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玄元肤论·阴阳论(下)
【原文】
阳病则昼重而夜轻,阳气与病气交旺也。阴病则昼轻而夜重,阴气与病气交旺也。若夫阳虚病则昼轻。阴虚病则夜轻,阴阳各归其分也。治之者既定其时,以证其病。若未发之时,当迎而夺之。如孙子之用兵,在山谷则塞渊泉,在水陆则把渡口。若正发之时,当避其锐锋。若势已杀,当击其惰归,恐旷日迟久,反生他患也。至于或昼或夜,时作时止,不时而动,是纯虚之证。又不拘于昼夜之定候,当广服补药,以养其正。如在平川广漠,当清野千里。又以十二时,分配五脏六腑,自子至午,行阳之分;自午至亥,行阴之分。仲景云:少阴之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乘此阳道方亨之时而投之,药易以入。故仲景《伤寒论》中,逐时分治,不可不考。
【讲解】
“阳病则昼重而夜轻”,阳病,这指的是一个实证,这是阳实证的病,就是外感热邪的病。它的表现特点是白天重,晚上轻,这是阳病。“阳气与病气交旺也”,什么叫“交旺”,两者都比较旺,也就是正气实,阳气也盛,这就是病气邪气交旺,所以说阳病就是昼重夜轻,因为阳邪再加上白天的阳气比较盛。阴病是感受阴邪,也是实邪,感受外寒,“则昼轻而夜重”,白天轻,夜间重,是阴气与病气交旺。
“若夫阳虚病”,如果是阳气虚而导致的疾病,“则昼轻。阴虚病则夜轻,阴阳各归其分也”,阳虚的病人借助于白天自然界的阳气,他的病情表现出来就比较轻,因为自然界的阳气也是正气;阴虚借助于自然界的阴气,夜间病情就比较轻,这叫“阴阳各归其分”。“治之者既定其时,以证其病”,如果治疗这一类病时已经知道了它的发作特点,通过它的临床表现已经知道,那么就应该在“未发之时,当迎而夺之”,在病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特点的时候,“迎而夺之”,赶紧就把它拦住,就不要让它进展,这叫“迎而夺之”。
“如孙子之用兵”,就像《孙子兵法》里边讲了,“在山谷则塞渊泉”,如果说敌军是在山谷里边,你就在狭窄的地方,渊泉一般都是比较窄的地方,把它给堵住就行了。“在水陆则把渡口”,如果要在水陆交界的地方打仗,你把这个渡口控制住就行了,这样这个病就不容易发了,如果没有这样早点治,等到“正发之时”,如果等到了病正好要发作,应该怎么办?“当避其锐锋”,因为打仗时,这个时候敌人士气是最旺的,你就应该避开。“若势已杀”,如果这势头已经减了,“当击其惰归”,敌人已经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如果进入到再而衰,三而竭的时候,他就已经疲惫了。“恐旷日迟久,反生他患”,在这个时候势已经弱了,就要在他逃跑的时候赶紧打他,不能拖得太久,就是这个意思。整个这一段讲阴病阳病发作有时,可以选择一个时间点来对它用药。
“至于或昼或夜,时作时止,不时而动,是纯虚之证”,这句话是在讲白天或者夜间,有时候就发作了,有时候就停止了,这是一个纯虚证。也就是见到这个病,它发作毫无规律,就是一个虚证。那么在治疗这类病的时候,就“又不拘于昼夜之定候”。“当广服补药”,就是要给他用各种补药来治疗,“以养其正”。他又打了个比方,“如在平川广漠”,如果是在一马平川的地方要打仗,“当清野千里”,要把敌人要一扫光。后边又是一些时间特点了,“又以十二时”,十二时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分配五脏六腑”,十二时辰和脏腑是匹配的。我记得以前咱们讲过,“自子至午,行阳之分”,从子时夜里十一点到午时下午一点,这是阳之分,“行阳之分”,阳气是上升的。那么“自午至亥,行阴之分”,阴气是逐渐加重的。
“仲景云”,在《伤寒论》里边,张仲景讲过,“少阴之病欲解时”,就是少阴病,快要好的时候,一般在哪个时辰呢?“从子至寅”,就是子、丑、寅,这三个时辰是少阴病要好的时候。“乘此阳道方亨之时而投之,药易以入”,在阳气刚要生机勃勃的时候,这时候给药就容易起效。“故仲景《伤寒论》中,逐时分治,不可不考”,在《伤寒论》里边以后咱们还要讲,每一个病在哪个时间段容易好,讲得非常详细。
【原文】
年月日时,皆当各分阴阳,此其大略也。独甲子运气,《内经》虽备言之,往往不验。当时大挠作甲子,即以本年、本月、本日、本时为始,统纪其数如此,未必能直推至上古。甲子年、甲子月、日时为历元也。《内经》特明气运有如许之异,民病亦有如许之别如此。读《内经》者,不可执泥。譬如大明统历,选择已定,可信乎?不可信乎?
【讲解】
“年月日时,皆当各分阴阳”,在时间上来讲,无论是年、月、日、时,都可以分阴阳的。“此其大略也”,他前面讲的这些,是一个大概。“独甲子运气,《内经》虽备言之,往往不验”,这个甲子,甲乙丙丁……十天干,子丑寅卯……十二地支它们相配,一个甲子是六十个。从甲子计时,作为一个开始,来记时间的。从这个时候来推演,气候的变化就是运气,“《内经》虽备言之”,《内经》里边虽然讲得非常详细,但是“往往不验”,在临床中往往不应验,不是这样。这个存疑,有人说应验,有人说不应验。但是赵献可认为是不应验,他的理由是什么?说“当时大挠作甲子”,“大挠”是什么?是古代黄帝的一个史官,记载历史的。他把他自己开始记录的时候作为甲子,这是他的一个甲子,但是不是自然界的开始,这个都不一定。所以说,当他在记录的时候,做起始的推算的时候,“即以本年、本月、本日、本时为始,统纪其数如此,未必能直推至上古”,他说的甲子从那一年、那一月、那一日、那一时开始的,然后这么推下来的,但是未必能直推至上古,就是反推、往回推,他就不一定是那回事了。
“甲子年、甲子月、日时为历元也”,什么是“历元”,就是日历的第一天,就是开始的第一个时辰,日历历法的起始的点叫“历元”。“《内经》特明气运有如许之异,民病亦有如许之别如此”,《内经》里边谈的“气运”的变化有这么多,民病也有这么多,《内经》里边在“七篇大论”里边确实讲了很多。“读《内经》者,不可执泥”,读《内经》的人不可执着里边讲的是怎么回事,只是知道随着气候的变化,会有不同的病就够了,不要太拘泥于它。“譬如大明统历”,大明是明朝,因为赵献可是明代的,“选择已定,可信乎?不可信乎”,明朝日历一旦定下来,有关的推论可信,还是不可信?他没做表态。因为他毕竟是在明代,所以说他不能够有一个很明确的一个表态。实际上他就是说这些东西不要太拘泥。
【原文】
阳一而实,阴二而虚。盖阴之二,从阳一所分。故日秉全体,月有盈亏。人之初生,纯阳无阴,赖其母厥阴乳哺,而阴始生。是以男子至二八,而精始通,六十四而精已绝。女子至二七,而经始行,四十九而经已绝。人身之阴,止供三十年之受用,可见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况嗜欲者多,节欲者少,故自幼至老,补阴之功,一日不可缺。此阴字指阴精而言,不是泛言阴血。今之以四物汤补阴者误也。王节斋云:水虚成病者,十之八九;火虚成病者,十之一二,微得其意矣。褚侍中云:男子阴已耗,而思色以降其精,则精不出而内败,小便道涩如淋,阳已痿而复竭之,则大小便牵痛,愈痛则愈便,愈便则愈痛。玩褚王二公之言,阴中有水有火,水虚者固多,火衰者亦不少。未有精泄已虚,而元阳能独全者。况阴阳互为其根,议补阴者,须以阳为主,盖无阳则阴无以生也。
【讲解】
下边这些不好懂,得好好讲:“阳一而实,阴二而虚”,什么意思?“阳一而实”,实际上这又是在讲阴爻、阳爻,八卦里边的学问。阳爻是一,阴爻是两个短的,这就是一阴一阳。“阴二为虚”,就指的是这两个中间断开了,这叫虚。“盖阴之二,从阳一所分”,阴二实际上是阳一分开的,断开的。“故日秉全体,月有盈亏”,因为日为阳,所以说它是永远都是圆的,月亮是阴,所以说它的变化有满月,有非满月,这就是盈亏。
“人之初生,纯阳无阴,赖其母厥阴乳哺,而阴始生”,人一生下来,是一个纯阳之体,依赖于母亲的阴,因为是无阴,阴阳相配才能够生长,所以说只有吃母乳,而阴始生,这时候才有了阴,阴阳共同的作用才有了人的生长。注意这一段,实际上已经在开始讲他的学术思想了,就是人从一生下来就有阳,但是无阴。再看后边,“是以男子至二八,而精始通”,男子十六岁的时候有精液了,“六十四而精已绝”,这是指的精气绝了。“女子至二七,而经始行”,女子十四岁月经就来了,“四十九而经已绝”,到了四十九岁就绝经了。这是讲的从出生到经绝,“人身之阴,止供三十年之受用,可见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这是他的学术观点,突出在这。一生下来就有阳,但是阴是后来才有的。那么等男子八八,女子七七的时候,阴已经绝了,阴精不足了,这时候往后还有阳,因为人还活着。所以他就说这个阴是不足的,阳是有余的,人的一生阴阳情况就是这样的。“况嗜欲者多,节欲者少,故自幼至老,补阴之功,一日不可缺”,讲本身阴不足,又不知节欲,会更损伤阴。既然是阴不足,阴阳互根的,就得用补阴的办法,一天都不可缺,所以他是强调补阴。“此阴字指阴精而言”,他指的阴,是指的精气、阴精,“不是泛言阴血”,他讲的阴是精,不是血。要明白这个意思,他实际上就是补阴精的。“今之以四物汤补阴者误也”,也就是说,虽然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要补阴的话,是不是应该用养血的四物汤?他说不是的。
下边我们再看:“王节斋云”,这是一个医家,他说“水虚成病者,十之八九”,水虚实际上讲的就是阴精不足,由阴精不足导致的病,占了十之八九,也就是百分之八九十是由于阴虚导致的。“火虚成病者,十之一二”,由于阳虚导致的疾病也只占百分之一二十,“微得其意矣”,赵献可说王节斋讲的这个话,已经知道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了”。“褚侍中云:男子阴已耗,而思色以降其精”,阴精已经不足了,嗜欲无度,“则精不出而内败”,没有精液出来。这时候就出现“小便道涩如淋”,这就是老年男性出现前列腺问题的原因,前列腺增生肥大,前列腺炎,这就是因为“阴已耗,而思色以降其精”。“阳已痿”,阳气已经痿弱了,“而复竭之”,还要再伤阳,“则大小便牵痛”,这就是排尿的时候疼痛,排尿不畅了,“愈痛则愈便”,越疼越想尿,“愈便则愈痛”,越用劲尿越疼,这就是一个前列腺疾病了。
“玩褚王二公之言”,褚王二公是谁呢,褚就是褚侍中,王就是王节斋,仔细体味他们所说的话,“阴中有水有火”,也就是阴当中是有水有火的。“水虚者固多,火衰者亦不少,未有精泄已虚,而元阳能独全者。况阴阳互为其根,议补阴者,须以阳为主,盖无阳则阴无以生也”,这段他重点在讲阴阳的互根,说阴中有水有火,水虚、阴虚是占多数的,但是火衰的也不少,就是阳虚的也多,但是没有阴虚的多。“未有精泄已虚,而元阳能独全者”,什么意思?就是阴精不足了,元阳很快也就没了。阴阳又互为其根,阴生阳,阳生阴,是互根的。所以说要“议补阴者,须以阳为主”,也就是说你在补阴的同时还要补阳。“盖无阳则阴无以生也”,就是想让阴足,必须得阳足,注意这里边的阴,不要泛指阴,就是阴精和阳精,这两个是互生的。古代在讲阴阳的时候,有时候你的理解如果要跟不上,就容易把自己给搞糊涂了。其实在每一个具体的地方都是有特指的。
【原文】
男子抱阳而负阴,女子抱阴而负阳,人身劈中分阴阳左右,男子右属火而为气,左属水而为血。女子右属水,而左属火。凡人半肢风者,男子多患左,女子多患右,岂非水不能营耶?
【讲解】
这段说“男子抱阳而负阴,女子抱阴而负阳”,实际上是《道德经》里边讲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咱们讲过。这是《医贯》作者的意见,没有其他的出处,但是我觉得我们还是以《道德经》讲的为准,他之所以要这么讲,是讲另外一个理。
“人身劈中分阴阳左右”,人从中间劈开,分左右阴阳。“男子右属火而为气”,男子右边属火,为气,“左属水而为血”,左边属于水,属于阴为血。“女子右属水,而左属火”,正好男女是反着的,这就是他讲的抱阳负阴,抱阴负阳,正好是反着的。他说“凡人半肢风者”,“半肢风”就是半身不遂,一边中风了,这叫半肢风。“男子多患左,女子多患右”,男子大多数是左侧半身不遂,女子大多数是右侧半身不遂,在临床上似乎是这样。“岂非水不能营耶”,说明是阴虚,阴精不足,他这一段实际上在讲这个。但是在临床中,男子右侧半身不遂的也很多,女子左侧半身不遂也很多,不能够作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以及“阴精不足”的一个依据,我觉得从临床实际来讲,这个不是那么可信。
【原文】
此皆泛言阴阳之理,有根阴根阳之妙。不穷其根,阴阳或几乎息矣。谈阴阳者,俱曰:气血是矣。讵知火为阳气之根,水为阴血之根。盍观之天地间,日为火之精,故气随之;月为水之精,故潮随之。然此阴阳水火,又同出一根,朝朝禀行,夜夜复命,周流而不息,相偶而不离。惟其同出一根,而不相离也。故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从阳而引阴,从阴而引阳,各求其属而穷其根也。世人但知气血为阴阳,而不知水火为阴阳之根。能知水火为阴阳,而误认心肾为水火之真,此道之所以不明不行也。试观之天上,金木水火土五星见在,而日月二曜,所以照临于天地间者,非真阴真阳乎?人身心肝脾肺肾五行俱存,而所以运行于五脏六腑之间者,何物乎?有无形之相火行阳二十五度,无形之肾水行阴二十五度,而其根则原于先天太极之真,此所以为真也。一属有形,俱为后天,而非真矣,非根矣。谓之根,如木之根,而枝叶所由以生者也。
【讲解】
“此皆泛言阴阳之理”,前面讲的就是泛泛地谈阴阳的道理,“有根阴根阳之妙”,根阴根阳,阴阳互根,“不穷其根,阴阳或几乎息矣”,如果不追求阴阳互根,那么阴阳就没有了,就不能够互生了,所以就停止了。“谈阴阳者,俱曰:气血是矣”,一般说谈阴阳的时候,很多人都谈气血。
“讵知火为阳气之根,水为阴血之根”,不知道火是阳气的根,水是阴血的根。大家注意了,他逐渐在明确一个问题,明确水火的问题,说火是阳气之根,水是阴血之根,阴阳不是指的气血,更主要是指的是水火。“盍观之天地间,日为火之精”,太阳是火之精,而“故气随之”,也就是因为有火,气才随之。“月为水之精”,月亮是水之精,“故潮随之”,海水涨潮,它是受月亮影响的。“然此阴阳水火,又同出一根”,阴阳和水火同出于一个根,也就是说本来水火都是在一起了。那么阴阳水火同出一根以后,它是“朝朝禀行”,表现出来的是水火和阴阳,它天天禀命而行,也就是身体内让它干什么去,它就干什么去,这叫“朝朝禀行”;“夜夜复命”,什么叫夜夜复命?天天听话地出去,早晨出去干活去了,到晚上就又回来汇报,这是在讲阴阳水火同出一根,它们之间的关系,这叫“朝朝禀行,夜夜复命”。“周流而不息”,也就是一直是这样,阴阳总是这么一个变化。“相偶而不离”,阴和阳必须同时出去办事,这叫“相偶而不离”。“惟其同出一根”,主要因为它们是同出一根,根本就不能分开。“故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阴阳既然不能分,它就是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大家都知道了。“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这个不难理解。“从阳而引阴,从阴而引阳,各求其属而穷其根也”,从阳引阴,就是从补阳来养阴;从阴引阳,从阴里边来化生阳气。这就是“各求其属而穷其根”,属就是联系的意思,实际上联系它、根于它这叫属,“求其属”,阴根于阳,阳根于阴,所以说也是“穷其根”,追到根上去。这就是讲阴阳的关系。
“世人但知气血为阴阳”,我们现在的医生或者是现在的人只知道气血是阴阳,“而不知水火为阴阳之根”。这又再强调,阴阳是怎么化生的?是水火化生的,所以说水火为阴阳之根。“能知水火为阴阳,而误认心肾为水火之真,此道之所以不明不行也”,知道水火为阴阳,这算你已经明白了,但是如果误认为心肾为水火之真,心为火,肾为水,如果是这么认识的,“此道之所以不明不行也”,这还不行,还不能把心就等同火,肾等同于水。可是我们现在中医是不是一直在讲,心为火,肾为水,心肾是水火既济的关系,是不是一直在这么讲?但是赵献可说这也是错的,所以“不明不行”。“试观之天上,金木水火土五星见在”,在太阳系里边,你可以看到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而日月二曜,所以照临于天地间者,非真阴真阳乎”,他说你看看日、月,它能够在天地之间照耀,这不是真阴、真阳是什么?赵献可就说,自然界的真阴真阳是日月。“人身心肝脾肺肾五行俱存,而所以运行于五脏六腑之间者,何物乎”,金木水火土五脏,运行于五脏之间的又是什么东西?“有无形之相火行阳二十五度,无形之肾水行阴二十五度”,这里边就提出来一个相火,一个肾水,相火属于阳,就像太阳一样,“行阳二十五度”,在阳分要走二十五度,就是一半;水、阴也是管二十五度。“而其根则原于先天太极之真”,又讲回来了,我们说了水火、阴阳同出一处,这一处是哪里?指的就是太极。“此所以为真也”,这才是真阴阳水火的一切的根本。“一属有形,俱为后天,而非真矣”,一旦真变成了有形的东西,那就成后天的了,一旦它变成了后天有形的了,它就已经不是真了,成什么了?成了水火阴阳了,就不是根了。“谓之根,如木之根”,木之根就是树之根,“而枝叶所由以生者也”,根是什么呢?(能使树木)长枝叶的,才是根。那么真气、真阴、真阳,这才是人的根本。所以说人体的健康必须以真精充足为根本,这一段在讲这个。
【原文】
既有真阴真阳,何谓假阴假阳?曰:此似是而非,多以误人,不可不知。如人大热发躁,口渴舌燥,非阳证乎?余视其面色赤,此戴阳也。切其脉,尺弱而无力,寸关豁大而无伦,此系阴盛于下,逼阳于上,假阳之证。余以假寒之药,从其性而折之,顷刻平矣。如人恶寒,身不离复衣,手足厥冷,非阴证乎?余视其面色滞,切其脉涩,按之细数而有力。此系假寒之证,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余以辛凉之剂,温而行之,一汗而愈。凡此皆因真气之不固,故假者得以乱其真。假阳者,不足而示之有余也。假阴者,有余而示之不足也。既已识其假矣,而无术以投其所欲,彼亦捍格而不入。经曰: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异,其终则同,可使去邪,而归于正矣。
【讲解】
你看转了半天,最后又转到上面来了,又跟他一开始讲的是一样了。“既有真阴真阳,何谓假阴假阳”,假阳说既然已经有了,那么真阴真阳加起来,这是一个太极。
那么何谓假阴、假阳?既然有真的就有假的,但是在临床上我们可以看到假象,实际上假也不是假的,也仍然是真实的。只不过在判断阴阳属性上来讲,有时候容易判断错,我们看看。“曰:此似是而非,多以误人,不可不知”,这就是指的假阴假阳似是而非,容易搞错,但是你不得不知道,下边就讲,在临床上“如人大热发躁,口渴舌燥”,发热,这用的躁动的“躁”,因为后边有口舌干燥了,大热烦躁,然后口渴舌燥就是口渴,“非阳证乎”,说这些不是阳证吗?“余视其面色赤,此戴阳也”,余是指的赵献可本人,看他面色红赤、发热、烦躁、口渴、舌燥、面色红,赵献可说是戴阳,但是对于我们一般医生来讲,判断这肯定是一个实热证、真热证,对不对?那他怎么给人家判断“戴阳”呢?这是他的依据,说“切其脉”,以脉为准,“尺弱而无力”,如果尺脉特别弱,没有劲,“寸关豁大而无伦”,寸脉关脉特别大,但是尺脉非常弱。“此系阴盛于下,逼阳于上,假阳之证”,这就是他的判断依据,这就是高明的人见到这些的时候,他怎么来判断?就是通过尺脉和寸关之间的一个相对情况来判断。“余以假寒之药”,假寒之药是什么药?还是热药。“从其性而折之”,用热药来治他,“顷刻平矣”,这些症状迅速就没了。他就认为一般都是假阳证,就是《伤寒论》里边讲的戴阳证。
“如人恶寒”,如果这个人是怕冷,“身不离复衣”,总是要盖被子穿衣服,“手足厥冷”,四肢凉,“非阴证乎”,表现出来的全是阴寒,但他说这不是阴证。“余视其面色滞”,就是面色不光亮的意思。“切其脉涩”,脉是涩脉,“按之细数”,这一看脉细、数、涩,这也是像阴证,但是“而有力”就这一个有力,就确定了这是一个假寒证。“此系假寒之证,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依据就是脉数而有力,他就根据这个就定了这是热证。“余以辛凉之剂,温而行之,一汗而愈”,我予以辛凉的药温服,一出汗就好了,一剂就好了。所以这里边讲到寒热真假的临床辨别的时候,就一个尺脉弱而无力是阳虚;脉数而有力,是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他就以这个为准。以前我们讲过脉的价值,它就是判断全身的寒热虚实最可靠的一个临床信息。
“凡此皆因真气之不固”,以上这些都是由于真气虚的原因,真气不足。“故假者得以乱其真”,以假乱真。“假阳者,不足而示之有余也”,假阳证本来是不足,但表现出来的是阳气有余,这叫“不足而示之有余”。“假阴者,有余而示之不足也”,本来是实证,但表现出来的是虚寒的征象,是寒象。“既已识其假矣,而无术以投其所欲,彼亦捍格而不入”,即便说你识别出来真假了,如果你的方法不对,那这个药也起不上作用,叫“捍格而不入”。假热证的时候用假热药,假寒证的时候用假寒药,所以刚才讲他用凉药一剂汗出而愈。这就是《内经》里边讲的这一段话,我在好多情况下都讲过。
“经曰: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异,其终则同,可使去邪,而归于正矣”,什么叫“伏其所主”,就是先降伏病邪,“而先其所因”,应该先找到它的原因,然后先把它主要的给制服。那怎么来制服?后边讲的是具体的方法,“其始则异,其终则同”,“其始则异”指的是什么?假热证表现出来热象用热药;假寒证用的是寒药,那么这跟他的本质上是相异的,这叫表面上是相同的,本质上是不同的。那么“其终则同”,结果都把病治好了,这样的话,邪气就去掉了。包括在用药的时候,凉药热服、热药凉服也是这个意思,我们在用药方法上也是这样。
【原文】
有偏阴偏阳者,此气禀也。太阳之人,虽冬月身不须绵,口常饮水,色欲无度,大便数日一行,芩连栀柏大黄芒硝,恬不知怪。太阴之人,虽暑月不离复衣,食饮稍凉,便觉腹痛泄泻,参术姜桂,时不绝口,一有欲事,呻吟不已。此两等人者,各禀阴阳之一偏者也。与之谈医,各执其性之一偏,而目为全体,常试而漫为之。虽与之言,必不见信。是则偏之为害,而误人多矣。今之为医者,鉴其偏之弊,而制为不寒不热之方,举世宗之,以为医中王道。岂知人之受病,以偏得之。感于寒则偏于寒,感于热则偏于热,以不寒不热之剂投之,何以补其偏而救其弊哉!故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此方士之绳墨也。然而苦寒频进,而积热弥炽。辛热比年,而沉寒益滋者,何耶?此不知阴阳之属也。经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斯理也,惟王太仆能穷之,注云:寒之不寒,是无水也。热之不热,是无火也。无水者,壮水之主,以镇阳光。无火者,益火之原,以消阴翳。启玄达至理于绳墨之外,而开万世医学之源也。
【讲解】
后面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有偏阴偏阳者,此气禀也”,这指的是人体,有偏阴偏阳,是先天禀赋的不同。“太阳之人”,阳气非常旺盛的人,“虽冬月身不须绵”,虽然在冬季都不需要穿棉衣服,“口常饮水”,喝水多,“色欲无度,大便数日一行”,性欲旺,大便好几天一次,“芩连栀柏大黄芒硝,恬不知怪”,用上这些凉药,他都觉得没什么事,都不觉得难受,恬,就是安然不动的意思。“太阴之人”,阴气最盛的人,“虽暑月不离复衣”,“食饮稍凉,便觉腹痛泄泻”,就稍微吃点凉的,便觉腹痛泄泻,“参术姜桂,时不绝口,一有欲事,呻吟不已”,用人参、白术、生姜、肉桂天天吃,“一有欲事,呻吟不已”,也是力不从心,干什么都不行。
“此两等人者,各禀阴阳之一偏者也”,这两类人就也是由于阴阳禀赋不同而表现不同。“与之谈医,各执其性之一偏,而目为全体,常试而漫为之。虽与之言,必不见信”,像这两类人,如果看医生,就出现两种医学的观点了,一种会说不能用凉药,另一种说不能用热药,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各执其性之一偏,而目为全体”。“常试而漫为之”,把他的观点一直那么去用,“虽与之言,必不见信”,你就给他讲说,用芩连知柏没事儿,他也不信,太阴之人也不信,“是则偏之为害,而误人多矣。”
其实在医学史上,不同的医家都有一偏,是因为不同时期的人不一样。战乱时期饥荒时期,那就是饥饿是主要的,虚弱是多的,所以李东垣在《脾胃论》讲的东西就非常适合调虚。《伤寒论》主要是战乱时期,出现的瘟疫比较多,比较适合那个时候的人。
“今之为医者,鉴其偏之弊,而制为不寒不热之方”,现在的医生,“鉴其偏之弊”,前面偏寒偏热都有弊病,他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而制为不寒不热之方”,就弄了个方子,既不热也不寒,“举世宗之”,所有的人都用他这个方子,“以为医中王道”,以为不寒不热的这方子平和是王道,所以说王道要持平。“岂知人之受病,以偏得之”,赵献可说怎么知道人得病是因为出现了偏差才得的,“感于寒则偏于寒”,受了凉就容易得寒证;“感于热则偏于热”,受了热邪则得热证。“以不寒不热之剂投之,何以补其偏而救其弊哉”,本来你该很明确地治疗,你这么暧昧,不寒不热的全都用上,怎么治得好病呢?“故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此方士之绳墨也”,用寒药治热证,用热药治寒证,这是医生的规矩。“然而苦寒频进,而积热弥炽”,如果是苦寒药一直在喝,然后热还越来越旺,火还越来越大。“辛热比年”,比年是年年的意思,辛热药一年一年地用,“而沉寒益滋者”,寒证也老不好。“何耶”,为什么?“此不知阴阳之属也”,就是不知道阴阳互根。
“经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如果用寒凉药,热不退,你就应该用补阴的办法;如果用热药,寒证不去,你就应该用补阳的办法,求助阳,这叫“求其属”,就是求其根,阴阳互根。“斯理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惟王太仆能穷之”,第一家注解《内经》的作者王冰,他把这个理讲得非常明白。在他的这个书里边,他说:“寒之不寒,是无水也”,也就是阴虚,阴水不足,“热之不热,是无火也”,用热药,他还不热,其实是因为没有火。“无水者,壮水之主”,如果是没有水,那应该治什么呢?他说“壮水之主”,水之主是阳。“壮水之主,以镇阳光”,阳光是指的表现出来的热,只有通过补阳来补水,才能够祛除虚火。“无火者,益火之原”,如果是火不足,就要“益火之原”,就要补火,它的原是什么?就是水,水火是互根的,“以消阴翳”,通过补水,反而能够治疗它的阴寒证。听起来就更绕了,更觉得不可理解。王冰注的这一段话,“启玄达至理于绳墨之外”,绳墨之外指的什么?“以寒治热,以热治寒”,那是方士之绳墨,这儿正好就反了,又超出一节,所以说“启玄达至理于绳墨之外,而开万世医学之源也”,这就是又把疾病的治疗往前深推一步,到他的根本上去了。
其实“以热治寒,以寒治热”,主要是针对外邪的。那么针对内在阴阳的失调的时候,要从阴阳互根的角度来进行调理,不能说单纯补阳,单纯补阴,不能这么来治疗。
【原文】
阴阳者虚名也,水火者实体也。寒热者,天下之淫气也。水火者,人之真元也。淫气凑疾,可以寒热药施之。真元致病,即以水火之真调之。然不求其属,投之不入。先天水火,原属同宫,火以水为主,水以火为原。故取之阴者,火中求水,其精不竭。取之阳者,水中寻火,其明不熄。斯大寒大热之病,得其平矣。偏寒偏热之士,不可与言也。至于高世立言之士,犹误认水火为心肾,无怪乎后人之懵懵也。
【讲解】
“阴阳者虚名也”,说阴阳是个虚名,它不是一个真实的,它只是分类的一种方式。“水火者实体也”,水火是真实存在的。“寒热者,天下之淫气也”,寒热,是阴阳水火过度,过度了,超出我们的承受了,这就是淫,淫就是过度的意思。那么过度以后它就作为致病因素了,“水火者,人之真元”,这个水火也就是我们人体真正的元气。“淫气凑疾”,如果是过度了,形成了疾病,“可以寒热药施之”,可以用寒药、热药这么来治疗。“真元致病”,如果是真元,就是水火病了,“即以水火之真调之”,也就是调水火。“然不求其属,投之不入”,如果你不从阴阳互根的角度去着眼的话,怎么用药也不灵。“先天水火,原属同宫,火以水为主,水以火为原”,这就是讲的阴阳互根。先天的水火在哪里?“原属同宫”,都是住在一起的。住在哪里?就是他讲的命门那个地方。火以水为根,水以火为根,主和原,其实讲的都是它们是互为根的,互为本源。“故取之阴者,火中求水”,如果是要补阴也要在补阳中补水,“其精不竭”。“取之阳者,水中寻火”,如果要补阳,也必须先补水,这样阳气才能充足,“其明不熄”。这就又好像前面打的一个比方,如果油灯不亮,你要想让它亮,不是给它加火,而是给它加油。实际上就是从它的根上去治疗,使“其明不熄”。“斯大寒大热之病,得其平矣”,知道这个道理了,那种大寒大热的病,就知道怎么治,就能把他治好了。“偏寒偏热之士,不可与言”,也就是那些只是单纯用凉药或者热药的人,“不可与言也”,你给他讲这些道理,他就听不明白了。“至于高世立言之士”,高世是前世的意思,以前写书的人,“犹误认水火为心肾”,之前的人那么写,其实我们现在的书也这么讲。“无怪乎后人之懵懵也”,懵到我们现在都还是把心肾当水火。实际上他就在讲命门,最后都同根,与水火同聚于命门,然后才有了其他的。有些病治不好,是因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这是《玄元肤论·阴阳论》,其实这一篇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阴阳不明,气血不明,水火不明,命门不明,真阴真阳不明,这些你不明白的话,治病的时候你就不知道该怎么治。光知道祛邪不行,还要知道扶正,扶正的根,还是命门强壮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