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在这样黑暗残酷的世界,在这样暮气沉沉的中国,在这样灰色惨淡的北平,我心中无时无刻不充满着焦躁和苦痛;健兄所作的《去国的悲哀》适于此时出版,读了再读以后,在悲哀一点上,我对健兄这本著作,起了无限的、深深的共鸣,而书中搜集材料的丰富、描写情景的逼真,更使我得了不少的慰藉。
健兄在中国政局最黑暗的时代,曹锟贿选总统行将成功的时候,他带着无限的悲哀,于(民国)十二年八月由华岳山下别了他的故乡华县,来到北平;九月又别了他的第二故乡北平去到上海;十月下旬又别了祖国的上海,由海道以赴欧洲。在赴欧的程途中,他曾游历香港、西贡、新加坡、槟榔屿、哥伦布、吉布丁、亚历山大等地,而在欧洲又数次到人世最繁华的城市巴黎、柏林,且又一次到了伦敦。他在德国居留数年,取得博士学位,又因常做地质旅行及陈列馆的参观,故德国的名山重埠,几乎都已游历。他于(民国)十七年二月由德国明兴(慕尼黑)取陆路归国,又经维也纳、莫斯科等地浏览,由西伯利亚入东三省而回到北平。前后时间将近五年,而地方的游历,在欧亚大陆上绕一略似椭圆形的大圈,且又到了非洲的一部。在现在交通便利的时代,做这种长途旅行,当然不算怎样稀奇的事,但是做这种旅行的人,能在其终日奔驰、精神疲敝之余,不惮烦琐,将其所见所感,有始有终地一一记载出来,确实是很不容易;因此健兄能将他这五年间在欧亚非三洲的壮游,做一有系统的描述,我觉得实在是一件极可欣祝的事情。
这本书的特点,可为读者介绍的,约有四端:
第一,本书与普通的游记略有不同,普通的游记常是一种起居注式的日记,取材但求其详细而不加以客观的审择,此书则在各种事物之中,抽精撷华,其关系重要者无不赤裸裸地描写出来,其关系个人日常行止者所述甚少。
第二,本书记述事情的范围,不像普通一般国外游记多偏重城市的情况,尤多专注意于政治或教育的一方面;此书则对所到各地的各种情况,平均注意。又因作者常到穷乡僻壤、山崖水津做地质旅行,故对西欧各地的自然风景、乡村情况,记述尤多。
第三,本书作者经历的地方既多,自然所接触的民族,强弱不一,他历览亚洲南部的各弱小民族,深入欧洲西部帝国主义的巢穴,他对于弱小民族不能振兴的原因和帝国主义内部的隐情,都有深刻的观察与评判,更可作留心世界情势的人的参证。
第四,本书全部的叙述固然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一贯按着先后的自然顺序,但是各部分的体裁,颇不相同。第一篇可以说是一种杂感,第二篇是几封书信,其余有的是日记式的,有的是小说体的,凡此种种,在形式上固然似不一致,而在实质上或更能引起读者浓厚的兴趣。
总之,作者是想用一种新的方法,把他在国外五年间所观察的各种现象,尤其是他人不曾注意的地方,很逼真地、轻巧地介绍给祖国的同胞,现在也可以说,他用的这种方法,确实已有相当的成功。
健兄回国,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初到北平,即染重病;继遭匪祸,家室被焚,二叔遇害;暑假期间,爱妻病亡;而终于同年除夕前一日,慈父骤尔以脑充血病故。——健兄在本书最后一篇的结语上说:“五年前的那一天……辞别了祖国,……那时候带着满腔的悲哀和少许的希望去!……五年像白驹过隙似的过去了!……可怜我仍然带着满腔的悲哀和少许的希望回来!”现在健兄更以带着满腔悲哀的身体,深陷于无限的悲痛之中,过其现在“度日如年”(健兄最近来信中语)的生活,即对于这篇序文,亦不能在付印以前,校阅一过,更使尝以“相知”相期许的我,不禁潸然泪下了!
十八年二月十日,王德崇序于北平

Ammers湖风涛中之孤舟(一九二六,六,十三)
天空的乌云弥漫,
湖面的恶浪滔天,
小帆一叶,
忽隐忽现;
她象征着人生的行程——
她陷入了无边的黑暗;
天呀!
人生原就是这样的虚玄!
人生原就是这样的惨淡!
一九二九,一,一七,德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