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贫困的成因与危害
一 贫困成因
1.生态破坏严重与资源利用不足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城市资源被不断开发利用且城市覆盖面积小,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在我国占地面积中占比较高且农村地区大多发展农业,资源开采及利用率较低,尤其是我国贫困人口所居住的地区,森林、煤炭资源丰富,但由于技术落后,缺乏专业人才,大量的资源埋在地下,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尽管精准扶贫措施实施以来贫困地区自然资源利用情况有所改善,但是与贫困地区资源总量相比仍不尽如人意。而且在贫困地区资源开采过程中,因为技术条件落后、专用设备有限等,大量资源被浪费。同时由于人们在开采过程中不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恶化,对当地农业生产也造成了不良影响。天然生态环境作为保障人类生存的根本,二者并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人类若是对自然资源采取攫取、粗暴开发的方式,自然就会反攻人类,会破坏人类在自然中取得的发展成果。因此,在开发自然资源的过程中,人类应该注意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在开采时也要注意保护,实施可持续的发展战略。
2.制度性障碍
政府是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领路人,政府制定的制度是扶贫政策顺利实施的保障,尤其是地方政府作为贫困人口的直接接触者,更应该成为群众路线的执行者。但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往往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地方政府作为国家政权和行政机构,它有权利和义务保证地方经济发展符合国家的利益和要求;另一方面作为本区域利益代表,地方政府会更为关心当地纳入年度考核指标的项目,基于自身政绩更关心与考核内容密切相关的本地整体经济利益,因为本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都直接与地方政府自身利益挂钩。目前贫困地区政府经济行为的不合理、不完善大致有以下几种表现:第一,决策行为的短期化,地方政府往往为短期内能达到某些目标而制定决策,忽略了长远利益;第二,政策硬搬照抄,地方政府在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时往往不结合当地实际而生搬照抄其他地方成功经验;第三,资金分配不合理,地方政府在资金分配上也会呈现出短期化、目标化的情况,不能合理评估实际进行资金分配。
3.个体能力缺失
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西奥多·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物质的欠缺并不是贫困地区贫困的根本原因,贫困是人力资本与相关投资被过于轻视导致的。同时,因为贫困地区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缺失较为严重,贫困人口发展过于缓慢,进而使得个体能力缺失。人力作为一种隐形资本往往容易受到忽视,因而缺乏对人力的必要投资。人力资本投资是个人或者社会在劳动力的教育培训上所付出的投资。这种人力投资若产生差距,就有很大可能使得个体或者是群体之间产生收入上的差异。
4.文化贫困
传统意义上的贫困一般指的是经济贫困,因为人们判定一个人贫困时往往从他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进行考虑。但在贫困地区,我们应该重视的还有文化因素对贫困的影响。这主要是贫困地区交通不便、信息交流缓慢,人们思想观念只能停留在一个小圈子中,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只能和自己身边的人进行比较,从而导致了文化贫困。封建迷信导致很多贫困地区的民众只信鬼神,不信科学,遇到灾害往往选择祭天,而不是依靠自身的力量去改变现状。此外,我国每年都会对贫困地区进行物质上的援助,使得部分贫困地区的民众慢慢养成理所应当的心态,助长了其不思进取的惰性。而且很多贫困地区的乡土观念非常浓重,抗拒国家的移民政策,也拒绝放弃土地到外面打工或者从事其他工业、服务业工作。而且,农村地区的婚丧嫁娶、乔迁等支出过于频繁,增加了民众的生活负担,财力被消耗到人情往来上,致使缺乏资金进行规模化生产。经济贫困可以依靠帮扶、培训等措施解决,但是文化贫困是人们精神、心理上的贫困,需要从多角度、长时间地进行帮助才能解决。因此,文化贫困所导致的经济贫困是目前我国扶贫攻坚工作的一个难点。
5.社会不平等
从社会不平等角度考虑,造成贫困的社会原因主要是贫困人口在资源、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方面争取不到应有的权利。贫困人口在自身原因以及生活条件的制约下很难获得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资源,所以他们无法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脱贫。在经济生活中,贫困者没有竞争力;在政治生活中,他们没有谋求自身利益的权力;在社会生活中,贫困者没有机会有效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这些导致了贫困者的贫困,同时也使得贫困者很难摆脱贫困。
二 贫困的发展形态
1.区域发展障碍型贫困
区域发展障碍型贫困是目前中国发展中最主要的一种贫困类型。这种类型的贫困是基础设施、交通以及通信等设施不完善造成的。很多贫困地区地处偏远山区,与外界隔绝,由此产生交通不便、信息传递慢等情况,致使贫困地区的产品无法跟上外界的变化,或即使外界有所需求也无法及时运送。
2.制度供给不足型贫困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贫困问题往往是制度供给不足导致的。由于制度本身的缺陷,贫困人口丧失了一部分权利,他们被排斥在制度之外,从而失去了自由选择的能力以及权利,例如,贫困地区信息传递和反馈迟缓,反应速度远落后于发达地区,无法及时利用信息发展经济。这就会导致贫困人口的能力较差,整体上会增加贫困的发生概率。
3.可行能力不足型贫困
这种贫困的主要成因是贫困者自身的可行能力较差,表现为贫困者个人的某种能力存在缺陷,而并非先天的身体或者是智力存在缺陷。帮助可行能力不足型贫困人口脱贫的关键就是有针对性地提升他们的可行能力。
4.先天缺乏型贫困
造成先天缺乏型贫困的主要原因就是贫困人口在智力或者体力上存在先天的缺陷,从而导致其生产能力部分甚至完全丧失。一般情况下,这种贫困的成因是无法消除或者是无法逆转的,所以,这种原因导致贫困的个体很难像上述可行能力不足型贫困人口一样通过提升可行能力来摆脱贫困。
5.族群型贫困
这种类型的贫困一般存在于少数民族地区,在某些少数民族地区,人们将资源投入人情往来、婚丧嫁娶、金银首饰等方面,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此同时,这些地区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进行矿产开采和发展生产,但是人们将大多数资源用于他途,致使当地缺乏资金和人力支持而经济发展缓慢。
三 贫困的危害
一个国家的贫困状况不仅代表了一个国家国民生活水平的低下,而且也是阻碍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难题。贫困不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问题,而且是全球各族人民需要齐心协力共同解决的问题。
第一,贫困危及人类个体的生存与发展。贫困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威胁体现在多方面,其中就包括生病无钱就医,适龄儿童因家庭贫困无法入学接受教育等,贫困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将会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贫困。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体现了物质基础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贫困恰恰是物质基础薄弱造成的。贫困也会造成不良的生活习惯,贫困地区往往是疟疾、艾滋病、营养不良等疾病的多发地,通过不良的生活习惯这些疾病有可能会形成代际传递。而且疾病往往来势汹汹,极易导致贫困的恶性循环,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第二,贫困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保证公平,但是由于贫困的存在社会发展很难做到公平。要想保证公平促进社会发展,首先要消除导致不公平的因素,其中就包括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贫富差距问题,解决了贫富差距问题才能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贫困问题很难由贫困人口依靠自身力量主动解决,这也是为什么国家大力扶贫的原因。贫富的极端差距存在于我国乃至整个世界,主要还是因为社会存在诸多不公平现象,在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公共医疗、财产分配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贫困地区会由于贫困的代际传递变得更加贫困。同时也要防范因病致贫,要防止疾病在贫困人口中的传播和扩散。所以要寻求有效措施解决贫困的代际传递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使每个人都能够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第三,贫困破坏政治稳定。贫困问题不仅是个人的贫困,也影响一个国家的形象。首先一个国家内部存在贫困人口就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国家内部极端的贫富差距也会促使贫困人口产生心理问题,其中就包括对国家、社会产生不满,报复社会等。而贫困所导致的这种政治不稳定不仅表现在国家内部的政治不稳定,同时也意味着一个国家的落后,而落后的国家往往就要挨打。国家的贫困也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军事实力的落后,在与其他国家的博弈之中往往会沦为被侵略的一方。同时,贫困问题也是导致人们走向极端的一个根本原因,极度贫困会使人丧失前进的动力、自暴自弃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当今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暴力冲突、恐怖主义等问题背后都有贫困因素的存在,贫困严重影响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