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害与暴力预防控制理论与方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影响交通暴露的因素

出行需求决定了人们将暴露于道路交通体系之中,多种因素将影响人们暴露于道路交通体系中所面临的道路交通危险。机动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等社会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发展,造成的日益激增的出行需求和实际路网规划安全性、车辆安全性和人们的安全意识的发展不平衡,导致不同人群以不同的方式和时间暴露于不同风险交通环境中。伤害预防控制的哈顿策略第一项策略即为防止危险的产生和形成,尽管现实生活中不能完全消除所有的道路交通危险因素,但可以对人们参与的交通体系进行安全性规划,对人们暴露于交通体系中的方式和时间进行安全性设计,以减少道路交通危险的产生,减少道路交通伤害。

(一)机动化

机动车数量的增长是导致全球道路交通伤害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机动车的出现及其数量的大幅增长带来了流动性增强、效率提高等社会效益,但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社会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道路交通伤害。自从Smeed在1949年首次证明了死亡率与交通机动化之间的关系以来,很多研究表明机动车的增长与道路交通事故和伤害数量之间存在的关联性。德国、波兰等国家的数据均清楚地揭示了汽车的增加对道路交通伤害增长的影响。

除了汽车数量的快速增长,两轮机动车的快速增长也加剧了道路交通伤害的增加。和其他机动车一样,两轮机动车同样可能伤害其他道路使用者,同时二轮机动车的驾乘人员也是道路交通伤害的受害者之一,是道路安全的弱势群体。从全球来看,亚洲国家车辆增长速度最快,但在一些东南亚国家中,车流中增长最多的是两轮和三轮机动车。例如,两轮和三轮机动车在柬埔寨占75%,老挝占79%,马来西亚占51%,越南占95%。2001年越南的摩托车增长了29%,同年其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数上升了37%。

我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消费升级,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我国的汽车产销规模自2009年起持续居于世界第一位。据中国公安部交管局统计,截至2015年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79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为1.72亿辆。2015年新注册登记的汽车达2 385万辆,保有量净增1 781万辆。汽车占机动车的比率不断提高,近五年汽车占机动车比率从47.06%增长至61.82%。全国已有40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超过百万辆,其中北京、成都、深圳、上海、重庆、天津、苏州、郑州、杭州、广州、西安等11个城市汽车保有量超过200万辆。激增的汽车与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摩托车、三轮车、行人等构成了我国日益复杂的道路交通环境。

(二)人口结构变化

不同的人在参与交通时会面临不同的道路交通危险。因此,人口结构随时间的变化会影响人群总体所面临的道路交通危险。不同年龄组的人口构成变化和不同道路使用者的人口构成变化会对道路交通伤亡产生很大影响。

随着全球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正在影响着道路交通伤害的风险暴露和流行特征的改变。虽然人口老龄化反映了人类的进步,但其也对社会的发展造成压力,给经济增长、社会福利和卫生保健体系带来挑战。老年人由于生理上的日益衰弱造成在同样的道路交通事故中,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容易发生严重伤害或者死亡,所以老年人是道路安全的弱势群体。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的主要交通方式可能会由汽车司机变为行人,而行人相对于汽车司机也增加了老年人在交通参与中的风险性和脆弱性。因此,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发展,道路使用者中的弱势群体也在不断增加。

随着世界各地机动化和城市化程度日益加快,不同道路使用者的人口构成正在发生变化,其对道路交通伤害的风险暴露将产生很大影响。例如我国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激增,机动车驾驶员从2003年年底的10 278.14万人增长至2015年年底的3.27亿人,这表明每年将快速增加年轻和新手驾驶员的数量,而在本节第二部分阐述了年轻和新手驾驶员是发生道路交通伤害的高危人群,驾驶员拿到正式驾照后的12个月内事故危险最高。因此,我国机动车驾驶员的快速激增的同时也带来了道路交通伤害危险暴露增加的挑战。

(三)路网规划与出行需求

路网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关系到道路交通事故和伤害数量。不合理的土地规划使用,会带来交通混杂现象,致使居住、商业和工业活动无法有序发展。例如,大量车流穿过居民区,高速行驶的车辆和行人混行,载重量大的长途商业运输货车行驶在根本不是为其通行而设计的道路上。结果大大增加了汽车驾乘人员面临的道路交通伤害危险,而行人、骑自行车者、骑摩托车者等道路安全弱势群体面临的危险更大。在许多中低收入国家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大量的行人、自行车、手推车、电动自行车、摩托车、面包车、汽车、卡车和公共汽车混行在一条道路上,没有适宜的通道或隔离措施分开不同速度的车辆和道路使用者,也没有采取合理的限速措施。

路网规划的出发点通常是为了创造足够的交通流量以提高效率,但随着世界各地机动化和城市化程度日益加快,日益激增的出行需求和实际路网规划提供的交通流量存在着严重的发展不平衡矛盾,很多研究呼吁人们认真研究交通和流动性问题,进行合理路网规划。并且所有城市的发展都将经历居民从城内迁往郊区的过程,社会经济在各方面的变化催生了大量的郊外超市和购物中心,这些现象必将增加交通流量,增加道路交通危险,在土地使用和路网规划中需要更好的认识和评估这些因素。

(四)出行方式

不同的交通方式中,交通参与者面临的风险不同,在铁路、航空、海路交通和道路交通4种主要交通模式当中,道路交通模式的危险性最大。在道路交通出行中,行人、骑自行车者、摩托车驾乘人员等道路交通弱势群体要比汽车驾乘人员、公共汽车乘客等面临更大的道路交通伤害危险。另外,在高速和低速的道路使用者混行在一起的混合交通状态下,不同的道路使用者面临的危险也不尽相同,并且混合交通状况在各个国家的情况也千差万别。例如,在欧盟国家,骑两轮机动车者面临的死亡危险是汽车驾乘人员的20倍。乘坐汽车要比骑自行车和步行安全7~9倍,但其危险性仍比乘坐公共汽车高出10倍,并且这些相关危险数据都是以出行距离为基础计算的。综合考虑道路使用者的总体安全性之后,公共交通出行仍然是最安全的。摩托车的使用水平和混行状况一直是道路安全的隐患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创新也正在对人们的出行方式进行变革,随之而来的是对道路交通风险暴露的影响和挑战。例如我国电动自行车产业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便捷的交通出行方式,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道路交通安全挑战。许多研究表明,超标电动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闯红灯、逆行、超速、占用机动车道等违规行驶行为带来了巨大的道路交通安全隐患。另外,共享单车的迅速火热,为解决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带来了优化解决措施,但骑自行车者的迅速增加和非机动车出行模式的变化,对道路交通风险暴露也将带来影响和挑战,呼吁更多研究关注其配套的安全路网规划和安全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