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杨坚的权臣之路
转任为南兖州总管的杨坚日子并不好过,可谓如履薄冰,他一直在扮演着鸵鸟的角色,再也不敢像在定州时候那般张扬了。因此,史书上看不到杨坚在南兖州总管任上的任何作为。
然而,周武帝宇文邕的突然驾崩,使杨坚的人生迎来了转机。
周武帝宇文邕曾经给自己定了志向——“平突厥,定江南,一二年间,必使天下一统”。为了实现这个志向,周武帝在灭齐之后,就把目光定格在了北方辽阔草原之上的突厥。
宣政元年(578)五月,宇文邕将北周大军分为五路,浩浩荡荡地从长安城出发了。这一年,宇文邕36岁。
可是,北周大军刚一出发,就在长安城以北三百里的地方停下了脚步。这是因为,大军的统帅周武帝宇文邕病倒在了长安城外的云阳宫中,病情迅速恶化。也就是在云阳宫中,宇文邕彻底离开了这个世界。
北周武帝宇文邕驾崩之后,北周的国政就落到了太子宇文赟手中,史称周宣帝。需要指出的是,周宣帝宇文赟和杨坚的关系可非同一般,杨坚的大女儿杨丽华就嫁给了宇文赟成为太子妃,如今宇文赟继承了皇位,杨丽华自然也就成了皇后,杨坚也就是国丈了。
周宣帝即位后,杨坚立马被重新调回了中央,封上柱国、大司马,掌管军政大权,一时间风光无二。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公元579年,周宣帝宇文赟设置四辅官,相当于四个丞相,直属于皇帝,总理政务。非常幸运,杨坚再次入选了,他被封为大后丞。不久之后,杨坚升任为大前疑。
正当杨坚风光无限的时候,他却突然做了一件“蠢事”,让他从此在宇文赟面前失去了信任。宇文赟即位之后推行了更为严酷的《刑经圣制》,杨坚觉得用刑实在太重,这样反而更容易滋生犯罪,不易教化百姓,所以建议减轻用刑。
如果是像周武帝那样的皇帝,肯定会对杨坚的建议欣然采纳,即便不采纳,至少也会以礼相待。然而,这位刚刚登上皇位的周宣帝宇文赟可不是什么明君贤主,他在历史上是个有名的昏君。
周宣帝宇文赟非常荒唐。在周武帝宇文邕准备下葬的时候,宇文赟就一边抚摸着父亲宇文邕的棺材,一边痛骂:“老家伙,你死得太晚了!”并且,他让所有人都脱下丧服,换上常服。另外,宇文赟还闯入后宫,把自己的一众“后妈”都据为己有,恣意淫乱。更为荒唐的是,宇文赟一口气立了五个皇后,一举打破了前赵皇帝刘聪“三后并立”的历史纪录,成为古代皇帝里同时立皇后(并存)最多的一个。
再后来,周宣帝觉得当皇帝没意思,当腻了,索性禅位给了年仅七岁的太子宇文阐,自己当起了太上皇,并且以“天”自居,自命“天元皇帝”,所居住的宫殿也称为“天台”。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周宣帝宇文赟胡作非为也就罢了,他在上台之后,还迅速对前朝功臣,尤其是那些周武帝在位时期重用的旧臣,展开了血腥清洗。首当其冲的就是宇文宪、王轨、宇文神举三人,这三人都是周武帝留下的股肱之臣。然而,周宣帝宇文赟把对周武帝的愤恨全部转嫁到了这些功臣的身上,开始了对他们的血腥屠戮。
这就是周宣帝宇文赟,一个不仅昏庸而且极度残暴的皇帝。而杨坚的贸然上奏,无疑是逆鳞之举。宇文赟长期以来受到父亲宇文邕的严苛管教,因此他最不喜欢的就是别人来教育自己,不喜欢别人给自己提意见,尤其是跟自己讲那些治国的大道理,偏偏杨坚就撞在了宇文赟的枪口上。
如果换作别人给宇文赟提建议,宇文赟恐怕早就把那个人杀掉了。但是,杨坚毕竟是他新任命的四辅官之一,又是当朝国丈,所以宇文赟一时间也没有处置杨坚。不过,杨坚在宇文赟心目中地位骤降,他对杨坚的态度也迅速冷淡了下来。
除了杨坚因为“不识时务”遭到了宇文赟的冷遇,他的长女——当朝皇后杨丽华也惹怒了宇文赟。
杨丽华性格宽厚,有容人之度,从不参与后宫争宠,用今天的话来说,是个“佛系”皇后。然而,宇文赟的性格却越发暴戾,喜怒无常。这样两个性格迥异的人在一起,注定不会和睦相处。
一次,宇文毓突然对杨丽华大发雷霆,无端地给她强加罪名。然而,杨丽华却面不改色,既不求饶,也不辩解,总之就是要“佛系”到底。这更加激怒了宇文赟,宇文赟逼其自尽。
这一消息传到杨家,杨家十分惊恐,当然,后宫之地不是杨坚能去的地方,于是,独孤伽罗便心急火燎地进宫了。当独孤伽罗见到宇文赟时,开始极力求饶,请求宇文赟饶恕女儿一命。独孤伽罗在地上磕头如捣蒜,以致血流满面,宇文赟这才作罢。
但是,宇文赟并未就此消气,他开始对杨家处处提防,对杨丽华更是冷淡,甚至时不时就指着杨丽华的鼻子声色俱厉地说:“迟早要杀了你们全家!”(“必族灭尔家!”)
正是出于这种种原因,宇文赟对杨坚十分忌惮,而杨坚也是如履薄冰,其处境甚至比在周武帝时代还要艰难。史书记载,宇文赟每次召见杨坚,都会观察杨坚的神色,并且吩咐左右,如果杨坚神色异样,即刻诛杀。从此以后,杨坚更加小心翼翼,唯恐再犯一点小错,他也幸运地躲过了宇文赟的诛杀。
就在杨坚因自己前途未卜,忐忑不安之时,周宣帝宇文赟却突然暴毙了,杨坚的人生又迎来了转机。
当时宇文赟身边的宠臣同时也是杨坚太学同学的郑译,看出了杨坚处境之艰难,于是决定帮老同学一把,索性就在宇文赟面前建言,说陈朝现在蠢蠢欲动,不如把杨坚派去南方,让他做扬州总管。宇文赟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欣然应允。
然而,这封任命状仅仅发出去五天,宇文赟就一病不起了。真是凑巧,当时的杨坚也赶上犯了足疾,没有立即成行。就这样,命运之手将杨坚推上了历史舞台。
在这个紧急时刻,杨坚多年的老同学郑译发挥了关键性作用。郑译联合另外一名宠臣刘昉,将杨坚以“侍疾”的名义迎入皇宫,同时又有天元大皇后杨丽华的鼎力支持,杨坚便轻而易举掌控了朝廷中枢。
也就是杨坚入宫的当天晚上,周宣帝宇文赟驾崩了,终年22岁。杨坚下令,封锁消息,秘不发丧,矫诏写下了任命杨坚为辅政大臣的诏书,并且总领中外兵马事。
按照规定,遗诏必须由御正大臣亲笔签署才能对外发布。这个时候,御正大臣颜之仪拒绝签字,并且说道:“主上刚刚升天,嗣子年幼,辅政大臣的位子,理应由诸王之中年岁最长的赵王宇文招担任,而且他德高望重,是辅政的最佳人选。你们都深受皇恩,应当尽忠报国,怎么把国家权柄转送给外人呢?我颜之仪誓死不违背先帝遗愿。”
然而,此时的颜之仪只是孤军奋战,他所面对的不仅是杨坚、刘昉和郑译,还有柳裘、卢贲、皇甫绩、杨惠等一众大臣。颜之仪最后绝望了,他声嘶力竭地斥责着刘昉、郑译辜负皇恩,斥责着杨坚擅权谋逆,然而,这些全都无济于事,也注定改变不了历史。
事实上,杨坚能够看似如此轻松地夺取辅政之位,一方面是自己多年来在朝中苦心经营个人势力和培植亲信的结果,另一方面“归功”于周宣帝宇文赟的作茧自缚。
宇文赟登基之后,对北周的元老重臣进行清洗,朝中新锐普遍都是些诸如刘昉、郑译这般没什么政治根基的人物。这些人没有什么坚定的政治立场,有奶便是娘,只要有利可图,就会叛变。另外,很多宗室藩王也被宇文赟驱逐出了京师,在地方上就藩,虽然他们手握重兵,但是也造成了京师空虚的局面。
正是这两方面的原因,使杨坚顺利地夺取了辅政大臣之位,杨坚的矫诏辅政,也成为他称帝建隋过程中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