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间做朋友
提起时间管理,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画一张简单的“时间任务表”,什么时间点要做什么,然后严格地去执行就可以了。真的是这样吗?或者说,科学的时间管理应该包括哪些核心内容呢?每一项内容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用时间管理实现短期成功和长期成长
时间管理是指通过事先规划,并运用一定的技巧、方法与工具实现对时间的灵活以及有效运用,从而实现个人或组织的既定目标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时间管理的内容也在发生着变化。
第一代时间管理理论着重提醒功能,通常是利用便条与备忘录,比如,用一张便签条张贴在黑板或白板上作为提示;或者设个闹钟,到了某个时间点做某件事,在忙碌中调配时间与精力。但我们每天要做的事情可能并不单单是这么几项,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于是时间管理的内容需要被改进。
第二代时间管理理论强调的是时间段的利用,于是产生了日程表,这反映出在做时间管理时已意识到规划未来的重要性。学校的课程表就是典型代表之一,但课程表有一个弊端,它主要考虑的是老师的上课时间,而没有考虑到学生对应的需求。
第三代时间管理理论强调的是效率最大化,讲求优先顺序的安排。这是目前流行的时间管理方法,很多企业都要求员工使用这种方法。既然要考虑到优先顺序,那就得依据事情的轻重缓急设定排序表,并设定短期、中期、长期目标,再逐日制订实现目标的计划,将有限的时间、精力加以分配,争取最高的效率。这种做法可以使得人尽其力、物尽其用。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有识之士渐渐发现,如果过分强调效率,把时间绷得死死的,反而会产生负面效果。你会看到,很多家长一回到家就累得不想说话,跟配偶和孩子都没有时间去沟通,孩子一过来“打扰”,就很烦、很焦虑、很生气。至于孩子,特别是中学生,他们的学习强度很大,回到家里可能也不想说什么,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慢慢地可能会产生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也就是说,第三代时间管理理论虽然强调了组织或个人的成功,却没有顾及组织或个人内心的成长。
于是,有一部分人开始放弃第三代那种过于死板、拘束的时间管理观念,干脆回复到前两代的做法,以维护生活的品质。另外还有一部分人则将第三代的理念进行改造,将个人的成长、生活品质的改善、心理健康等元素和效率最大化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性的考量,这就出现了第四代时间管理理论。
第四代时间管理理论强调的是实现工作的成功与个人的成长齐头并进。第四代理论与以往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再突出强调“时间管理”,转而强调“组织管理”或“个人管理”。对于企业而言,与其着重于时间与事务的安排,不如把重心放在维持产出与产能的平衡上;对于个人而言,与其每天忙忙碌碌于例行公事,不如再发展一下自己的兴趣爱好,以便调剂生活。
本书所提出的儿童时间管理模型,实际上就是在第四代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和完善。我们希望,孩子在训练的过程中,不但要知道每一个阶段每一天自己该做些什么、怎么去做、先做什么和后做什么,还需要知道做这件事情对你个人成长有什么帮助。简而言之,儿童时间管理的目标是长期成长,兼顾短期成功。
我本人就一直在这样一种时间管理理念中不断成长,从小学数学考不及格,到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础数学专业的博士学位。一直到今天,我还在用这些方法来管理我的时间、我的企业和员工,这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孩子。
从小养成时间管理的好习惯
对儿童或学生的时间管理问题进行系统性思考,其实从我教书的时候就开始了。因为我本来是数学专业的,本科阶段学的是计算数学,硕士研究生阶段学的是应用数学,博士研究生阶段学的是基础数学,从本科到博士,必修的、选修的和自修的数学课加起来大约有25门。这种极度抽象的高级数学,对老师的讲课风格或水平都是很大的挑战,其中至少有2/3的课程主要靠自己学习。
我在大学教数学的时候,通常会把其他专业的问题融入课堂,希望能让学生知道数学不只是做算术,微积分也不只是用来算面积。这些融入数学的专业包括社会学、生物学、心理学、电子通信、建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更不用说物理、化学了。当时有些学生可能从没接触过这样跳出数学讲数学的教学方式,问我为什么有时间读那么多其他专业的书?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你会没有时间呢?后来我跟学生们讨论在大学怎么利用时间读书的问题,有一个环节就是介绍在不同的年龄段自己每天做了些什么。我发现,很少有学生能说清楚这个问题。这实际上就是时间管理能力差的一个体现。
跟学生聊了很多次之后,我发现他们几乎从小就没有管理自己时间的观念,都是跟着学校、老师、家长的要求走,不是自发性的。
现在,对于自己的女儿,我会让她跟着我一起安排每天的时间。并不是刻意地要求,但是慢慢地,她就习惯了知道每天要做什么,能做什么。女儿2岁的时候就会说:“爸爸,这个时间我们该出去玩儿了。”
我后来转行到心理学,开始系统性地研究儿童时间管理的问题。女儿和她的玩伴、同学、朋友始终是我的第一研究对象,我经常长时间观察他们。我在讲学过程中和心理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孩子,则为我补充了更多的研究来源。
我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有几个玩得好的小伙伴,我们这几个家庭因此经常在一起聚会,互相串门。我也时不时会在小区的幼儿园上一堂科学课或者参加家长活动,每年还会参加孩子的校运会。我发现,小朋友们在一起玩儿的时候,很多方面的个体差异就会表露出来。这期间有一些就会涉及时间管理的问题。比如,轮流玩儿某个游戏的时候,有些小朋友总能在限定时间内完成,而且每一次都知道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下一轮的时候就会加以注意;但另外一些小朋友在固定时间内总是完不成任务,磨磨蹭蹭的,有时甚至把性子急的伙伴搞得大发脾气。
我发现,有些家长在参加集体活动时总是来得早,并为大家准备好了很多东西;但也总是有些家长来得晚,几乎每次都需要其他人等待,等他们到了才能进行相关环节的活动。将家长和孩子联系在一起,这种磨蹭或拖拉的情况很难跟先天性或后天性单纯地挂钩。心理学的研究也支持这种观点。也就是说,父母是磨蹭还是急躁,是拖拉还是麻利,并不一定就会遗传给孩子。这种情况就好比父母在身高等方面的生理表现,也并不总是会在孩子身上延续一样。
在数学上,我们将这一类生理遗传的随机性称为“回归”,也就是说,大多数的生物遗传都会向“平均值”靠近。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性格平和的父母,孩子却很暴躁;有些拖拉的父母,孩子却很麻利;有些急躁的父母,孩子却很有耐心。
孩子的发展千差万别,时间管理的意识与能力也有高有低。这种差异还表现在性别上。比如,大部分小男孩对物品感兴趣,你给他一个玩具,他可以玩儿得妈妈去哪儿了都不知道;但小女孩对人更感兴趣,如果没有人陪,你只给小女孩一个玩具,她很快会失去兴趣。从这个角度来说,男孩和女孩在时间管理上存在差异,就是自然而然的了。以前,我们说“男主外,女主内”,实际上这就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时间管理模式的体现之一。男主外,就是说男人要学会在外面一天的时间怎么管理,才能养家糊口;女主内,也就是说女人要学会在家一天的时间怎么管理,才能养儿育女。从这个角度来说,学会时间管理就是学会谋生,学会支撑一个家庭。
孩子如果能自己管理好自己的时间,是一件很幸运、很幸福的事。家里有幼儿园小朋友或小学生的家长,应该会这样想:如果孩子能管理好自己的时间,能够自己合理地应用时间,并有意义地度过每一天,就太让人省心了。很多家长的焦虑或苦恼,在于孩子不能按照自己的要求或意愿去行事,让他做作业不去,让他弹琴也不去,不让他看电视、玩平板电脑他偏偏又去了。同样是过了一天,有的孩子很自觉或者很听话,有学习、有娱乐、有运动、有互动地度过了充实的一天;有的孩子却是发脾气、各种吵闹、玩游戏、不肯学习,用老人家的话说,“又虚度了一天的光阴”。
如果孩子从小就会管理自己的时间,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介入或干涉的频率会大大降低,焦虑程度也会减轻。特别是年轻的父母,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自己年富力强的时候发展自己的事业。很多人开车有路怒症,就是开车时觉得你让我不舒服,那我也不让你省心。父母跟孩子也是一样,你要是让孩子不好过,他也会让你焦虑。所以说,如果孩子能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家长就有时间实现自我价值,这样大家都舒服了,母慈子孝,夫妻和睦,一家人其乐融融。
时间管理带来的好品质
时间管理的意义和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我在前文所举的那些大学生的例子,实际上都是从小没有养成好的时间管理习惯,导致读到大学了,还不能明白自己的时间是怎么被浪费掉的。帮助孩子做好时间管理,能够培养孩子哪些品质和能力呢?总结起来,至少有四点。
第一,孩子做事具有规划性。比如,会管理时间的孩子,你问他周末准备做些什么,他可以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地罗列出来;而不会管理时间的孩子,可能只会告诉你:“我也不知道,没想过,到时再说啦。”
第二,孩子做事有条理性。会时间管理的孩子,不管是学习、娱乐,还是体育活动或自发性活动,能安排得井井有条,前后顺序也合理。这种孩子会反过来跟家长说自己要去做什么了。比如,周末上午9点到了,孩子会说:“妈妈,我要去做作业了。”做完作业后,休息了一会儿,自己又会主动说:“我要去练字了。”到了户外活动的时间,孩子依然会主动地说:“妈妈,我要出去骑一会儿自行车。”如果家长觉得孩子自己的安排有不合理之处,家长可以介入;孩子要是接受了家长的意见或建议,就会形成新的安排表。
第三,孩子做事有执行力。孩子和成年人都会出现言行不一致的时候,很多人规划能力很强,有战略性眼光和思维,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却总是实施不了,这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任务分解能力不强。把复杂的或困难的任务分解开来,各个击破,实际上就是时间管理能力的一大体现。因为每一项任务都在时间表上,只是执行的顺序有变化。没有时间管理概念的人,通常执行任务靠的是“想起来才做”,要是质疑他怎么还没做,他给你的回答大部分都是“抱歉,我忘了”。
第四,孩子懂取舍,也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时间管理说到底就是把要做的任务排期、排序,有些任务提前做,有些任务只能暂时搁置,这是需要衡量它们的轻重缓急的,这就是取舍的表现。面对选择时进行取舍,是要了解自己的内心的,是想鱼和熊掌兼得,还是接受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就是面对自我的过程。一个时间管理能力强的孩子,如果他觉得一项任务完成不了了,那就是在他的时间表里真的排不下了。但是不能很好地管理时间的孩子,通常是难以取舍的,他接受任务或者要求,却又告诉你:“我不知道到时候我有没有时间做这件事。”
辨别小技巧
孩子能否管理好自己的时间,我们可以从一个小问题开始。假如,今天是周三,你问问孩子周六要干什么,有些孩子会一一说给你听,从起床到晚上睡觉,从早餐到晚餐,上午做什么,下午做什么,晚上做什么,清清楚楚;有些孩子没有这么清楚,但是会告诉你有几件事是要做的。这两种孩子,都是有时间管理观念的,会规划时间,第一种带有更强的规则性,第二种带有更强的目的性。但是还有第三类孩子,他可能会告诉你:“周六呀,不知道哦,到了周六再说吧,看看有什么事可做。”这一类孩子,基本上是没有时间管理观念的。
时间管理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管理好时间却是令家长很头痛的问题。经过反复不断地实践,我们总结出一个前提和三大妙招,掌握这些,就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时间观念。
一个前提,是指良好的亲子关系;三个妙招中,前两个是我独创的,即临界点转换概念与时间管理的SCNW模型,第三个便是一些实用的时间管理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