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道传染病。
脑膜炎双球菌的宿主是人,仅人出现感染与发病,带菌者和患者是本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是通过飞沫传播,与一般呼吸道传染病相同,人群普遍易感。
本病在冬春季节流行,可呈散发、流行及大流行,儿童发病率高。20世纪70年代前该病的流行十分广泛,发病率和病死率高,周期性强,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采取以多糖菌苗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本病得到较好的控制,呈散发状态。
1.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史:
当地发生流脑流行或与流脑患者有密切接触史。
(2)临床表现:
突发高热、头痛、呕吐及皮肤黏膜瘀点或瘀斑、意识障碍、阳性脑膜刺激征等症状。
(3)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增高至(15~30)×109/L,中性粒细胞>80%,可出现中毒粒及空泡,严重者可出现类白血病反应。
2)脑脊液检查:
早期可仅有压力增高,外观正常。稍后外观变浑浊或呈脓样,白细胞数在1×109/L以上,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明显增高,糖显著减少,氯化物降低。败血症型患者脑脊液的改变可不明显。
3)细菌学检查:
脑脊液沉淀涂片或皮肤瘀点涂片染色镜检查见革兰阴性双球菌时有诊断价值。脑脊液、血液培养分离出脑膜炎双球菌有确诊依据。
4)免疫学试验:
用酶联免疫或放射免疫等方法测定流脑患者脑脊液或血液或尿中脑膜炎球菌特异多糖抗原。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抗体,恢复期效价较急性期增高4倍以上有辅助诊断价值。
2.疫情处理的主要措施
(1)针对疑似患者和患者:
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抗菌药物的应用要足量,可选用磺胺类药物和青霉素G等。
(2)切断传播途径:
采用日晒、石炭酸及来苏儿等消毒剂进行消毒。对于病室要经常湿式清扫和通风,进行终末消毒。
(3)保护易感者:
采取个人防护,如戴口罩、远离患者等;可采取应急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