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足阳明胃经
第一节 概论
【经脉的循行路线及病候】
1.循行路线
起于鼻的两旁,上行交会于鼻根部,向旁交会于足太阳经的睛明穴,向下沿鼻外方进入上齿中,回转过来挟口角绕口唇,交会于督脉的人中穴,向下交会于任脉的承浆穴,退转过来沿下颌的后下方,浅出于大迎穴,沿下颌角前下方的颊车穴上行,散布于耳前的下关穴,经过耳前颧弓上缘交会于足少阳经的上关穴,沿着鬓发边缘交会于足少阳经的悬厘、颌厌穴,走至前额交会于督脉的神庭穴。其支脉,从大迎穴前向下走到颈部结喉旁的人迎穴,沿喉咙进入缺盆中,向后交会于督脉的大椎穴,向下内行,通过横膈,交会于任脉的上脘、中脘穴的深部,统属胃腑,联络脾脏。其直行之脉,从锁骨窝直下行至乳部内侧缘,再向下挟脐旁而行,直进气街部;其另一支脉,从胃的下口幽门部,沿腹腔深层下行至气街部,与前一直行之脉会合,由此下行至髀关穴,直达股前的伏兔穴,向下进入髌骨中,再向下沿胫骨外侧走向足背,进入足中趾内侧趾缝。其分支(上条支脉的分支)从膝下三寸处分出,向下进入足中趾外侧趾缝。又一分支,从足背分出,进入足大趾的趾缝,沿大趾前侧边缘出其端,与足太阴经脉相接合。属胃、络脾。本经腧穴治疗胃和同胃有关的他脏病证以及本经循行处的病变,都是通过它的内属脏腑,外络肢节经脉通路经气的作用而发挥疗效的。
2.病候
本经病候多见胃痛、呕吐、呃逆、腹胀腹痛、消渴、善饥、高热、面赤、咽痛、齿痛、头痛、面瘫、狂、疟等,以及阳明经证、腑证和它循行处的下肢病变。是胃腑、胃经经气和有关部位受到致病因素的侵袭,在全身和体表出现的症状和体征。这些症状和体征,都是通过本经在它所联系的部位反映出来的,对于诊断和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病候的发生、发展、传变和痊愈过程,也都是通过本经实现的。它们所反映的这些病候,都是本经腧穴的治疗范围,是通过本经经脉和改善本经经气而收效的。
【胃的生理病理】
胃居膈下,上接食道,下通小肠,与脾相表里。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受纳和腐熟水谷,与脾同司升清降浊。其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胃的受纳和腐熟水谷方面。凡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冷热不适,影响胃腑生理功能引起的胃寒、胃热、胃虚、胃实的病证,都属本经有关腧穴的治疗范围。因脾代胃输送水谷之精微而主运化,脾胃共司升清降浊之职,故多与脾经腧穴配治。属于脾胃同病、肠胃同病、肝气犯胃、心胃同病以及肺脾气虚、脾肾阳虚引起的胃腑病证,分别与脾、肝、心、肺、肾经有关腧穴及其背俞穴和大肠的俞募穴、下合穴以及任脉的有关腧穴配治。
胃腑病之所以出现以上的兼见同病和肺脾气虚、脾肾阳虚引起的胃腑病证,是因为胃经与心、肝、脾、肺、肾、大肠、小肠经相互联系,互为影响之故。其经络之联系,如足阳明经脉,属胃,络脾,“起于胃口,下循腹里”,其中经过肠腑,其经别“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足太阴经脉“入脾,属脾,络胃”,其络脉“入络肠胃”;手太阳经脉“络心,抵胃,属小肠”;手阳明经脉“络肺,下膈,属大肠”,其中经过胃腑;足厥阴经脉“挟胃,属肝,络胆”;手太阴经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足少阴络脉经过肠胃,上走于心包之下。
【所属腧穴的分布及治疗范围】
1.本经腧穴
有头维、下关、颊车、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大肠募穴)、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郄穴)、犊鼻、足三里(合土穴)、上巨虚(大肠下合穴)、条口、下巨虚(小肠下合穴)、丰隆(络穴)、解溪(经火穴)、冲阳(原穴)、陷谷(输木穴)、内庭(荥水穴)、厉兑(井金穴)等45个穴。分布在额角、面颊、口旁、颈部、缺盆、胸腹第二侧线、股前、膝外、胫骨外前缘、足背、次趾外侧及其端等处。其共同性是:都治疗所在处和邻近处的局部病。其特异性则是:膝以下腧穴,还治疗头额、面颊、口、齿、鼻、胸、乳、腹、胃、肠、脾和热性病及精神方面疾病;腹部腧穴还治疗穴下脏器的胃、肠腑病和妇女病;丰隆还有祛痰的特殊作用;足三里还有降血压、祛痰和益气健脾作用;上巨虚是大肠下合穴,还治疗大肠腑病;下巨虚是小肠下合穴,还治疗小肠腑病;水道穴还有利水作用。因此,膝以下和腹部腧穴使用很广,治证颇多。
伤寒病中的阳明经证、腑证和太阴证、厥阴证(寒热错杂型),分别是内庭、解溪、足三里、上巨虚、天枢等穴的治疗范围。
温病中的气分证候,如热盛伤津型、湿热留恋型和热结肠道型,分别是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内庭、陷谷、解溪、丰隆等穴的治疗范围。
2.本经交会于他经的腧穴
有交会于督脉的人中、神庭、大椎,任脉的承浆、上脘、中脘,手阳明经的迎香,足太阳经的睛明,足少阳经的上关、悬厘、颌厌等。
3.他经交会于本经的腧穴
有足少阳经交会于本经的下关;足少阳、阳维脉交会于本经的头维;手阳明、阳跷脉交会于本经的地仓;阳跷脉交会于本经的承泣、巨髎。气冲为冲脉所起,承泣又与任脉所会。其中,下关还治疗胆火上攻的耳前痛,头维还治疗足少阳为病的少阳头痛和阳维为病的头痛。气冲还治疗冲脉为病的少腹痛、瘕疝等。
本章常用穴:
承泣、下关、颊车、梁门、天枢、归来、足三里、上巨虚、丰隆、解溪、内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