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学习:成为学习高手的5个方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起点思维法

1.了解记忆对象的背景

〇 概括能力是衡量聪明与否的指标

• 整理海量信息,进行简单概括

在上一章当中,我们讲述了“记忆力好”是聪明人的特征之一,随后我还与大家分享了提高记忆力的方法和技巧。

但是,聪明人不只是单纯的记忆力好。比如,遇到复杂问题或新闻报道时,有的人一句“简而言之”就能进行大意总结,想必大家也会认为这样的人很聪明吧。的确,具备简明扼要地进行总结和概括的能力,也是聪明人的特质之一。

上文中我提到,调查显示东大学子常说的排名第一的高频词汇是“为什么”,那么排在第二位的是什么呢?就是“总之”。

的确,东大学子往往将“总之”置于对话的开始,因此能够非常清晰且有条理地将信息传递给其他人。他们中还有些人可以做到在读完一本书之后,用一句话总结出这本书的中心思想。

在本章中,我们主要围绕“概括能力”展开讨论。

所谓概括,就是只抓住关键的信息描述或文章的中心大意,剔除所有与之无关的部分,简明扼要地进行说明的过程。实际上,概括能力与记忆力一样,都是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的辨析能力锻炼得以提高的。

• 概括总结就是进行信息取舍的行为之一

一直以来,无论古今中外,全世界的人们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概括能力是衡量人聪明与否的重要指标。

大家在学习语言时,应该遇到过类似“请在下文总结文章大意的选项中选择正确的一项”“总结以下文章大意”等提问。事实上,这种提问是非常流行的,无论是在小学生考试中,还是在东京大学的入学考试中都经常出现。

除了国语,东大入学考试其他科目也会提出很多类似问题,例如,“总结这份日本历史资料的大致内容”“概括17世纪的世界总体特征”“归纳这一时代英国外交的特点”,等等。以上提问的目的就是全方位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

概括能力是衡量人聪明程度的指标,这一观点,长期以来一直都是大众的共识。

那么,为什么概括能力能成为衡量人聪明程度的指标呢?答案是:概括总结就是进行信息取舍的行为。

比如,读一本很厚重的书,我们能否将书中几百页的内容全部记在大脑里呢?

想想也觉得不可能,东大学子也做不到这一点。上文我们讲记忆力好,不是指记忆容量大,因此,如此巨大的信息量是无法记忆的。

然而,事实上,东大学子可以记住多达几百页的教科书内容,阅读长达几千页的论文以做研究。那么,他们究竟是怎样做到的呢?答案无他,就是概括能力在起作用。他们抓住了书中的关键信息,并能精准地进行记忆。也就是说,他们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定位(概括)重点的能力十分出色。

• 东大学子通过关键词实现高效快速阅读

在第1章中,我们讲到了学数学的故事。东大学子不是记住100个数学公式,而是通过记住一个本质从而理解了这100个公式。正是因为掌握了探寻本质的思维模式,东大学子才能在数学科目上表现优异。

同样,他们还具备迅速找到需要记住的中心主旨的概括能力。这一能力,与快速阅读能力是密切相关的。大多数东大学子擅长快速阅读,无论是英语文章还是日语文章,都能短时、高效地阅读。

我们就他们的这种能力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发现,他们在阅读时,大多是一边阅读一边标记文章中的关键词。在阅读过程中,他们会发现“原来这本书是围绕这个关键词表达中心思想的”,然后由此推理出“那么就只需要重点关注关键词周边的内容,自然就能够找到作者的想法”。

他们就是这样,先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词,然后围绕关键词部分进行重点阅读,其他无关内容则全部省略。正是这种阅读方式,保证了他们的阅读快速有效。

书上已经画好了重点。我们再试试看,重新再读一遍这些重点,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很迅速地复习到书中的主要内容。聪明人自然就具备了很快就能查找到所画重点的“识别能力”。

〇 观察易忽略的关键内容

• 常常观察到人们忽略的关键内容

可能有人会很不自信,觉得自己没有什么识别能力,完全做不到有效地总结概括。事实上,不用担心,这种识别能力可以通过提高“对日常生活的辨析能力”来培养。

如何才能获得精准定位关键词的识别能力呢?答案就是简明扼要。转变观察的视角,就能简洁明了地做出总结。

这不是比喻,也不是夸张,事实就是如此。东大学子总是能观察到人们忽略的内容,并能对其做出高度的概括总结。

比如看历史教科书,大多数学生看书时不过是“啊,拿破仑做了这些事啊”“哦,1660年发生了关原之战啊”,等等,关注的大多是可能会出现的考题,然后在这些内容下面画上记号并努力记忆。

但是,东大学子并非如此。通常历史教科书在每一章的最开始都有一个关于时代背景的介绍,这部分内容通常不是类似“古罗马时期是这样一个时期”“江户时期有这样一个发展背景”等考题中常见的具体知识点,而是阐述历史时期形成的背景知识。

东大学子非常熟悉事情的背景知识。大多数人对知识点的背景介绍往往都是粗略看一眼就过了,认为根本没有什么必须要记的知识点,而东大学子则是在对背景知识进行充分阅读后,才进入后面的正文资料部分。

当然,这种方法并不仅限于历史教科书的阅读。东大学子在听教授讲座之前,通常会调查一下教授的背景;在跟随教授进行学术研究时,会提前了解这位教授的学术历程等。这就像看一本书,不管是商务类读物还是漫画作品,首先看的就是封面、腰封、目录,然后才开始阅读正文。

换言之,就是在进入正文阅读之前,首先调查相关前提和背景。在听教授的讲座、看书的正文内容之前,首先需要去了解和掌握“起点”的内容。

• 东大学子追溯起点,探寻本质

我们继续讨论东大学子观察到的内容。

例如佩里的舰队进驻日本这一历史事件。在第1章中,我们介绍了找寻原因的思维方式。我们调查了1853年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然后将1853年世界格局的变化与这一年前后的相关事件联系起来分析,通过这种方式找到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

然而,19世纪到底是怎样一个时代?如果可以站在更为宏观的角度来看,我们也许又会有新的发现。

我们调查一下1853年前后世界上发生的历史性事件,就会找到“1851年伦敦召开了第一届世界博览会”。世界博览会是全球范围内展示各国经济实力和生产能力的活动,举办至今。各国通过博览会告知他国,“快来看,我们国家是如此发达”,同时也展示出人类社会的高度繁荣。

换句话说就是,18世纪后半期,欧美强国工业生产能力高度发达,产业发展迅速,因此出现了工业革命,这一过程从18世纪中后期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叶。欧美国家发达到什么程度?欧美都能制造军舰,制造出大量工业产品了,然后他们想要将制造出的产品卖到其他国家。这也正是美国要求日本开放国门,实行自由贸易的背景。时代发展决定了最终会走向这个方向,就是在这一方向的指引下,美国军舰进驻了日本。

如此想来,我们就会明白:在背景知识中,有许多用单一因果关系无法解释的信息。如果要深度解析某一事件,从中抽取重要的信息进行总结概括,我们就必须做到深入了解事件的背景

当我们看书翻到佩里的舰队进驻日本这一页时,我们不仅要看这个历史事件,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拓展思维,去挖掘当时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世界格局,否则我们很难识别信息的重点。

至于总结概括的过程,东大学子的操作方式其实非常简单。

• 在进入具体正文内容之前,先了解导致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

• 在这一历史背景中,具体发生的事件处于怎样的地位。

• 在以上两个步骤中找出重点,像画重点线一样,观察要点、记忆要点、总结要点。

2.从起点入手,掌握事物的框架

讲到这里,可能大家会觉得大致上明白了,但是具体该怎么做呢?在此,我与大家分享一个“起点思维”的方法。

〇 事物都有对应的“起点”

• 所有事物的终点都有起点

大家有没有观察过河水?我喜欢河,经常到河边玩。我觉得,河流真的非常有意思,每一天的河流都不是完全一样的。有时候河水很浑浊,有时候河水很清澈,有时候河里的鱼成群结队,有时候则一条鱼影也见不到。

但是,河流的样子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就所观察到的现象,我们是无法说清楚的。

如果河流的上游地区发生降雨,那么下游的河水就会变得浑浊。如果天气晴朗,上游的水就很清澈,下游的水也会同样清澈。

如果要了解一条河的变化,我们的观察就不能局限于下游的河水,还要考虑上游河水的情况。

在第1章中我讲过“所有事物都是结果的呈现,一定有其背后的原因”。与之同理,所有事物都是“终点”,其背后都隐藏着与之相应的“起点”。所有情况,都一定存在着某种背景或前提。

概括能力强的人,就是掌握事物起点能力突出的人

例如,做自我介绍时一般要介绍哪些内容呢?所谓自我介绍,其实就是将自己的相关信息总结、概括并传递给他人的一种行为。那么,我们该如何尽可能简短地进行概括,从而让对方了解我们呢?

如果在自我介绍时总是絮絮叨叨地说一些细枝末节、琐碎的事情,比如昨天我干了什么、我做了什么工作等,这些零碎信息很难真正让对方全面了解你。因为这些具体细节只不过是“终点”,堆砌再多的具体细节也很难概括你的全貌。

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自我介绍呢?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会介绍自己的生平、经历等,比如来自哪里、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基本上就是“如何成长为现在的自己的经历”。

在自我介绍中说自己因为“有这样的经历,所以才产生这样的思想变化”“由于在这里成长,所以选择了这份工作”等,会比较通俗易懂。当我们做自我介绍时,讲述自己怎样一步步获得成绩,其实就是在讲自己的成长历程,而这些才是关于“起点”的信息。

当然,“起点”的信息并不能原封不动地进行概括。比如,“我是九州人”就根本谈不上是概括。

但是,如果我们了解到这一背景,概括总结就会相对容易。“我是九州人,九州自然风景好,周围热心的朋友多,我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所以性格开朗,积极向上。”像这样通过对背景的说明,我们就可以整理出自我介绍中所需的核心信息。

• 世界所呈现的现象都是事物的“终点”

如此想来,我们会发现,这个世界所呈现的全是事物的终点。

例如,新闻报道中“某国某学校的学生遭遇枪杀”的事件。只是说一句此次事件是由“犯罪嫌疑人乱枪扫射”导致,这种表述并不完整,也算不上准确概括。

如果将“乱枪射杀致死”视为事情的“终点”,那么事件的“起点”可以归结为“社会允许自由持枪”“移民犯罪率高”。与其简单地说一句“犯罪嫌疑人A导致了这一枪杀事件”,还不如概括为“持枪社会的枪杀事件”,后者明显是更合适的总结。这种概括总结,读者理解起来容易,自然就更容易记住这一信息。

新闻报道、文章、自我介绍,都需要概括总结。这个世界充斥着事物的“终点”,而我们在生活中却往往看不见导致事情发生的“起点”。东大学子不同,他们可以看到我们平时看不到的信息,了解事件产生的起点,他们总是会通过“总而言之”进行思考,因此具有极强的概括能力。

〇 寻找起点的4个步骤

下面开始寻找起点,我们可以通过以下4步执行。

• 步骤一:寻找需要概括总结的文章,搜集需要了解的背景知识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从图书、文章类的概括总结开始,待养成习惯后,再逐步深入日常生活中。

• 步骤二:寻找词语的定义

首先,我们尝试从词语的定义开始。我们经常说“名副其实”,的确,词语本身的含义是帮助我们追溯起点的捷径。

我们平时无论是写文章还是说话,对词语的意思只是了解个大概。为什么那个人要用那种语言表达,其中必然有某种原因,我们需要探寻词语选择背后的深层原因。

例如,我们阅读有关“世界史”的文章,就要思考“什么是世界史,该如何定义世界史”;听别人自我介绍时说到“九州人”,就要想想“九州到底是什么样的地方”;听到“主权国家体制诞生”,就得思考“什么是主权国家”。

这样的方式听起来似乎有点弯弯绕绕,但寻找事物起点的捷径归根结底只能从词语的定义本身开始。

• 步骤三:尝试寻找起点

我们先尝试找到事件的最初原因,就能通过大致框架理解整个事件并追溯起点。

比如听到“美国入侵了”,那么我们就分析一下“美国原本是怎样的国家”。当我们阅读时,文章中如果出现“最初”“本来”之类的词语,要特别关注。例如,文章中如果出现“社会学本来指的是……”我们就一定要认真仔细阅读。

当然,无论执行步骤二还是步骤三,都没有关系,我们只需要设定好“问题”,就能方便寻找到起点的关键内容。

• 步骤四:寻找过程——思考事件发生前的状况

在步骤二和步骤三的基础上,总结概括起点的信息。

例如,尝试概括一下“世界史是这样一门学问”“美国建国历程是这样的”等,此时的概括是关系到事件背景的重要信息,也就是“起点”。

掌握事件的起点后,就能进行总结概括了。

“寻找过程”的具体示例:

1

步骤一:哲学。

步骤二:哲学是什么?

步骤四:探寻世界以及人类社会本质的一门学问。

2

步骤一:美国人佩里开着军舰进驻日本。

步骤三:当时的美国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国家?

步骤四:1776年美国建国,且刚刚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19世纪美国向外扩张,1848年美国领土面积扩大到其西海岸。

3

步骤一:珍珠奶茶流行。

步骤二:珍珠到底是什么?

步骤四:珍珠的原料是木薯粉。珍珠奶茶起源于中国台湾地区。

4

步骤一:美国弗吉尼亚州发生枪杀事件。

步骤三:究竟为什么会出现枪杀事件?

步骤四:因为美国是没有枪支管制的“持枪社会”,普通民众很容易获得枪支。

“寻找过程”,一起试试看!

【问题】

接下来,我们尝试寻找“起点”,总结一下整个“过程”。

Q1:法国大革命是世界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Q2:任天堂游戏机开始发售。

Q3:日本产业空心化进程开始。

【回答】

A1:

步骤一:法国大革命成为世界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步骤二:“大革命”究竟是什么?

——被统治阶级改变统治阶级权力结构的根本性变革。“转折点”是什么?

——是造成某个事物发展或重大变革的重要契机。

步骤三:究竟什么是“法国大革命”?

——打倒绝对王权,成功实现市民主导的共和制的革命。

步骤四:一直以来的绝对王权到此终结,法国大革命是促使法国社会转变为由市民主导的共和制且持续至今的重大历史性革命。

A2:

步骤一:任天堂游戏机开始发售。

步骤二:任天堂游戏机到底是什么?

——任天堂发售的游戏硬件。

步骤三:究竟什么是“任天堂硬件”?

——游戏机的一种,它是针对个体充分享受游戏乐趣、为游戏软件所开发和提供的硬件。

步骤四:迄今为止,虽然市面上已经有多款游戏硬件,但是只有任天堂游戏机畅销(或许是因为这款游戏硬件有新的亮点?)。

A3:

步骤一:日本产业空心化进程加速。

步骤二:“产业空心化”指的是什么?

——日本大批企业将工厂设置到海外,导致日本产业发展走向衰退。

步骤三:为什么要将工厂设置到海外?

——海外劳动力价格低廉,同时还能享受税收上的优惠。

步骤四:人工费用低、税收优惠等方面的原因使得企业利润高,因此诸多日本企业将工厂转移到海外。

3.将终点与起点联系起来

〇 通过总结概括提高说服力

• 将事物的终点与起点联系起来

通过“寻找过程”,我们就会找到河流的“起点”。但是,工作到此并未结束。

接下来,自然就是要将事物的终点与起点联系起来。联系终点与起点时所观察到的信息,就是总结概括的内容,然后言简意赅地进行说明。

例如,大家可能都知道“snack”指的是点心,估计大多数人会联想到袋装薯片之类的。但是,查一下字典就会发现,这个词的意思是“小吃”“便餐”“小点心”等。

上面我们已经完成了“寻找过程”,这一步操作就是要帮助事物找到“起点”。下一步,我们就能找到“snack”到底表示什么,并对其做个总结。

通过思考,我们来看看“终点”。想想如何将具体的“snack”和“小吃”“便餐”“小点心”联系起来。此时,我们就明白“snack”指的就是“分量较少的零食”。因此,“snack”就是指“小分量的点心”。

• 建立多项事物间的相互联系

但是,这里需要请各位注意:根据建立相互联系的对象的不同,我们可以做出不同角度的总结。

比如,美国经常用“snack”这个单词。当我们点餐要求来点儿“snack”时,通常端上来的是汉堡包或三明治一类的食物。在美国,“snack”不仅指小分量的零食,还指轻便的简餐。

类似这样,将具有“起点”意义的“小吃”“便餐”“点心”联系起来思考,就能确定“snack”就是指“分量少的食物”。和日本的点心联系起来,就是“少量”;与美国的用法联系起来,就是“简餐”。

前文中我们谈到了河流,这里再详细讨论一下。一条河流一定有一个起点,且会有多个不同的支流,也就是说,一个起点不可能只有一个支流。

我们还讲到工业革命这个起点,并与其造成的结果(即终点)——佩里的舰队进驻日本联系起来进行了说明。除此之外,工业革命这个起点还带来了世界博览会的召开、环境破坏,以及至今悬而未决的劳资矛盾问题等不同的“终点”(支流)。

• 东大学子标注重点的地方相同

总结概括这种思维方式也适用于阅读书籍。

东大学子擅长大意概括和快速阅读,而且,他们通常会在书中相同的地方画线标注。到底是哪些地方呢?就是书和文章的开头与结尾部分。

为什么是这些地方?因为无论什么文章,基本上都是从以下问题开始的:

• 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 要说明的概念究竟是什么?

如果是哲学类的书,就会从“什么是哲学”开始。本书同样,在“前言”部分介绍的就是写书的原因。

至于文章的结尾部分,通常情况下是这样的结构:

• 这篇文章的结论是什么?

• 希望通过本书读者能够做到什么?

开始的部分就是水的“起点”(源头),结尾部分则是下游的“终点”(结果)。我们只需要在这两个重点部分做出标注,因为文章的主体必然是围绕“起点”和“终点”的联系展开说明的。文章主体就是连接上游“起点”与下游“终点”的“过程”。

〇 概括总结的4个步骤

概括总结主要分为以下4步:

• 步骤一:完成寻找发展过程的部分,尽可能做好笔记

• 步骤二:寻找起点,在寻找发展过程中发现起点,抽取其中的关键词

抽取关键词的原则是抽取单词层面看起来重要的词语,例如“美国独立战争”“本质”“经济发展”等,尽可能多选几个词。

总结文章大意时,所有关系到起点的内容,例如在书名、目录、封面上可以读取到的关键词,都要列举出来。

• 步骤三:拼接组合,分析关键词和需要总结的部分,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

从多个角度分析列举出来的关键词,想一想哪个关键词是最重要的,找一找有没有与想要概括的内容相关的信息。

此时,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尝试写成正式的文字记录。如果这一步可以顺利完成,下一步概括总结就能很容易地做到了。

总结文章大意时,标注文章中的关键词,仔细阅读关键词周边的信息,理解关键词所表达的信息。

• 步骤四:概括总结,在运用相关的关键词说明源头的同时,陈述事实

在步骤二和步骤三的基础上完成对源头的说明。如果说明时所用关键词,对方就算完全没听过也能立刻领会到,就可以算得上是完美的概括总结了。

总结时需要注意的是,省略具体事例和数字等。概括总结时务必抓取重要信息,要高度抽象概括,抽取最本质核心,不要具体事例。唯有如此,才能培养我们的识别能力。

“概括总结”的具体示例:

1

步骤一:

在工业革命中,各国通过推动技术革新实现了工业化,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步骤二:

“技术革新”“工业化”“资本主义”。

步骤三:

技术革新:蒸汽机等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产品的大量生产。

工业化:工业产品大量生产,为了产品出口,各国向亚洲各国寻求贸易往来。

资本主义:通过金钱推动经济发展的活动。

——工业化生产导致大量产品过剩,技术革新实现了批量生产,产品出口促进自由贸易发展。以上活动刺激了经济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

步骤一:美国弗吉尼亚州出现一名乱枪射击的男人。

——因为美国没有实施枪支管制,属于“合法持枪社会”,普通民众都能轻易获得枪支,这是导致美国枪杀事件多发的根本原因。

步骤二:“普通民众”“持枪社会”“乱枪杀人事件”。

步骤三:持枪社会:允许自由持枪的社会。在日本,普通民众禁止持有枪支,欧美社会则不同,尤其是美国,大约1/4人口自由持有枪支。

乱枪杀人事件:允许自由持枪社会经常发生乱枪杀人、杀人未遂等恶性事件。美国每年都有超过1.1万人因枪杀而死亡,这一数字相当于凶杀和过失致人死亡人口总数的2/3。

步骤四:因为持枪社会允许自由持有枪支,所以导致枪击案件发生。

“概括总结”,一起试试看!

【问题】

Q1:法国大革命之前法国是绝对王权,至法国大革命终结,这次重大的历史性变革使法国走向由市民主导的市民社会体制并维持至今。

Q2:产业空心化是因为海外劳动力价格低廉、税收优惠政策且利润高,因此诸多日本企业将工厂迁至海外。

【回答】

A1:

步骤一:“绝对王权”“市民社会”。

步骤二:绝对王权:国王拥有绝对的权力,对市民拥有绝对控制权。

市民社会:市民成为主导,由市民代表统治社会。

步骤三:法国大革命就是绝对王权社会向由市民主导社会转变的历史转折点。

A2:

步骤一:“劳动力费用”“税收优惠”。

步骤二:劳动力费用是指雇用劳动力所需要的费用。发达国家人工费用高,发展中国家人工费用大多较低。

税收优惠:企业向国家缴纳的、以法人税为主的一系列相关税收,享受减免优待政策。

步骤三:产业空心化就是海外工厂大多能够提供更低廉的劳动力、更优惠的税收优惠,因此大量企业外迁到海外,导致日本本土产业发展低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