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害与暴力预防控制理论与方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防控策略与措施

道路交通伤害是因道路交通碰撞中人体和环境之间的能量转移造成的,受损量和伤害的严重程度与发生碰撞时产生的能量和交换的能量大小直接相关,因此避免碰撞和减少碰撞时的能量交换是道路交通伤害预防控制的主要基本原则之一。道路交通伤害的预防控制遵循于本书第三章介绍的伤害预防控制的Haddon策略和5E策略,需要针对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不同阶段、不同危险因素采用多学科、多领域的干预措施进行应对。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用实践证明了多种干预措施能有效地减少道路交通死亡和伤害。WHO基于各国实证为基础的效果评估,结合2004年在《世界预防道路交通伤害报告》中提出的预防策略措施,对有效的干预措施进行了浓缩整理,于2017年提出了最新的、有效的道路交通伤害预防的“Save LIVES”策略措施,包括了“速度管理,道路安全管理,设施设计与改善,车辆安全标准,强化执法,事故后救援”6项策略和22项措施(表5-5)。但在某个环境中证明有效的干预措施可能不容易复制到其他环境,本土化执行前需要经过仔细调整和有效评价。本章将基于联合国制定的《2011—2020年为道路安全行动十年全球计划》中提出的“增强道路安全管理、增强道路和机动安全、增强车辆安全、增强道路使用者安全、增强碰撞后应对”五大道路安全支柱领域,对道路交通伤害预防控制的策略和措施进行阐述。

表5-5 “挽救生命”:六个组成部分和22项措施

(一)道路安全管理

道路交通伤害的干预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并且需要多部门和多机构的参与和实施,因此确保道路交通伤害干预获得有效成果的前提基础是做好道路安全管理工作的整体规划、执行落实和监督评估。基于瑞典等国家的成功经验,有效的道路安全管理应包括以下具体措施:

1.建立/明确道路安全的领导机构

道路安全问题涉及卫生、交通、公安、教育、财政等多个部门,事实上大多数国家也都已经有不同的部门在自己的领域和职责范围内管理着相应的道路安全工作,但每个单一部门依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解决好道路安全问题,都需要其他部门的协作和支持,因此,需要在国家内部建立一个道路安全领导机构,并且明确由一系列相关部门参与组成,才能在统一领导的步调下,为同一个目标,协作顺畅,有效解决道路安全问题。领导机构不仅需要在国家层面,还需要在省、市、区县等各级行政层面发挥领导作用。领导作用不仅体现在制定统一的道路安全政策和目标,还体现在协调各利益相关方、激励全社会采取行动加以实现。要保证领导作用有效、高质量的实现,需要配备相匹配的资金支持,并且其职责履行需要受到各相关部门和公众的监督。

2.制定并实施国家道路安全战略

道路安全的国家战略是指引该国如何解决道路安全问题的方向和蓝图。有了国家战略,各道路安全相关部门才有统一思想,朝向共同目标,一步一步实现。战略本身并不能直接解决问题,它需要相匹配的财力和人力资源支持才能实现。在这方面,瑞典的“交通事故零伤亡”愿景是全球一个良好的范例。1997年瑞典通过了“交通事故零伤亡”愿景的国家战略,之后全国采取行动实施有效措施,包括制定道路交通体系不同部分的安全绩效目标,加强车辆碰撞保护等车辆安全措施,设置农村单车道碰撞保护中间隔离带等道路设施安全措施,加强安全带使用和超速、酒驾检查等道路使用者安全措施,推动安全因素作为道路运营的竞争力等不同行业领域的各种措施有效协作,显著减少了瑞典的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并且让大家接受了道路交通体系可以没有道路交通死亡的目标和道路交通伤害可预防的理念。

3.监测与评估

监测道路交通死亡和伤害数据,对于评估国家道路安全问题的规模和趋势、针对性地开展预防控制、评估干预效果是至关重要的工作。全球各国都在数据方面做出努力,但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为健全各国的数据基础,可以在这些方面加以改进:不同来源数据采用统一的、标准的道路交通死亡定义;收集并共享不同来源的数据(包括卫生、交警、保险等不同来源)用于判断道路安全问题的影响和趋势及干预措施制定;加强数据收集者的技术能力培训;减少数据漏报;合理使用和传播数据;创新数据收集、分析和利用的技术。

(二)道路和机动安全

传统上,道路交通体系建设时更加关注机动性和经济效率,所以在道路规划中常常忽略行人、非机动车驾乘者等低速通行者的路权规划,而这群人正是道路交通体系中最易受伤害的弱势群体。因此,在联合国制定的《2011—2020年为道路安全行动十年全球计划》和WHO制定的“Save LIVES”策略中更加强调在增强道路和机动安全领域,更需要关注所有道路使用者的安全需要,以及人类不可能避免犯错和生理上有限的耐受力所需要的道路系统的容错功能。

1.构建安全的路网

通过完善路网和道路基础设施设计,构建更符合人类自身特点,具有系统包容性的路网体系,将有效预防和减轻道路交通伤害。具体措施包括:①对道路分级并根据它们的功能进行限速。按功能对道路分类很重要,如公路中的“等级制”,它能提供道路使用者根据功能和目的选择更安全的路线。这样的分类考虑到了土地的使用、车辆和行人的流量以及诸如速度控制等目标。②设计人行便道、自行车道和摩托车道,满足所有道路使用者的需求,这样可以使行人、骑自行车者、骑摩托车者等弱势群体与高速行驶的汽车车流分开,在安全的空间里移动通行。③设计更安全的交叉路口。交叉路口是道路交通事故的高发地点,因为这是大量不同的道路使用者汇集并可能发生冲突的地点。安全的交叉路口设计一般关注降低速度和减少潜在冲突影响,其中最有效的做法之一是良好的环岛设计。设置信号灯可以通过时间间隔区分车流和潜在的冲突。对于无控制的交叉路口可以采用使车辆减速和转向车道等工程技术措施。④为所有道路使用者提供安全的基础设施,包括行人过街天桥、地下通道、安全岛、路侧人行道进行抬高设计、设置中间隔离带防止超车及消除正面碰撞风险、设置路灯提高路口和环形交叉路口危险之处的醒目性等。⑤交通缓解和减速措施,包括限制车辆进入某个区域和采取物理措施减速等技术。因为速度既能影响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又能影响伤害严重性,所以降低速度是减少道路交通伤害的关键措施之一。它包括缩窄街道,给予步行者及骑自行车者优先通行的权利,减少高速和低速交通混行;设置减速带,设置路拱设施等进行物理措施减速等。⑥设计安全的路边保护。机动车与路边的树木、电线杆、路标等物体发生碰撞,是一个常见的道路安全问题,并且往往会导致严重伤害。在道路设计上需要能预告和提醒驾驶员驶离路面的危险(如弯道提前警告、路面震东带),帮助驾驶员纠正驶回路面(如路肩治理),以及降低车辆与路边发生碰撞事故的严重性(如设计没有路边物体的路侧净区、设计能够吸能的易碎杆和防撞护栏等)。

2.减少交通危险暴露

能够降低道路交通伤害危险因素暴露的措施包括:①减少机动车交通流量。例如通过高效的土地使用规划减少机动车数量,提供短程、快速和安全集一身的高效的路线,减少行驶距离等。②鼓励使用更安全的交通方式。乘坐公共汽车和轨道交通比其他任何道路交通方式都要安全许多。因此,鼓励那些增加公共交通使用以及将它与安全的步行和骑车相结合的政策,如改善公共交通系统,增加燃料税及进行其他价格改革以抑制汽车的使用,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建立“停车和乘车”方便设施,使乘客可以在靠近公共交通车站的地方停放车辆等。并且要为公共交通设计优先的、更好的、更安全的路线,以鼓励公众选择使用。③降低高危交通环境的暴露机会,包括限制不同路网的进入途径,设计公共汽车专用道等在路网中给予高载客量的车辆行驶优先权,限制两轮机动车的速度和发动机性能等。④在居民区和学校周边限制交通和车速。居民区和学校是大量人群聚集的地区,在此区域内对安全性的需求要大于交通效率。速度是影响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和严重性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此区域内应通过道路工程减速设计和交通执法限制车辆的行驶速度,或者限制不必须的车流通行。

(三)车辆安全

车辆的安全性对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和伤害的严重性有相当大的影响。目前全球机动车保有量超过10亿辆,并预计到2030年至少翻一倍,但全球各国使用的车辆安全性差别很大。尤其是在中低收入国家,正经历着机动车的快速增长,其面临的道路交通伤害风险也最高。对于车辆安全,最重要的是要遵循已被认可的安全标准,这些标准体现在车辆的“防撞性”和“耐撞性”方面。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的车辆生产/组装七项最低基本国际标准涉及安全带、安全带固定点、正面碰撞、侧面碰撞、电子稳定性控制、行人保护和ISOFIX儿童约束装置接口。

1.提高车辆的能见度

①针对汽车:包括白天开灯行驶;设计高位刹车灯,将其安置在汽车后面的挡风玻璃上,可以提高汽车后部的能见度。②针对两轮机动车:包括白天开灯行驶,穿戴反射性和保护性的服装(夹克和背心)可以提高骑车者在晚间的可见度,机动车上的配置反射物等。③针对非机动车:包括安装自行车灯,在车前、车后和车轮上安置反光镜,穿戴色彩鲜艳的衣服和装饰品,驾驶显眼的车辆,这样能够增加骑车者以及非机动车辆的能见度,使所有的道路使用者就更容易看到他们。

2.增强汽车碰撞保护设计

增强汽车碰撞保护,包括设计乘客空间具备吸收来自前面和后面碰撞冲击力的功能,安装靠头垫以防止颈椎过度屈伸损伤,设计和安装安全带、儿童安全座椅和安全气囊,设计抗撞击车门锁以防止在碰撞时车门打开,车门上安装侧面碰撞保护杠增强侧面碰撞防护,完善车辆前端设计,移除锋利和尖锐的物体以预防行人在碰撞中受伤,在卡车前后设置防护装置防止汽车钻入卡车下面等。

3.设计制造“智能化”车辆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车辆智能系统的发展能够为减少暴露危险、避免事故发生、减少伤害和在碰撞后自动报警方面带来新的机遇。目前已经加以实践并有效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水平的智能化车辆技术包括安全带提醒器,智能速度调试(ISA)系统,酒精联锁控制装置,车内电子稳定程序等。另外针对两轮机动车,摩托车防抱死刹车系统能够有效减少摩托车事故发生。

(四)道路使用者安全

人是道路交通体系中道路和车辆的使用者,也是道路交通碰撞的受害者,所以人的交通行为是否安全直接影响着道路交通伤害是否发生。虽然人类不能避免犯错,但针对已知的危险交通行为进行约束和改变,可以大大减少道路交通伤害。人的行为习惯不容易被改变,尤其是改变错误的行为。研究显示,持续的、强有力的执行道路安全法规,再辅以公众的宣传教育行动,可对道路使用者的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1.制定并强化执行道路安全法规

制定并执行道路安全法规是改变道路使用者危险行为的有效措施。应注意到制定法规并不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通过执法、传播信息和教育来保证法规得到遵守,增强道路使用者安全。执法要做到迅速及时、长期坚持,才能保证执法的有效性和长期效果。针对特定危险行为,采取有效的执法策略和选择特定执法地点都能提高执法效率。宣传工作能够增强交通执法的效果;但单纯的宣传本身对道路使用者的行为作用甚微。综合各个国家道路交通安全法规立法与执法的实践与评估,WHO总结并推荐了以下道路安全立法与执法措施:①制定和执行限速规定,对不同功能的道路和区域执行不同的限速,城市道路应限速≤50km/小时。②颁布和执行禁止酒驾的法规。国际上普遍公认的最好标准是普通司机血液酒精含量(BAC)上限为0.05g/dl,年轻驾驶员和摩托车驾驶员的BAC上限是0.02g/dl。③颁布和执行使用安全带和儿童安全座椅的法规。安全带是给成人设计的,并且车辆前后排乘客都需要使用安全带。儿童安全座椅保护原理相同,但是专门针对儿童的身材和生理特点设计的。除了实施安全带使用的法律,制订能够促进安全带使用的应用某些技术手段的法规,如安全带提醒器也有助于促进安全带的使用。④制定和执行强制使用安全头盔的法规。除了制定和执行安全头盔的法规,还需要制定安全头盔性能标准,规范和促进符合标准的安全头盔的使用。⑤制定商业运营和公共交通驾驶员工作时间的限制规定,防止职业司机疲劳驾驶。⑥针对新出现、新流行的危险因素,包括使用手机、药驾和电动车相关危险因素,对立法执法的有效性证据正在不断发展,在立法中应予以考虑。

2.教育和宣传

道路交通伤害防控中,教育、宣传和技能培训一直承担主要角色,但已有经验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了教育在道路交通伤害预防中所起的作用。研究总结,多数道路安全教育项目难以单独发挥作用,它们需要与其他措施相联系或结合一起开展。需要一种兼顾的方法发挥教育和宣传的作用,要考虑到行为改变研究证据、结合可能有效果的干预措施、需要避免和鼓励的干预措施以及执行已证明有效的措施的共同实施。宣传活动更应当被用来提出重要的道路安全问题引发关注和支持其他的道路安全干预措施,如配合道路安全立法和执法的宣传和教育。对道路使用者进行宣传和教育能提高有关交通规则以及购买更安全的车辆和装备等方面的知识,可以传授道路使用者控制车辆的基本技能,有助于道路使用者关注并赞同其他有效的道路交通伤害干预措施。

(五)碰撞后应对

完善和加强道路交通事故后的救援和急救,对挽救生命和避免严重伤害至关重要。模型研究显示,如果中低收入国家的道路交通事故受伤者的救治结果能够接近高收入国家,则全球可以减少1/3的道路交通伤害死亡。

1.院前急救

道路交通事故急救包括事故现场旁观者救助和医疗急救系统的急救服务。①培训旁观者救助技能。事故现场的旁观者或第一时间到达事故现场的人可以在很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包括联系急救服务并寻求帮助,采取行动保护事故现场防止发生新的事故,组织人力和资源使得救援人员能够实施救援,帮助扑灭所有火苗,实施急救,如果没有救护车,则运送伤者去医院等。因此可以通过培训,提高事故现场旁观者的救助技能。可以通过向感兴趣的社区居民教授基本急救技术,也可以对特别有积极性或处于有利的地位的工作者,如公务员、出租车司机或社区领导者,对他们进行培训,以提供更全面的院前急救。②提高医院的急救组织管理和救治水平。急救医疗系统的发展受到经济条件和通讯能力的制约。应设立统一的急救电话号码,建立区域电话管理中心和高度集成的通信网络。配备和维护全面的救护车系统包括地面和空中。构建良好的医警联动网络,确保急救路段的畅通和高效通行。培训医生和护理人员提供专业的院前急救技能。

2.医院救护

临床救护能力和人员配备、救护设施配置和供应、外伤救治的组织管理对于医院救护水平至关重要。①人力资源保障。外伤急救人员的培训是至关重要的,包括对医生、护士和其他专业人员的基础教育和毕业后培训,深化他们所接受的外伤急救培训。②物质资源保障。除了人力资源以外,物质资源也是必要的。外伤急救设施对处理危及生命的胸部损伤和气道阻塞是极其重要的,能够预防外伤病人的死亡。③提高外伤救治组织与管理。医院急诊部需建立一个有计划、有组织的外伤救护策略,确定基本伤害治疗服务的核心,建立必要的人力、物力资源,以最佳的方式确保提供外伤救护服务。开展医院培训项目、质量改进和医院检查项目。

3.康复服务

康复服务是为伤者提供全面的初始和院后救助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复服务有助于尽量减少日后的功能性残疾,并帮助伤者恢复到积极的社会生活中去。在伤害发生后住院期间提供高质量的治疗和康复干预,可以避免因瘫痪在床而引起的致命并发症。应通过能力建设和人员培训,提高康复服务水平。医疗康复服务涉及不同学科领域的专业人员,包括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师以及其他医学或辅助领域的专业人员,病人身体上和精神上的恢复都是至关重要的。另外,提供辅助器械可以提高康复服务水平,能极大地帮助伤者重新融入并参与到日常活动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