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美国长江巡逻舰队
美国海军期望这些过时的炮舰可以在中国的动荡地区长期驻巡。由于当时中国通讯和交通非常落后,传递商业和军事讯息常常是个很大的难题,各国派遣的内河炮舰往往还充当“耳目”的作用,承担着获取中国和其他国家情报的任务,所以美国海军长江巡逻队的舰员们也自豪地称自己为“江河密探”。下面笔者将介绍一下这些“江河密探”船的情况,以及其承载的美国在菲律宾和中国的殖民活动历史。
“卡亚俄”号
该舰于1888年在菲律宾的甲米地(马尼拉造船厂)建成,随即加入西班牙海军在菲律宾群岛的殖民地舰队。该舰属于萨马岛级(Samar Class)炮舰,排水量280吨;长36.27米,最大宽度5.33米,吃水深1.98米,无装甲防护。动力系统为2台蒸汽机、2台锅炉,驱动2个螺旋桨,共250马力,航速为9.7节。编制35名官兵,装备1门87毫米后装滑膛炮、1门37毫米加特林炮,载煤量32吨。1898年4月,美西战争开始的时候,“卡亚俄”号正在给一艘围绕吕宋岛航行的邮轮护航。1898年5月12日,“卡亚俄”号驶进马尼拉湾港口。由于联系不畅,舰上的人并不知道西班牙和美国已经宣战。他们更不知道,在11天前的马尼拉湾战役中,美国海军准将乔治·杜威(George Dewey)率领的美国亚洲舰队(American Asiatic Squadron)已经摧毁了西班牙海军少将帕特里西奥·蒙托霍(Patricio Montojo)率领的西班牙太平洋舰队(Spanish Pacific Squaron)。
就这样,“卡亚俄”号大摇大摆地驶入港口,很快就被还停泊在港内的杜威舰队发现。杜威派出“罗利”号巡洋舰(USS Raleigh)抵近侦察,当发现这是一艘西班牙军舰的时候,“罗利”号、“巴尔的摩”号巡洋舰(USS Baltimore)和“奥林匹亚”号装甲巡洋舰(USS Olympia)都朝着“卡亚俄”号猛烈开火。“卡亚俄”号上面的舰员完全被打蒙了,一开始还以为是蒙托霍舰队在做火炮射击练习,但很快他们就意识到自己遭受了攻击,而且完全处于下风。在这种绝境中,“卡亚俄”号打出白旗,向“罗利”号投降。“卡亚俄”号的舰员被美军俘虏,但很快就在甲米地被释放上岸。后来据说其指挥官被西班牙当局判处死刑,因为他没有反击就向美军投降。“卡亚俄”号炮舰则立即被美军使用,由B.塔潘中尉担任舰长。
1898年7月17日,该舰正式加入美国海军,保留原名,被命名为“卡亚俄”号炮舰(USS Callao),舰长仍然由B.塔潘中尉担任。在美西战争剩余的时间内,“卡亚俄”号炮舰都担任杜威准将的旗舰“奥林匹亚”号装甲巡洋舰的护卫。
在1898年8月13日美军攻占马尼拉的行动中,“卡亚俄”号负责支援左翼陆军登陆,其有效的炮火支援是登陆成功的关键之一。战争结束后,“卡亚俄”号炮舰在菲律宾群岛执行巡逻任务,从事打击走私、搭载陆军对菲律宾抵抗者进行武装侦察、运输部队、炮击反抗者等活动,直到1901年暂时退出现役,在甲米地进行大修。期间,该舰更换了装备,主要是加强了火力,将火炮更换为4门3磅炮和2门1磅炮。1902年12月20日,“卡亚俄”号炮舰重新投入服役,先是在菲律宾群岛之间运送物资,直到1903年2月,该舰随一支小舰队一起来到香港,从此开启了一段传奇的历史。
此后的13年中,“卡亚俄”号炮舰成为美国海军长江巡逻队的一员,和其他几艘美西战争中俘获的西班牙炮舰一起,在中国的河流和海岸配合美国亚洲舰队,执行护侨、训练、演习、访问等任务,在动荡的旧中国维护美国的殖民利益。
1916年1月31日,“卡亚俄”号炮舰在香港退役。随后航行至菲律宾吕宋岛的奥隆加坡,在那里被闲置起来。1920年7月17日,虽然处于闲置状态,“卡亚俄”号还是作为巡逻炮舰得到PG-37(Patrol Gunboat 37的缩写,意为巡逻炮舰)的舷号。1921年,“卡亚俄”号被改装成一艘渡轮,重新投入现役,舷号YFB-11。之后它作为菲律宾第16海军军区的渡轮使用,直到1923年9月13日在马尼拉报废出售。
“埃尔卡诺”号炮舰
该舰于1885年在西班牙加的斯(Cadiz)的一家兵工厂建造,随即被西班牙海军派往马尼拉港,在那儿驻守到1886年9月26日。美西战争爆发后,“埃尔卡诺”号炮舰主动出击,于1898年2月26日在巡逻中俘获了美国“巴克·萨拉克”号(Bark Saranac)货轮。当时“巴克·萨拉克”号在船长巴纳比的指挥下,正从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运送1490吨煤到菲律宾的伊洛伊洛(Iloilo),这些煤是供美国海军准将乔治·杜威的舰队使用的。1898年5月1日的马尼拉湾海战中,“埃尔卡诺”号在突围的时候被美军俘获,随即在1898年11月9日被正式移交给美国海军使用。美国海军保留其原名,将该舰置于菲律宾甲米地的海军码头,作为殖民地炮舰使用。1902年11月20日,该舰被美国海军正式命名为“埃尔卡诺”号炮舰(USS Elcano),得到了38的舷号,第一任舰长是A. G.温特哈尔特少校。该舰排水量630吨;长50.44米,最大宽度7.9米,吃水深3米;主机功率1200马力;动力系统由2台立式复合蒸汽机和2台单端苏格兰水管锅炉组成,驱动2个螺旋桨;航速11节。在西班牙海军中服役的时候,该舰的编制舰员为115名;转入美军之后,为103名。武备方面,最初装备4门4英寸(101.6毫米)炮,以及4门6磅(57毫米,2.24英寸)炮;1918年经过改装,该舰保留原有的4门4英寸炮,将4门6磅炮换成4门3磅(47毫米,1.85英寸)炮。
1902年12月26日,“埃尔卡诺”号炮舰离开马尼拉,和同样是从西班牙舰队俘获的“卡亚俄”号、“比利亚洛博斯”号炮舰及“庞培”号运煤船一起驶往中国。这支小舰队于1903年2月才到达上海,成为长江巡逻队的主力。这支小舰队也是后来专门组建的长江巡逻队的雏形。
“埃尔卡诺”号炮舰
不过,“埃尔卡诺”号并不适合在长江执行任务,因为这种炮舰是为远洋航行设计的,吃水过深,而且火力很薄弱。1907年10月20日之前,“埃尔卡诺”号一直以上海为基地执行任务。之后,它经过长途航行回到甲米地,并在该年的11月1日退役。1910年12月5日,美国海军再次启用已经封存的“埃尔卡诺”号。1911年3月,它重新回到中国,在一战爆发之前,一直以厦门为基地执行巡逻任务。1917年4月,“埃尔卡诺”号回到马尼拉,然后在马里韦莱斯港、巴丹半岛和柯里基多岛之间巡逻,直到战争结束。1920年2月3日,“埃尔卡诺”号返回上海,重新加入长江巡逻队。7月17日,美国海军重新赋予其PG-38的编号。1921年7月,该舰支援了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宜昌的登陆行动,而且在1922年9月之前一直驻泊在那里。1927年3月24日,在“南京事件”中,“埃尔卡诺”号参与了炮击南京美孚山(Socony Hill)基地的行动。英国军舰和美国亚洲舰队的驱逐舰“诺亚”号也参与了这次行动。炮击长达1个小时,造成了大量中国军民伤亡。
航行在九江附近江面的“埃尔卡诺”号
1927年11月,“埃尔卡诺”号来到上海,成为江南造船所(江南造船厂的前身)专门为长江巡逻队建造的新型炮舰的接收船,舰上搭载着为新炮舰配置的水手。新型炮舰服役之后,“埃尔卡诺”号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1928年6月30日,“埃尔卡诺”号从美国海军退役。10月4日,它作为靶舰,在一场射击练习中沉没。
“基罗斯”号炮舰
该炮舰是一艘双桅纵帆复合动力炮舰,专门为西班牙海军设计,1894年6月在香港由黄埔船坞公司(Whampoa Dock Company)建造,1895年初下水,1898年在马尼拉被美国陆军俘获。该舰排水量350吨;长44米,最大宽度6.93米,吃水深2.36米;航速11节;编制舰员57人。武备方面,装备2门6磅炮、2门3磅炮。1900年2月21日,“基罗斯”号被移交给美国海军,随即于3月14日在甲米地海军码头投入服役,首任指挥官是P. J.威尔里奇中尉。在美国入侵菲律宾的战争中,“基罗斯”号主要负责支援陆军,沿吕宋岛东海岸运送部队、提供火力支援、封锁反抗者的村庄,还对沿途航线进行水文测量。随后,该舰转到乌干港(Ulgan)的海军站点进行巡逻。在1901年10月6日以前,“基罗斯”号一直沿萨马岛海岸支援陆军的作战行动。1902年2月25日至5月7日,该舰暂时退出现役,在甲米地进行大修。完成整修的“基罗斯”号炮舰前往棉兰老岛西南部的三宝颜的海军巡逻站,在那里继续执行包括运送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各种支援任务,来回航行了数月。1904年1月29日,“基罗斯”号回到甲米地,并再次退役。1904年9月2日,和其他美西战争中俘获的军舰一样,“基罗斯”号被再次启用,加入菲律宾分遣舰队,得到编号PG-40,随后开往中国,于1905年8月3日抵达上海。该舰在中国先是沿着海岸线执行了一些运输任务,最远曾到过烟台。运输任务完成后,该舰驶入长江,投入巡逻任务。“基罗斯”号在服役生涯中,多次溯江而上直到汉口,最远一次航行了900多英里,到达宜昌。1908年2月27日,“基罗斯”号驶往甲米地,3月8日抵达,被再次封存。1910年10月1日,舰只紧缺的美国海军将“基罗斯”号重新投入服役。1911年,该舰在菲律宾周边海域从事巡逻任务。直到11月11日,它再次前往中国,航行目的地是厦门,然后转程上海,第二次加入长江巡逻队。“基罗斯”号这艘老旧炮舰剩下的所有服役生涯都留在长江,为保护商船的海军陆战队员提供住宿和补给。它在沿江的各省份之间巡逻,深入中国面积广大的内地。1923年8月10日,“基罗斯”号在上海最终退役。10月16日,它作为一艘靶舰被美军驱逐舰击沉在中国海岸。
长江中的“基罗斯”号炮舰
“萨马”号炮舰
该舰于1887年11月在菲律宾的马尼拉造船厂下水,成为西班牙海军殖民地舰队的一员。1898年11月9日,美西战争中,该舰在三宝颜被美国陆军人员俘获。1899年4月13日至20日,该舰被拖至马尼拉整修,同年5月26日正式加入美国海军,首任舰长是乔治·C.戴少尉。该舰排水量243吨;长36.9米,最大宽度5.44米,吃水深2.29米;航速10.5节;编制舰员28人。武备方面,装备1门6磅炮、1门3磅炮、2门1磅炮。
在1899年的夏天,“萨马”号就离开马尼拉执行任务,前往内格罗斯岛和班乃岛巡逻,支援陆军的登陆行动。11月,“萨马”号为运送劳埃德·惠顿准将的陆军远征旅的船只护航。该旅在林加延湾的圣法棉社抢滩登陆的时候,“萨马”号猛烈炮击岸上反抗者的工事,为远征旅提供火力支援。新年的时候,“萨马”号来到吕宋岛西北部的维干海岸附近,继续巡航,并执行运输陆军特遣队和承担该地区通信中继的任务。1900年4月24日,扬陆军准将搭乘“萨马”号,一路从圣费尔南多巡视到维干。同年5月,“萨马”号把军饷和补给运送到波哈多角的美军灯塔。6月,该舰从阿帕里启程,运送一支来自第33步兵团的分遣队进行重新部署。“萨马”号返回阿帕里之后,舰员们花了几天时间清理锅炉上的水垢,并对发动机进行翻修。6月20日,“萨马”号与“本宁顿”号炮舰(USS Bennington)一起驶入卡盖因河,进行侦查活动。返回后,在甲米地海军基地经过短暂的休整,“萨马”号又前往三宝颜。整个1901年,它都在三宝颜附近,在北方的宿务岛和南方的霍洛岛之间巡逻。未来的美国海军上将约翰·A.斯科菲尔德当时还是一名海军少尉,他曾指挥“萨马”号在帕拉瓜的一个小海湾里查获了一艘螃蟹船(当地一种小船),解救了两名“年轻貌美的白人姑娘”,她俩自称是在普林塞萨港被土匪绑架的,斯科菲尔德还将自己的舰长室让给了她们。夏天雨季开始的时候,“萨马”号回到甲米地,对锅炉进行大修。1901年9月23日,它暂时退出了现役。
1902年6月19日,“萨马”号重新投入现役,由蒙哥马利·M.泰勒中尉担任船长。前往三宝颜附近海域,为在南方岛屿镇压摩洛人暴动的海军陆战队和陆军部队提供支援、传递信息、运送给养。此后,“萨马”号在苏禄群岛巡逻,对这些岛屿的港口进行水文勘测,并停泊在英属婆罗洲的山打根补充燃煤。12月,“萨马”号回到甲米地,准备参加1903年1月亚洲舰队南方分队的演习。1903年2月,经过维修后,“萨马”号前往棉兰老岛南部进行水文测量,还对珀洛克港进行了广泛的侦察。此后,它又在该港附近支援陆军的作战行动。1904年6月,清剿摩洛人反抗者的行动基本结束,珀洛克海军站也被关闭,“萨马”号回到甲米地,并于8月22日第二次退出现役。
1908年3月11日,封存了几年的“萨马”号又被重新启用,舰长是里德·M.法维尔。这次它加入了太平洋舰队第3分队(长江巡逻队的前身之一),主要承担长江和广州附近海岸线的巡逻任务。设立该分舰队的表面目的是在中国海岸和内河保护美国传教士、商人和自由贸易港口、商船的安全,维持航路畅通;隐藏任务则是刺探中国和各在华列强的商业和军事情报,并且作为通讯中继。“萨马”号于4月中旬从马尼拉出发,4月18日到达香港。此后,它一直在香港、澳门和广州之间的三角区巡航。还曾沿着西江直到梧州,并沿着中国南方的海岸线向北到过汕头和厦门。每年,“萨马”号都向北航行到宁波象山港,在中国海军炮术学校附近进行射击练习。
长江中的“萨马”号炮舰
1909年末,“萨马”号将基地改为上海,其后它定期在长江下游南京到芜湖之间的江段巡逻。1910年4月,长沙发生排外骚乱,“萨马”号立即逆流而上,先到汉口,再到长沙,宣示美国的存在,并派出水兵上岸“帮助维持秩序”。就在这一年,“萨马”号炮舰的隶属关系发生了变化,它属于重新建立的亚洲舰队。成立这支舰队的初衷是更有效地管理,而且用美国航海局的话说,“美国的利益在东方”,这也正是美国对亚洲兴趣日益浓厚的时代,因此重建亚洲舰队也是为了保障这些殖民利益。8月,“萨马”号回到上海。直到下一年夏天,“萨马”号又驶向长江上游。1911年6月该舰经过芜湖,可由于舰员的粗心大意,7月1日搁浅在江中心航道的淤泥中。当时水位正在下降,舰员们无计可施,只能等待。整整两周之后,水位才再次上升,“萨马”号从淤泥里挣脱出来,恢复航行状态,但燃煤已经消耗殆尽,不得不在此等待运煤船。几天后,运煤船终于到了,“萨马”号才得以继续朝上游前进。该舰8月到达汉口,9月到达宜昌,舰员们准备在这里长期驻泊以度过冬天的枯水期。
1912年7月,等局势有所缓和,“萨马”号从宜昌启程,顺流而下,10月回到上海。1913年夏季,“萨马”号又动身前去长江下游地区巡逻。1914年2月,“萨马”号抵达汉口,在此停泊到3月才返回上海,进行大修。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萨马”号一直留在长江各港口。1919年7月,由于在一次例行巡逻中被一艘江轮撞坏了舰首,“萨马”号进入了退役处理名单。此后它停泊在上海。1920年7月17日,“萨马”号得到了PG-41的编号,但同一天,也接到了全面检查舰况并做出售评估的命令。接下来的一个月,“萨马”号回到甲米地。9月6日,该舰最后一次退出现役,1921年1月11日,被报废出售。
“帕潘噶”号炮舰
该舰于1888年2月在菲律宾的马尼拉造船厂下水,是“萨马”号的姐妹舰。1898年6月,该舰在马尼拉湾被美国陆军俘获。1899年6月18日被美军使用,同年11月9日在甲米地正式加入美国海军,第一任舰长是F. R.佩恩。该舰排水量243吨;长36.9米,最大宽度5.44米,吃水深2.29米;航速10节;编制舰员30人。武备方面,装备1门6磅炮、3门3磅炮。一开始,“帕潘噶”号在美菲战争中于吕宋岛的林加延湾支援美国陆军的战斗,执行运送部队和物资、为登陆行动提供火力支援以及封锁反抗者城镇等任务。1900年,“帕潘噶”号转移到宿务,在此地继续支援陆军。1901年,该舰前往萨马岛执行巡逻任务。1902年6月18日,“帕潘噶”号回到甲米地并暂时退役,但很快就于1904年1月30日被海军重新启用,继续以甲米地为基地,在菲律宾诸岛之间巡逻。1906年,“帕潘噶”号在巡视三宝颜和婆罗洲之后,回到甲米地,于1907年4月30日再次退役。1908年12月31日,“帕潘噶”号被陆军借走,作为巡逻船和马尼拉湾中科雷希多岛的渡轮使用。
1910年11月11日,它被还给海军,随后在1911年4月12日重新服役,巡航到菲律宾南部。同年9月24日,它到达巴西兰岛的穆特,派出一支小分队在此登陆,以支援岛上的陆军营地,小分队的指挥官是查尔斯·E.霍维少尉。在前往营地的途中,小分队遭到当地土著的突然袭击,霍维少尉当场阵亡,另外还有3名小分队成员受伤。岛上陆军部队在得知情况后,立即对袭击者展开了报复行动,焚烧了不少当地人的村庄。“帕潘噶”号则继续在菲律宾南部巡逻,直到1915年5月31日,它在奥隆加坡暂时退出现役。
1916年1月3日,封存的老炮舰“帕潘噶”号被再次启用。这次它直接航行到香港,加入亚洲舰队。此后一直在中国南部水域,包括西江、广州附近等地巡逻,探查当地的政治和军事状况。20世纪20年代,“帕潘噶”号频繁造访香港、汕头,还有这个区域的其他港口。值得一提的是,1923年,“帕潘噶”号的舰长是一位海军飞行员——厄尔·温菲尔德·斯宾塞,他当时的妻子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华里丝·辛普森,即英国国王爱德华八世的情妇和妻子,那位导致爱德华八世退位的温莎公爵夫人。1928年11月6日,“帕潘噶”号在香港最终退役,在拆除全部可用装备后,作为靶舰被击沉在中国海岸。
实际隶属于华南巡逻队的“帕潘噶”号炮舰,注意其舰尾巨大的美国国旗
美国传教士一行由法国神父周怀仁(Heraud)陪同,乘坐“帕潘噶”号炮舰溯河而上,顺利到达目的地。这是美国炮舰水兵、当地信众和神父们在(位于长江沿岸城市的)旧法国天主教堂前的合影
“比利亚洛博斯”号炮舰
该舰或许是这些西班牙战利品中最具传奇色彩的。该舰由香港黄埔船坞为西班牙海军建造,在1896年7月建成下水之后,它以菲律宾的甲米地为基地执行巡逻任务。美西战争中,与“阿拉瓦将军”号货轮、“基罗斯”号炮舰一起被美国陆军俘获。1900年2月21日,该舰被移交给美国海军。3月5日,被正式命名为“比利亚洛博斯”号炮舰,编号为PG-42,船长是爱德华·辛普森中尉。该舰排水量274吨;长47.6米,最大宽度7米,吃水深2.29米;航速11节;编制舰员57人。武备方面,装备4门3磅炮、2门1磅炮。
1900年3月13日,“比利亚洛博斯”号从甲米地启程,沿着从圣地亚哥角到奎瓦点以及布里亚德岛的海岸进行巡逻,这些巡逻活动与此后它在中国长江执行的任务基本相同。在巡逻过程中,它与守卫圣地亚哥角和马拉夫里戈灯塔的海军陆战队员保持着密切联系。应他们的要求,“比利亚洛博斯”号一路上搜寻着菲律宾反抗者的补给线路。由于菲律宾岛屿众多,反抗者的补给都是由小船沿海岸线运送的。在26日回到母港之前,“比利亚洛博斯”号击毁了7艘螃蟹船,缴获价值935美元的货物,还俘获1艘双桅帆船、1艘纵帆船和1艘螃蟹船。
“阿拉瓦将军”号货轮
从3月26日到4月1日,“比利亚洛博斯”号在甲米地进行短暂休整。然后继续沿着从聂克到长滩岛玛诺海滩的海岸线巡逻。在此过程中,它与来自塔阿尔的陆军特遣队合作,在哈那哈那区抓获了3艘螃蟹船,在圣路易斯区抓获了另外11艘。“比利亚洛博斯”号把这些船都拖回了塔阿尔。除此之外,“比利亚洛博斯”号还抓获1艘单桅帆船和另外1艘螃蟹船,那艘螃蟹船上甚至有2名美国人,他们因为没有航行许可证和适当的身份证明,被炮舰上的水兵逮捕,押送回塔阿尔。
“比利亚洛博斯”号的第三次巡逻行动于4月14日开始,从甲米地启程,主要是给守卫圣地亚哥角、马拉夫里戈角和卡布拉岛的看守人员送去补给。送完补给之后,它恢复了支援陆军特遣队的例行工作,往来于八打雁、卢塞纳和长滩岛玛诺海滩。
“比利亚洛博斯”号的第四次巡逻回到了长滩岛玛诺海滩附近,沿着吕宋岛的西南海岸进行。它和“印第安纳”号战列舰(USS Indiana, BB-1)、“海伦娜”号小型巡洋舰(USS Helena, PG-9)一起支援了陆军第29步兵师保卫马林杜克岛的作战行动。随后,“比利亚洛博斯”号离开马林杜克岛,前往八打雁,为那里的部队运去急需的补给。再次给那些灯塔看守们送去给养之后,“比利亚洛博斯”号回归到缉私的日常任务上来,同时还为分布在塔阿尔、八打雁、长滩岛玛诺海滩等地的陆军部队提供支援。在此期间,它抓获了3艘没有许可证的螃蟹船。5月10日,“比利亚洛博斯”号回到甲米地,休整了10天,在20日再次踏上航程。它先沿着自己熟悉的航线——吕宋岛西南海岸巡逻,检查来往此处的螃蟹船,同时为海岸沿线各陆军据点联络外界提供通讯中继服务。长江巡逻队各艘炮舰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扮演同样的角色,为中国内地的各美国商业点传递消息。
在这次巡逻期间,“比利亚洛博斯”号又查获了3艘没有许可证的螃蟹船,还在其中一艘船上查出反抗者的文件。此后,“比利亚洛博斯”号又承担了支援陆军部队登陆的任务。这些部队包括驻巴那·莱利的第30步兵团、分别驻圣克鲁兹和马莲戈的第38和第29步兵团。支援登陆的行动结束后,“比利亚洛博斯”号还封锁了马里卡班海峡并将一些军官紧急运往布阿奇。从1900年剩余的时间一直到1902年,“比利亚洛博斯”号一直都在执行这种支援陆军的任务,沿着吕宋岛和宿务的北部、西部海岸,东奔西跑,偶尔回到甲米地休整。在这期间,它还支援过陆军登陆萨马岛的作战行动。1902年11月20日,“比利亚洛博斯”号在甲米地暂时退役。
但“比利亚洛博斯”号的传奇经历并没有就此结束。1903年1月21日,它又被重新投入现役,这次目的地是中国长江。它于2月7日启程,先停泊在菲律宾群岛的达索尔湾。从2月9日到14日,“比利亚洛博斯”号对这个海湾进行了水文测量,同时进行这项工作的还有炮舰“埃尔卡诺”号和“卡亚俄”号、运煤船“庞培”号。这些军舰在达索尔湾执行完任务后,组成一支小舰队,一起驶往中国。
它们再次启程的时间是1903年2月14日,并于3天后到达香港。小舰队在香港补充淡水和给养,于26日再次出发,“比利亚洛博斯”号、“埃尔卡诺”号和“庞培”号前往汕头。到汕头以后,“比利亚洛博斯”号和“埃尔卡诺”号继续航行,到达罗星塔。在此地休整后,两艘炮舰转到上海,在那里正式加入长江巡逻队。在上海享受了短暂的假期之后,“比利亚洛博斯”号于3月27日驶入长江,它在巡逻舰队接受的第一个任务是前往江阴查探情况。
现今菲律宾人使用的螃蟹船
4月10日,“比利亚洛博斯”号和“埃尔卡诺”号从镇江启程,通过南京和芜湖到达汉口,之后的5天,它们不得不等待长江水位上涨到适宜通行的高度(这在巡逻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才从城陵(今城陵矶港)、岳州(今岳阳市)和沙市(今荆州市中心城区)顺流而下,并于4月19日到达常熟。
为了探索向长沙运送急需物资的通道,“比利亚洛博斯”号再次逆流而上,于5月5日回到汉口。途中在岳州停靠的时候,该舰的船员遇到了一群美国工程师,这些工程师正在为汉口到广州的铁路线做测绘。随后,“比利亚洛博斯”号沿着长沙、湘潭、株洲、岳州一线巡航。
此后,发生了一件对美国长江巡逻队,乃至整个美国亚洲殖民战略有深远意义的事。6月1日,“比利亚洛博斯”号接到命令前往九江。这个任务是美国亚洲舰队司令罗布利·D.埃文斯海军少将直接给“比利亚洛博斯”号发的电报。在那里,该舰等待了3天才找到一名合适的领航员。该舰在领航员的引导下驶入赣江,到达鄱阳湖,准备一直航行到南昌。但此时,赣江的水位突然迅速下降,“比利亚洛博斯”号已经不可能继续朝南昌前进,只能派出一艘捕鲸划艇逆流而上,到南昌去查探当地的情况。6月6日,捕鲸划艇返回,报告说南昌一切都很平静,“比利亚洛博斯”号就此顺流而下。
在返回下游的途中,舰长接到一封由美国领事转达的信件,写信的是清政府南昌道台——他对“比利亚洛博斯”号的造访表示强烈抗议,美国领事似乎对这份抗议书表示赞同。舰长将这份抗议书以电报的形式拍给埃文斯少将。少将回复说,一艘法国炮舰在此前通过了同样的航路,也遵循了同样的程序,但直到离开也没有收到清政府的任何抗议。
“你指挥‘比利亚洛博斯’号访问南昌,”埃文斯写道,“是为了调查该地的情况,并且为美国人生命和合法财产的安全提供保护。”海军少将继续写道:“我的意愿是,在切实可行的范围内,类似的巡视应该扩大到所有美国人在华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那样我就可以知晓事关他们福祉的所有事情。”他还告诫说,如果有美国人在中国没有得到“适当的尊重”,可以使用炮舰施以“猛烈而持久的惩罚”。如果这还不够的话,埃文斯还写道:“我们的炮舰将会航行在鄱阳湖和中国的其他内陆水域,美国人走到哪儿,我们的炮舰就可以到哪儿,而且我们已经和中国人签订条约,美国人已经得到授权,可以在任何地方从事商业、居住或传教。”
埃文斯的这些话传到了在北京的美国驻华公使爱德华·康格的耳朵里,他旗帜鲜明地站在了南昌道台那一边。康格问埃文斯,有什么权利批准“比利亚洛博斯”号对南昌进行侦察活动。海军少将回复说,他指挥的行动没有依据哪个特定的条约,而是基于保护任何有美国人居住的地方的大原则。
当时与华盛顿当局和美国海军部进行联系和沟通需要花费数周甚至数个月,这个事件当然也不例外。在这期间,美国炮舰继续在鄱阳湖巡逻。美国国务卿约翰·海伊偏袒埃文斯,他写信给康格公使,认为海军少将的处理是“适当而且正确的”。海军少将无疑占了上风,他为美国亚洲舰队树立的可以在中国横行霸道的习惯,将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在此后的23年中,“比利亚洛博斯”号一直部署在长江,尽管隶属的舰队经历了一系列重组和重新命名,它一直是长江巡逻队的一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交战国纷纷从中国撤回自己的军舰,尤其是英国、法国和德国。这在中国长江上留下了巨大的真空,美国得以独自“维护长江上的和平”。虽然当时中国局势较为平静,各地方派系和军阀之间并没有爆发大规模冲突。很快,美国也加入战争,这导致了长江炮舰遭到当时还是中立国的中国政府强行扣押,虽然“威尔明顿”号(炮舰,编号8)已经在规定时间内驶往马尼拉躲避,但“帕洛斯”号(内河炮舰,编号1)、“莫诺卡西”号(内河炮舰,编号2)、“萨马”号、“基罗斯”号,还有“比利亚洛博斯”号炮舰均留在中国,集体停泊在上海。各舰维持75%的舰员,像往常一样进行军舰的日常维护来打发这段时间。
“比利亚洛博斯”号
1917年8月16日,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参战,这些炮舰得以继续巡逻活动,并持续到停战和战后的几年。
1920年7月,“比利亚洛博斯”号被重新归类为巡逻炮舰,得到编号PG-42。
1921年3月,这些老炮舰——“比利亚洛博斯”号、“基罗斯”号和“埃尔卡诺”号的母港正式由马尼拉改为上海。其中,“比利亚洛博斯”号在该年中一直在长江中游巡逻,执行侦察和护航等任务。但长江巡逻队司令威廉·布拉德海军少将认为“比利亚洛博斯”号及其姐妹舰在保养维护、火力和居住条件方面的状况“令人绝望”。然而由于缺乏舰只,它们不得不继续执行任务。
接下来的5年内,长江的江运时断时续,“比利亚洛博斯”号也在持续的日常任务中越来越老旧,舰体锈迹斑斑,偶尔在中国的江南造船所进行维护。
1926年8月27日,“比利亚洛博斯”号驶向上游,前往长沙。在赣州附近,“比利亚洛博斯”号下锚过夜,不料在第二天继续航行的时候,很快就搁浅在了一片沙洲里。河水的水位每天下降足有1英尺,如果“比利亚洛博斯”号不能在短时间内被拖出沙洲,就得等到冬天过去后才能出来。所幸,不久后英国太古轮船公司的拖轮就赶到现场,但要求减轻重量,才能进行拖曳。“比利亚洛博斯”号的舰员把船上所有非固定的东西都移走了——甚至包括弹药和补给——以减轻拖船的负担。与此同时,“鸽子”号(AM-47,一艘由田凫级扫雷艇改装成的内河炮舰)也赶到了。“鸽子”号是从下游的长沙过来的,幸好水位还允许它安全航行。随着吃水深度逐渐减小,再加上“鸽子”号和拖轮的共同努力,“比利亚洛博斯”号终于离开了沙洲,但在继续航行之前,它还得把补给和弹药重新装进舰里。
到达长沙之后,“比利亚洛博斯”号在那里待了4个月,其间派出水兵上岸对当地形势进行调查和评估。1927年2月28日,它被“鸽子”号接替,驶往下游。1927年3月2日,“比利亚洛博斯”号到达汉口,加入当时长江巡逻队司令H. H.霍夫海军少将的旗舰“伊莎贝尔”号(PY-10)、“特拉克斯顿”号驱逐舰(DD-229)和“波普”号驱逐舰(DD-225)组成的舰队。3月25日,该舰和英国炮舰“蒂尔”号(HMS Teal)及“圣甲虫”号(HMS Scarab)一起在汉口执行警戒任务。5月27日,“比利亚洛博斯”号被“帕洛斯”号接替,离开汉口和长江中游,驶往上海。与此同时,6艘专门为长江巡逻任务设计的军舰已经在建造中,这意味着老炮舰们的生命即将结束。
1927年美国海军部的报告称,“比利亚洛博斯”号的舰况非常差,无论是舰体还是舰上机械设备,都没有出售的价值。1927年12月29日,美国总统卡尔文·柯立芝授权,可以用炮火击沉“比利亚洛博斯”号。1928年5月29日,“比利亚洛博斯”号最后一次退出了现役,在该年10月4日从海军装备清单中除名。10月9日,这艘传奇炮舰被拖向大海,在驱逐舰的炮火演练中沉没于中国海岸。
值得一提的是,1966年,美国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拍摄了一部电影,名为《“圣保罗”号炮舰》(或为《沙滩卵石》)。影片讲述了在旧中国执勤的一艘美国炮舰上发生的故事。电影以1962年出版的同名小说为蓝本拍摄,作者是一名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曾在中国服役的美国水兵——理查德·麦肯纳(Richard McKenna)。他回国后将在长江炮舰上服役的经历写成小说《沙滩卵石》,讲述了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风情、中国革命和与中国人的爱情。小说《沙滩卵石》中,“圣保罗”号炮舰的原型正是“比利亚洛博斯”号。麦肯纳在小说中精彩地描绘了“比利亚洛博斯”炮舰。有人曾采访过那一时代的几位老兵,他们都认为这部小说十分精确。电影本身波澜不惊,但是复古的炮舰与长江沿岸的风光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故事发生的舞台——炮舰,是那个时代最昂贵的活动道具(花费了25万美元)。冗长而精细的筹备工作和消耗极大的实地取景(香港和台湾)让这部影片在同时代的好莱坞史诗剧里有独特的地位。
“鸽子”号炮舰
明孝陵的石龟上面仍然可以见到“比利亚洛博斯”号水兵刻的字
电影中的“圣保罗”号道具船,与真实的“比利亚洛博斯”号外形相去甚远,除了双桅杆、单烟囱的布局之外几乎找不到任何相似之处。实际上,其造型是综合了诸多长江炮舰外观特点的一个大杂烩。双桅杆单烟囱布局来自原型“比利亚洛博斯”号,舰型、甲板室布局和各种舰体细节则与6艘江南造船所制造的炮舰(包括麦肯纳曾经服役的“吕宋”号)十分类似,而其高耸的烟囱、总体观感更类似英国长江炮舰,总之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四不像”。“圣保罗”号道具船于1964年于香港沃恩·荣氏机器厂开工建造,第二年夏季下水完工。船长约45.7米,略大于“比利亚洛博斯”号,但为了适应中国内河的浅水航道,其吃水深仅仅0.76米,比真实的“比利亚洛博斯”号小得多。“圣保罗”号道具船装有2台柴油发动机,能以10节的速度航行。为了模拟燃煤锅炉发出的滚滚浓烟,船上又特地安装了1台小型锅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