牛黄、麝香、琥珀、沉香等。
(孙永新 王大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