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都细节都刻在荷花池苍老的脸上
对一个城市进行地理意义上东西南北的划分,有时是无意义的。城市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流动性。一个人住在北面,也可能在南面上班,而周末的时候又和朋友到西面玩耍,我们很难断定城市的哪个区域对他产生作用。
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真正的本地人可能有一种特别的嗅觉,他们知道这个城市的秘密,那些传闻和历史,都会以某种形态在他内心产生作用。我在成都第一次买房就买在北门,妻子很不喜欢,因为在她看来,北门是很乱的地方,“一到北门就生病”。
这让我感到诧异,如果以我老家河南为坐标,全成都都在西南方向,往北多几公里少几公里,又有什么区别?
成都的北门给人以这种混乱的印象,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成都火车站即北站坐落在这里。1949年后,宝成铁路、成昆铁路先后修通,成为新中国建设能力的某种象征,也让成都成为一个交通枢纽城市。尽管宝成线上的列车,永远都比京沪、京广线上的要慢一些(现在通了高铁,时速也只是200公里左右),但也解决了过去3000年蜀道难的问题。
1986年,荷花池批发市场在火车北站附近落户,后来逐渐发展为全国十大批发市场之一,不少成都人从这里发家致富。
2012年,荷花池市场关闭改造,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商业商务综合体,重新焕发生机。
有火车站的地方,就会有货场和大型批发市场,成都也是一样。在成都火车站附近,有五块石和荷花池两大批发市场,成都人需要的所有货物,几乎都要先运到这里,再转运到各处。这里永远熙熙攘攘,充满生机、活力和危险。在高铁出现之前,传统火车站是大多数人到一个城市的第一站,人们感受到的总是不信任。
有一次吃火锅的时候,一个朋友向我讲述前女友的故事,“就是火车站附近长大的女娃,你晓得吧?”我看了一下他手机里存的照片,非常漂亮和干练的女子。他的意思我明白,火车站附近长大的女孩,什么没见过,性格一定更加火暴,很有战斗力。我有一个朋友,也在北门长大,她喜欢一个男孩,把他带到家里,抵在墙上向他表白,结果把对方吓跑了。
这样的故事总有夸大的嫌疑,但是也显示出北门的另类魅力,在荷花池,你肯定能看到一个非常不同的成都。随着中国渐渐进入高铁时代,成都新建了火车东站,火车北站的地位就变弱了,而它在二环边上,又过于靠近市中心了,于是成都启动了批发市场外迁工作。这项工作已经进行了十几年,至今还没有完成。
如果我们用历史的眼光,可以这样定义北门:它是20世纪50年代大建设塑造的成都。城市的不同区域,展示的其实是不同阶段的历史。以同样逻辑出现的还有东门。
成都严格意义上的东门,就是府河以东的区域,一直延伸到东二环外。20世纪50年代开始,这里慢慢变成大片的工厂区。其中有一部分,属于“三线建设”“建设大西南”,很多人甚至从遥远的东北迁移过来。2008年,我曾在东一环外的五冶宿舍租房住过一年,那就是典型的大厂家属院,有很多人在这里住了几十年,仍然不改乡音,一听就是北方人。
这里也有工人阶级的骄傲。“5·12”地震的时候,我从租住的二楼仓皇逃出来,跑到地面上,一个阿姨安慰我:“不要慌,这里的房子结实得很,钢筋用够了的。”这都是六七十年代的老房子了,采光不好,还有老鼠出没,但是由于是五冶的工人为自己修的家属院,质量上绝对值得信赖。这位阿姨给了我很大信心,随后的几个月,余震不断,我也不再担惊受怕。
东郊记忆的前身是50年代初的国营红光电子管厂,后来在保留厂内特色鲜明的工业遗址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意结合,实现了工业文明与时尚艺术的奇妙碰撞。
在东二环外的杉板桥,有一个老厂房改造的文创园区,过去叫“东区音乐公园”,后来改名叫“东郊记忆”。很多人都认为这个名字比较老土,但它也有很形象的一面,在成都人的眼中,这里就是“东郊”;用“记忆”这个词,也很有时代感,因为东面的工厂区,如今只存在于成都人的记忆中了。
贾樟柯的电影《二十四城记》拍摄的就是东二环420厂拆迁、改造的故事,所谓“二十四城”,后来成为一个庞大楼盘的名字。这个片区由华润集团负责开发,从一期开发到了八期,连巨型商业体万象城也有了“二期”。
《二十四城记》里所讲的工厂变迁,是工人命运的缩影。大体上讲,20世纪50年代后为三线建设来到成都的老一辈,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从2005年开始,成都加快了东门的改造,仍有活力的工厂被迁往新都、青白江、金堂、龙泉,而从东面一环三环的广大区域,逐渐开发出新的楼盘。如果说西门是“文化”的,南门是“商业”的,曾经的东门就是“工人阶级”的。2005年之后,成都本地媒体逐渐把东门塑造为“中产阶级”的。
东门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老厂房厂区改造的“文创园区”,一环外水碾河的“U37”,杉板桥的“东郊记忆”,还有成渝立交外的梵木创意区,都成为年轻人喜欢去的地方。和北京的“798”不同,这些地方都有很浓的成都特色,比如隐藏在老居民楼里的“U37”,以餐饮和咖啡馆为主;而旧乐器厂改造的梵木创艺区,有好几个大空间,成为小众音乐演出的最佳场地,长年有各种摇滚乐队演出。
U37是一处由老医药厂仓库改建的创意园区,区内建筑大多是20世纪60年代、80年代的,浓浓的时代气息吸引着众多文艺青年来此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