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自由化、加成率与资源配置:基于多产品企业的视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引言

中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WTO以来,进出口贸易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国际贸易市场,根据海关统计数据,中国从事出口的企业从2000年的61766家增加到2006年的162881家,同期进口企业数量由61462家上升为119275家。2009年中国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出口大国,2013年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成为最大的“世界工厂”,但同类产品在国外市场售价却远低于国内,出口品往往存在低质、低价和低加成率问题(施炳展等,2013;盛丹和王永进,2012;黄先海等,2016a)。低价在短期内使产品具有市场竞争力,但是低质使产品在长期内缺乏竞争力,低质和低价导致低加成率,压缩了出口企业的利润。企业进出口行为如何影响加成率?哪些因素决定这种影响作用?贸易企业在面临日益加剧的进出口竞争时如何调整企业加成率?这些都是本章试图回答的关键问题。

关于进出口贸易与企业绩效的相关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大部分文献集中研究了进出口贸易对企业增加值或者生产率的影响(尹翔硕等,2005;余淼杰,2010、2011;张杰等,2009;张杰等,2015),而关于进出口贸易与反映企业市场势力的加成率的研究并不多,仅有少量文献研究了进出口贸易对企业加成率的影响。

首先是出口行为与企业加成率的相关研究。Melitz和Ottaviano(2008)引入产品水平差异的拟线性需求系统,将企业的加成率内生化(简称MO模型),预测出口企业相对于非出口企业具有较高的加成率。国外学者分别利用哥伦比亚、法国、西班牙、斯洛文尼亚等国家的企业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证实了MO模型(Kugler和Verhoogen,2009;Bellone等,2016;Martín和Rodríguez,2010;De Loecker和Warzynski,2012)。上述文献多以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而针对中国出口企业的实证研究与这一结论相反:出口企业加成率普遍低于非出口企业,存在出口企业的“加成率悖论”(盛丹和王永进,2012;祝树金和张鹏辉,2015)。国内学者从各个视角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盛丹和王永进(2012)指出出口退税政策使出口企业在制定较低的市场价格后依然获得较高的真实加成率;李秀芳和施炳展(2012)认为加工贸易企业出口定价权缺失是中国出口企业加成率悖论的重要原因;刘啟仁和黄建忠(2015)构建理论模型并实证发现,出口企业“选择效应”较弱甚至不存在,而企业在出口市场上面临的竞争程度大于内销市场,这就导致出口市场的“竞争效应”大于“选择效应”,造成出口企业加成率较低,但是没有研究出口行为促进企业加成率的情形。黄先海等(2016b)的研究弥补了这一缺陷,认为中国出口企业加成率低于非出口企业具有阶段性,当出口企业生产率水平跨过生产率门槛值后,出口行为便会促进企业加成率提升,但是没有具体估计贸易企业加成率的生产率效应和竞争效应。

其次是进口行为与企业加成率关系的研究。现有研究发现进口企业生产率水平更高,规模更大,能够索要较高的产品价格(Kasahara和Rodrigue,2008;Kugler和Verhoogen,2009;Halpern等,2015),在此基础上,部分研究主要考察了进口贸易自由化与加成率的关系。De loecker等(2016)使用印度产出进口关税削减表示进口贸易自由化,在进口竞争效应下,企业降低产品价格,但是企业产品边际成本的下降幅度更大,反而提升了企业的加成率。Fan等(2015)基于中国的企业数据研究发现,投入品进口贸易自由化显著提高企业加成率。钱学锋等(2016)使用进口关税和进口渗透率表示进口竞争,研究了进口竞争与加成率之间的关系,结论显示,进口竞争会降低企业加成率,而中间投入品关税下降带来多样化效应和成本效应,增加企业加成率。

直接研究企业进口行为与加成率关系的文献较少。李卓和赵军(2015)通过匹配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海关数据,测算了我国纯进口企业加成率,并发现纯进口企业加成率高于非进口企业,这是因为纯进口企业中中央及省级国有企业的占比较高,但没有分析进口企业加成率的微观决定机制。黄先海等(2016b)研究发现中国中间品进口企业平均加成率低于非进口企业,主要是由加工贸易所导致的,一般贸易中间品进口企业平均加成率显著高于非进口企业。

上述研究分别单独考察了进口、出口贸易对于企业加成率的影响,并没有将进口和出口置于同一分析框架来研究其对于加成率的影响,忽视了进口和出口的相互作用,也没有深入研究进出口贸易影响加成率的渠道或者微观决定机制。事实上,许多研究表明企业进出口贸易行为之间具有联动效应,特别是进口贸易对于出口贸易具有引致效应。Kasahara和Lapham(2013)发现进口有利于提高出口企业生产率、规模等绩效优势。巫强和刘志彪(2009)研究发现中国沿海地区从国外大量进口先进的机器设备为出口快速增长奠定了必要基础,并将其描述为“进口引致型出口”;张杰等(2014)提出了进口引致出口机制的内在机理:进口会提高企业生产率,导致自我选择效应,促使企业进入出口市场,并实证检验中间品进口和资本品进口均能有效促进出口,且前者的效应强于后者。Hornok和Murakozy(2015)将中间品进口份额引入MO模型的拟线性需求函数,进口的中间品具有较高的质量,且能提高产出品的质量(Antoniades,2015),因此中间品进口通过质量升级效应提升企业加成率,他们基于匈牙利的数据实证检验进口中间投入品、出口行为与加成率之间的关系,但没有分析进口影响企业加成率的生产率效应和进口竞争的作用。本章借鉴Melitz和Ottaviano(2008)和Hornok和Murakozy(2015)的研究,将企业进出口行为与加成率置于同一分析框架,从生产率和进出口市场竞争视角阐述进、出口行为影响企业加成率的内在机制,并结合进口和出口的联动效应,实证研究企业进出口行为与加成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出口企业选择效应不显著,竞争效应显著,导致出口行为反而降低了企业加成率,但是随着出口企业生产率水平的不断提升,其跨过了生产率门槛值后,出口行为对加成率起正向作用;进口企业受到生产率选择效应和进口成本效应的共同影响,具有显著的加成率优势;进出口之间存在显著的联动效应,进口有利于提高出口企业加成率和降低出口企业加成率由下降转为上升的生产率门槛值,但是出口在短期内会降低进口企业加成率;出口竞争不仅显著抑制企业加成率,且提高出口企业的生产率门槛值,进口竞争分别通过竞争效应和成本效应,对企业加成率和出口企业生产率门槛值产生相反的作用。进出口贸易行为对不同所有制和不同贸易方式企业加成率的影响存在差异,进口行为有利于提升内资企业加成率,而对外资企业不存在显著影响;进口行为对一般贸易企业加成率的影响显著为正,而对加工贸易企业加成率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对混合贸易企业没有影响;出口行为对内资企业和加工贸易企业加成率的负向影响大于外资企业和一般贸易企业。

相对于既有文献,本章对企业由国内市场进入国际市场行为进行排序,主要针对企业非贸易—纯出口—进出口、非贸易—纯进口—进出口等情形,研究进出口联动效应对企业加成率和出口企业加成率由降转升的生产率门槛的影响;在理论上阐述了进口企业加成率的决定机制,考虑最终品与中间投入品进口关税等进口市场竞争的作用,结合不同贸易方式实证研究中国进口企业与非进口企业的加成率差异,补充了目前国内关于进口企业加成率研究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