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常见未分化疾病诊疗手册(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六节 麻木

病例

患者,女,59岁,退休。

【S:Subjective】主观资料

多饮、多食、消瘦10余年,下肢水肿伴麻木1月余。

患者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烦渴、多饮,饮水量每日达4 000ml,伴尿量增多,主食由300g/d增至500g/d,体重在6个月内下降5kg,门诊查空腹血糖12.5mmol/L,尿糖(++++),诊断考虑2型糖尿病。服用降糖药物治疗后自诉血糖控制可,空腹血糖波动于7mmol/L左右。近5年来逐渐出现双眼视物模糊,眼科检查“双眼轻度白内障,视网膜有新生血管”,无特殊治疗,嘱继续降糖药物控制血糖。1个月来出现双下肢麻木,时有针刺样疼痛,活动后症状明显,休息时症状可缓解,伴下肢水肿。

既往7年来有时血压偏高,最高血压155/100mmHg,未行任何药物治疗,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冠心病等慢性病史及其他家族遗传病史,否认过敏史及手术史。

【O:Objective】客观资料

1.体格检查

T 36.5℃,P 77次/min,R 18次/min,BP 160/78mmHg,神志清,精神可,无皮疹,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巩膜无黄染,双眼晶体稍浑浊,颈软,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77次/min,律尚齐。腹软,无压痛,肝脾未及,移动性浊音(-),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浅感觉减退,双侧膝腱反射消失,双侧肢体肌力及肌张力检查正常,Babinski征(-)。

2.辅助检查

血红蛋白浓度123g/L,白细胞计数6.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5%,血小板计数235×109/L;尿蛋白(+),尿糖(+++);空腹血糖13mmol/L,血尿素氮7.0mmol/L。

【A:Assessment】问题评估

首先,根据患者血糖高,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确定患者有2型糖尿病病史,现出现的下肢麻木、水肿,考虑出现2型糖尿病并发症。诊断: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伴周围神经病变。

【P:Plan】问题处理计划

1.诊断计划

入院予以二级护理,监测血压和血糖,并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如24h尿蛋白定量、糖化血红蛋白及胰岛素和C肽释放试验、眼科检查、心脏彩超、肌电图等。

2.治疗计划

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强化治疗。

转归:患者遵医嘱应用二甲双胍0.5g/次,2次/d,口服联合甘精胰岛素针6IU,1次/d(20:00),皮下注射控制血糖治疗1周后,患者血糖回归至正常范围,下肢麻木及水肿情况好转。

麻木(numbness)包含两种类型:①感觉迟钝(hypoesthesia),是感知疼痛、温度、触摸或振动的能力减弱,对疼痛刺激的敏感性降低;②麻醉(anesthesia),是完全无法感知疼痛、温度、触摸或振动,对疼痛刺激完全无反应。

一、病情判断

(一)感觉系统解剖

麻木可能是由中央或周围神经系统疾病引起。面对感觉麻木的患者,首要目标是通过病史和体格检查进行损伤定位,这样可以缩小鉴别诊断的范围,进而直接进行进一步检查。准确的定位需要对感觉系统解剖的理解掌握。

躯体感觉感知取决于皮肤、肌肉和关节处特殊受体接收到的刺激。这些受体接收到信息后,经由外周神经传至中枢神经。除三叉神经中脑核以外,构成周围神经的初级感觉神经元的胞体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神经节外,然后这些神经节与二级神经元突触连接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是由神经纤维聚集成束形成的。一些非常小(直径小于0.4μm),另一些则很粗大(直径超过6.5μm)。粗大的神经纤维传播本体感觉、振动觉、压力和触觉刺激,细小的神经纤维传播痛觉、温度觉和触觉刺激(触觉同时由粗大的神经纤维和细小的神经纤维传播)。

1.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所谓本体感觉,是指肌、腱、关节等运动器官本身在不同状态(运动或静止)时产生的感觉(如人在闭眼时能感知身体各部的位置)。因位置较深,又称深部感觉。此外,在本体感觉传导通路中,还传导皮肤的精细触觉(如辨别两点距离和物体的纹理粗细等)。此处主要述及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传导通路(因头面部者尚不明了)。

(1)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由3级神经元组成。

1)第1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分布于肌、腱、关节等处本体觉感受器和皮肤的精细触觉感受器,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的内侧部进入脊髓后索,分为长的升支和短的降支。其中来自第4胸节以下的升支走在后索的内侧部,形成薄束;来自第4胸节以上的升支行于后索的外侧部,形成楔束。两束上行,分别止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

2)第2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薄、楔束核内,由此二核发出的纤维向前绕过中央灰质的腹侧,在中线上与对侧交叉,称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呈前后排列行于延髓中线两侧、锥体束的背方,转折向上,称内侧丘系。内侧丘系在脑桥居被盖的前缘,在中脑被盖则居红核的外侧,最后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

3)第3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腹后外侧核,发出纤维经内囊后肢主要投射至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部分纤维投射至中央前回。此通路若在不同部位(脊髓或脑干)损伤,则患者在闭眼时不能确定相应部位各关节的位置、运动方向以及两点间的距离。

(2)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实际上是反射通路的上行部分,为传入小脑的本体感觉,由两级神经元组成。第1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分布于肌、腱、关节的本体感受器,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的内侧部进入脊髓,终止于C8~L2的胸核和腰骶膨大第Ⅴ~Ⅶ层外侧部。由胸核发出的2级纤维在同侧侧索组成脊髓小脑后束,向上经小脑下脚进入旧小脑皮质;由腰骶膨大第Ⅴ~Ⅶ层外侧部发出的第2级纤维组成对侧和同侧的脊髓小脑前束,经小脑上脚止于旧小脑皮质。以上第2级神经元传导躯干(除颈部外)和下肢的本体感觉。传导上肢和颈部本体感觉的第2级神经元胞体在颈膨大部第Ⅵ、Ⅶ层和延髓的楔束副核,这两处神经元发出的第2级纤维也经小脑下脚进入小脑皮质。

2.痛、温觉和粗触觉传导通路

本通路又称浅感觉传导通路,由3级神经元组成。

(1)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粗触觉传导通路

1)第1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分布于躯干、四肢皮肤内的感受器;中枢突经后根进入脊髓。其中,传导痛、温觉的纤维(细纤维)在后根的外侧部入背外侧束,再终止于第2级神经元;传导粗触觉的纤维(粗纤维)经后根内侧部进入脊髓后索,再终止于第2级神经元。

2)第2级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第Ⅰ、Ⅳ、Ⅴ层,它们发出的纤维经白质前连合,升1~2个节段到对侧的外侧索和前索内上行,组成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侧束的纤维传导痛、温觉,前束的纤维传导粗触觉)。脊髓丘脑束上行,经延髓下核的背外侧,脑桥和中脑内侧丘系的外侧,终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

3)第3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它们发出的纤维称丘脑上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在脊髓内,脊髓丘脑束纤维的排列有一定的次序:自外向内、由浅入深,依次排列着来自骶、腰、胸、颈部的纤维。因此,当脊髓内肿瘤压迫一侧脊髓丘脑束时,痛、温觉障碍首先出现在身体对侧上半部,逐渐波及下半部。若受到脊髓外肿瘤压迫,则发生感觉障碍的次序相反。

(2)头面部的痛、温觉和触觉传导通路:

第1级神经元为三叉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经三叉神经分布于头面部皮肤及口鼻腔黏膜的有关感受器;中枢突经三叉神经根入脑桥,传导痛、温觉的纤维再下降为三叉神经脊束,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传导触觉的纤维终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第2级神经元的胞体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和脑桥核内,它们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组成三叉丘系,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内侧核。第3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背侧丘脑的腹后内侧核,发出纤维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下部。在此通路中,若三叉丘系以上受损,则导致对侧头面部痛、温觉和触觉障碍;若三叉丘系以下受损,则同侧头面部痛、温觉和触觉发生障碍。

(二)麻木的病因

依据不同病因引起的麻木,有些麻木可以迅速消失,如睡觉时手臂受压引起的麻木,一旦反复活动手臂,麻木就会很快消失;某些长期存在的慢性手足麻木一般表明存在某种程度的神经损伤,如糖尿病或多发性硬化引起者。麻木可能是各种疾病引起的血流受限或神经损伤导致的一种症状。任何引起长时间神经受压的活动都可以导致短时间麻木,如长时间盘腿而坐或站立,手足位置摆放不当,长时间骑自行车、跑步、踢足球等,其中一些经过活动可自行缓解。麻木还可能出现在中重度整形外科、循环系统或神经系统的损伤。在一些患者中,麻木可能是提示患者处于严重的或危及生命的时期,必须立即得到快速评价。

1.循环障碍引起的麻木

麻木可能由身体部位局部缺血所引起,主要见于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缠绕)、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粥样硬化、深静脉血栓形成、冻伤或极度寒冷、周围血管病、雷诺现象等。一些少见的情况也可引起麻木,如有专家曾报道一例无痛性主动脉夹层患者以“左下肢麻木、无力”为主诉的病例。

2.整形外科相关的麻木

麻木也可能发生于中度至重度神经损伤的整形外科情况,如背部或颈部损伤、骨折或石膏太紧、腕管综合征、退行性椎间盘病、椎间盘突出症、神经受压等。

神经局部受压(压迫性周围神经病)导致的麻木因神经支配的区域不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些受压的神经一般位于皮肤或骨骼附近,并且受压神经支配的肌肉可表现为肌肉无力、肌肉萎缩、肌肉抽搐等。神经损伤、肌肉增厚、结缔组织增生、血管扩张、腱鞘囊肿、肿瘤、关节炎引起的骨刺等都是神经受压的病因。异常的压力压迫神经和营养神经的血管。受压迫的神经通过发送令人不快的,甚至疼痛的、麻刺的感觉信号来反应这种应激。但有时这种麻木感是暂时性的,一旦我们改变位置使血管重新开放,神经受压得到解除,麻木感就会消失。

手腕部尺神经受压可导致小指、部分无名指及手掌尺侧麻木。肘部尺神经受压除了出现腕部神经受压症状外,还出现手背尺侧的麻木感。前臂或手腕以上部位的桡神经受压可导致拇指背部、食指、拇指与食指之间区域的麻木。星期六夜麻痹症是手臂桡神经损伤的风趣的通俗说法。星期六狂欢之后,人们以手臂靠着椅背或手臂枕着头睡觉,导致桡神经受压出现麻木症状从而得名。如果肘部或肘部以下的正中神经受压,则麻木可出现在桡侧半手掌、桡侧三个半手指掌面及其中节和远节指背处,如腕管综合征是腕部正中神经受压的结果。压迫性神经病可能需要手术减压以解除神经受压。

手部和前臂的神经由颈神经根发出。各种疾病都可以导致颈神经(C6~T1)受压。骨关节炎可以形成骨刺或引起椎管狭窄,从而导致神经受压。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可以直接压迫脊神经。颈部的各种损伤、感染、肿瘤、血管异常和脊髓本身的病变均可导致神经受压,引起上臂、前臂或手部麻刺感或疼痛。可以根据肌肉无力或肌肉萎缩确定病变的神经。前臂和上臂的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也是颈部特定神经受压的表现。由于每一神经根支配一定的区域,所以神经损伤后麻木的区域分布很明显,可作为神经疾病定位诊断的依据。有时,一条神经受压的部位可能不止一处。例如:一条神经在颈部受压,同时又可能在手臂以下如腕部受压,这种被称作“双重压迫”。当一条神经在一处受压,那它就更容易在另一处受压。

3.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麻木

由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麻木,主要见于酒精或烟草中毒、脑部肿瘤、糖尿病神经病变、偏头痛、脑炎、重金属中毒(如铅中毒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多发性硬化、周围神经病、脊髓损伤或脊髓肿瘤、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癫痫发作、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莱姆病、麻风病等)、横贯性脊髓炎、电解质紊乱(如血钠、钾、钙异常)、维生素B12(常伴有恶性贫血)或维生素B1缺乏等。另外,一些引起麻木的周围神经病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如腓骨肌萎缩症等。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常常引起麻木。多发性硬化、脑卒中和其他脑脊髓的疾病可能导致前臂和手的麻木,其他一些疾病可影响上肢的神经,引起麻木、针刺感或烧灼感。如果这种症状弥散分布,如分布在前臂、手和下肢,则可能为周围神经疾病所致。麻木的形式不总是局限于一条神经,而是比较泛化,如呈手套袜套样分布。对一些周围神经病患者来说,麻木常常伴有疼痛、烧灼感或其他不舒服的感觉,但无论是否伴有这些感觉,麻木有时会持续存在。这些麻木症状不是神经短时间缺血和受压所致,而是神经受损伤或受激惹所致。根据具体受累的神经及其分布,会出现所支配的肌肉无力,最终出现肌肉萎缩。如果自主神经系统受累,如排尿、排便等基本功能会受到损伤,结果就更加严重。格林巴利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引起周围神经髓鞘损伤。麻木伴随肌肉无力是格林巴利综合征主要的症状。该综合征起病前常有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史。糖尿病、酒精中毒和年龄大是引起周围神经疾病的常见病因。有专家报道,高通气综合征所致呼吸性碱中毒也可引起四肢麻木。

重金属和工业化合物中毒也是可能的病因。一些特定的药物(如磺胺类、呋喃唑酮、氧氟沙星等抗菌药物,异烟肼、丁醇等抗结核药物以及博来霉素、依托泊苷、顺铂等抗肿瘤药物),在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的情况下可能会诱发神经末梢炎,引起四肢肢体麻木,一般由手、足等远端开始,逐渐向上蔓延,并常伴有感觉过敏或感觉异常,因而使用这些药物时应严格控制剂量及疗程。一些化疗药物引起的麻木中,有些是暂时性的,化疗完成后,麻木也会消失;然而,另一些则会造成持久性麻木。

长时间胃肠功能紊乱、摄食减少等造成的营养不良,如维生素B1缺乏,也可导致麻刺感。

另外,如放射治疗、海产品毒素和动物、昆虫(如虱子、螨虫及蜘蛛等)咬伤也可以引起麻木症状。

二、详细问诊

1.起病情况

发病时间、季节、病程、程度、频度(间歇性或持续性)、诱因。

2.伴随情况

应包括多系统症状询问,如是否有焦虑、烧灼感、尿频、走路时麻刺感、瘙痒、下背痛、头晕、肌肉痉挛、颈痛、身体其他部位(如颈、前臂或手指)的疼痛、针刺感、皮疹、触觉过敏等。

3.患病以来一般情况

如精神状态、食欲、体重改变、睡眠及大小便情况。

4.诊治经过

患病以来的诊治经过,包括已做检查、所用药物、剂量、疗效。

5.既往病史

慢性疾病史、传染病接触史、疫水接触史、手术史、流产或分娩史、服药史、职业特点。

三、感觉检查

躯体感觉是人体进行有效功能活动的基本保证。缺失躯体感觉,正常运动功能的价值也就十分有限。通过感觉功能的检查,可准确地了解感觉缺失的部位和程度。

感觉分为躯体感觉和内脏感觉两大类。其中,躯体感觉是由脊髓神经及某些脑神经的皮分支、肌分支所传导的浅层感觉和深部感觉(脊髓阶段性感觉支配及检查部位详见表2-6-1)。根据感受器对刺激的反应或其所在部位不同,分为浅感觉、深感觉和复合感觉。浅感觉包括触觉、痛觉、温度觉和压觉。深感觉包括关节觉、振动觉、深部触觉,又名本体感觉。此类感觉是刺激了本体感受器(肌梭、腱梭)而产生的感觉。复合感觉包括皮肤定位觉、两点辨别觉、体表图形觉、实体辨别觉。这些是大脑综合、分析、判断的结果,故也称皮质感觉。

表2-6-1 脊髓阶段性感觉支配及检查部位

1.浅感觉检查

(1)触觉:

患者闭目,检查者用棉签或软毛笔轻触患者皮肤,让患者回答有无轻痒的感觉。注意两侧对称部位的比较,刺激动作要轻,刺激不应过频。检查四肢时,刺激走向应与长轴平行。检查腹部时,刺激走向应与肋骨平行。检查顺序为面部、颈部、上肢、躯干、下肢。

(2)痛觉:

通常用大头针的针尖以均匀的力量轻刺患者的皮肤,让患者立即陈述具体的感受及部位。麻木患者从障碍部位向正常部位逐步移行。过敏患者从正常部位向障碍部位逐步移行。患者应闭目接受测试,注意两侧对比。有障碍时,记录类型、部位和范围。

(3)温度觉:

用盛有热水(40~50℃)及冷水(5~10℃)的试管测试,让患者回答自己的感受。患者应在闭目情况下交替进行,试管的直径要小,接触的时间以2~3s为宜。应注意两侧对称部位的比较。

浅感觉障碍的类型包括感觉异常、感觉倒错、感觉迟钝、感觉过敏、感觉缺失。

临床意义:触觉障碍见于后索病损;局部疼痛为炎性病变影响该部末梢神经;烧灼性疼痛见于交感神经不完全损伤;温度觉障碍见于脊髓丘脑侧束损伤。

2.深感觉(本体感觉)检查

(1)关节觉:

包括运动觉和位置觉。运动觉:患者闭目,检查者被动活动患者四肢,让患者说出肢体运动的方向。位置觉:患者闭目,检查者将其肢体放置在某种位置上,让患者说出肢体所处的位置,或让另一侧肢体模仿出相同的角度。

(2)振动觉:

用每秒震动128次的音叉柄端置于患者肢体的骨隆起处。常选择的骨隆起的部位有胸骨、锁骨、肩峰、鹰嘴、尺桡骨茎突、棘突、髂前上棘、股骨粗隆、腓骨小头及内外髁等。询问患者有无振动觉,并注意感受的时间,两侧对比。

临床意义:关节觉障碍见于脊髓后索病损,振动觉障碍见于脊髓后索损害。本体感觉障碍主要表现为协调障碍。

3.复合感觉的检查

(1)两点辨别觉:

患者闭目,用分开的两脚规刺激两点皮肤,若患者有两点感觉,再缩小两脚规的距离,直到患者感觉为一点为止,测出两点间最小的距离。正常上臂及大腿两点最小距离为75mm,背部为40~50mm,前胸为40mm,手背足背为30mm,手掌足底为15~20mm,指尖最敏感,为3~6mm。

(2)图形觉:

患者闭目,用铅笔或火柴棒在其皮肤上写数字或画图形(圆形、方形、三角形等),询问患者能否辨别。

(3)实体觉:

患者闭目,将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品放置于患者手中,让其抚摸后,说出该物的名称、大小、形状等。先测患侧。

临床意义:触觉正常而两点辨别觉障碍见于额叶疾患;图形觉功能障碍见于脑皮质病变;实体觉功能障碍提示丘脑水平以上的病变。脑卒中偏瘫和神经炎患者常有复合感觉障碍。

四、鉴别诊断

麻木的鉴别诊断主要在于定位,首先需判断是一侧局部肢体麻木还是大范围躯干或肢体麻木。

1.若是一侧局部肢体麻木,则需考虑是单神经病变还是神经根病。单神经病变可为上肢肢端障碍[如正中神经损伤(腕管综合征)],尺、桡神经或臂丛神经损伤,或下肢肢端障碍[如胫腓神经(踝管),股骨或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痛)]。神经根病变主要表现为其控制范围内皮肤的感觉丧失,可由脊柱结构性疾病(如颈椎病或腰椎病)、感染(如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莱姆病、巨细胞病毒)、脑膜癌或局灶性髓外肿瘤引起;表现为疼痛与节段性的神经障碍,前根(运动根)的病变可引起该神经根支配的肌力与肌肉萎缩,后根(感觉根)的病变可引起相应皮区内感觉障碍等症状。

2.若是大范围躯干或肢体麻木,则需考虑是双侧还是单侧。多发性神经病和脊髓疾病主要表现为双侧躯体的感觉丧失。多发性神经病又称多发性神经炎,是指表现为四肢对称性末梢型感觉障碍、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综合征。药物、农药、重金属中毒、营养缺乏、代谢性疾病及慢性炎症性病变均能引起本病。例如:糖尿病,应用异烟肼、呋喃类呋喃唑酮及抗癌药,重金属或化学药品中毒,恶性肿瘤,慢性酒精中毒、慢性胃肠道疾患及胃肠大部切除术后,麻风、尿毒症、白喉、血卟啉病等。部分病因不清。脊髓疾病的典型表现是感觉丧失。感觉丧失的角分布是中央型颈髓病变的特点。脊髓半侧损害综合征(Brown-Sequard syndrome)的特点是受损部位以下的对侧痛、温觉消失,患侧受损平面以下的中枢性瘫痪、深部感觉障碍及同侧脊髓后根症状(末梢性麻痹、与病变脊髓分节相应的皮肤区域知觉消失)。

单侧肢体感觉丧失是脑干、丘脑或大脑皮质病变的主要特征。脑干病变往往伴随着脑神经的损伤,表现为同侧颜面部和对侧躯体的感觉丧失。丘脑或大脑皮质病变主要表现为同侧颜面部和躯体的感觉丧失。大脑皮质损伤的定位主要依赖于症状和体征(如失语、两点辨别、实体辨别、皮肤定位异常等)。

具体诊断流程详见图2-6-1。

图2-6-1 麻木诊断流程图

五、初步处理

(一)首诊处理

围绕麻木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必要时行辅助检查,尽快明确病因,针对病因进行诊治。

(二)后续处理

找到麻木的病因后,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就可以使受损的神经逐渐恢复,从而使麻木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如为腕管综合征或下背痛引起,可以通过一定的运动来治疗;若患有糖尿病,通过控制饮食、适当运动、应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等方法严格控制血糖,以使麻木症状缓解或防止麻木进一步加重;酗酒者应减量或戒酒;维生素缺乏患者可以行补充维生素治疗;麻木若为药物引起,则需要改变用药剂量或换药,患者不要自行改变或停止服药,不要服用过量的维生素或补品。由于麻木可导致感觉减退,麻木的手足就更容易受到意外伤害。注意保护好麻木部位免受切割伤、碰撞伤、擦伤、烧伤或其他外伤。

有些情况下,很难找到或消除病因。如一些遗传性疾病,尚无特殊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和支持疗法。一些对症处理的药物可以改变大脑接受从受损神经传来的信号的方式,从而缓解麻木症状。然而,大多数治疗麻木的药物是适应证之外的用药,也就是说,这些药物是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其他疾病的药物。三环类抗抑郁药是一类传统的抗抑郁药,用于治疗麻木常常有效,如阿米替林、地昔帕明、去甲替林等。但三环类抗抑郁药可能会引起嗜睡、口干、头痛及体重增加等一些严重的副作用。一些用于控制癫痫发作的药物也常有效,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加巴喷丁可引起睡眠过多和体重增加等副作用;普瑞巴林是新一代抗癫痫药,其镇静作用较小。有些人认为,瑜伽、针灸以及一些非传统方法治疗麻木也有很好的效果,但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较少。只要对身体无明显损害,在传统治疗方法无效时,可以尝试采用这些替代方法。

(三)转诊时机

一旦出现危及生命的症状,如意识模糊或短暂性意识丧失、呼吸困难、行走困难、头晕、大小便失禁、视力丧失或视力改变、头颈背部损伤、肢体不自主运动、肢体乏力或瘫痪、发言含糊、乏力等,应立即转诊至上级医院,进一步诊疗。

六、健康教育

1.病因一

脑卒中。

(1)特点:

如果一侧手麻,还伴有同侧手臂抬不动、讲话突然口齿不清、照镜子发现自己嘴角歪在一边,则很有可能患脑卒中。

(2)对策:

不要慌张,记下时间,拨打120,或马上召唤家人送医院。

2.病因二

颈椎病。

(1)特点:

颈椎病引起的手麻,常常伴有颈部酸胀痛。

(2)对策:

不是所有颈椎病都有这种典型的表现。“低头一族”逐渐增多,患颈椎病的人数也在增加。如果怀疑是颈椎病,可先选择到脊柱外科就诊。

3.病因三

腕管综合征和肘管综合征。

(1)特点:

整只手麻但小指不麻、平时不麻晚上睡觉麻、骑自行车或电瓶车久了手也会麻,此时需要留意腕管综合征的可能;整只手就小指麻得厉害,手甚至伸不直,指缝夹不住一张纸,严重会出现肌肉萎缩,手都“瘦了”,这种可能是肘管综合征。

(2)对策:

腕管综合征的别名叫“鼠标手”,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绝经后女性最常见,办公室职员也是高危人群。腕管综合征和肘管综合征都属于周围神经卡压引起的手麻,严重时可导致手部肌肉萎缩无力,需及时到手足外科就诊治疗。

(赵费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