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少林不仅在嵩山坳——漠北草原上的少林寺
金庸大师的《倚天屠龙记》中,有个很有趣的情节。在主线故事开始前的七十余年前,少林寺中一名偷学武功的火工头陀在寺中一年一度的达摩堂大校上发难,恃武击毙当时的达摩堂首座苦智禅师,更杀伤一众僧人后逃走。少林寺中数十位高手寻遍大江南北均无所获,引得寺中高辈僧侣为此事大起争执,互责互咎。罗汉堂首座苦慧禅师因对众人推诿之态大感悲愤,一怒之下远走西域,就此开创了西域少林一派。
在小说中,西域少林也曾高手辈出,但在主人公张无忌出世之时,已经专于精研佛法,不再传承武功。倒是火工头陀的后人给张无忌带来不小的麻烦。
西域少林是金大师脑补出来的传奇,笔者少时看到这段,也曾脑补在西域的伊斯兰的海洋之中,矗立着一座少林寺,该是什么样子。
随着阅读增多,笔者才知道,张无忌及其太师傅张三丰所处的宋元时代,西域西部虽然已经伊斯兰化,但在东部仍是佛国,库车、吐鲁番还都是佛寺林立、香烟缭绕的佛教中心。若真有少林高僧西行,在西域建一座少林寺,不是多么突兀的事情。
当然,西域确实没有过少林寺,但在真实历史中,在比西域更不可思议的地方,蒙古高原的北部,漠北草原之上,却曾经有过一座规模宏大的少林寺,而且是嵩山少林寺的住持亲自修建并驻锡的。
小说中的西域少林寺是分裂的产物,现实中的漠北少林寺却是少林寺重新振兴的产物。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各部,建立“大蒙古国”,并很快便开始了对占据中原的金朝的进攻。一时间,中原大地到处战乱不断,生灵涂炭。
按照金大师小说中的观点,少林高僧、全真道长这些得道高人,都要挺身而出,与蒙古军殊死相搏来拯救黎民苍生。但这是金大师把高僧、道长当成梁山好汉,是误解。高僧和道长们都是宗教徒,他们首先要考虑的,是传播自己的宗教,让自己的教门在乱世中存活下去甚至发扬光大,所以面对当时天下无敌的蒙古大军,他们要做的是传教而非武力对抗。虽然他们也要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但要解救黎民,让蒙古统治者接受自己的教义,减少或者消除战争暴行,才是宗教徒济世救民最好也是见效最快的方法。
于是,道教全真教第五任掌教丘处机率先出手,于1220年以七十三岁高龄毅然西行,与正在西征的成吉思汗相会。
释道两教一向在争取信众上互争雄长,如今道教捷足先登,佛教自然也要跟上。
自从唐武宗发动“会昌法难”之后,汉传佛教各宗都大为衰落,而禅宗一枝独秀,成为佛教主体,衍生出五家七宗。而在宋元之际,北方以曹洞宗为盛,南方以临济宗为盛。临济宗高僧海云法师便是较早向蒙古传法并获得成功的禅宗高僧。
这位海云法师俗姓宋,山西岚谷宁远(今山西岚县)人。自幼出家,拜禅宗高僧中观禅师为师,十一岁受具足戒。十九岁时,中原地区已经是蒙古大军的天下,海云先后面见了木华黎、史天泽、李七哥等蒙古军将帅,颇受赏识。后与师父中观一起,面见了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对师徒二人十分尊敬,尊称为“大长老”和“小长老”,赐中观“慈云正觉大禅师”尊号,赐海云“寂照英悟大师”尊号。中观禅师圆寂后,海云更为蒙古皇室尊崇。1235年,蒙古第二任大汗窝阔台选试天下释道,印简海云被推为住持。1251年,蒙古第四任大汗蒙哥命他掌管全国佛教事务。
全真教得势之后,大力打击佛教,不但侵占佛寺,还拿出《老子化胡经》之类的经书,将佛教说成是老子西去教化胡人产生的宗教,即所谓“佛本因道而生”,将佛教压制于道教之下。海云法师要比全真道长们胸怀大得多,虽然也要反击道教对佛教的压制,但对于儒释道三教中的儒家,则是无私给予帮助。1236年,孔子第五十一代孙孔元措拜托海云向窝阔台汗陈情,希望准予袭衍圣公,并免差役。印简海云通过自己的影响力,使孔家这一要求得到满足。在这之后,颜回后裔颜家和孟子后裔孟家也都在海云的帮助下免除了差役。而且,海云法师还对日后的元世祖忽必烈讲述只有“求天下大贤硕儒”,才能“安天下”的道理,并将自己的徒弟子聪留在忽必烈身边担任幕僚。这位子聪和尚,便是日后元朝开国功臣之一,集政治家、建筑家、天文学家、水利专家等众多身份于一身的奇人刘秉忠。
与海云法师同时受到蒙古皇室尊崇的禅宗高僧,还有曹洞宗高僧万松行秀禅师。行秀禅师是河内之解(今河南洛阳一带)人,俗姓蔡,十五岁在邢州(今河北邢台)净土寺出家,到磁州(今河北磁县)大明寺参见曹洞宗高僧雪岩慧满,成为其嗣法弟子。
行秀禅师“儒释兼备,宗说精通,辩才无碍”,因此弟子满天下,他最著名的一位俗家弟子便是耶律楚材。耶律楚材在成吉思汗时代便出仕蒙古,虽然未能成为高官,但因为精通占卜之学,受到成吉思汗及其诸子的尊敬,常常能在重大决策上发挥作用。到了窝阔台汗时代,蒙古效法汉法,设立中书省,启用耶律楚材为中书令。虽然中书令的地位在大断事官之下,但其掌握着宣发号令、朝觐贡献和敷奏之权,再加上耶律楚材还兼管中原诸地赋调,位高权重。
行秀禅师有这么一位弟子在朝,原本可以如海云法师一样成为高级僧官,但一来行秀禅师生性淡泊,二来年事已高,因此将自己的入室弟子雪庭福裕禅师推荐给蒙古皇室。而海云法师虽然与行秀禅师不是同一宗派,但都属禅门,出于传播佛法的考虑,也大力举荐雪庭福裕,使之为蒙古皇室所青睐。
这位雪庭福裕禅师,便是漠北少林寺的建立者。
雪庭福裕禅师是太原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人,俗姓张,二十二岁出家,拜行秀禅师为师从学十年,“才学博赡,道德丰盈”,终成一代高僧。在受到海云、行秀两位的推荐后,福裕备受蒙古皇室尊崇,1242年,受命住持禅宗祖庭少林寺。
因为中原战乱,少林寺遭到损毁,福裕用六年时间修复了寺院,发展壮大了少林寺的经济,还以曹洞宗二十世祖的身份使曹洞宗正式回归禅宗祖庭,确立了少林寺的法脉传承,并重建各地废毁寺院二百三十六处。1248年,福裕奉诏驻锡哈剌和林的太平兴国禅寺,后受蒙哥汗召见,奉命“总领释教”。
哈剌和林是蒙古帝国的首都,由窝阔台汗于1235年在鄂尔浑河岸边建成。该城南北约四里,东西约二里,蒙古大汗的万安宫在城之西南角,有宫墙环绕,周约二里,按照西方使者的记载,哈剌和林“有两个地区:一是萨拉森人区,市场就在这个区里。许多商人聚集在这里,这是由于宫廷总是在他附近,也是由于从各地来的使者很多。另一个是契丹人区,这些契丹人都是工匠。除这些地区外,还有宫廷书记们的若干座巨大宫殿,十二座属于各种不同民族的异教徒的庙宇,两座伊斯兰教寺院,一座基督教徒的教堂。城的周围环绕着土墙,并有四个城门”。其中所谓“契丹人”,其实就是中原汉人,当时西方人称中国为“契丹”。而所谓“十二座属于不同民族的异教徒庙宇”,主要是佛寺和道观。
太平兴国禅寺规模最大,是由皇室供养的佛寺,寺庙的住持先是海云法师,海云法师于1257年圆寂后,福裕便成为住持。
福裕被授予“都僧省”的官职,管理天下释教。但他毕竟是禅宗高僧,更在意如何传播自家法脉。既然受到皇室支持,他便在各地修建少林分院,分别在哈剌和林、燕蓟、长安、太原、洛阳分设为“五少林”,而哈剌和林城的少林寺被称为“北少林”。
关于北少林是重新修建的一座寺院,还是将太平兴国禅寺改称为少林寺,佛教界和学术界还有争论。但少林寺正式在漠北草原出现,是确定无疑的。福裕一面主持嵩山少林寺,一面也主持哈剌和林的少林寺,他此时自称“和林上都北少林寺嗣祖雪庭野人”,长期驻锡北少林寺。
福裕禅师弟子众多,“得嗣法小师”有三十人,“度门弟子”千余人,至于“从他受戒者不计其数”。有不少弟子,就是在哈剌和林的北少林寺收的。比如觉印禅师,便是在北少林寺中剃度受戒,被称为“北少林觉印禅师”。还有慧定禅师,在三十五岁追随福裕禅师出家,也是在哈剌和林的北少林寺受具足戒。
而福裕禅师是否将少林功夫也带到了漠北,在哈剌和林北少林寺中兴起“漠北少林一派”,史无明载,不好妄断。
福裕禅师在蒙古帝国时期便地位显赫,到忽必烈建立元朝后,更是水涨船高,忽必烈封其为“诸路释教都总统”,地位仅在帝师、国师之下,尊称为“少林寺长老雪庭福裕”,并请他主持元大都(今北京)的大万寿禅寺,也就是今天的潭柘寺。1275年,雪庭福裕禅师圆寂,弟子们在嵩山少林寺为他修建了灵塔——“宣授都僧省、少林长老、特赐光宗正法大禅师裕公塔”,俗称为福裕塔,是少林寺塔林中规制最大的。而元朝廷也授予福裕大司空、开府仪同三司、晋国公,可谓哀荣备至。
少林寺因为福裕禅师的努力而重新振兴,福裕禅师也被称为“少林中兴之祖”。但他一手兴建的“五少林”命运各不相同:修建于天津蓟县(今天津蓟州区)盘山的少林寺又被称为“法兴寺”,一直到清代仍然存在,后逐渐破落,直到近年才由嵩山少林寺出资重建;修建于福裕禅师家乡太原文水的少林寺,又被称为“报恩寺”,也存到清代;修建于长安的少林寺埋没无考;洛阳少林寺被人认为其实就是嵩山少林寺。
至于哈剌和林的少林寺,命运可能最为悲惨。元朝建立后,哈剌和林失去首都地位,成为岭北行省的省会,但因为丝绸之路的畅通,哈剌和林作为商路枢纽,继续繁荣。到1368年,元朝灭亡,元皇室北遁,史称北元,哈剌和林又成为北元首都。1380年,由明将沐英率领的明军攻破哈剌和林,为了显示军威,明军纵火焚城,大火足足燃烧了二十五天,百里之外,红光映天。这座草原名城经历了一百四十五年的风雨,从此成为断壁残垣。城中的众多佛寺,无论是太平兴国寺还是北少林寺,全都在大火中焚毁。
虽然毁于大火,但哈剌和林毕竟还有遗址,若是能保存到今天,通过考古发掘,北少林寺的面目可能还要清晰一些。然而在1586年,漠北草原的喀尔喀蒙古首领阿巴岱汗在哈剌和林修建额尔德尼召,漠北缺少建筑材料,阿巴岱汗便从哈剌和林遗址上就地取材。这么一来,漠北草原出现了金碧辉煌的额尔德尼召,但哈剌和林城的遗址也遭到毁灭性破坏,包括北少林寺在内的众多传奇,便无奈地湮没于绿草清风之中,难以见其全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