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风
王 阳夹内风上巅,目昏耳鸣不寐,肝经主病。
熟地(炙)、炙龟甲、萸肉、五味、磁石、茯苓、旱莲草、女贞子。
笔记:寥寥数语,乙癸下虚、肝风上扰之象尽显。磁石、龟甲金石介类潜降心火以归肾宅,五味收气纳肾,熟地、萸肉、二至填精清养,茯苓有健脾引气助降之意。
陈(四五) 操持烦劳,五志阳气夹内风上扰清空,头眩耳鸣,目珠痛。但身中阳化内风,非发散可解,非沉寒可清,与六气火风迥异。用辛甘化风方法,乃是补肝用意。
枸杞子、桂圆肉、归身、炙草、甘菊炭、女贞子。
笔记:操持烦劳,皆耗气血,五志过极皆能化火,汲伤乙癸之阴,故而头眩耳鸣、目珠作痛。彭子益言,虚火宜养。郁火可发,实火可清,皆不是此例病机。桂圆肉虽说是养心血之药,今人用之则多助心火,师叶氏法,亦宜因时制宜而不泥其方。
凌 交节病变,总是虚症。目泛舌强,脊背不舒,溲淋便涩,皆肾液不营,肝风乃张。当宗河间浊药轻服,名曰饮子。
熟地(五钱)、咸苁蓉(八钱)、炒杞子(三钱)、麦冬(二钱)、云苓(一钱半)、川石斛(三钱)、生沙苑(一钱)、石菖蒲(一钱)、远志肉(四分)。
饮子煎法。
笔记:虚人气虚血弱,不能耐受节气变化,肾液亏,肝风张,宜滋肾养液。虚人体弱,故用浊药轻服之法。所谓饮子煎法,即清水微煎,久煎则药浊味重,脾胃虚弱之人不能受纳。如今医家患者,但凡煎药,都喜“浓煎”二字,以为尽得药效,饮子煎法日益少见。
某 高年水亏,肝阳升逆无制,两胁如热,则火升面赤,遇烦劳为甚。宜养肝阴和阳为法。
九蒸何首乌(四两)、九蒸冬桑叶(三两)、徽州黑芝麻(三两)、小黑稆豆皮(三两)、巨胜子(二两,即胡麻)、浸淡天冬(去心,一两)、真北沙参(二两)、柏子仁(一两半,去油)、云茯神(二两)、女贞实(二两)。
上为末,青果汁法丸,早服三钱,开水送。
笔记:水亏肝逆,胁热面赤,一派上热下亏之势,烦则心动火炎,劳则体虚气耗,自然加重,润养之药,看似平淡无奇,久久却可为功。
丁(四三) 因萦思扰动五志之阳,阳化内风,变幻不已,夫阳动莫制,皆脏阴少藏,自觉上实下虚。法当介以潜之,酸以收之,味厚以填之。偏寒偏热,乌能治情志中病?
熟地、萸肉、五味、磁石、茯神、青盐、鳖甲胶、龟板胶。
即溶胶为丸。
笔记:介类潜阳,酸收养肝,胶味浓填精,皆是治本之法,见阳亢则用苦寒之法,见下虚即用温补之药,皆不是正治。反观今时,附子盛行,以阳动阴随为由,岂知肾水已亏,再用温阳,正如火烧空壶,何来水液蒸腾化气?
朱(妪) 心中热辣,寤烦不肯寐。皆春令地气主升,肝阳随以上扰,老年五液交枯,最有痫痉之虑。
生地、阿胶、生白芍、天冬、茯神、小黑稆豆皮。
笔记:心中热辣,当指膻中灼热,系五液交枯,无以养心之阴液所致,加之春日阳气上升,阳更不能入于阴而得安寐,天冬最养心阴滋心液,茯神助降心气,生地、阿胶、生白芍、黑豆皮养肝血肾阴,乙癸水足,心火自降。
王(氏) 痛从腿肢筋骨上及腰腹,贯于心胸。若平日经来带下,其症亦至。此素禀阴亏,冲任奇脉空旷。凡春交,地中阳气升举,虚人气动随升,络血失养,诸气横逆,面赤如赭,饥不欲食,耳失聪,寤不成寐。阳浮,脉络交空显然。先和阳治络。
细生地、生白芍、生鳖甲、生龟甲、生虎骨、糯稻根。
煎药,送滋肾丸一钱半。
又 前用滋肾丸,痛缓,面浮跗肿。血气俱乏,内风泛越。经言:风胜则动,湿胜则肿。阴虚多热之质,议先用虎潜丸,每服四钱,四服。
笔记:阴亏日久,伤及冲任奇脉。带下亦是肾精所化,经来带下则精亏证至。面赤如赭,耳失聪,寤不成寐皆是下元亏虚,阳气独旺之证,介潜润养后痛缓,面浮跗肿亦是内风所致。
周 怒动肝风,筋胀胁板,喉痹。
阿胶、天冬、柏子仁、牡蛎、小麦。
笔记:文简案短,推测应是肝血不足在先,再以怒气动肝,故致筋胀胁板,喉痹应是下元水亏,无以上呈,心窍失于润养。天冬清润心阴,柏子仁养心血,阿胶养肝血,牡蛎潜肝阳,小麦护心气。
某(妪) 脉右虚左数,营液内耗,肝阳内风震动,心悸眩晕少寐。(心营热)
生地、阿胶、麦冬、白芍、小麦、茯神、炙草。
笔记:脉右虚左数,右虚为阳明气血不足,左数系肝风内动,营虚风动,故而心悸眩晕。少寐则是阴血不足以敛藏心神所致。方中除润肝养血之外,更加麦冬、炙草顾护阳明气血,肝脾同治之意。
汪 如寐舌喑,面赤亮,汗出,未病前一日顿食面颇多,病来仓促,乃少阴肾脏阴阳不续,厥阴肝风突起,以致精神冒昧,今七八日来声音不出,乃机窍不灵。治法以固护正气为主,宣利上焦痰热佐之,若地冬养阴,阴未骤生,徒使壅滞在脘,急则治标,古有诸矣。挨过十四十五日,冀有转机。(痰热阻窍)
人参、半夏、茯苓、石菖蒲、竹沥、姜汁。
笔记:足少阴肾经循喉咙、夹舌本,患者如寐舌喑,可知少阴阴精不能上呈,应是肝肾阴虚之体,复加食面过多,一来饮食壅滞中脘,右路阳明不降,二来面食助益肝风,左路虚风上扰,面赤而亮,虚风不携阴液以润喉咙,故而舌喑。病起于过食,虽有阴液不足之患,仍以通降阳明为先。
人参、茯苓、半夏组合,为叶氏通补阳明之法,人参补脾气以顾本,半夏化痰以治标,茯苓一味,笔者通读《临证指南医案》,以为叶氏用药手法,应有顺降阳明水气之意,江南人群体弱,不耐厚味攻伐,笔者临床见右关脉虚浊而滑之人,以此三味通补阳明,颇有疗效。
关于米面偏性,粳米略略偏凉,且略有利湿之意,江南人多食。面偏温,且略有助湿之意,北方人多食。笔者最初未予在意,临证日久方觉,于虚人而言,肝之阴血不足者,食面多有过敏表现,嘱戒面食后好转,曾屡遇此类患者,乃知饮食之偏,亦需留意。
江 左胁中动跃未平,犹是肝风未熄,胃津内乏,无以拥护。此清养阳明最要,盖胃属腑,腑强不受木火来侵,病当自减,与客邪速攻,纯虚重补迥异。(肝胃阴虚)
酸枣仁汤去川芎,加人参。
笔记:左胁动跃系肝血亏虚,肝风内动之象,仲景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之语,方中以酸枣仁汤去燥烈之川芎,酸枣仁养肝之阴血,人参、茯苓、知母、甘草益脾气润脾阴。客邪速攻,纯虚重补,八字值得细细玩味。客邪外来,正气未虚,以祛邪为要,笔者临证常见慢性病调理患者,偶遇外邪感冒,脉象与平日大变,分经论治之后,邪退正安,再诊其脉,则基础脉象方显。纯虚之人,无痰瘀内堵,可予重补,现今临床,所见之人,多有瘀浊之象,稍以腻味投之,立现苔腻之象,笔者常在化瘀浊基础上,予以清补之药,方可缓缓见功。
又 诸恙向安,惟左胁中动跃多年,时有气升欲噫之状。肝阴不足,阳震不息,一时不能遽已。今谷食初加,乙癸同治姑缓。
人参、茯神、知母、炙草、朱砂染麦冬,调入金箔。
笔记:见肝风之象,而用通补阳明之药。笔者临床见阴血不足之人,右关缓弱,或缓滑者,不耐调补肝肾之腻药,则在顾护阳明基础上,予以寄生、黑豆衣等平和润养之药,常可缓缓获效。
又 鲜生地、麦冬(朱砂拌)、竹叶心、知母,冲冷参汤。
笔记:此诊方见生地润肝滋肾,足可见顾护脾胃之要。
席(五七) 脉来弦动而虚,望六年岁阳明脉衰,厥阴内风暗旋不熄,遂致胃脉不主束筋骨以利机关,肝阳直上巅顶,汗从阳气泄越,春月病发,劳力病甚,此气愈伤,阳愈动矣。法当甘温益气。攻病驱风,皆劫气伤阳,是为戒律。(胃虚表疏)
人参、黄芪、当归、炙草、冬桑叶、麦冬、地骨皮、花粉。
笔记:脉来弦动而虚,笔者临床之见,既有左关弦动重按无力而虚者,又有左关弦而右关虚大者,皆是土虚风动之象。病发在春月,恰逢木气升腾之令,因虚而动,天士润养厥阴阳明以安虚风。攻病驱风之药,大犯虚虚之戒。
辨别虚实二字,读医案时觉颇易,临证用药时则颇难,形体虽盛,脉弦大不耐重按者,虚者居多,可资借鉴。
孙(氏) 胃虚,肝风内震,呕痰咳逆,头痛眩晕,肢麻,汗出寒热。(胃虚痰滞)
二陈汤加天麻、钩藤。
笔记:胃虚一则右路不降,痰浊内生,二则土虚木乘,以天麻、钩藤平肝以降左路,二陈和胃化痰以降右路,甚为妥当。
沈(五六) 色苍形瘦,木火体质,身心过动,皆主火化。夫吐痰冲气,乃肝胆相火犯胃过膈,纳食自少,阳明已虚。解郁和中,两调肝胃,节劳戒怒,使内风勿动为上。(滋肝和胃)
枸杞子、酸枣仁、炒柏子仁、金石斛、半夏曲、橘红、茯苓。
黄菊花膏丸。
笔记:色苍形瘦四字颇为传神。心动阳升,更耗阴液,虚火犯胃则纳食减少,方以润肝和胃也是正治。唯枸杞一味,本草书多谓之性平,然笔者验之临床,略觉偏温,且有动阳之效。他案之中,叶氏常用炒枸杞,应是减其升发之性。枣仁一味,临床多以为安神必用之药,见叶案多用之养肝血,平肝风。笔者验之临床,左关脉虚大者,或证见虚汗,或见寐而早醒,或见胆虚易惊,用之养肝平肝颇效,而左关脉浊者,用之安神,脉络瘀浊,药难达病所,用之乏效,宜与化瘀祛痰药并进。
梁 木火体质,复加郁勃,肝阴愈耗,厥阳升腾。头晕目眩心悸,养肝熄风,一定至理。近日知饥少纳,漾漾欲呕,胃逆不降故也。先当泄木安胃为主。(泄肝安胃)
桑叶(一钱)、钩藤(三钱)、远志(三分)、石菖蒲(三分)、半夏曲(一钱)、广皮白(一钱半)、金斛(一钱半)、茯苓(三钱)。
笔记:前案心动阳升下汲乙癸之水,此案郁勃而耗肝阴,皆致厥气上逆,治以平肝阳,降阳明。见远志、石菖蒲可知肝风兼夹痰浊。
身心不二,情志多可致病,体质又可影响情志,门诊调脉治病,身体渐复之后,患者情绪常常亦可转佳。
沈 年岁壮盛,脘有气瘕,嗳噫震动,气降乃平,流痰未愈,睾丸肿硬。今入夜将寐,少腹气冲至心,竟夕但寤不寐,头眩目花,耳内风雷,四肢麻痹,肌腠如刺如虫行。此属操持怒劳,内损乎肝,致少阳上聚为瘕,厥阴下结为疝,冲脉不静,脉中气逆混扰,气燥热化,风阳交动,营液日耗。变乱种种,总是肝风之害,非攻消温补能治,惟以静养,勿加怒劳,半年可望有成。(怒劳伤肝,结疝瘕)
阿胶、细生地、天冬、茯神、陈小麦、南枣肉。
笔记:怒劳则肝气冲逆,气上攻冲,入夜阳气不能复归,诸证种种,皆是肝风夹痰之象,用药也合情理。唯觉上瘕下疝,仅用润养之药,且需半年方有望可成,非大家风范者不能。
临证之初,笔者恩师嘱读明清医案,读叶案时,颇有似懂非懂之感,而读书临证日久,常觉叶案读来亲切,此案“脉中气逆混扰”之语,读之会心一笑。笔者临证,遇患者暑日贪凉,热气内闭,常脉之外,似有杂气扰动,刮痧之后,杂气则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