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常见未分化疾病诊疗手册(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内科相关性未分化疾病

第一节 发热

病例

患者,男,35岁,互联网技术员。

【S:Subjective】主观资料

发热1d。

1d前患者熬夜后出现发热,体温波动在37.7~38℃,伴头晕、头痛、畏寒、四肢肌肉酸痛,伴恶心,无呕吐,无鼻塞、流涕,无咳嗽、咳痰,无胸闷、胸痛,无腹痛、腹泻,无尿频、尿急、尿痛,无皮肤瘀点、瘀斑,无脱发、关节疼痛等。自服退热药物,体温可降至正常,约6h后再次出现发热。今晨无意间发现右侧发迹有皮疹,轻度瘙痒,无疼痛,遂来门诊就诊。

患者为互联网技术员,自诉1个月来工作压力大,作息不规律,时常昼夜颠倒,少运动。精神状况一般,食欲、睡眠欠佳,二便正常,近期体重未见明显改变。

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支气管哮喘、肾炎等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外伤、手术、输血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未正规接种疫苗。吸烟3年,约20支/d,否认饮酒史。否认疫水、疫区接触史。否认冶游史。否认药物过敏史。已婚,育有1子,5岁,1周前曾患水痘,配偶体健。否认家族肿瘤疾病、遗传性疾病史。

【O:Objective】客观资料

1.体格检查

体温37.9℃,脉搏82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04/66mmHg,神志清楚,呼吸平稳,精神略萎靡,自动体位,体格检查合作。全身皮肤黏膜无瘀点、瘀斑,无黄染,发际及右侧胸壁可见散在红色丘疱疹及水疱疹,周围绕以红晕,无抓痕、皮屑。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无畸形,双眼睑无水肿,结膜无充血,巩膜无黄染,睑结膜无苍白,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对光反射灵敏。双耳无畸形,外耳道无分泌物,乳突无压痛。鼻外观无畸形,鼻中隔无偏曲,鼻腔无分泌物,无出血,鼻窦无压痛。口腔无溃疡,牙龈无肿胀,咽充血,扁桃体无肿大。颈软,无抵抗,甲状腺无肿大。胸廓无畸形,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未闻及胸膜摩擦音。心界不大,心率82次/min,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未闻及心包摩擦音。腹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Murphy征阴性,双侧输尿管点无压痛,双肾区叩痛阴性,肠鸣音5次/min。关节无畸形,无红肿、压痛。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Brudzinski征、克尼格征、双侧病理征阴性。

2.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4.24×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1.0%,淋巴细胞百分比26.3%,单核细胞百分比7.6%,血红蛋白133g/L,血小板计数191×109/L。

超敏C反应蛋白:8mg/L。

尿常规、便常规:未见异常。

肝功能、肾功能:正常。

咽拭子流感筛查:阴性

心电图: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

【A:Assessment】问题评估

1.初步诊断

发热查因:水痘?

青年男性,发热1d,近期有水痘患儿接触史,自身未正规接种过疫苗,结合此次发热、全身不适及典型的红色丘疱疹和水疱疹,周围绕以红晕,皮疹首先出现在头部、躯干,伴轻度瘙痒,可以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患者既往无水痘患病史,皮疹不成簇,无肋间神经分布规律,无疼痛,暂不支持带状疱疹;患者无流感接触史,流感筛查阴性,暂不支持流行性感冒。

2.目前存在的健康问题及评估

(1)目前为水痘,具有传染性。

(2)工作压力大,免疫力下降。

(3)不良生活方式:运动不足,作息不规律,熬夜。

(4)烟草依赖。

【P:Plan】问题处理计划

1.诊断计划

若出现高热、单个或多系统症状,需考虑其他感染性或非感染性疾病可能,可针对性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如血生化、降钙素原、免疫学、血培养、病原学、影像学等检查。

2.治疗计划

(1)非药物治疗

1)保持皮肤黏膜清洁,避免搔抓。

2)需居家隔离至全部疱疹结痂,建议暂与配偶分开,居住单人房间,日常交流与家人保持1m外的距离,用煮沸或者日晒方法消毒个人用具。

3)发热期间注意休息,成人水痘热程一般3~4d,注意补充水及电解质。

(2)药物治疗

1)体温≥39℃时予非甾体抗炎药退热,皮肤瘙痒严重时可予炉甘石止痒。

2)阿昔洛韦片0.8g,4次/d,疗程5d。

3.健康教育计划

(1)饮食指导:

饮食规律,予易消化及营养丰富食物。

(2)生活指导:

改变作息方式,避免熬夜。

(3)心理指导:

告知预后一般良好,皮疹结痂脱落后大多无瘢痕及色素沉着,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4)机会性预防:

戒烟,增加户外运动。

转归:3d后热退,皮疹逐渐向面部、四肢蔓延,继而出现破溃、结痂,10d后痂皮全部脱落,无遗留色素沉着及瘢痕。

发热(fever)是指在排除运动、进食或女性排卵期等影响后,机体在致热原或各种原因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出现功能障碍。正常人清晨体温较下午略低,24h内波动<1℃。若24h内波动大于1.2℃,亦为发热。常用的测量方法有腋测法、口测法和肛测法,正常人体温腋测法为36~37℃,口测法为36.3~37.2℃,肛测法为36.5~37.7℃。临床上多采用腋测法,测量10min为标准,但判断发热程度是以口腔温度为标准,分为以下几类。①低热:37.3~38℃;②中等度热:38.1~39℃;③高热:39.1~41℃;④超高热:41℃以上。

一、病情判断

发热按热型分为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回归热和不规则热;按病程分为:≤3d发热、4~14d发热、迁延性发热;按病因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

(一)热型判断

典型热型可提供诊断线索,但由于早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解热镇痛药,目前典型热型已不多见,年老体弱者热型常不典型。常见热型为:

1.稽留热

体温维持在39~40℃以上数天或数周,24h内波动范围<1℃。常见大叶性肺炎、伤寒高热期、斑疹伤寒。

2.弛张热

体温常>39℃,波动范围较大,24h内波动>2℃,体温都高于正常。常见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

3.间歇热

体温骤升,高峰持续数小时,骤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无热期可为1d或数天。常见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波状热

体温逐渐上升,热峰可达39℃以上,持续数天,缓慢降至正常,发热与无热反复交替。常见布氏杆菌病。

5.回归热

体温急剧上升≥39℃持续数天,骤降至正常再持续数天,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规律性交替。常见回归热、霍奇金淋巴瘤等。

6.不规则热

体温变化无规律性。常见结核、风湿热等。

(二)病程判断

1.≤3d发热

在全科门诊中最常见,多见于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有自限性。亦可见于部分急性胃肠炎。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C反应蛋白、胸部影像学检查有助于鉴别。

2.4~14d发热

大多数仍为感染性疾病,如肺部感染、流行性感冒、泌尿道感染、鼻窦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胆道感染、布鲁氏菌病、钩端螺旋体病等;少数为非感染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急性白血病、血栓及栓塞性疾病、药物热等。

3.迁延性发热

热程在2周以上,可能为特殊病原体、特殊部位感染或非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病、腹腔脓肿、慢性局灶性感染、结缔组织病、肿瘤等。

值得注意的是,持续性发热超过3周,3次及以上口腔温度>38.3℃,1周门诊或住院全面检查,仍不能明确病因者,称为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也称发热待查。

(三)病因判断

1.感染性发热

一般起病较急,可伴畏寒、寒战等全身中毒症状。常见病原体为细菌、病毒、真菌、非典型病原体(衣原体、支原体、军团菌)、寄生虫等。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血培养、病原学检测、影像学等检查可提供诊断依据。

2.非感染性发热

起病较缓慢,较少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多见于结缔组织疾病、肿瘤、药物、代谢性疾病、中枢性病变等,可行自身抗体谱、肿瘤标记物、影像学、多部位组织活检等检查。

二、详细问诊

问诊特点:

1.起病情况

发热时间,起病方式,诱因,热型,病程。

2.伴随症状

是否伴头痛、头晕,咳嗽、咳痰,胸闷、胸痛,腹痛、腹泻,尿频、尿急、尿痛,肌肉、关节疼痛,皮疹,脱发,皮肤瘀点、瘀斑,体重下降等。

3.诊疗经过及效果

诊疗经过,已行的辅助检查和结果,用药情况,用药效果,体温变化,伴随症状的改变等。

4.既往病史、家族史

既往基础疾病史,治疗情况和目前状况,外伤、手术、输血史,长期激素依赖史,口服或静脉用药史,家族肿瘤性疾病、遗传性疾病史。

5.个人史

吸烟、饮酒史,吸毒史,冶游史。

6.流行病学史

类似症状患者接触史,疫水、疫区接触史,昆虫叮咬史,不洁食物摄入史。

三、鉴别诊断及处理

发热涉及局灶病变或多系统疾病,需通过详细病史采集、全面体格检查和必要辅助检查得到诊断线索。诊断及鉴别诊断思路如下:

(一)诊断思路

第一步:初步鉴别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 一般来说,热程在数周内,全身中毒症状明显,炎症指标升高或病原学检测阳性,抗感染治疗或病灶切除后发热终止为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多见于结缔组织病、肿瘤等;热程在数月,伴有贫血、消瘦者,常见于肿瘤;热程在数年,发作与缓解交替,伴皮疹,关节疼痛或全身多系统症状者,常见于结缔组织病。

第二步:感染性发热定位 常见感染部位包括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肠道和胆道、局部皮肤、淋巴结感染等。感染性发热多有对应的局部症状,为避免遗漏,应按系统逐个询问伴随症状,系统、详细的体格检查也必不可少,皮肤、眼睑、口腔、淋巴结、心、肺、腹应常规检查,重点部位的体格检查尤其重要。

第三步:非感染性发热病因 非感染性发热病因复杂,少见局部定位表现。一些特征性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有助于非感染性发热的诊断,如伴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考虑淋巴瘤;伴出血和贫血,考虑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伴蝶形红斑、光过敏、脱发、关节痛等多系统症状,考虑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典型橘红色斑疹或斑丘疹、咽痛、关节痛、肝脾大、淋巴结大,白细胞升高且以中性粒细胞增加为主,考虑成人Still病;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手术后出现低热,考虑吸收热;有高温中暑、颅脑出血病史考虑中枢性发热;低热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考虑功能性发热。

(二)特殊征象

通过一些特殊征象,常常能够帮助缩小病因筛查范围。

1.临床症状

(1)伴畏寒:

感染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大叶性肺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等;非感染性疾病如药物热、输液反应、输血反应、急性溶血等。

(2)伴头痛或意识障碍:

感染性疾病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非感染性疾病如脑出血、颅脑肿瘤等。

(3)伴咽痛:

感染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非感染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成人Still病等。

(4)伴关节疼痛:

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猩红热、布鲁氏菌病等;非感染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成人Still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

(5)伴肌肉痛:

感染性疾病如钩端螺旋体病、立克次体病、感染性心内膜炎,非感染性疾病如结节性多动脉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肌炎等。

2.体格检查

(1)伴皮疹:

感染性疾病如伤寒、猩红热、风湿热、麻疹、风疹、水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艾滋病等;非感染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成人Still病、血管炎、淋巴瘤、药物热等。此外,皮疹形态对于疾病鉴别也有一定意义。环形红斑多见于风湿热;丘疱疹多见于水痘、带状疱疹;玫瑰疹多见于伤寒和副伤寒;瘀点和瘀斑多见于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液系统疾病;结节多见于分枝杆菌感染和恶性肿瘤等。

(2)伴结膜充血:

如麻疹、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

(3)伴口腔溃疡: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白塞病等。

(4)伴淋巴结、肝脾大:

感染性疾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结核病、艾滋病等;非感染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成人Still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白血病、淋巴瘤、药物反应等。

3.实验室检查

(1)伴中性粒细胞增多:

见于化脓性球菌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增生型白血病、肝癌、胃癌等。

(2)伴中性粒细胞减少:

见于伤寒、副伤寒、流感、病毒性肝炎、水痘、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3)伴淋巴细胞增多:

见于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也见于结核分枝杆菌、布鲁氏菌感染。

(4)伴单核细胞增多:

见于急性感染恢复期、疟疾、活动性肺结核、单核细胞白血病等。

(5)伴血小板减少:

重症感染及某些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疟疾等;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骨髓瘤、白血病、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四、初步处理

(一)首诊处理

常见的感染性疾病,诊断明确且不符合转诊指征的患者,暂时门诊治疗。

1.退热治疗 对于≤39℃的发热,无须退热处理;39~40℃可予物理降温及药物退热;>40℃,存在脑损伤、感染性休克风险,应积极采用药物和物理方式退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危象患者以物理退热为主。发热患者应同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感染性疾病 普通病毒感染的发热常有自限性,予休息及对症治疗。细菌、真菌、非典型病原体感染时,可依据门诊条件及用药指征选择相应的抗感染治疗。

3.非感染性疾病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发热无须特殊治疗。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血液病、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血管性疾病、颅内疾病等引起的发热,转诊专科系统规范性治疗。

4.发热原因未明时,不建议诊断性抗感染治疗。抗生素使用需符合用药指征,滥用抗生素可导致病原学检出率下降、耐药、二重感染等问题;不建议使用糖皮质激素,激素可改变热型、加重原有感染性疾病。

(二)后续处理

1.积极宣教

(1)感染性疾病:

对于流行性感冒和肺炎,接种疫苗是预防感染的最佳方式。健康宣教、健康防护也是非常重要的。如预防呼吸道感染:规律作息,避免着凉,减少刺激性食物摄入,适量增加运动;预防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多饮水,勤排尿,避免憋尿,注意外生殖器清洁,勤换内衣裤;预防传染性疾病及寄生虫: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与感染者保持适当的接触距离,不吃生食,不喝生水;预防性传播疾病:洁身自好,避免高危性行为,坚决抵制吸毒。

(2)非感染性疾病:

结缔组织病和肿瘤等,常因病情反复、预后不佳导致患者出现心理问题。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重视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理解程度、担忧和期望,及时发现患者焦虑或抑郁倾向,必要时予专科心理干预。

2.建立良好医患关系:

鼓励患者签约家庭医生,规范管理患者健康问题,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三)转诊时机

1.发热伴病情危重,如意识障碍、气道梗阻、循环障碍等。

2.感染性发热,经积极抗感染治疗5d后,仍有发热、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出现新发症状者。

3.疑似非感染性发热,如结缔组织疾病、肿瘤等。

4.需要专科医院行进一步检查者。

5.病情有变化或出现新发症状。

(尹朝霞 邹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