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起搏技术(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临时心脏起搏

心脏起搏器是一种医用电子仪器,它通过发放一定形式的电脉冲,刺激心脏使之激动和收缩,即模拟正常心脏的冲动形成和传导。施行临时起搏治疗时应用的是非永久性起搏导管,脉冲发生器放置于体外,达到治疗或诊断目的后即可撤除。临时心脏起搏可采用不同的电刺激途径,包括经静脉起搏、经皮起搏、经胸起搏、经食管起搏和外科术后心外膜起搏等。根据需要的缓急程度,临时心脏起搏可分为紧急临时心脏起搏和择期临时心脏起搏。前者主要应用于因突发心动过缓所致脑供血不足、晕厥等情况,如急性心肌梗死后突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及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洋地黄中毒时发生的药物难以控制的症状性心动过缓。这种情况要求在最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的心率以保证重要器官的供血,因而需要心脏起搏迅速、准确。择期临时心脏起搏则主要是预防性或保护性起搏,故时间上较从容。

临时起搏导线主要有漂浮导管、普通起搏导线两种类型。其中,漂浮导管床旁临时起搏技术最早由Schnitzler等于1973年报道,20世纪80年代Lang等对漂浮导管床旁临时起搏进行了系列研究,认为该起搏法操作时间短,导线脱位率及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低,是临床实践中实用、安全、有效的临时起搏方法。

一、经静脉临时心脏起搏

经静脉临时心脏起搏是临床上常用的临时起搏方法,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和效果可靠的特点。一般县级以上医院均具备经静脉临时心脏起搏的条件,能迅速有效地挽救患者的生命。

(一)适应证

心脏起搏的目的就是恢复有效的心脏搏动。大多数情况下心脏起搏的适应证是明确的,但有时也会存在争议。做出急诊临时起搏的决定时,需要了解患者有无血流动力学障碍、心律失常的病因、房室传导系统的状况及心律失常的类型等。总的说来,适应证可大概分为心动过缓和心动过速两种情况。

1.心动过缓

目的是临时紧急的心率支持。

(1)有心肌梗死

1)有症状的窦房结功能障碍引起的心动过缓或停搏(窦性停搏、慢快综合征、窦性心动过缓)。

2)有症状的二度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3)心房颤动(房颤)伴缓慢心室率或过长的R-R间歇。

(2)无心肌梗死

1)窦房结功能障碍伴有晕厥或类似晕厥发作症状,心动过缓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

2)莫氏Ⅱ型二度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3)新出现室内三分支阻滞包括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伴电轴左偏,双分支阻滞或交替束支传导阻滞。

(3)外伤患者伴低血压和对药物治疗无反应的心动过缓。

(4)预防性起搏:心导管检查,开胸心脏手术之后,抗快速心律失常药物试验期间防止致命的心动过缓。

(5)已植入的心脏起搏器功能失常或行常规更换而对起搏器依赖的患者。

(6)不明原因的心脏骤停。

2.心动过速

目的:①抗心动过速治疗过程中预防心动过缓;②经起搏器终止心动过速。

(1)室上性心律失常。

(2)室性心律失常。

(3)预防性起搏:心导管检查、开胸心脏手术后(如临时心房快速起搏预防术后房颤)。

(二)禁忌证

经静脉心脏起搏没有绝对的禁忌证。严重低温所致心动过缓患者常常不需要心脏起搏,因为在经心脏起搏时偶尔会导致心室颤动(室颤)。由于在这种情况下室颤难以复律,所以严重低温伴心动过缓的患者行心脏起搏时一定要小心,建议首先迅速给患者保暖升温,如患者情况无改善再考虑起搏治疗。

(三)器械准备

1.体外脉冲发生器

体外脉冲发生器的型号很多,但一般都有相同的基本特征。按临床需要的情况分单腔(心房或心室,大多为心室)和房室顺序双腔起搏。所有起搏器都带双重保护电源开关(on/off),防止脉冲发生器意外地关掉。通常都带有基本的参数调节按键或旋钮,包括起搏频率、起搏输出及感知灵敏度(图3-1)。起搏模式包括固定频率(非同步模式)和按需(同步模式)起搏。固定频率模式时,不论患者的自身心律如何,脉冲发生器按设置频率固定地发放电脉冲,并且不感知患者的自身心搏。在按需起搏模式时,起搏器能感知患者的自身心搏,仅在患者自身心率慢于起搏器设定频率时才发放电脉冲。双腔临时起搏器还有起搏模式选择、高限频率、房室延迟设置等。所有临时起搏器面板上通常还有2个指示灯,分别用来显示起搏和感知功能。

图3-1 常见的体外脉冲发生器

2.起搏导线

临时起搏导线亦有不同的大小、规格和品牌。一般都是3~5F规格,长约100cm。普通电极硬度较大,如用力过猛可造成心脏内膜损伤或穿孔,尤其在急性心肌梗死时操作要格外谨慎,避免穿孔的危险,需要在X线透视条件下完成,但该导线操纵性好,起搏参数稳定。除普通双极起搏导线外,尚有球囊漂浮起搏导管。漂浮导管柔软,顶端装有球囊。导管插入时依靠球囊漂浮,可不用X线定位,特别适用于急症,因此在急诊室或床旁应用较为方便,但遇有三尖瓣大量反流时应用受限,难以到位。插入导管时,先送到右心房后再将球囊充气,充气后的起搏导管可以顺血流漂入右心室进行起搏。在插入前应该检查气囊是否漏气,先将气囊充气,然后将气囊放入无菌生理盐水中,如果有漏气,就会在水面出现气泡。充气的球囊可以帮助导管漂浮到心室,但在心脏停搏时不起作用。临时经静脉起搏线一般都是双极起搏导线(图3-2)。负极位于起搏导管的顶端,正极位于起搏导管离顶端1~2cm处。当放置合适时,2个电极都将位于右心室内,从而在2个电极之间形成一个电刺激场。

图3-2 起搏导线

A.临时起搏漂浮导管;B.导线顶端充气球囊。

3.心电图机

安装临时起搏器时,可同步采集心电图记录心脏自身电活动。

4.穿刺鞘管

穿刺静脉需要一套穿刺鞘管,帮助起搏导线顺利通过皮肤、皮下组织及血管壁。有些起搏导线附带有相应的穿刺鞘管,而另外一些起搏导线则需要术者自行准备,穿刺鞘管应比导线大一号。

5.其他术前准备的物品

已消毒切开缝合包、静脉扩张鞘、静脉穿刺针、引导钢丝、生理盐水、肝素钠稀释液、注射器等。术前建立静脉通路,行心电监测,并备好急救物品和设备。

(四)患者准备

术前向患者介绍手术的必要性和手术过程,使患者放松并配合治疗,消除患者的恐惧。

二、植入路径与植入方法

(一)静脉路径选择

1.颈内静脉

分为前路、中路、后路穿刺法。一般选择中路法,不易损伤颈动脉及胸膜腔。即在颈动脉三角顶点穿刺,针轴与皮肤呈30°角,针尖指向同侧乳头(也可指向骶尾),一般刺入2~3cm即入颈内静脉。由于右侧胸膜顶稍低于左侧,右颈内静脉较直且距上腔静脉较近,穿刺时还可避免误伤胸导管,故多选择右侧颈内静脉穿刺,临床漂浮导管植入时多选用此穿刺法,容易固定,且无须患者肢体制动,避免了因穿刺股静脉使下肢制动的缺陷,进而可减少肺栓塞的潜在风险。

2.锁骨下静脉

使患者平躺,穿刺点为锁骨中内1/3锁骨下缘1cm处,穿刺针与皮肤成15°~25°,进针方向指向胸骨上凹处。锁骨下静脉较粗大,导线容易顺利抵达心脏,并容易固定,可减少导线脱位的发生率。但实际操作中应根据患者体型适当调整位置,体型偏瘦者可稍靠外侧,偏胖者可稍靠内侧。锁骨下静脉与其他深静脉比较,有容易固定、不影响头部活动、不易感染等优点。但操作时应注意避免气胸或血气胸。此外,若预期患者需要植入永久起搏器,则应尽量避免行锁骨下穿刺。

3.股静脉

在腹股沟韧带下方内侧,用左手示指触及股动脉搏动最明显部位并固定。右手持注射器,在股动脉内侧0.5~1cm处,30°~45°刺入股静脉。经股静脉途径在无X线透视监测情况下成功率不高而且速度慢。术后多需下肢制动防止导线脱位,并需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及肺栓塞风险。

(二)起搏导线放置

1.床旁漂浮导管

穿刺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成功后即可准备送入起搏导管。体外检查心脏起搏漂浮导管气囊无漏气后,将导管经鞘管送入心脏。进入深度约15cm后,将1.5ml空气注入气囊,继续送入导管并密切观察心电监护仪或体表心电图。当导管送入30~45cm,如出现宽大QRS波即可判断导管进入右心室。此时放出气囊气体,观察Ⅱ导联。若QRS主波向上,则提示为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可在心室起搏状态下,边退边旋转电极导管。心电监测Ⅱ导联QRS主波向下时,再送入导管0.5~1.0cm,此时心电图呈类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电轴左偏,Ⅱ导联呈rS型,提示导管基本到达右心室心尖部。据Laczika等报道,应用漂浮导管起搏,从静脉穿刺成功到心室起搏成功平均仅需要2min,从导管送入至稳定心室起搏平均时间仅为30s。因此,床旁应用漂浮导管可快速、安全、有效地完成临时起搏器植入。

在漂浮导管送入过程中若出现阻力,不可过分用力以免导管远端对心脏造成损伤或穿孔;若漂浮导管送入过程中出现房性早搏(房早)而非室性早搏(室早),表示导管仍位于心房侧,此时应撤退导管调整后再次送入。

对漂浮导管的位置进行细微调整使其到达右心室心尖部后,即可稳定导管,将漂浮导管尾端与临时起搏器连接,选择按需起搏模式,设置起搏频率、输出能量和感知灵敏度。如能完全起搏,并且无明显室早,感知良好,给予固定。理想的情况是起搏导管顶部位于右心室心尖部的肌小梁内,但在心室的其他部位或流出道内也能成功起搏。

图3-3 临时起搏导线放置于右心室心尖部后的X线影像

2.普通导线

操作时可根据心脏大小及穿刺点部位沿静脉-心房-心尖部的距离,适当塑形导线头端弯成C形,缓慢送入,动作要轻柔,只要送入过程中无明显阻力,在预设长度下大部分可到达右心室心尖部(图3-3)。若在预设长度下未见心室起搏信号,则退出5cm左右再适当调整方向送入,或者拔出导线重新塑形后送入。

以上过程如在非X线下无法顺利完成时,应在导管室内在X线引导下完成,切不可盲目、过分用力,对于部分高危患者(如急性心肌梗死、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患者,有发生室颤、心脏骤停等风险时)应在严密监护下操作。

导线到位并稳定后,固定穿刺部位,局部无菌包扎。将导线尾端正负极接头与临时心脏起搏器脉冲发生器正负极相连接,测试并调试起搏器参数,起搏频率根据临床需要进行调整。

当患者处于危急状态以致没有足够时间按上述方法操作时,如心脏停搏或完全性心脏阻滞伴极缓的心室逸搏心律,可将起搏导线与脉冲发生器相连,将输出功率设置为最大,选择非同步起搏模式,然后盲法插入起搏导线,希望起搏导线能进入右心室并起搏。在此紧急情况下颈内静脉为最佳植入路径。植入过程中,可采用反复旋转、推送、回撤等手法,并严密观察临床反应,尽早达到起搏急救的目的。

三、起搏阈值测试

起搏阈值就是起搏心脏所需的最小输出电流,理想的阈值为<1.0mA。如果起搏阈值理想,说明起搏导线与心肌接触良好。测试起搏阈值时,先设置为按需起搏模式,输出电流5~7mA及起搏频率高于自身心率,然后逐渐降低输出电流,直到不能起搏心脏为止。为保证起搏安全稳定,常将输出电流设置为起搏阈值的至少2倍,通常>5mA。

四、感知功能测试

当患者有自身心律时可以测试感知功能。常用的测试方法:在患者有自身心率情况下,将脉冲发生器的感知灵敏度调整至最大(即敏感性最低时)观察感知情况,看感知指示灯是否随自身心搏而闪烁。如不闪烁,说明未感知自身心率,需将感知数值逐渐调低,直至出现感知指示灯闪烁,即说明脉冲发生器已感知患者的自身心搏。根据情况,将脉冲发生器的感知灵敏度进行调整,保证感知的稳定性。一般感知灵敏度设置在2~5mV,感知灵敏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临时起搏器正常工作。

五、临时起搏器术后处理

当测试参数满意后,调整适当的输出参数,将起搏导线缝合固定在皮肤上。起搏导线多出部分应与穿刺鞘管仪器盘起来,并用无菌方法将其固定,表面覆盖无菌纱布,然后用贴膜予以固定。最后重新检测起搏器的功能,拍摄X线胸片(最好为卧位床旁片,避免身体体位变动引起电极移位),记录12导联心电图。

术后注意预防感染,注意观察局部有无渗出或红肿热痛等征象。穿刺入口处应每天更换敷料,加强局部护理可使感染率明显降低。为安全起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穿刺入口处的起搏导管应尽可能固定不动。据报道,临时起搏器的植入时间应不超过14d。拔除起搏导线的切口用安尔碘消毒后覆盖无菌敷料。

经股静脉途径植入临时起搏器需下肢制动,或有发生静脉血栓等危险的患者应常规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术后持续监测和定期描记起搏器心电图,同时监测血压,观察起搏器的起搏与感知功能是否正常,检查起搏器脉冲发生器与导线连接是否固定,观察电池是否耗竭并及时进行更换。

导线植入的长度要适中,术后患者要控制活动,取平卧或左侧卧位,尽量减少穿刺部位的活动,避免导线脱位。若发生导线脱位,及时调整导线位置后可再次成功起搏。

六、并 发 症

临时心脏起搏的并发症常见,多数与永久起搏器并发症相似,但很少引起死亡或其他严重后果。并发症的发生与术者的技术水平、起搏导线放置保留的时间长短及术后起搏系统护理状况等密切相关。

1.导线移位

为临时起搏最常见的并发症。由于临时起搏导线顶端呈柱状,没有主动或被动固定装置,不易固定嵌入肌小梁,故临时起搏导管不如永久性导管稳定。紧急起搏时导线放置到位的随机性较强,导线稳定性难以掌握。但对于起搏依赖的患者要求操作尽量保持安全,起搏导线稳定可靠。导线移位心电图表现为不起搏或间歇不起搏,X线显示导线移位。如果患者自身心率慢,则会出现头晕,甚至晕厥。处理策略是多需要重新调整导线位置。

2.心律失常

心腔内放置任何导线均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室早是经静脉临时起搏的常见心律失常,尤其在心肌缺血、心肌梗死、低氧、给予儿茶酚胺类药物以及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时发病率增加,甚至有可能发生室颤。所以在操作时要严密观察心律失常情况,及时处理。

3.心肌穿孔

常见于股静脉途径起搏和导管质地较硬情况。若患者心脏大、心肌薄、急性心肌梗死期,导线头端过分顶压或心内刺激部位不正确,位置太高等,可发生心肌穿孔,并且容易被临床忽视。临床常表现为患者心前区疼痛,膈肌、骨骼肌收缩,起搏中断或间歇性起搏,阈值升高,感知不良,起搏心电图由左束支变为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体格检查心前区可闻及心包摩擦音,超声心动图可见心包积液,X线显示导线头端伸出心影之外。这些均可成为心肌穿孔的临床证据。将导线头端后撤至右心室腔重新调整导线位置,上述症状可消失,一般不会发生心脏压塞及其他严重后果。球囊漂浮导管因质地柔软较少发生心肌穿孔,过多的肢体活动也可能增加穿孔发生率。

4.导线断裂

因塑料导线质地硬,柔韧性差,如放置时间长和体位活动,可能发生导线不完全性断裂,导致间歇性起搏或不起搏,需重新置换导线。

5.导线在心腔内打结

因推送不慎,或未看清导线位置盲目推送,可使导线在心房或心室打结。一旦打结,应将导线轻送轻抽,试着将结松开,实在不能松开,只好将导线抽出,用死结打紧,把导线抽至无法通过的静脉处,切开静脉,松开死结,抽出导线。

6.穿刺并发症

此类并发症与术者的经验有关,常见的并发症如下。

(1)血栓形成:

临时起搏时血栓形成实际发生率高于临床统计,约有30%的患者可形成无症状的血栓,一部分患者可能会产生肺栓塞。目前多需预防性抗凝治疗。

(2)皮下血肿:

静脉穿刺时可能误穿毗邻的动脉,局部压迫不当,可发生皮下出血造成血肿,甚至动静脉瘘形成。

(3)气胸:

常见于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穿刺时进针过深,伤及肺尖部,形成气胸。少量气胸一般可吸收,需严密观察而不必特殊处理。如果气胸在X线片上压缩肺的面积大于30%,则需胸腔穿刺,必要时闭式引流。

(4)血胸:

锁骨下或颈内静脉穿刺不当可伤及动脉致血胸,同时刺破肺脏可致血气胸,必要时需作外科紧急处理。

(5)气栓:

此类并发症少见。发生在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插入导管时,因吸气时胸腔为负压不慎从静脉入口处吸入空气所致。重者可形成肺栓塞,一般注意操作规程即可避免。

7.感染

由于穿刺的因素和导线经皮外露与体外起搏器相连,如局部处理不妥或导管放置时间过长,可发生感染。局部感染和静脉炎的发病率为3%~5%,常见于股静脉穿刺处,全身感染少见。一般程度轻,应用抗生素或拔除心内导管后感染即可控制。因此,临时起搏导线一般留置时间最好不超过1周。一旦发生感染,起搏导线应尽快拔除并做细菌培养,针对病原菌选用抗生素治疗。如仍需临时起搏,可在给予抗生素治疗同时,从另外的静脉途径插入新的临时起搏导线。

总之,临时起搏技术设备简便、操作简单、起效快、创伤小、成功率高,有利于危重患者的抢救。若使用球囊临时起搏导管,操作方法正确,床旁临时起搏几乎可取代X线指导下的临时起搏植入。

(方丕华 牛红霞)

参考文献

[1]LANG R,DAVID D,KLEIN HO,et al.The use of the balloon-tipped floating catheter in temporary transvenous cardiac pacing.Pacing Clin Electrophysiol,1981,4(5):491-496.

[2]LACZIKA K,THALHAMMER F,LOCKER G,et al.Safe and efficient emergency transvenous ventricular pacing via the right supraclavicular route.Anesth Analg,2000,90(4):784-789.

[3]郭应军,王国军,刘八一.球囊漂浮电极与普通电极床旁心脏临时起搏对比观察.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8,22(3):263-265.

[4]李学斌,李鼎,郭继鸿,等.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导管心脏临时起搏的临床观察.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3,7(1):33-36.

[5]PONIKOWSKIP,VOORS AA,ANKER SD,et al.2016 ESC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and chronic heart failure:The Task Force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of acute and chronic heart failure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Developed with the special contribution of the Heart Failure Association(HFA)of the ESC.Eur Heart J,2016,37(27):2129-2200.

[6]NG A,LAU JK,CHOW V,et al.Outcomes of 4838 patients requiring temporary transvenous cardiac pacing:A statewide cohort study.Int JCardiol,2018,271:98-104.

[7]BORIANI G,DIEMBERGER I.A closer look into the complexity of our practice:Outcome research for transvenous temporary cardiac pacing.Int JCardiol,2018,271:117-118.

[8]METKUS TS,SCHULMAN SP,MARINE JE,et al.Complications and outcomes of temporary?transvenous pacing:an analysis of>360,000 patients from the national inpatient sample.Chest,2019,155(4):749-757.

[9]TJONG F,DE RUIJTER UW,BEURSKENSN,etal.A comprehensive scoping review on transvenous temporary pacing therapy.Neth Heart J,2019,27(10):462-473.

[10]LIU M,HAN X.Bedside temporary transvenous cardiac pacemaker placement.Am JEmerg Med,2019,pii:S0735-6757(19)30804-6.

[11]PéREZ-RIERA AR,BARBOSA-BARROS R,BAUEB-SOLER F,et al.Unusual ventricular activation produced by temporary transvenous cardiac pacing:electrovectorcardiographic findings.Arch CardiolMex,2020,90(1):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