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溴及其化合物
溴
【概述】
溴(bromine,Br)又称溴素,为深棕红色发烟液体,常温易蒸发,其蒸气有强烈的窒息性刺激味,易挥发,在室温放出黄红色蒸气;固化时带有金属光泽的黄绿色物质;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氯仿、四氯化碳、煤油及二硫化碳等多种有机溶剂,也溶于盐酸、氢溴酸和溴化物溶液。溴主要用于制取溴化物,可用作普通分析试剂、氧化剂、乙烯和重碳氢化合物的吸收剂及有机合成的溴化剂;也用于各种化学试剂的生产。溴中毒常见于溴素回收或搬运时,盛溴瓶突然破碎致溴外溢,或用水冲洗溴瓶,使溴与水生成大量溴化氢致瓶炸裂而逸出。溴对人的溴阈低于0.066mg/m3(0.01ppm)。吸入的MLC为7139.9mg/m3(1000ppm),经口的MLD为14mg/kg。对黏膜有强烈刺激性和腐蚀性。
【临床表现】
1.急性吸入中毒
呼吸道吸入后数分钟至30分钟发病。吸入低浓度溴蒸气可引起鼻黏膜分泌物增加,易鼻出血、咽充血、悬雍垂水肿,出现干咳、胸闷、气短,伴有头痛、头昏、恶心、呕吐、胃痛、腹泻、心悸等全身不适症状。吸入高浓度溴蒸气后,鼻咽部和口腔黏膜呈褐色,呼出气中有特殊臭味,剧烈咳嗽、嘶哑、发绀、呼吸困难、声门水肿、痉挛,甚至窒息,也可出现支气管哮喘、化学性肺炎和肺水肿,可伴有躁动、抽搐、意识障碍等中枢神经系统表现。
2.急性口服中毒
可出现急性腐蚀性胃肠炎症状,有口腔、咽喉、胸骨后及腹部疼痛、吞咽困难、恶心、呕吐,重者呕血、便血、食管或胃穿孔等,可发生休克。
3.眼损害
眼部接触可引起畏光、流泪、球结膜充血、水肿和睑痉挛、睑结膜血管纹理不清,角膜上皮脱落等。
4.皮肤损害
接触高浓度溴可造成皮肤重度灼伤,呈黑褐色厚痂,创面愈合较慢。少数人可出现过敏性皮炎。
【诊断要点】
根据呼吸道吸入溴蒸气或消化道、皮肤接触液态溴接触史,出现相应的眼、呼吸道、消化道刺激及皮肤损害的临床表现,结合辅助检查结果,中毒诊断一般不难。
【处理原则】
1.急性吸入中毒处理参见氯气中毒章节。
2.口服中毒时,应立即予以催吐、洗胃,并可口服氧化镁溶液、牛奶、氢氧化铝凝胶等。
3.眼及皮肤损害创面可用氨乙醇液(25%氨水1份、松节油1份、95%乙醇10份)冲洗。
4.其他对症支持治疗。
溴化氢及氢溴酸
溴化氢(hydrogen bromine)为无色有腐蚀性的气体,易溶于水及乙醇。氢溴酸(hydrobromic acid)是含有47%溴化氢的水溶液,呈淡黄色,接触空气及光后呈棕色。溴化氢主要用于制造无机溴化物和某些烷基溴化物的基本原料,并用作还原剂和催化剂等。急性中毒常见于用水冲洗溴瓶时因溴与水生成大量溴化氢致瓶爆裂而逸出。人吸入溴化氢的最小中毒浓度为18mg/m3(5ppm)。急性中毒表现与溴相似,可引起呼吸道、皮肤黏膜刺激和化学性灼伤,但毒性较溴弱。诊断要点及处理原则参见溴中毒章节。
溴酸盐类
溴酸盐类化合物主要有溴酸钠(sodium bromate)、溴酸钾(potassium bromate),易溶于水;以及溴酸钡(barium bromate),难溶于水。溴酸盐化合物受热都易分解。溴酸盐一般毒性较强。急性口服中毒后可出现急性胃肠炎、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肝脏功能损害,重者可抑制血管运动中枢,导致血压下降。曾有引起听力损害的报道。处理原则参见氯酸盐类。
溴的其他无机化合物(溴酸、溴化钾、溴光气、溴化氰)
溴酸(bromic acid),呈无色或微黄色,仅存在于溶液中,易溶于水,属强氧化剂。溴酸可用作氧化剂,以及制造染料、药品等。其蒸气对眼和呼吸道有刺激作用,皮肤接触液体可发生灼伤。
溴化钾(potassium bromide)为无色晶体或白色粉粒,有强烈咸味,见光色变黄。溴化钾制造过程中有溴逸出,主要用于光谱分析。溴化钾的毒作用与溴相似。
溴光气(bromophosegene)或碳酰溴(carbonyl bromide)为与光气相似的一种刺激性气体。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见光气中毒章节。
溴化氰(bromine cyanide)为透明晶体,有刺激性臭气,性质活泼。与水或水蒸气接触会放出溴化氢和氰化氢气体。溴化氰用于炼金、制杀虫剂及有机合成等。其毒作用似氢氰酸,并有明显刺激作用,吸入高浓度可发生肺水肿。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见氢氰酸中毒章节。
(张巡淼 编 孙道远 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