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学术思想
林毅教授是首届全国名中医、桂派中医大师,曾任广西桂林市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院长,现为广东省中医院乳腺科学术带头人,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乳腺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等职。林教授从事中医乳腺疾病一线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5年,师古创新,参诸论而有己见,对肿瘤性、增生性及炎性乳腺疾病等进行了大量临床实践和科研探索,具有鲜明的学术特点和重要的学术地位,引领中医乳腺病学术的发展。
乳腺炎性疾病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病,按不同侧重点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如按发病时期,可分为哺乳期乳腺炎与非哺乳期乳腺炎;按发病缓急,可分为急性乳腺炎和慢性乳腺炎;按发病原因,可分为感染性乳腺炎和非感染性乳腺炎。哺乳期乳腺炎多由乳汁郁积、继发感染所致,治疗常以抗感染及必要时切开排脓为主,但早期使用抗生素易致乳房局部结块质硬、形成僵块,影响哺乳,若并发乳漏则致切口难愈。近年来由于疾病谱的改变,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病率逐年上升,为临床带来了新的挑战。非哺乳期乳腺炎(如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及浆细胞性乳腺炎等)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免疫、感染、乳房结构等诸多因素相关。此类乳腺炎性疾病病程长,易反复,病情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对乳房外形和功能的损毁较大,极大程度地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西医学对非哺乳期乳腺炎多采用激素及手术治疗。然而长期使用激素可能出现诸多副作用,手术切除对乳房外形和功能造成进一步损伤,往往难以被患者接受,且该治疗方案仍然存在复发可能。
中医治疗乳腺炎性疾病具有悠久历史,尤其在急性乳腺炎的治疗方面,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中医内治辨证论治体系复杂,证候分型尚未统一,部分治疗方法临床可操作性、可重复性欠佳。而中医学对非哺乳期乳腺炎缺乏系统认识,治疗上缺乏理论指导,对病因病机仍需进一步研究。
针对乳腺炎性疾病的临床特点与难点,林毅教授根据《疡医大全》中“凡诊视痈疽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的中医外科学治疗原则,总结提出“燮理阴阳,立法衡通”的指导思想,强调乳腺炎性疾病应防治并重,治疗全程顾护脾胃、守正和中,并指出病名不同的乳腺炎性疾病具有相似的病机和症状时,当遵异病同治、治法互参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