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现代民族学学科,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绝大多数学科一样,随着近代“西学东渐”的影响而形成和发展。自1926年蔡元培先生《说民族学》一文发表,西学之属的Ethnology这一学科名称始获得中国化的学科称谓——民族学。这一命名,不仅契合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而且拓展了人类社会民族大千世界的学术视野。
中国民族学在近百年的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中,立足于中国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的基本国情,伴随着中国社会步入现代国家建设的艰辛历程,为深入了解、厘清、识别中国各民族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中的历史脉络与现实状貌,一代代专家学者付出了艰辛的不懈努力。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延续至今的过程。
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新中国成立至今的百年间,民族学工作者开辟了从内地到边疆、从大陆到海岛、从草原到雪域、从森林到山地、从江河到湖泊的广阔学术田野,调查研究的触角深入到村落、山寨、毡乡、驯鹿营地的千家万户,在观察、记录、描述各民族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的日常中,去体验文化的多样性,去探索历史遗存的来龙去脉,去思考“同”与“不同”的相处之道,去研究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路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民族学研究始终与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现代建设密切相关,其服务于国家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应用性特点也因此彰显。可以说,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及其政策实践,以及国家民族事务、宗教事务、文化事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世界民族之林等诸多方面的研究,都包括了民族学内涵的多学科、多专业的知识生产和智力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也面对着“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发展要求,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建设任务。其中,民族学作为“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之一,在“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中享有一席之地,这对民族学界来说既是登高望远的动力,也是十分艰巨的任务。
2020年4月,根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组织开展“十四五”学科调研工作的部署,以民族学学科规划评审组的名义组织了包括部分评审组成员在内的30余位专家学者,就“十三五”(2016—2020)以来民族学的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和教学科研情况进行了分门别类的专题调研,并就“十四五”规划的研究方向和选题提供建议。完成了18份专题调研报告,并在此基础上编写了总报告。需要指出的是,这一调研过程是在举国抗疫形势下开展的,调研工作进程和报告编写过程都受到“社交距离”防控要求的制约,加之时限要求紧迫,所以本书所收录的报告都有承担者信息来源、资料掌握和评介取向的个性认知特点。基于各份专题报告的总报告,虽然与各份专题报告的相关内容相互交织,各份专题报告中也包括了相关内容的交叉,但是在资料、评介、建议等方面各具特点,形成多样性的互补关系。
总之,这些调研报告的内容并不追求事无巨细的全貌,举证的研究团队、人物、成果和评介也存留着见仁见智的空间,但是作为对一定时期相关研究进行学术梳理和评介性的成果,其资料丰富的程度和对学术发展的判断,对我们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学研究及其所涉及的众多专业领域发展现状、进阶取向,无疑都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和“学术指南”作用。
本书收录的专题调研报告,并不局限于国标版、教育部版民族学一级学科及二级学科设置的目类,而更接近于传统的“民族研究”范畴。因此,包括具有国际性特点的蒙古学、藏学、民族古文字(文献)等具有多学科综合性内涵的学术领域,均作为专题开列。同时,也包括社会文化人类学关涉民族研究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内容并不纠结“学科地位”或“学科归属”的问题,而是提供了新时代中国民族学学科、学术、话语三大体系建设需要关注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基础。事实上,经过百年来的发展,虽然中国的民族学早已不是源自欧陆的传统民族学了,但是作为新时代中国民族学的学科建设、知识生产、理论提炼,则仍是一个新的开端。因此,本书是针对如何使民族学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这一目标,为学界同仁关注和思考民族学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问题提供的一份学术文本。为了统一全书的体例,本书在出版时对各份专题报告的题目做了修订,在总报告的引证中则保留了原标题。
在此,作为本书的主编,要特别感谢承接和主持各专题调研工作并为本书编写付出努力的王希恩、吴大华、麻国庆、陈建樾、周竞红、乌日陶克套胡、田敏、范可、罗康隆、齐木德道尔吉、张云、何明、石硕、李沛容、孙伯君、朴今海、黑龙、海山教授(研究员)、贾益编审和陈玉瑶副研究员,以及参加专题调研和报告编写的各位专家学者。同时,非常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宋月华女士一如既往地对民族学研究成果刊布付出的努力。
郝时远
2020年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