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精神病理学(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思维障碍

感觉和知觉获得的信息,结合以往的经验,在人脑中进行进一步整理和加工的过程,称为思维(thinking)。思维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等基本过程。正确的思维必须遵循客观的思维法则——联想律和逻辑法则。联想律是指在思维发展的进程中,概念与概念之间联系的规律。联想可以分为简单联想和复杂联想两大类。简单联想是把具有类似特征的现象,或时空上接近的事物,或相对立的现象联系在一起,包括类似联想(类似律:将形似、义近的事物加以类比而产生的联想,如狗与猫)、接近联想(接近律:在时间或空间上接近的事物容易发生联想,如粽子与端午,水与鱼)、对比联想(对比律:在性质或特点上相反的事物容易发生联想,如白天与黑夜);复杂联想又称关系联想或意义联想,它是指由见到某种事物而联想到它的意义及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复杂联想包括因果关系联想(因果律:对逻辑上有因果关系的事物产生的联想。如早上看到地面潮湿,会想到可能是夜间下过了雨)、种属关系联想、部分与整体关系联想以及作用与效应关系联想。逻辑法则是指在思维推理或论证过程中普遍适用的基本规律,包括:同一律(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都要确定,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随意变更)、矛盾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和排中律(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在思维进程中联想律和逻辑法则的破坏便会出现联想障碍(disturbance of association)和逻辑障碍(logic disturbance),而思维内容障碍常表现为病理的信念——妄想(delusion)。

(一)联想障碍

联想障碍主要表现为联想困难或联想失去控制,患者的思维缺乏指向性和目的性,不能反映客观现实。可分为思维进程障碍、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指向性及目的性障碍三类。

1.思维进程障碍

(1)思维奔逸(flight of ideas):

联想加速,思潮澎湃,意念异常多变而丰富,形成快速的思想流。表现为语流增快,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此时患者思维进程虽然很快,但方向却不固定。易受环境影响离开原来的主题,而转移到新接触的事物上去,称为随境转移(distractability)。见于躁狂症。思维奔逸的进一步发展便称为意念飘忽。由于思维奔逸和意念飘忽都属于联想进程加快,只是程度有轻有重,在国外二者常不加区分,均使用同一个词“flight of ideas”。

(2)意念飘忽(flight of ideas):

患者的思想从一个主题很快地转移到另一个主题,以至于前一串思想尚未结束,另一串思想又涌现出来。由于患者的思想发展过快,当患者用言语表达时,连续的快速言语不易打断,但即使加速也赶不上飞速发展的思维进程,形成一种言语压力,称为言语促迫(pressure of speech)。此时言语中可出现观念的跳跃,患者说出来便成了片断、没有联系的词句,或者词句之间只有一些偶然的联系。如果上下句之间有一两个字同音、押韵,称为音联(clang association);如果意义相关或者字义相通,则称为意联(punning)。意念飘忽为躁狂症的特征性症状之一。意念飘忽应注意与思维散漫相鉴别:前者是在思维奔逸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思维进程明显加速,语量明显增加,常伴有心境高涨;而思维散漫并无思维进程加速和心境高涨,可资鉴别。

(3)思维迟缓(retardation of thinking):

联想困难,思路不畅,对问题反应迟钝,有时概念在内心停留很长时间不能顺利表达出来。表现为语流缓慢,回答问题拖延很久,难于出口,有时再三提问,才能获得简短回应。见于抑郁障碍和精神分裂症。

(4)思维黏滞(viscosity of thinking):

思维进程不易展开,联想缓慢而带惰性,老是纠缠在同一概念上,趑趄不前。见于癫痫、精神分裂症和痴呆患者。

(5)思维中断(thought blocking):

或称思维阻塞,指思维进程突然中断,患者感到头脑里一片空白,表现为谈话时患者言语突然停止,这种现象常重复出现。言语中断时并无意识障碍,不是为了选择适当的词汇,也不是处于疲劳、焦虑或注意不集中状态,而是联想骤然停顿。这一症状的出现,常提示精神分裂症。如果患者解释为他的思想被别人拿走了(思维抽取),则精神分裂症诊断的可能性更大。

(6)思维贫乏(poverty of thought):

联想缺乏,思想内容空洞,且少变而单调。表现为患者沉默少语,与他交谈时或无话可答,或应答简单,头脑好像很空虚。见于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

(7)病理性赘述(circumstantiality):

思维进程迂回曲折,枝节联想过多,以致思想内容芜杂,主题不突出。表现为患者在谈话过程中,除了谈到主要问题外,还穿插许多不重要或无关细节的描述、补充和不必要的解释,以致这些繁琐的铺叙将想要说明的基本内容掩盖了,虽然患者最终还是谈到了主题,但重点不突出。见于癫痫、精神分裂症和智力低下者。

2.思维形式障碍

(1)思维散漫(loosening of association):

又叫作联想松弛,指联想范围过于松散,缺乏固定指向和主题。表现为患者的谈话似乎每一句都可以理解,但整段谈话的主旨不清晰,或把问题扯得很远,对患者进一步提问或任其说下去,让他谈得越多,就越难理解他到底想说明什么。如果患者谈话似乎总在接近谈话的主题,但却绕过去,从未切到正题,称为谈话离题(vorbeireden);如果患者在交谈中一般并不完全离题,他说的话与提问往往有点联系,随后离题,然后又有点联系,又再次离题,并非表现为毫无联系完全不切题,则称为接触性离题(tangentiality)。均见于精神分裂症。

(2)思维破裂(splitting of thought):

在没有意识障碍、智力缺损、情绪激动和精神运动性兴奋的情况下,患者的思维是不连贯的,常从一个主题跳到另一个主题,其思想内容缺乏逻辑联系。表现为患者说的话或写的文字,单独就每一句话而言,语法结构正确,意义可以理解,但句子与句子之间却缺乏内在联系,以致整个谈话内容使人无法理解。这种症状又称为思维脱轨(thought derailment)或马步思维(Knight'smove thinking)。所谓“马步”(Knight'smove)是用象棋中马的行棋步法不走直线,而走“日”的对角线,比喻思维脱轨。见于精神分裂症。

(3)思维不连贯(incoherence of thought):

患者联想断裂较思维破裂更为严重,概念与概念之间毫无关联。表现为患者说出的话不仅句子与句子之间缺乏联系,不成话句,而说出的是一连串互不相关的单词或短语,内容零碎、片段。这一症状多见于有意识障碍的急性谵妄状态。当言语缩短成为单音、单词或短语以无意义的方式重复时,称为语词重复(verbigeration);极度异常时就叫做语词杂拌(word salad)。可见于严重的表达性失语,也可见于精神分裂症。思维不连贯一词的一般含义包括了思维破裂。

3.思维的指向性和目的性障碍

(1)内向性思维(autistic thinking):

又叫作非现实性思维(unrealistic thinking),患者经常处于沉思默想之中,萦思于一些十分抽象、缺乏现实意义,甚至是目前无法解答的问题,由于想入非非,对现实事物往往不去理睬。例如1例患者独自思考“这棵树继续长上去会是一个什么样子?”这类患者或低头徘徊,或吃吃而笑,自得其乐,不与他人交往。见于精神分裂症。

(2)诡辩症(sophism):

表现为好发一些空泛的、缺乏现实意义的议论。患者侃侃而谈,有一定主题,语法结构和逻辑推理也无障碍,但其内容都是人所共知、不言而喻的泛泛之论,令人听了觉得他毫无必要说这些空话。见于精神分裂症。

(二)逻辑障碍

1.概念混乱(disturbance of concepts)

患者对概念进行歪曲的理解,使用的概念不能确切反映现实,或任意变换概念,或把两类毫无关联的概念混为一谈。有的患者概念的混乱表现为古今不分、中外不分,把不同时代的人物拉扯到一起;例如1例患者自称神话人物“哪吒三太子”,又说他的大哥是克林顿。把具体概念替代为象征意义的抽象概念者,称象征性思维(symbolic thinking),例如1例患者把从他身旁走过的小孩手中抢过的一本黄色封面的书,随手丢进路边的垃圾桶中,他说这是响应“扫黄”的号召,把黄色封面的书与包含淫秽内容的“黄色书籍”混为一谈。前面的黄色是指具体颜色,而后面的“黄色”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抽象概念。有一种概念混乱叫作过分包含(over inclusion),是指概念外延的扩展,患者把不属于同一类事物包括在同一概念之内,例如,让患者列举出他所喜爱的水果名称,患者回答“香蕉、苹果、葡萄、青豆、茄子,等等”把青豆和茄子归类为水果,是一种概念的过分包含。有被害妄想的患者最初认为迫害他的人只有一人,随着病情的发展,他认为迫害他的人越来越多,凡是不支持他受迫害观点的人,都是他的敌人,这是“敌人”这一概念的过分概括(over generalization)或泛化。上述逻辑障碍均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2.矛盾观念(ambivalent idea)

两种互相矛盾的概念同时在患者思想中出现,而并不感到其中哪一个是对的、哪一个是错的。例如,患者感到他所处的地方既是教堂,又是医院。见于精神分裂症。

3.逻辑倒错(paralogia)

患者推理缺乏根据或充足理由,或因果倒置,或缺乏前提,使人难于理解。例如,1例女患者说“我是月亮,月亮是我家,我不是无家可归”,句子之间毫无逻辑联系。见于精神分裂症。

4.隐喻性思维(metaphoric thinking)

患者以隐晦比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人莫名其妙。例如,患者说“小李是一只鸭”,听起来无法理解,但是他的意思是说“小李走起路来摇摇摆摆像只鸭子”。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5.语词新作(neologism)

患者自创新词或新字,或用图形或符号替代一些概念,其意义只有患者本人才知道,或者连患者本人也说不明白。例如患者说“他是大困”“大困”便是一个意义不明的新词。有时患者把自己的名字拆开来做一些歪曲的解释,如,患者姓林,便说“我姓林,林有双木,那么多木头,我的祖父是开木材厂的”。常见于精神分裂症。感觉性失语也常说出一些难以理解的新造词句,需要与前者鉴别。

总的来说,各种形式的思维逻辑障碍往往与思维联想障碍有关。

(三)妄想(delusion)

这是一大类具有精神病性特征(psychotic feature)的思想内容障碍。最早为妄想下定义的是Karl Jaspers,他在著作General Psychopathology一书中提出确定为妄想信念的3个主要标准:①确定无疑(certainty),即绝对相信;②不可矫正(incorrigibility),即使有相反的证据证明他的想法是错的;③内容不可能或者是错的(impossibility or falsity of content),其信念内容荒谬、显然不真实、不可信。这样的观点一直为后来的人所援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出版的《精神病学英汉双解词典》对妄想下的定义是“错误的、无法改正的信念或判断,与现实不一致,与个体所处的背景和文化公认的信念也不一致”。这个定义的要点是:①妄想是一种信念或判断;②这类信念或判断是错误的、与现实不一致的;③这类信念或判断是坚信不疑、无法改正的;④这类信念或判断与其所处同一文化背景的人不一致。妄想的这几个特点是现代普遍公认的。但是,有作者指出精神病患者的妄想其强度和相信程度常随病情的变化而变动,坚信不疑和不可矫正并非妄想的必要组成部分。《牛津精神病学教科书》在讨论妄想的定义时,把“妄想是错误的信念”这一标准排除在外,其理由是:在某些特殊情形中,妄想信念的内容可以是真实的或随后成为真实的,并以病理性嫉妒为例。此处作者强调的不是妄想的内容是否真实,而是患者在缺乏适当根据,以及尽管有相反证据或在事实面前,仍然对其信念坚信不疑的态度及其心理过程。须知,妄想之所以成为精神病理现象,其核心问题不在于其信念是否正确,而在于形成这类信念的病理心理过程对现实的歪曲认知。许又新在《精神病理学》一书中,对妄想所下的定义是:“妄想是一种个人所独有的和与自我有切身关系的坚信,它不接受事实和理性的纠正”。在这个定义中,作者特别强调两点:其一,妄想是自我卷入的(ego-involved),即凡是妄想,其内容与个人的需要、恐惧或安全等密切相关;其二,妄想是个人独特的(idiosyncratic),即妄想是某一个人所独有的信念,不是任何集体所共有的信念。这两点对于临床医师对妄想的辨认有重要参考价值。在讨论妄想症状时,常使用偏执(paranoid)这一描述性术语,通常是指病态的优势观念或涉及一个或多个主题的妄想,包括被害、钟情、嫉妒、诉讼、夸大和超自然力的妄想,可用于描述症状、综合征或人格障碍类型。

妄想有多种分型方法,分述如下。

1.按妄想完整程度分型

(1)完全妄想(full delusion):

是指充分发展、完全符合妄想定义的妄想,患者对妄想信念坚信不疑。

(2)部分妄想(partial delusion):

是指在妄想开始形成或处于缓解期,患者对妄想信念存在一定程度的怀疑,具有这种怀疑态度的妄想称为部分妄想。孤立的部分妄想对诊断帮助不大。

2.按妄想结构分型

(1)系统化妄想(systematized delusion):

是指内容相互连贯的一组妄想,这类妄想的形成,常围绕某一病理信念逐步发展,把周围一些本来无关的事件附会上去,不断增添新的内容,使原有的妄想内容更为复杂,成为一个比较固定的、具有一定逻辑性的妄想系统。见于妄想性障碍。

(2)非系统化妄想(non-systematized delusion):

是指一些片断、零散、内容不连贯、不固定的妄想信念。这类妄想产生较快,变动较大,常缺乏逻辑性,或内容自相矛盾,因此很容易被看出其荒谬性。见于精神分裂症。

3.按妄想特点分型

(1)怪异妄想(bizarre delusion):

妄想内容奇特、在现实中是绝对不可能的。例如,患者认为外星人将他的脑子偷走了。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2)非怪异妄想(non-bizarre delusion):

妄想内容虽然是不真实的,但在现实中仍有可能发生的,例如,患者认为有人跟踪他。这类妄想不如怪异妄想那样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可见于多种精神病性障碍。

(3)与心境一致的妄想(mood-congruent delusion):

妄想内容与抑郁或躁狂状态的心境是一致的。例如,抑郁患者认为自己罪大恶极,将被处决;又如,躁狂患者认为自己有极大权力,可以任意任命官职。见于心境障碍。

(4)与心境无关的妄想(mood-neutral delusion):

妄想内容与患者的情绪状态无关。例如,患者认为有人在他家里安装了窃听器,经常在监听他说的话,与患者心境并无任何关联。见于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4.按妄想性质分型

(1)原发妄想(primary delusion):

是指没有任何心理活动或症状做先导,突然发生,并很快形成坚信不疑的妄想。Schneider将这种原发性体验分为妄想心境、妄想知觉和突发性妄想观念(sudden delusional idea)三类。妄想心境和妄想知觉将紧接下面讨论,而突发性妄想观念是指这种妄想在患者内心突然完全形成,称自发性妄想(autochthonous delusion)。原发妄想是对精神分裂症具有重要诊断价值的一级症状。现就一般公认的原发妄想类型分述如下。

1)妄想知觉(delusional perception):

患者毫无理由地给某种熟悉的知觉赋予新的含义。例如,患者听到敲门声,便突然感到他即将就任副总理。此时,他听到敲门的知觉是正常的,而赋予这种知觉的妄想性体验则是异常的。

2)妄想气氛(delusional atmosphere):

患者突然感到周围环境气氛异乎寻常,似乎要出事,但又说不出会出什么事,因而紧张不安,随着其他症状的出现,紧张气氛也就消失。

3)妄想心境(delusionalmood):

患者突然产生危险迫在眉睫的恐惧心情,但究竟是什么危险并不明确,随着妄想内容明朗化,患者恐惧不安的情绪也就平静了。

4)妄想记忆(delusionalmemory):

患者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赋予妄想性理解。例如,患者突然认为几个月前有人送他一盒糕点,是受人指使,对他下毒。在这个例子中,有人送他糕点是真实的,而受人指使、对他下毒,则是对记忆的妄想性理解。还有一种形式是:患者突然想起几星期前,某人送他一篮鸡蛋,是意味着他即将完蛋。但在此前并无任何人送他鸡蛋,其所谓记忆本身就是虚构事实。这种情况应认为是妄想性虚构,有别于在器质性遗忘基础上发生的幻想性虚构。

5)妄想性错认(delusionalmisidentification):

患者认为自己或某人的身份发生了改变,变成另外的人。有多种临床表现。

Ⅰ.Capgras妄想(Capgras delusion):认为某人,通常是自己的亲属或配偶被一个外貌相似的骗子所替换。见于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器质性脑损害,特别是额叶或右半球病变。

Ⅱ.Fregoli妄想(Fregoli delusion):认为他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人实际上都是同一个人(通常是他认为迫害他的人)伪装的。见于精神分裂症。

Ⅲ.交换变形症(intermetamorphosis):认为周围的人相互交换了身份,但保持同样的外貌。

Ⅳ.镜像错认(mirrored self-misidentification):认为镜子里反映出来的人不是他自己,而是别人。

(2)继发妄想(secondary delusion):

在原有精神病理背景上,如意识障碍、记忆障碍、痴呆、心境异常、幻觉或妄想等发展起来的妄想。继异己体验之后出现的解释妄想(explanatory delusion),也属继发妄想。继发妄想可累积形成复杂、固定的妄想系统。

与妄想患者共同生活的人拥有与患者相同的妄想信念,称为共享性妄想(shared delusion),属继发妄想的另一种形式。

5.按妄想内容分型

(1)关系妄想(delusion of reference):

患者将与自己本来无关的事物或人物都认为与自己有关。如患者认为报纸上某篇报道是针对他的;又如患者看到某人对着他整理头发是对他传递信息,示意他注意危险。有的患者感到周围人物的一举一动,甚至自然界的变化都具有特殊意义,而且与自己关联起来,称为特殊意义妄想(delusion of special significance),属关系妄想的变型。患者感到别人的言语和动作指向自己,尽管自己明知根据不足,但仍然有这种体验或感受,称为牵连观念或援引观念(idea of reference)。牵连观念与关系妄想的区别在于患者对其感受并未形成固定的信念,未达妄想程度。

(2)被害妄想(persecutory delusion):

患者坚信自己或他的亲人受到外来的攻击或迫害;有人利用阴谋手段污蔑他、陷害他;他正受到监视,行将被捕或遭暗杀;有人在他的食物中放了毒,使他的健康受到损害;或他的财产已被掠夺或偷窃。在这类妄想的支配下,患者可有拒食、自杀、攻击或报复行为。见于精神分裂症、谵妄状态或妄想性障碍。

(3)夸大妄想(grandiose delusion):

患者坚信自己具有惊人的才能,有很高的职位,有很大的权力或大量财富。坚信自己有重大发明者则称为发明妄想(delusion of innovation)。

(4)罪恶妄想(delusion of guilt):

患者坚信自己犯了严重错误,罪大恶极,以致连累了家人,甚至使国家蒙受了重大损失,严重者认为自己不应该再活下去,因而采取拒食、自伤或自杀以谢罪。如果患者认为自己以往做了很多错事而进行自我责备,或者坚信自己应该对某次火灾、洪水或车祸负责者,称自责妄想(delusion of self-accusation)。这类妄想常见于抑郁症,因此也称为抑郁性妄想(depressive delusion)。

(5)贫穷妄想(delusion of poverty):

患者坚信自己一无所有、一贫如洗,是世界上最贫穷的人。见于抑郁症、老年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

(6)被窃妄想(delusion of being stolen):

患者坚信自己的钱财、物品被别人偷走了。多见于老年性精神障碍。

(7)虚无妄想(nihilistic delusion):

患者认为自己或自己的一部分、他人或整个世界已经不复存在或即将不存在了。例如,患者认为自己的前途毁灭了,世界末日即将降临。见于抑郁症。如果患者坚信自己身体功能已经衰竭,血液干枯了、肠道堵塞了,情绪极度低落,则称之为Cotard综合征(Cotard's syndrome)。

(8)疑病妄想(hypochondriac delusion):

患者相信自己患了某种疾病,如结核、性病、癌症,尽管缺乏医学证据,仍然坚信不疑。如果认为有寄生虫,如昆虫、细菌、蜘蛛、蚂蟥等进入他的体内,则称为寄生虫病妄想(delusion of parasitosis)。见于老年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疑病妄想需要与疑病症中的疑病观念鉴别。有疑病观念的患者只是怀疑自己患有某种疾病,并不坚信,常到处求医,力求证实自己是否患了该类疾病。

(9)嫉妒妄想(jealous delusion):

也叫做不忠实妄想(delusion of infidelity),这一妄想源于病理性嫉妒(morbid jealousy),患者坚信其配偶或情人有外遇,经常对他们进行跟踪、收集证据,或者逼问,要求他们承认有外遇,严重者频繁使用暴力威逼其配偶,以致屈打成招仍不满足,或使用暴力报复其妄想的情敌。见于精神分裂症、妄想性障碍、器质性障碍、酒精滥用者。病理性嫉妒也叫做奥赛罗综合征(Othello syndrome),既可源于超价观念,也可发展而为嫉妒妄想。

(10)钟情妄想(delusion of being loved,amorous delusion):

患者坚信自己为某异性所爱慕或迷恋,并常用各种方式向对方示爱,如打电话、发邮件或暗中跟踪,即所谓潜随(stalking),即使受到对方拒绝,仍然认为对方是在考验他,而继续纠缠不已。见于精神分裂症、妄想性障碍。

(11)影响妄想(delusion of influence):

患者坚信自己的思想和言行受某种无形的外力所影响。如果认为是有人用无线电波、雷达或某种特殊器械在影响他,则称为物理影响妄想(delusion of physical influence);如果认为有人采用催眠术影响他的思想和言行,则称为催眠妄想(delusion of hypnosis)。见于精神分裂症患者。

(12)被跟踪妄想(delusion of being tracked):

患者坚信自己被别人跟踪,有人在他家里安装了窃听器或摄像头,他随时处于被监视之中。见于精神分裂症。

(13)被控制妄想(delusion of being controlled):

患者坚信自己的思想和言行受某种无形的力量所控制,不由自主。见于精神分裂症患者。

(14)非血统妄想(delusion of non-consanguinity):

患者毫无根据地相信自己并非其亲父母所生。常见于精神分裂症患者。

(15)宗教妄想(religious delusion):

指任何包含有宗教内容的妄想,如认为自己是张天师下凡或佛祖转世。在评定这一症状时,须注意与宗教信仰的言行相鉴别,如患者说他要出家、皈依佛教,经常给寺院捐款,即使是病中的言行也不能认为是宗教妄想。

(16)诉讼妄想(querulant delusion):

患者沉溺于向当局提出一系列意见和建议,认为自己受到不公正对待或利益受到损害,可连续不断提起诉讼,即所谓缠讼者(persistent litigant);或在法庭上对法官进行言语攻击、暴怒或进行暴力威胁。见于妄想性障碍。

(17)革新妄想(reformist delusion):

1959年Baruk描述的这一妄想主题集中于宗教、哲学或政治改革,患者不断抨击社会,有时还会精心策划相应的暴力行动,如政治暗杀。极为重要的是,做出该诊断应根据明确的精神病学背景,而不是其政治背景。见于妄想性障碍患者。

(18)身体变形妄想(body dysmorphic delusion):

患者坚信自己身体某一部分已经变形,变得很难看。例如,两侧面颊不对称,鼻子是歪的,虽然别人并不认为如此,仍然坚持己见,反复要求手术整形。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妄想性障碍。与身体变形障碍的区别在于,身体变形障碍是在体象障碍的基础上出现的超价观念,具有可理解性。而身体变形妄想患者对自己外表的关注或身体变形的先占观念十分强烈而牢固,令人难以理解,达到了妄想的程度。

(19)变兽妄想(delusion ofmetamorphosis,lycanthropy):

患者确信自己或他人变成动物的妄想,并有相应的异常行为,如吃草、爬在地上等。可见于某些亚文化的患者。

(20)多形性妄想(delusions of polymorphic nature):

患者具有多种为时短暂、内容各异的妄想观念,妄想之间缺乏逻辑联系。见于精神分裂症或谵妄状态。

(21)后遗妄想(residual delusion):

在谵妄状态或高热时出现短暂的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待高热退去、意识清醒后,一般精神症状都已经消失,唯有对病中的幻觉体验和妄想内容仍坚信不疑。这是急性期病中体验的残余。见于谵妄状态、传染病性精神障碍恢复期。

(22)妄想阵发(bouffée délirante):

是指有意识轻度障碍时妄想的突然发作,伴有精神运动性兴奋和激越,持续时间短,事后有遗忘,预后良好,但常在症状消失后再发。这一情况包括在ICD-10的急性而短暂的精神病性障碍之内。

(23)慢性妄想症(délire chroniques):

是指持续3个月以上的妄想状态。患者年龄一般在30~55岁之间,有单一型(只有一个妄想主题)和非单一型(涉及多个精神活动领域)两个亚型。这一情况属于ICD-10持久的妄想性障碍。妄想阵发和慢性妄想症主要见于法国精神病学分类。

(24)假孕(pseudocyesis):

坚信自己已经怀孕,并自诉有怀孕征象和客观体征的虚假信息的错误信念。

6.在评定妄想时,还需要注意与下述一些概念区别:

(1)类妄想性幻想(delusion-like fantasy):

这是患者为了满足愿望或给困境以解释的思想表达,其内容缺乏现实基础,可随周围人的态度或暗示而变化。患者并不坚信其真实性,带有虚构色彩。见于癔症和人格障碍。

(2)幻想性谎语症(pseudologia fantastica):

患者是为了说谎而说谎,并不是为了获取同情、骗取金钱或荣誉。患者从说谎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尽管别人并不相信他说的话,他仍然我行我素,照常说谎。见于癔症和人格障碍。

(3)偏见(prejudice):

是指建立在错误印象基础上的憎恶。

(4)先占观念(preoccupation):

是指在个人头脑中的优势观念。

(5)超价观念(over-valued idea):

下文将详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