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芳香烃类
芳香烃简称芳烃(aromatic hydrocarbons),为苯及苯同系物的总称,是指分子结构中含有一个或者多个苯环的烃类化合物。按苯环的数目和连接方式,芳香烃可分为:
1.单环芳香烃
(1)苯及其同系物(烷基烃),如苯、甲苯、二甲苯(对二甲苯、间二甲苯、邻二甲苯)、三甲苯及乙苯等。
(2)苯基取代的不饱和脂烃,如苯乙烯、苯乙炔等。
2.多环芳香烃
(1)多苯代脂烃,如二苯甲烷、四苯乙烯等。
(2)联苯和联多苯,如联苯、联三苯等。
(3)稠环芳香烃,又可分为:①稠芳香烃,如萘、蒽、菲等;②苯并脂环烃和稠苯并脂环烃,如茚、芴、苊等。
芳香烃类化学物大多数为具有芳香味的液体,部分为固体,难溶于水,易溶于各种有机溶剂。一般芳香烃均比水轻。芳香烃类在乙醇中的溶解度,随侧链上碳原子数目的增加而降低。沸点则随相对分子量的增加而升高,同分异构体的沸点极为接近。熔点除与相对分子质量有关外,还与其结构有关,通常对位异构体由于分子对称,熔点较低。
苯环极为稳定,在与其他化学物起反应时结构不变。但苯环上的氢原子极易被硝基、磺基和卤素所取代,而生成多种硝基苯、苯磺酸、氯苯等。苯环受氧化剂的作用时,可氧化为酚,若苯环上尚有其他侧链,则被氧化的是其侧链而非苯环本身,例如甲苯在苯环的基础上有一个侧链甲烷基,氧化作用可使甲烷基变为羧酸基,生成苯甲酸。这些取代作用,常使芳香族烃类化学物的毒性发生很大改变,具有一定的毒理学意义。
芳香烃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吸收进入人体,主要经呼吸道和消化道吸收,皮肤吸收很难达到中毒程度。液态芳香烃类化学物主要对皮肤、黏膜具有刺激作用。高浓度芳香烃蒸气主要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
苯
【概述】
苯(benzene,C6H6)为具有特殊芳香味、无色透明的油状液体。苯的沸点为80.1℃,熔点为5.5℃,密度比水低,为0.88g/ml,但其分子质量比水重,微溶于水,可溶于乙醚、乙醇、汽油、丙酮和二硫化碳等有机溶剂。在常温下挥发甚速,为乙醚的1/3,极易引起燃烧及爆炸。苯是一种良好的有机溶剂,溶解有机分子和一些非极性的无机分子的能力很强,除甘油、乙二醇等多元醇外,能与大多数有机溶剂混溶。除碘和硫稍溶解外,大多数无机物在苯中不溶解。
苯由煤焦油提炼或石油裂解经粗制及精馏而成。工业用途广泛,主要用作原料生产各种化工产品,如苯乙烯、苯酚、合成洗涤剂、合成染料、合成药物、化肥、炸药和农药。苯还用作油、脂、橡胶、树脂、黏胶剂、油漆、喷漆和涂料的溶剂和稀释剂。堵漏灵、松香水、香蕉水均含有高浓度苯。以苯作为溶剂或稀释剂,或以苯作为生产原料的作业、工种,均有可能发生苯中毒。
急性苯中毒多由于意外事故,短时间在通风不良的作业场所,例如在密闭空间中使用含苯量较高的涂料时吸入大量苯蒸气而引起。另外在制鞋、皮革加工业、箱包、家具制造中使用的黏胶剂,喷漆、油漆工作中使用的溶剂都含有苯或苯的同系物,其中红胶含纯苯80%,快胶含纯苯90%,氯丁胶含纯苯70%,从事上述职业的人群要加强防范,避免苯中毒。目前我国规定工作场所空气中苯PC-TWA为6mg/m3,PCSTEL为10mg/m3。
苯蒸气可经呼吸道吸收,液体经消化道吸收完全,皮肤可吸收少量,其中以苯蒸气的形态经呼吸道吸入(47%~80%)为急性苯中毒的最主要途径。苯蒸气经呼吸道吸入的最初几分钟吸收率最高。吸收入体内的苯,40%~60%以原形由肺呼出,经肾排出的极少;人体吸收后主要分布在含类脂质较多的组织和器官中。吸收入人体的苯主要在肝内代谢,约30%的苯在肝微粒体内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作用下氧化为环氧化苯,环氧苯与它的重排产物氧杂环庚三烯存在平衡,是苯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毒中间体,其中约20%~30%不经酶的作用转化为酚,其余的在环氧化物水解酶的作用下,转化为苯氢二醇,再继续被转化为邻苯二酚、对苯二酚,少量酚可进一步转化为氢醌,邻苯二酚和氢醌可能为苯的中间毒性代谢产物,均可以和硫酸、葡萄糖醛酸结合成苯基硫酸酯及葡萄糖醛酸酯经肾排出。苯属于中等毒类。苯的急性毒性主要表现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高浓度蒸气对黏膜和皮肤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苯属中等毒类,LD50是930mg/kg(大鼠口服),48mg/kg(小鼠经皮);LC50是51g/(m3·4h)(小鼠吸入),47.8g/(m3·15min)(大鼠吸入)。
【临床表现】
起病急骤,多于吸入高浓度苯蒸气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突然发病。常先有轻度黏膜刺激症状,双眼畏光、流泪、视物模糊及咽痛、咳嗽、胸闷、气急等。若及时脱离现场,症状可在短时间内消失。
1.神经系统损害
患者初始兴奋,面色潮红,随即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复视、兴奋、酩酊感、嗜睡、步态蹒跚等酒醉样状态。呼出气有苯味。重者出现抽搐、昏迷、呼吸中枢麻痹、谵妄、幻觉及脑水肿等表现,少数患者出现周围神经损害;进一步发展为神志模糊加重,进入浅昏迷状态,呼之不应,继续吸入高浓度的苯则进入深昏迷。严重者呼吸停止,心搏停止。发病过程决定于空气苯浓度的高低,从数分钟到数小时,心搏停跳前积极抢救,可在数分钟到数小时内恢复。吸入极高浓度苯蒸气或口服中毒者,可在几分钟内突然昏倒在地,意识丧失,发生“闪电样”死亡。
2.呼吸系统损害
见于吸入中毒,出现咳嗽、气急、胸闷,重者可发生肺水肿,甚至呼吸循环衰竭。
3.循环系统损害
面色潮红、心悸、血压下降,可发生休克、心肌炎、各种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心电图可见一至二度房室传导阻滞、ST-T波改变。
4.消化系统损害
恶心、呕吐、腹痛,口服患者症状较重。偶有肝脏肿大、氨基转移酶升高。误服苯溶液后,除可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外,还可发生口腔、咽喉、食管和胃的刺激症状。成人口服15ml纯苯可致死。
5.血液系统损害
严重亚急性中毒者可发生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有个别发生溶血性贫血的报道。
【诊断要点】
根据短期内吸入大量苯蒸气或误服苯的病史,出现以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为主的临床表现(醉酒状态),并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可诊断为急性苯中毒。主要需与其他烃类化合物中毒、有机溶剂中毒、卤代烃中毒、酒精中毒、窒息性气体中毒及镇静安眠药物中毒等相鉴别。必要时行毒物检测,呼气苯、血苯、尿酚、尿硫酸盐指数的测定,可作为苯接触指标,帮助诊断和鉴别诊断。急性苯中毒后,轻度中毒者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增高,数日内可恢复正常;重度中毒者可先有白细胞增高,2~3天后降低,血小板也可有减少趋势。呼气苯、血苯、尿酚、尿葡萄糖醛酸可增高,尿无机硫酸盐占总硫酸盐的70%以下。
【处理原则】
1.迅速将中毒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处,脱去被污染的衣服,用肥皂水或大量清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注意保温。卧床休息,加强营养,对症处理。
2.无特效解毒药,给予高渗葡萄糖、大量维生素C、葡萄糖醛酸等,有助于毒物的代谢排出。
3.对昏迷患者,应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误吸,积极防治脑水肿。
4.若表现为低氧血症,则需合理氧疗,必要时紧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辅助通气。如心搏、呼吸停止,首先应进行心肺复苏。严密监护心、肺功能。
5.如无心搏骤停严禁使用肾上腺素,以免诱发心室颤动。
6.口服中毒者,尽早催吐、洗胃,使用导泻和利尿药物,以加快体内毒物的排泄,减少毒物吸收。
甲苯、二甲苯
【概述】
甲苯(toluene,methyl benzene)、二甲苯(xylene,dimethyl benzene)均为无色、带甜味、易挥发、具有芳香气味的液体,不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氯仿、丙酮及一般有机溶剂。甲苯、二甲苯作为溶剂或稀释剂,主要在油漆、喷漆、涂料、塑料、人造麝香、合成纤维、制药、糖精、橡胶、皮革及粘胶剂的生产中使用。还可用做化工原料及中间体,用于制造炸药、农药、苯甲酸、染料、合成树脂及涤纶等的原料,此外亦可作为航空汽油中的添加成分,苯甲酸和苯甲醛萃取剂。
甲苯、二甲苯中毒多由于在制造、使用、储存、运输过程中,发生管道、储罐的意外爆裂和阀门的泄漏;在通风不良、密闭的储罐、船舱、地下室内涂以甲苯、二甲苯为溶剂的防腐涂料;误用防毒面具;误服或滥用等原因,突然大剂量接触,而导致急性中毒,甚或猝死。可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吸收。
甲苯、二甲苯属低毒类,对皮肤黏膜有刺激作用,高浓度时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工业品中常含有苯等杂质,可同时出现杂质的毒作用。甲苯极易挥发,进入体内的甲苯主要分布于富含脂肪的组织,以肾上腺、脑、骨髓和肝为最多。少量以原形经肺排出;约80%~90%在肝脏内氧化成苯甲醇、苯甲醛、苯甲酸,后者与甘氨酸结合形成马尿酸随尿排出,是甲苯代谢的主要途径;另有少量苯甲酸与葡萄糖醛酸结合随尿排出。正常人尿中马尿酸的含量因膳食品种和吸收量的不同而有变化,且个体差异较大,故尿中马尿酸含量不能作为吸收指标和诊断指标。二甲苯经皮肤吸收较苯和甲苯多。进入体内的二甲苯排出速度较苯和甲苯慢,停止接触4~5天,尿内仍可检出其代谢产物。二甲苯主要分布在脂肪组织,其次为骨髓、脑等脏器。吸收的二甲苯60%~88%在肝内氧化成甲基苯甲酸,其次为二甲基苯酚和羟基苯甲酸。甲基苯甲酸的大部分与甘氨酸结合成甲基马尿酸,小部分与葡萄糖醛酸和硫酸结合,随尿排出。极少量的甲基苯甲酸和二甲基苯酚可以游离状态排出。进入体内的二甲苯仅有5%以原形随呼气排出。
【临床表现】
急性中毒主要是在短期内吸入高浓度甲苯或二甲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和造成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以及黏膜刺激作用,可伴有肝、肾、心、肺或多脏器的损害。
1.神经系统损害 轻度中毒表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胸闷、无力、颜面潮红、结膜充血,步态蹒跚、兴奋、酩酊状态,或有意识障碍伴情绪反应。重者有躁动、抽搐或昏迷。
2.呼吸系统损害 直接吸入液体后可出现化学性支气管炎、肺炎、肺水肿、肺出血。
3.心脏损害 可致传导阻滞或心肌损害、心电图出现ST-T改变,一次大剂量吸入可引起致命的心室颤动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而致猝死。
4.消化系统损害 急性中毒后可引起中毒性肝病,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黄疸、肝脏肿大、肝功能异常。
5.泌尿系统损害 急性中毒后发生典型的少尿型或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或远端肾小管酸中毒,多伴有肌坏死,认为甲苯可溶解横纹肌致肌球蛋白血症,沉积于肾小管,产生以肾小管损害为主的肾损害及肾衰竭。
6.眼接触后轻者可致结膜下充血、角膜上皮脱落,重者可致疱性角膜炎。
7.对皮肤和黏膜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可出现皮肤潮红、瘙痒或烧灼感、并出现局部红斑、红肿甚或水疱。有因全身皮肤被大量含有纯甲苯的涂料所污染,而致广泛的化学性皮肤灼伤、剥脱性皮炎,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而死亡的报道。
【诊断要点】
根据短期内吸入较高浓度甲苯/二甲苯蒸气或皮肤黏膜接触大量甲苯/二甲苯液体的病史,出现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并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可诊断为急性甲苯/二甲苯中毒。必要时行毒物检测,现场空气、呼气苯、血甲苯/二甲苯、尿马尿酸、尿甲基马尿酸可增高,可作为甲苯/二甲苯接触指标,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处理原则】
1.吸入较高浓度蒸气者立即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对污染皮肤进行彻底清洗。有症状者给吸氧,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无特效解毒药,可用葡萄糖醛酸,以促进毒物的排除。
3.监护和保护重要脏器,积极救治被损伤的脏器,对症处理。有意识障碍或抽搐时注意防治脑水肿。如无心搏骤停禁用肾上腺素,以免诱发心室颤动。
4.皮肤黏膜及眼灼伤的处理参照化学性皮肤或眼灼伤的处理原则。
乙苯
【概述】
乙苯(ethylbenzene,C6H5C2H5)为无色有刺鼻气味的易燃液体,不溶于水,溶于醇及醚。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乙苯主要用于苯、乙烯的生产及合成多聚物,少量用于有机合成工业,例如生产苯乙酮、乙基蒽醌、对硝基苯乙酮、甲基苯基甲酮等中间体。此外,也可作为溶剂或稀释剂。
乙苯可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吸收。经消化道吸收的乙苯,尿中可发现其代谢产物邻-乙基苯酸及1-和2-苯乙醇。经皮吸收,其主要的氧化产物为扁桃酸。经呼吸道吸收的乙苯,主要在体内被氧化为苯乙醇、苯酰甲酸和扁桃酸,故可测定尿中的苯酰甲酸、扁桃酸作为接触乙苯的生物监测指标。
乙苯属低毒类,对皮肤、黏膜具有强烈刺激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还可伴有肝、肺损害。
【临床表现】
1.接触高浓度乙苯,首先对眼产生严重的刺激反应,如流泪、灼痛、结膜充血及水肿、角膜损伤。
2.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轻者表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胸闷、步态蹒跚、共济失调。重者出现昏迷、抽搐等脑水肿表现。
3.消化系统损害 可伴有中毒性肝病。
4.呼吸系统损害 经呼吸道吸入,可致化学性气管炎、肺炎、肺出血、肺水肿等。
【诊断要点】
根据短期内接触较高浓度乙苯,出现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可有眼部刺激性症状及呼吸系统、肝脏损害的临床表现,并排除其他病因后,可诊断为急性乙苯中毒。必要时行毒物检测,尿中苯酰甲酸和扁桃酸的测定,可作为接触指标帮助诊断或鉴别诊断。
【处理原则】
无特效解毒剂,对症处理。
苯乙烯
【概述】
苯乙烯(styrene)为无色具有芳香气味的液体,不溶于水,溶于醇、醚等多数有机溶剂。最重要的用途是作为合成橡胶和塑料的单体,制造聚苯乙烯的单体,与丁苯二烯制成丁苯橡胶,与丙烯腈、丁二烯合成ABS工程塑料,与二乙烯苯制备离子交换树脂。也作为造漆、制药、香料等的化工原料。用在加固塑料工业、玻璃纤维造船业。亦可作为溶剂。
苯乙烯可经呼吸道、皮肤、消化道吸收。人体吸收本品后其中的代谢产物扁桃酸和苯酰甲酸,各占本品在体内储留量的85%及10%,由尿排出;吸入量的2%以原型呼出。
苯乙烯属低毒类,其毒性低于苯,刺激作用高于苯。急性毒作用主要是对眼、皮肤、黏膜和呼吸道的刺激作用和对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我国工作场所苯乙烯PC-TWA 50mg/m3,PC-SETL 100mg/m3。
【临床表现】
接触高浓度苯乙烯主要引起眼、皮肤、黏膜和呼吸道的刺激症状,表现为眼部刺痛、流泪、结膜充血、流涕、喷嚏、咳嗽,头晕、萎靡不振、倦怠、无力等。液体溅入眼部可致灼伤。严重时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步态蹒跚、共济失调、酩酊状态、意识模糊等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有发生急性精神病的报道,出现幻觉、视觉空间判断力及记忆力低下。急性中毒对血液系统的影响不大。
【诊断要点】
根据短期内接触较高浓度苯乙烯的病史,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以及眼、呼吸道刺激性症状为主的临床表现,并排除其他病因导致的类似疾病后,可诊断为急性苯乙烯中毒。必要时行毒物检测,尿中的苯酰甲酸和扁桃酸含量增高可作为其接触指标,有助于诊断或鉴别诊断。
【处理原则】
无特效解毒剂,对症处理。
联苯
【概述】
联苯(diphenyl,biphenyl,phenylbenzene,C12H10)为白色或略带黄色鳞片状晶体,略带甜臭味,分子量154.21,难溶于水、酸及碱,溶于醇、醚、苯等有机溶剂。联苯是重要的有机原料,广泛用于医药、农药、染料、液晶材料等领域;可以用来合成增塑剂、防腐剂;还可以用于制造燃料、工程塑料和高能燃料等。联苯存在于煤焦油、原油和天然气中。
联苯由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吸收,经血液循环进入肝脏,部分以原形经胆道排出;部分在肝脏经羟化酶的作用,形成水溶性的羟基代谢物随尿排出。联苯急性毒性属低毒类,高浓度吸入,主要损害神经系统和肝脏,对皮肤、黏膜有刺激作用。我国工作场所联苯PC-TWA为1.5mg/m3。
【临床表现】
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和消化道症状,如头晕、头痛、眩晕、嗜睡、恶心、呕吐等;有时出现肝功能障碍;出现流泪、眼痛、咽痛、咳嗽等眼、呼吸道刺激症状。
【诊断要点】
根据短期内接触较高浓度联苯的病史,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损害以及眼、呼吸道刺激性症状的临床表现,并排除其他病因后,可诊断为急性联苯中毒。
【处理原则】
无特效解毒剂,对症治疗。
萘
【概述】
萘(naphthalene,C10H8)为白色鳞片状晶体,分子量128.18,易挥发,易升华,具有特殊的煤焦油样气味,难溶于水,溶于乙醇,易溶于乙醚等有机溶剂。萘为由煤焦油分离出来的重要组分,为制药、某些燃料、染料、润滑剂、苯酐、农药和其他有机合成物的重要原料及中间体。以往的卫生球就是用萘制成的,用于毛纺织品、皮毛、木材等的保存,但由于萘的毒性,现在卫生球已经禁止使用萘作为成分。萘经呼吸道吸收较快,经皮肤和消化道吸收较差,油脂可促进其吸收。属低毒类,较大量摄入可致溶血性贫血,血红蛋白尿、肾功能损害。成人致死剂量为5~10g,儿童约为2g。
【临床表现】
1.吸入高浓度萘蒸气或粉尘时,出现眼和呼吸道黏膜的刺激症状及头痛、恶心、呕吐、多汗、食欲减退、腰痛、尿频等症状。严重时可致血管内溶血,致溶血性贫血及肾、肝损害。其原因主要是由代谢产物萘醇和萘醌所致,患有先天性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者,对萘尤为敏感。
2.急性重症中毒主要是引起中毒性脑病,严重的黏膜刺激症状及心、肾等损害。有使用土法提纯萘而致急性、重度中毒的报告,患者清晨刚进入车间门口,立即倒地昏迷、频发抽搐,眼结膜高度充血,呼吸急促,蛋白尿及尿胆原阳性,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和不齐、ST段抬高,抢救清醒后遗留语言障碍。
【诊断要点】
根据短期内较高浓度萘的接触史,出现眼、呼吸道刺激性症状以及血管内溶血等血液系统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并排除其他病因后,可诊断为急性中毒。需与其他有机溶剂中毒、刺激性气体中毒等相鉴别。
【处理原则】
对症处理。
萘满
【概述】
萘满(tetralin)学名四氢化萘(tetrahydronaphthalene),是一种具有与萘相似气味的无色液体,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中。化学性质较活泼,久置可形成具有爆炸性的过氧化物,爆炸极限为0.8%~5.0%。主要用作油、脂肪、树脂和橡胶的溶剂,也可作为上光剂和涂料中松节油的代用品。与苯和酒精混合,可作为内燃机燃料。萘满可经消化道、皮肤、呼吸道吸收,属低毒类,对皮肤、眼、黏膜有刺激作用,高浓度有麻醉作用,摄入引起胃肠道刺激,肝、肾损害及绿色尿。
【临床表现】
1.吸入中毒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麻醉症状和眼、黏膜刺激症状。
2.误服65~90ml,出现恶心、呕吐、胃肠道不适、暂时性肝、肾损害和绿灰色尿等。上述现象可在2周内消失。
【诊断要点】
根据短期内接触较高浓度萘满的病史,出现中枢神经系统麻醉以及眼、呼吸道刺激性症状,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类似疾病后,可诊断为急性中毒。
【处理原则】
对症处理。
蒽
蒽(anthracence,C14H10)纯品为带紫色荧光的透明片状晶体,含有并四苯和萘等杂质时,呈黄色并带有绿色荧光,易升华。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乙醚、苯、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蒽溶液遇光易发生氧化或分解反应。主要用于染料工业,为合成萘醌、茜素等荧光染料的重要原料。蒽油有杀菌作用,用于木材防腐。经消化道和皮肤吸收。对皮肤、黏膜有刺激作用。
由于其蒸气压很低,经皮吸收缓慢,故因吸入或经皮吸收中毒的可能很小。皮肤接触,尤其在日光照射下接触,可引起局部皮肤损害致光接触性皮炎。
芘
芘(pyrene)又名苾、嵌二萘,为淡黄色片状晶体或带淡蓝色荧光的单斜、棱柱状晶体,具有芳香气味,可燃,不溶于水,溶于苯、甲苯、二硫化碳、乙醚、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芘用作染料的中间体或有机合成的原料。常见于煤的燃烧、香烟、雪茄的烟雾中。还可制杀虫剂、增塑剂等。遇明火、高热可燃。受高热分解释放有毒的气体。
芘急性毒性属低毒类,可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吸收。给小鼠一次吸入染毒芘后,除眼和呼吸道刺激症状外,初期常呈现兴奋,随后转为抑制,并出现运动协调障碍和不完全瘫痪等。尸检可见肺弥漫性出血,肺泡、小支气管和肺泡间质红细胞聚积;肝脂肪变性;肾小管上皮浊肿,部分脱落和灶性坏死;肠道、胃黏膜出血等。临床未见人急性中毒报道。
苯并(α)芘
苯并(α)芘(benzo-α-pyrene,C20H12)原名3,4-苯并芘,是一种五环多环芳香烃类,为淡黄色的针状晶体,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甲醇,溶于苯、甲苯、丙酮、环己酮、氯仿等有机溶剂。其有机溶剂溶液,在360nm紫外线照射下,呈现典型的荧光。
本品是有机物和含碳燃料热解过程的产物。如煤炭、石油、木材等在无氧加热裂解过程中产生的烷烃、烯烃,经脱氢、聚合、环化可形成苯并(a)芘。无生产和使用价值。大气中本品主要来源于煤、石油和木材的燃烧和含本品较多的材料如沥青的应用和汽车废气的排放。炉灶和卷烟的烟雾以及过热烹调的油雾是家庭污染的主要来源。可通过对水或土壤的污染进入食物链。
本品是环境中微量分布的物质,其一般毒性无实际意义,可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吸收等途径侵入人体,对眼睛、皮肤有刺激作用。无急性中毒的病例报告。研究较多的是其致癌性、致畸原及诱变剂。
其他芳香烃类化合物
详见表2-4-4。
表2-4-4 其他芳香烃类化合物
续表
(张雪涛 编 孙道远 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