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演说家一样说话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演说家的自我修养:音容笑貌都是演说成功的关键

你说话的语调决定了演说的质量

语调,即说话的腔调,在沟通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恰当的语调不仅可以向对方传达自己的想法,更可以传达自己的情绪、感情,实现以声传意、以声传情的目的。事实上,很多高超的沟通者都是善于运用语调的专家。他们通过调整自己说话的语调,或慷慨激昂,或沉重缓慢,向对方传达自己的情感,并且吸引对方进入自己的情感世界。

有时候,语调表现出来的东西,比所说的内容还要多。打个比方,当你充满真诚地讲话时,就等于在告诉对方:“我所想的就是我所说的,我所说的就是我所想的,我现在这样做,表示我尊重你。”这样一来,你会更容易赢得对方的信任。

语调就像是说话者的另一副表情。试想,当你给某个人打电话时,对方的语气很热情,虽然你们没有见面,可从声音里你还是可以判断出对方很开心。如果对方的语气很冷淡,那么就算对方告诉你一件很值得开心的事,你也会觉得这没什么可高兴的。与此同时,语调还能表达出多种含义。比如,用不同的语调来说“啊”这个语气词,表达的是“我懂了”“我没听清楚”或“我很惊讶”“我终于明白了”几种截然不同的意思。

不恰当的语调会让听者对说话的内容失去注意力,变得麻木,根本没有心思去思考你在说什么,而语调良好的声音却会产生截然相反的效果。尤其是在演说中,那些演说达人无不是运用高亢或是低沉的语调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并且让听众感同身受的。

一位著名的演说家到某剧场进行演说,无数听众慕名前来。这位演说家只进行一个小时的演说,然后剩下的半个小时是和观众互动以及回答记者提问的时间。

演说进行得非常顺利,演说家时而用轻松的语调来讨论愉快的事件,时而又用沉稳的语调来告诉人们某些道理,而全体听众的情绪也跟随着演说家的声音此起彼伏,时而轻松愉悦,时而庄重认真。

演说结束后,听众对演说家的精彩演说报以热烈的掌声。在记者提问的环节中,一名记者问道:“您是如何让自己的演说这么具有感染力的?又是如何调动听众的情绪的?”

这位演说家微笑着说:“其实,这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秘诀。只要你能够调整自己的声音,变换演说的语调,那么听众的情绪自然就会受到影响,随着你的情绪而起伏。”

随后,演说家朗诵了一首诗歌,让听众和记者们体会到了语调变化的感染力。这是一首凄美的爱情诗,开始时,演说家用温柔、轻松的声音讲述着两个年轻人的邂逅、相恋,使听众体会到了爱情的浪漫和美好。之后,当讲述这对恋人因种种原因而不得不分开,遭受命运的捉弄时,演说家运用了低沉的声音和缓慢的语速。从他的朗诵节奏中,听众们感受到了那份凄凉、无奈,以及恋人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痛苦,无不为之潸然泪下。

当演说家朗诵完最后一个字时,剧场内异常安静,只有一些听众的抽泣声。过了一会儿,大家依然沉浸在那凄美的爱情中不可自拔。

由此可见,声音是非常具有魅力的,它不仅可以传达人的想法,还可以传递人内心的情感。不仅在演说中如此,在与人沟通时也是如此。我们能通过适度地调整语调来调动自己的情绪,说话抑扬顿挫,就能够让自己的话语更加有魅力、有说服力。

比如,我们在强调某件事情,并想要吸引别人注意的时候,就会提高自己的语调;在讲述令人愉快的事情时,我们也会不自觉地提高自己的语调;而如果我们对某件事情不满,想要表达自己的抗议,那么也必须运用高亢的语调,慷慨激昂,否则我们的意见很难引起别人的注意,也很难表达我们内心的愤慨。

不管是什么人,在什么场合,说话都不能像机器人一样。否则,即便我们所说的内容再精彩,对方也不可能真正听进去,更无法产生情感的共鸣。只有合理运用语调,我们的话才能充满感染力,才能俘获听众的心。

魏红是一名话剧演员,她非常喜爱这份职业,也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因为她的嗓音条件不是很好,说话时声音比较粗哑,缺少婉转、动听的特质,因此,她在话剧社一直没有出色的表现。魏红很着急,就去找一位声乐老师帮忙。

声乐老师跟魏红讲了很多,告诉她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用什么样的音调、语气说话。魏红还听从老师的建议,每天清晨去树林里或者小河边,听着大自然的声音来吊嗓子,尽量让自己的嗓子受到自然的熏陶,让自己的声音变得清亮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魏红渐渐能够掌控自己的声音了,她甚至还能模仿大自然的种种声音:雨声、鸟鸣、树叶的“沙沙”声……这,也让魏红在话剧界崭露头角,渐渐地成为一名话剧大师。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要想让自己的语调动听并不难,虽然先天的条件很重要,但是这并非无法改变,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锻炼来弥补音色上的不足。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调整自己的语调呢?

1.吐字清晰是首要条件。

一个人无论做什么工作,无论长相如何,每天都会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如果我们吐字不清晰,就算长相再漂亮,也会影响与别人的沟通。而且,吐字不清晰的人往往给人一种胆小、怯懦的感觉。只有吐字清晰的人,才会让人看起来落落大方、端庄优雅。

2.精神饱满是重要因素。

如果一个人说话毫无生气,会无形中传递出一种负能量,这种负能量会让听众感到不舒服。这时,无论这个人打扮得多么精致,也没人愿意听他讲话。

3.语调有高低、快慢之分。

我们说话时的语调应该有高低起伏的变化,这样才会让听众感到愉快和自然。有的人声音比较尖利,说话时的语调一直很高,会让听众觉得刺耳;有的人声音比较平,没有什么高低起伏的变化,会让听众感觉平淡无华,听久了甚至会想睡觉。其实,我们在说话时应该像给孩子们讲故事一样,有高低起伏,节奏快慢的变化,这样才能让听众们像听故事一样津津有味。

4.根据场合和场景调整语调。

我们所采用的语调应该贴合自己所处的场合,并且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比如,闲聊时,我们可以采取轻松愉快的语调;而在正式的场合,我们就要采取稳重低沉的语调。当我们表达坚定、果敢、豪迈、愤怒的情绪时,就应该加重语气,提高语调;而表达幸福、温暖、满意、欣慰的情绪时,则应该运用舒缓的语气,让自己的语调变得轻柔些。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不要发出一些令人不适的语调。比如,有些人说话时带有傲慢、蔑视的语调,这会让听众感觉自己不受尊重,自然也不愿意地听你说话。

无论是发表演说,还是日常沟通,巧妙地调整说话的语调吧,如此一来,你的语言才会具有神奇的力量。

合适的语速是吸引听众的关键要素

我们平时说话,语速有快有慢,并且语速随着情绪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合适的语速可以准确地表达我们的情感,让交谈的对象有兴趣参与到谈话中来,同时还可以营造出适宜的谈话氛围,从而使得交谈顺利地进行下去。

当然,不同的语速也能营造出不同的氛围。比如,快节奏的话可以营造出紧张的氛围,让对方的内心产生一种紧张感和激动感,还可以轻易地调动对方的情绪;而慢节奏的话则会营造出一种庄重、严肃的氛围。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总是想办法调整自己的语速,来营造出自己想要的氛围,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

电视购物节目中,两个主持人正在介绍一种产品的优势和独特之处,语速非常快。等到谈及价格的时候,主持人的语速更快了。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让电视前的观众被他们的情绪所感染,快速决定买下他们的产品。如果他们说话的语速过慢,就无法营造出紧张的氛围,也无法让观众激动的情绪不断上升。同时,每个观众在更换频道的时候,在每个频道停留的时间都是非常短的,或许只有十几秒甚至几秒的时间,所以主持人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让观众了解产品的基本信息和价格,激起观众的购买欲。

快节奏的说话速度不仅有利于营造紧张的氛围,感染对方的情绪,还有利于让自己抢占主动地位,给对方施加无形的压力。比如,在辩论赛上,当辩手反驳对方的观点时,就会加快自己的陈述语速,并且加重自己的语气,以便在气势上压倒对方,给对方施加心理上的压力。

当然,在不同的谈话场景中,我们需要变换不同的语速,有些场合就不适合用过快的语速。比如,商务谈判的过程中,我们在陈述自己观点的时候,就不能语速过快,否则就会使得对方无法听清我们所要表达的东西。而且如果一方犹如机关枪一般说起来不停,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和烦躁,以至于不想继续交谈下去。

也就是说,在与客户进行商务谈判时,我们最好不要用太快的语速,只要比平时的语速快一点就好了。这样不仅可以清晰地阐明自己的观点,还可以营造出一种适度的紧张感。

由此可见,不同的语速可以表现不同的情感,也可以营造出不同的谈话氛围。而同样的语速,在不同的场合中,有时会比较适用,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而有时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带来不良的影响。

合适的语速还可以增加我们的声音魅力,一旦我们能掌控好自己说话的语速,就可以轻松地和不同性格的人交谈,赢得他们的好感和信任。

以下是关于语速的注意事项,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1.根据演说的内容决定语速。

如果你准备讲述热情、紧迫、鼓舞、兴奋之类的内容,或情不自禁地表达某种诉求,那么语速就不能慢慢腾腾,而是要快一些。如果你准备讲述肃穆、悲恸、庄严、劝慰之类的内容,或需要听众特别注意的事情,或涉及人名、地名、数据等,或容易引起听众好奇的内容,就要适当放慢语速,以便听众能够听清、记忆和思考。

2.根据现场的情况决定语速。

如果你在容积较大、听众较多的地方发表演说,就要适当放慢语速。如果你在容积较小、听众较少的地方发表演说,可以适当加快语速。

3.根据听众对象及其表现决定语速。

如果你的听众多为年轻人,由于他们活力十足、反应灵敏、情绪旺盛,你就可以加快语速;如果你的听众多为老年人,由于他们听力有所下降,反应有所缓慢,你就要尽量放慢语速。

掌握说话快慢的艺术,力求做到语速的精确合理。如此一来,你不仅可以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还能成为具有声音魅力的人。

得体的仪表是演说者的加分项

无论是声音、举止还是仪表,都会影响初次见面时我们留在听众心目中的印象。其实,声音和举止较容易把控,毕竟任何演说者都不会忽略对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的锤炼,反倒是占比最高的仪表,更容易成为演说失分的地方。

即便走在大街上,奇装异服也难免遭受非议。如果在十几人、几十人甚至几百人的注视下,我们不修边幅地走上演说台,那结果会怎么样就可想而知了。其实,几乎所有演说者都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因为谁都知道仪表的重要性。

但是,对于任何一位想获得更高印象分的演说者来说,只注重仪表的修饰还远远不够,我们要一丝不苟,从头到脚地“武装”自己。这听起来不可思议,但很多时候,正是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节,拉低了我们的印象分。

一天,有个销售碳素笔的年轻人走进了某家公司的办公室,他边走边向对方介绍他的笔。笔的款式和质量的确不错,办公室里的两个负责人也很专注地听他的精彩讲解。对于优秀销售人员的现场销售演说,大家都点头表示认可。但是,很快就出现问题了。办公室的一位负责人发现,这位销售员肩膀上落满了头皮屑。其实,这根本算不上什么大问题。但不巧的是,这位负责人恰好有些洁癖,她怕头皮屑飘到自己身上,便立即打断了销售员的讲解,并将他请出了办公室。

细节决定成败,对于演说来说也是如此。这个年轻的销售员绝对想不到,小小的头皮屑会让他失去这次机会。或许,他的推销能力很强,演说能力也很出色,可又能怎么样呢?其实就算那位办公室负责人没有洁癖,但在看到头皮屑这个小瑕疵之后,也会大大降低对销售员的好感。很多时候,仪表细节如同鞋里的沙子,会在不知不觉中阻碍我们达成目的。

相反,那些对仪表非常重视的人,通常能留下好印象,并且快速实现自己的目标。在这一点上,商人盖德就做得非常成功。

早年时候,盖德还是一个一无所有的创业者。在意识到仪表对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后,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第二天早上,他首先去拜访裁缝,靠着往日的信用,定做了两套昂贵的衣服,欠下了300美元。然后,他又用同样的方法,买下了一件最好的衬衣及一条领带,还买了一双漂亮的皮鞋。最后,他又到理发店做了一次彻底的“大扫除”。等一切都准备就绪后,他的口袋里仅有不到一美元的零钱了,而且债务已经达到七百美元。

之后,他去了经常去的一家咖啡馆,同某位富裕的出版商“邂逅”了。当然,所谓的“邂逅”,是盖德通过观察有意创造的机会,他想接近这位出版商。

很显然,盖德的计划成功了。在他精心策划的会面进行了几次后,出版商主动与他打招呼:“嗨,朋友,你看起来过得相当不错!”接着,因为盖德看起来成就斐然,出版商便想知道盖德从事什么行业。盖德在第一次“邂逅”时就给出版商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然也引发了其强烈的好奇心。而这些,正是盖德所希望的。

于是,盖德很轻松地告诉出版商,他正在策划一本新书,打算在近期出版。他毫不费力地在出版商面前将自己的出版计划讲了出来。因为对盖德很有好感,出版商便邀请他到自己的俱乐部共进晚餐。双方就此达成合作,盖德甚至得到了出版商提供的一笔不菲的稿酬预付金。

我们离成功还有多远?盖德给出了答案:无论离成功还有多远,至少不俗的仪表能拉近我们与成功之间的距离。当然,盖德的成功,除了那身行头外,还有更多的东西,比如头脑、气质、眼光、计划等。但不可否认,他那精致的、极易让人产生好印象的形象,是成功不可缺少的一环。试想,假如没有从头到脚的包装,一个看起来寒酸落魄的人,出版商可能对他产生好感和兴趣吗?而倘若这关键一步没有实现,那么盖德就算有再好的计划,恐怕也无法实施。

因此,每个演说者都应该把形象,尤其是与听众初次见面时的形象,放在第一位。我们要慎重对待与听众的每次见面,养成塑造良好个人形象的好习惯。其实,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出来,不仅是为了在听众心中留下好印象,同时也是对他们的尊重。我们尊重他们,他们才会认可我们,不是吗?

那么,我们整理自己的仪表,应该注意什么呢?

1.男性演说者在仪表上的注意事项。

头发要整齐有型,不要留怪异的发型,否则会让听众觉得不靠谱;胡子要刮得干净,年轻人如果留胡子会给人不修边幅的感觉;指甲不能留长,因为这一方面不卫生,另一方面会引起一些听众的反感;文身也最好不要有,如果已经有了,可以用衣服遮住;西装、领带当然是必需的,因为这体现了基本的职业素养;穿西装的时候,一定要配上皮鞋,而且鞋面一定要擦干净,这会让人觉得很有精神;在演说台上时,一定要充满激情。

2.女性演说者在仪表上的注意事项。

头发要干净光滑,体现出女性的魅力;最好化个淡妆,清新脱俗容易让人产生好感,而太浓的妆可能会让听众心生反感;尽量也不要留长指甲;可以佩戴一些比较精致的项链和耳坠,但不宜过大过粗;可以穿西装套裙,这会让演说者显得落落大方;在演说台上最好是穿高跟鞋,这会显得更有职业素养;精神面貌要饱满并且充满激情。

好形象是成功的一半。当我们能在演说台上做到这些,那么就离演说成功又近了一步。

修炼内在气质,让演说更具气场

不难发现,那些身材好、容貌佳、体魄强的演说者更容易博得听众的好感。这些光彩照人的因素,能为演说者带来极为有利的条件。可是,并不是每个演说者都具备这些条件的,那些容貌欠佳,甚至有某些生理缺陷的演说者,该如何面对听众呢?

答案是,用气质弥补自己的缺陷,以气场征服听众。

通俗地说,气质是一个人的一种人格魅力,一种内在魅力的升华。品德、修养、举止等所表现出来的高雅、高洁、温和、豪放等,都是人的气质。

人无完人,很多想成为或已成为演说者的人,身上都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和缺陷。但是,这些并不是阻碍演说成功的理由。

而那些被缺陷限制,却又不勇于突破的人,无一例外都折在了通往成功的路上。

大学毕业后,周倩如愿进入一家贸易公司工作。可三年过去了,她还是在原来的职位上,工作没有任何起色。朋友为她抱不平:“为什么和你同期进公司的其他人,最差也成了项目经理,而只有你仍在原地踏步?你的能力也不比他们差呀!”

周倩苦笑着说:“因为我的手会抖啊!”

原来,在贸易公司上班,需要经常主持一些客户见面会。而周倩在这项工作上遇到了重大难关——因为胆小,从上学开始,她当众讲话时会大喘气,手也抖得厉害。虽然试过很多方法,但都无济于事。因为这个缺陷,她在讲台上没少受挫折。久而久之,她就再也不敢登台演说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她失去了好几次晋升的机会。

看得出来,周倩登台大喘气、手抖的缺陷,是由于紧张。严格来说,这其实算不上什么大毛病,甚至不能算是缺陷。因为,无论是谁,刚开始登台面对听众时,多少都会有些紧张。世界上那些著名的演说家、歌唱家,都有过怯场的经历。一旦你走上讲台成为焦点,就会引发各种紧张反应,比如手抖、声音颤抖、说话结巴等。世界著名男高音多明戈,甚至会因为紧张而发挥失常,最高的纪录是在一场表演中破音五次,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

所以,这是一种难以避免的普遍现象。

但是,这种普遍现象绝非无法克服。试想:如果我们准备周全,心态良好,平时多练习,多给自己登台的机会,不去在意那些异样的眼光,那么我们还会紧张和担心吗?这样做我们能够克服大喘气和手抖的毛病吗?当然可以!

对于一个演说者或者想成为演说者的人来说,真的不需要过多在意自己的缺陷。那些看起来似乎会成为演说障碍的因素,在很多时候,其实并不能成为障碍。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一颗强大的心,是否能用优雅的气质去弥补自身的不足,去获得听众的认可。

当知识、胸襟、气魄和技巧等经过沉淀,让你散发迷人的气质时,等你站在演说台上,就会所向披靡。这时,又有谁会去关注你身上的缺陷呢?就算有人注意,他们也会由衷赞叹:“有缺陷还能如此出色,真了不起!”

因此,作为一个演说者,我们要学会用好气质为自己的演说加分。

问题又来了:气质是一个人内在的人格魅力和修养的外在体现,它不能像着装打扮那样可以很快改变,那么演说者该如何去提升气质呢?我们知道,穿着得体和说话有分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气质,但这只是一部分,还需要从哪些方面提升个人气质呢?

人的气质,一般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即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和抑制型。在演说台上,因为场合特殊,所以那些有着热情直率、精力旺盛、成熟稳重等气场的演说者会比那些反应迟缓、沉默寡言、肢体僵硬的演说者更容易打动听众的心。

在这里,我们将从多个角度介绍提升气质的途径与方法。

1.创造机会。

气质不是学来的,而是培养出来的。所以作为演说者,你需要多为自己创造培养气质的机会,比如,锻炼身体或学习说话的技巧,这些都有助于个人气质的提升。

2.结交朋友。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非常有道理的。你可以多交一些气质好的朋友,平时多跟他们交流。这样,你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变得更有气质。

3.看书思考。

气质的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抽空多读读书。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读书能令人气质高雅。作为一个演说者,不一定非得读诗词歌赋,但一定要多读有内涵的书,慢慢积累,气质就会越来越好。

4.培养自信。

自信的人会更加美丽。萧伯纳说:“有自信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自信能给人一种“我能行”的感觉,并让人产生信赖感和信任感。作为一名演说者,你必须让自己的自信心充足。如果你都不相信自己,又如何让听众信任你呢?

5.胸襟宽阔。

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有容人之量的人很容易显示出自己的独特气质。在生活中,你要学会做一个胸襟宽阔的人。一个胸襟宽阔的人,他的言谈举止能让人感受到过人的气量,这也是听众喜欢的气质。

6.真诚谦虚。

这不仅是性格上的一种特质,也能彰显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和胸襟气量。经过沉淀,这种特质会升华成让人信赖的气质。对于演说者而言,这种气质尤为重要。因为,听众更乐意倾听一个真诚、谦虚的人的演说。所以,演说者要注重自身性格的培养,让自己能真诚、谦虚地面对听众。

7.积极乐观。

无论是在演说台上,还是在演说台下,你都要做一个积极乐观的人。积极乐观的性格会让靠近你的人也变得积极乐观起来,听众很容易捕捉到这种气质。所以,请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就算在演说台上遇到突发事件,也要积极乐观地面对。

气质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但在这里,我们还是要尽可能多地罗列出提升方法,目的就是让演说者们把修炼气质当成一门日常功课。多读书、多学习、多积累沉淀,心胸豁达,积极乐观,一点一滴地培养自己的气质。很多时候,气质带来的信赖感,会成为我们演说成功的砝码。

演说台上的你,有让人信赖的气质吗?

面对一张冷脸,没谁愿意跟你热情互动

你有什么样的态度,就会说什么样的话。当你期待一个温暖和谐的世界时,首先要保证自己内心的温暖和谐;当你期待他人善意的微笑时,首先要让内心的善良和笑意充满自己的眼睛。还记得寓言故事中那个对着空谷喊话的孩子吗?你礼貌相待,空谷里的回声便同样礼貌地向你问候致意;你恶语相向,空谷里的回声也会用最尖刻伤人的语言报复你。

你热情,世界才会报以热情;你给他人带来幸福快乐,他人才有可能用善意的支持和无私的帮助来回应你。

初夏时节,王倩换了份新工作,为了上下班方便,她搬进了距公司不远的一个豪华国际公寓。这个住处租金高,但环境很好,不像她原来租住的旧小区,楼下过道旁边都是居民们私搭乱建的违章建筑,地砖都碎了,路面也不平,七扭八歪地停上几辆汽车,小区院子就满了。

这个国际公寓楼下的院子虽然不大,但种了很多大树,还有草坪花园、喷泉水池、亭台楼阁,彰显着优雅高贵的格调,让王倩十分喜欢。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这个高档小区的住户关系不像原来那个小区那么融洽,好像邻里之间一点儿也不热情,不知是不是王倩的错觉,感觉住户都挺冷淡的,不爱理人。

王倩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她跟邻居碰过几次面,却连个正式的招呼也没打过。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过去,王倩逐渐融入了新公司,也习惯了自己的新家,就是跟邻里之间的关系还是冷冷的,让她心里不太舒服。

一天早晨,王倩恰好跟邻居老夫妇一起出门,她莫名地有点紧张,那老爷子看上去面目和善,有点像之前她租住的那个小区的陈大爷。要说陈大爷可是远近有名的热心肠,冬天包了大白菜饺子还会敲开她和舍友的家门给送上一碗来。但是这位“某大爷”不仅不理人,连看都不看她一眼,闷头锁了门就走了,等电梯时又碰了面,还是各自低头,王倩觉得尴尬,只得拿起手机随意浏览着微博。

到了公司,王倩对同事张姐吐槽早晨的尴尬遭遇,她有些自嘲又有些讽刺地说:“我现在租住的这个国际公寓房价有多贵,我又不是不知道,买得起、住得起的都是有钱人,他们才不屑跟我这样的小租户打招呼呢。要说这个国际公寓确实不错,就是没有人情味儿,人跟人之间那么冷漠,哎哟,住得我都压抑死了,那帮邻居真是不好相处。”

张姐听她这么说,笑着给她出主意:“你要不试试主动跟邻居打个招呼?咱们倩倩气质冷艳高贵的,人家没准儿只是不好意思先跟你说话呢。”

王倩嘴上说“张姐你净拿我开玩笑”,心里却有了想法,她回忆起来自己确实没主动对新邻居们示好过。与其每天感觉尴尬、心情压抑,不如试试“主动出击”,也许一切就会有改善呢?

第二天一大早,王倩屏住气盯着自家门上的“猫眼”,看见邻居开了门,赶紧也开门出去,装作偶然遇到,但这次她没有低头摆弄手机,也没有匆匆避开视线,而是咧开嘴笑着对邻居老夫妇说了声:“大爷、大妈您二位早!我是新搬来的,我叫王倩!”

让她意想不到的事情就这样顺理成章地发生了——邻居也十分友善地对她笑,从门口到电梯里一路闲聊,还邀请她没事到家里来坐坐。王倩像中了大奖一样欢欣鼓舞,下了电梯与两位老人分开,她眉开眼笑地往公司走,一路上看见小区里的邻居、保安、保洁工,都大大方方地说一句“您早”。大家也都报以微笑,一个坐在儿童车里的小朋友还朝着她拍手,咯咯地笑,这让王倩开心极了,整个人也都精神多了。

到了公司,王倩忙不迭地对张姐描述了早晨的经历,张姐说:“你看,之前都是你自己瞎想了吧?人跟人的关系就像一面镜子,也像山谷回声,你以无声对待他人,他人便还给你冷漠寂静;你以热情对待世界,世界会还给你更多热情。不仅是对新小区的邻居们,以后你对其他人也试试,这个复制快乐的秘籍可灵了。”

可能是传统文化中内敛、羞涩的部分在作怪,主动对陌生人微笑的小举动在我们看来很难很难,像王倩这样苦于人际关系冷漠又不敢先表达友善的人,可能在心里百转千回地琢磨着——突然向人家示好,会不会太唐突了?会不会被当成“神经病”?会不会被理解为有什么不良企图?会不会遭遇冷眼……如此纠结,可能幻想过很多次先开口问声好,最后还是默默低着头擦身而过。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对周遭的人视而不见,陌生的人依旧是陌生的。

勇敢踏出友善热情的第一步吧,你要知道:

1.对别人好,不丢人。

越是强大的人,越不怕主宰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2.在助人为乐中锻炼勇气。

如果想到被拒绝会很尴尬,那就先对处在困境中的人施以援手,只有那样做了之后,你才能明白他们有多需要你的帮助,从中获得的满足感会激励你更进一步。

3.对所遇之人报以微笑。

对还不是很熟络的邻居、同事、快递小哥、保洁人员、餐厅服务员、停车场收费员……点头微笑,赞美这些抬头不见低头见或为你服务的人,哪怕只是一句“您好”。

永远不要把别人的冷漠当成自己缄默的理由,少想那些“别人可能会觉得我……”之类的事情,我们的目标是让自己成为更好、更幸福的人,哪怕再三被他人的冷漠刺痛,只要坚持微笑,总能收获温暖的回应。善意相通时,整个人都像被微风拂过,那种美好的体验会让你感觉一切努力和坚持都是值得的。

演说前冷静15分钟,清除负面情绪

谁都知道,演说前的状态应该是充满激情、自信满满的。这样的状态,有利于我们把演说完美地展现出来。尤其是一个充满激情的演说者,更容易在演说时点燃听众的激情,进而引发轰动的演说效应。

但是,很多演说者在登台前,却不是充满激情的,反而有很多负面情绪。

他们忐忑不安,没有安全感,害怕演说不能成功,害怕不能让听众喜欢并满意……有些演说者更糟糕:也许刚和朋友吵了架,正一肚子怨气;也许刚被交警开了罚单,心情糟透了;也许爬楼梯时摔了一跤,心里很是郁闷;也许没遇到什么不好的事,但就是心里不痛快……带着这些负面情绪,他们准备登台演说。

如此,演说效果能好吗?

小刘是某公司的销售经理,她的团队每个月都是公司的销售冠军。但这一次,她却搞砸了。在一次客户见面会上,演说能力一向很强的小刘,在演说的紧要关头,却突然泣不成声。她的反常举动吓坏了同事,演说被迫就此中断,客户们不满地离去,销售计划自然也就落空了。事后大家才知道,小刘的男友刚刚提出分手,她控制不住情绪才突然哭泣。

对于一个演说者来说,情绪控制能力太差,很容易影响到演说效果。我们相信,无论是性格内向还是外向的人,都无法避免害怕、愤怒、烦恼等负面情绪。正如气质是天生的,人的很多情感也是与生俱来的,差别在于是否能及时、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你即将登台演说,千万不要像小刘那样,而要迅速地清理掉负面情绪,不然肯定会影响到接下来的演说。

有一天,一位印度女主播现场直播一条车祸消息。当摄像机对准伤者时,她忽然发现其中一名伤者正是自己的丈夫。巨大的悲痛情绪瞬间袭来,以至于她在说话时声音都是颤抖的。但是很快,她意识到自己正在做直播,糟糕的直播会影响到观众。于是,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认认真真地完成了工作。新闻一结束,她立刻跑向丈夫。

看到丈夫受伤所引发的情绪波动难道不大吗?这位女主播在发现丈夫受伤后,迅速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着实让人敬佩。我们其实可以从另外的角度看待这件事:如果这样的事情带来的负面情绪都不能影响直播,还有什么理由能让情绪左右演说呢?

心理分析大师弗洛伊德用水库来比喻人类情绪的处理过程。他认为,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一座情绪水库,负面情绪就存放在情绪水库之中。如果负面情绪水位到达警戒线,个体就会开始出现脾气暴躁、无法控制情绪的情形;如果继续恶化下去,情绪水库就会全面崩溃,其结果就是出现各种心理方面的疾病。

水库理论很形象地说明了一点,我们其实是可以有效控制自己情绪的。演说前的害怕、紧张,我们需要把它们暂时扔进情绪水库里;演说前遇到的糟心事、烦恼事,我们也需要把它们暂时扔进情绪水库里。弗洛伊德说,如果情绪水位到达警戒线,个体就会出现无法适当控制情绪的情形。但绝大多数时候,我们的情绪水位还没有到达所谓的警戒线,不是吗?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平静15分钟,清理负面情绪,使自己在演说时保持好的状态。

至于越积越高的情绪水位,留到演说以后再慢慢解决吧!现在,我们要试着用以下几种方法,将登台前的负面情绪扔进情绪水库里。

1.深呼吸,保持头脑清醒。

登台前15分钟,我们开始平复自己的情绪。我们要告诉自己,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遇到不开心的事在所难免,所以不需要跟自己过不去。可以尝试着深呼吸几次,慢慢让自己躁动的心平静下来。其实回忆一下演说内容来忘记不快是个不错的选择。

2.理性思考,自我释放。

遇到不顺心的事,我们要学会理性思考。生气有用吗?难过有用吗?理性地将整件事情的脉络理清楚,我们就会发现,事情也许并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糟糕。很多时候,其实是我们自己太情绪化了。就算有些许小情绪,也要尽量压下来。

3.学会忘记,暂且放下。

如果实在想不通,那就干脆别再想了,把不愉快的事暂且忘记。我们可以在心里默念几遍:马上开始演说了,大事为重。然后,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演说上,其他的先不去考虑。

4.客观看待,多想演说。

有些事既然已经发生,无论我们再怎么计较和耿耿于怀,也是改变不了的。对于这些事,我们要抱着淡然的心态。还是那句话:我们要尽量把注意力放在演说上,尽量在15分钟内让自己回归平静。

其实,登台演说前,清理负面情绪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有些人习惯喝些咖啡,让咖啡的苦味帮助自己保持清醒;有些人习惯吃些东西,觉得美食能够带来好心情;还有些人习惯找朋友聊聊天,以此来舒缓心中的不快。无论什么样的方法,能让自己暂时放下负面情绪的都是好方法。演说台的方寸之地,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在这个战场上,我们必须保持最佳状态,才能取得最终胜利。而负面情绪,则是我们取得胜利的最大障碍。

演说前的15分钟,这段时间你用来清理负面情绪了吗?每一个演说者,都需要成为情绪的主人,而不是成为情绪的奴隶。

你注意过优秀演说者的走路姿势吗

如果你看到一位男子迈着杰森·斯坦森式的步伐走进一家酒吧,心里会做出怎样的判断?就算你根本不认识那名男子,你也会认为,那个人肯定是个信心十足的硬汉。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判断?因为,你看到了他走路的姿势。

美国的心理学家曾做过一项研究,结果显示: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喜欢根据别人走路的姿势来对其性格做出判断,当然,非常熟悉的朋友除外。确实如此,当两个陌生人相遇时,彼此间的印象不仅来自仪表、声音,还有行为举止,而走路的姿势正是举止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人们习惯根据走路姿势,来对一个陌生人的性格做出评判。

比如,走起路来沉稳有力,那么这个人肯定性格果敢,做事雷厉风行;走起路来轻浮无力,说明这个人性格软弱,难成大事……这些判断未必完全正确,但人们喜欢根据走路姿势,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对陌生人做出基本判断。而且,这些判断是有一定道理的。

1935年,德国心理学家沃纳·沃尔夫发表了一篇关于走路姿势和心态方面研究的文章。在文章中,他阐述了一项实验:

在五名男子和三名女子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他拍摄了他们身穿工装参与一项任务的视频。之后,他将隐去头部的剪辑版视频交给这些参与者看,并请他们根据各自的走路姿势,对他人性格做出解读。结果,参与者们很容易根据走路姿势,对其他人的性格做出判断,而且他们的判断非常相似,判断的结果也很准确。

这也就是说,通过走路姿势,我们可以对一个人的性格做出基本判断。

那么,作为演说者,我们有注意过自己的走路姿势吗?我们有没有想过,从走进会场的那刻起,我们走路的姿势已经进入了听众的视野,而他们会以此对我们做出基本判断。如此,我们在听众面前应该展现什么样的走路姿势?

其实这些问题,从一些成功者的身上就可以找到答案。

任何成功者,他们的走路姿势都透露着沉稳自信和强大气场,因为走路姿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的内心世界。那些步履蹒跚、走路虚浮无力的人,事业往往并不如意。对于演说者来说,为使听众产生信赖感,我们需要拿出能让他们信赖的证据。而他们根据走路姿势做出的对我们的基本判断,其实就是最好的证据。

当我们龙行虎步、沉稳自信地走进会场,走上演说台时,听众会想:这个人自信强大,一定有很强的能力。而当我们脚步虚浮、左摇右摆地走进会场,走上演说台时,听众就会想:这个人一点儿自信都没有,还给我们讲什么呀?

哪种效果更好?其实已经很明显了。

所以,对于演说者来说,像成功人士那样走出强大、自信的步伐,是让听众喜欢和信赖的重要一环。听众喜欢从自己的判断中认识我们,那么我们就必须摆出最好的姿态,迎接他们的审视和判断,这其实并不难。

那么,成功人士的走路姿势具体是什么样子呢?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呢?

1.步伐平稳。

一般来说,听众喜欢步伐平稳的人,因为这种走路姿势能显出一个人务实、精明稳健、重信守诺的性格。当然了,有这种性格的人,也是可以信赖的人。很多成功人士走路都是平稳自信,并且气场强大的。

2.昂首阔步。

走路时昂首挺胸的人,一般自我意识比较强,思维敏捷,做事有条理,自始至终都能保持完美的形象。听众看到这种步伐,第一印象就是这个人很有气场,大有来头。

3.步伐急促。

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演说者步履匆匆地走上演说台。无论是否有急事,他们都会快速上前,认真处理。这类人办事有效率,遇事不推卸责任,精力充沛,能面对各种挑战。这种性格也是听众喜欢的性格。

其实,成功人士走路的姿势还有很多种:随意型,能显示出豁达、不拘小节的性格;斯文型,能显示出较高的修养和涵养。这些性格,都能让听众喜欢并接纳。

但是,也有很多种走路姿势,是听众所不喜欢的。也许在不经意间,听众就能根据你的走路姿势,认定你是一个不靠谱的人。都有哪些听众不喜欢的走路姿势呢?

比如,踌躇型,这类人走路时步速缓慢,踌躇不前,好像前面有陷阱一般,让人看着都着急;混乱型,走路时双手双足挥动不均,一般来说,这类人善忘多疑,不负责任;观望型,这类人走路时左顾右盼,躲躲闪闪,仿佛做了亏心事,初次登台的演说者极易出现这种走路姿势,这会让听众一眼就看出演说者心虚;作态型,走路如随风左摇右摆的杨柳,这类人好装腔作势,实则并没有什么真实本领。

作为演说者,你的走路姿势是哪种呢?一个演说者要想获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更多的掌声,那么就要努力走出自信,走出气势。要知道,能让听众喜欢的走路姿势,可以为我们的演说加分不少。

当然了,走路姿势非一朝一夕可以练就。我们平时可以多看看那些成功者,看他们是如何依靠走路姿势获得听众的喜爱的。如此,训练出受听众喜爱的走路姿势,也就不会太困难了。

表情和眼神到位,听众才会更加专心

表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传递感情的一种方式。很多时候,表情比外表更能体现我们的情绪。你愤怒的时候,就会怒目圆睁,怒发冲冠;你开心的时候,就会眉开眼笑。这些表情,都是你心情最直观的表现。

很多人不喜欢别人看见自己的表情,认为自己的表情会泄露自己的情绪,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所以讲究喜怒不形于色。做演说就不一样了,我们不仅要喜怒“形于色”,还要让人一眼就能够看出来。

任何成功人士,不管他们平时是不是喜怒不形于色,但是在谈判桌上,在演说台上,他们一定是表情丰富的。虽然这些表情未必代表他们的真实情绪,但能够很好地传递他们的感情。

某位商业人士经常在各种场合做演说,他的演说总是能够让人印象深刻,这绝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演说总是伴随着重大事件。

他在演说时表情是非常丰富的,并且还一直刻意将自己的表情夸张化,做出很多在生活里根本就不会出现的表情。

但是,正是因为他将自己的表情夸张化了,才能更好地将自己当时的感受传递给在场的每个人。不管是兴奋、快乐还是激动、热情,都能够在第一时间传递给现场的听众。

表情在演说当中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因为它是一种技巧,更因为它是我们人类的本能。

人们在表达自己情绪的时候,情不自禁地使用表情是一种本能,而根据表情来判断对方的情绪同样是一种本能。当两种本能融合的时候,表情也就真正成了传递感情的工具。你用表情所表达出的情绪,更容易被人们接收,更容易被人们记住。所以,在演说的时候,你的表情能够直接传递出你的情绪。

表情不仅可以作为传递感情的工具,还能够作为演说的补充。演说与其他讲话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现场的表现。一场好的演说,单单靠语言是不够的。我们在演说的时候,要活用自己的表情,甚至可以用表情来填充一定的语言空白。例如,当你说起一件开心的事情时,先停止说话,用自己的表情告诉现场的所有听众:我现在是开心的。瞬间就能够将自己的情绪传递给现场的听众,为你接下来要讲的内容做好氛围铺垫。这种使用方式并不能证明表情是不可或缺的,但是活用这种方式能够让我们的演说令人印象深刻。

表情不仅是表达情绪的最佳方式,还是演说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我们在演说的时候,总是会提到各种各样的故事和例子。这些内容或许是我们的亲身经历,或许是我们从别处听来的,但不管是哪一种,都必须在讲述的过程中加入恰当的表情。面无表情地去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会给听众留下呆板的印象。面无表情地讲述亲身经历的故事会让你的故事变得毫无说服力。不管记忆多么遥远,面无表情地讲述一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是非常奇怪的。

很多演说者的表情表现得并不出色,这不仅是因为缺少真情实感,更是因为只做了面部表情,而没有重视眼神,所以给人的感觉就会格外僵硬。人的感觉是非常敏锐的,即便你脸上挂满笑容,但如果你的眼神中不含笑意,别人就会察觉到。所以,我们在演说的时候,不仅要注意表情,更要注意眼神。

很多人在刚开始演说的时候是不敢与台下的听众对视的,因为这会使自己更加紧张。实际上,和听众对视这件事情是必须做的,但是想要做好却非常困难。

在进行眼神交流的时候,绝不能只看少数的听众,要用自己的眼神和大多数听众交流。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将眼神固定在某几个区域,依靠我们眼神中的坚定和诚恳,来让所有的听众都认为和我们进行过眼神交流。

眼神的交流也不可以漫无目的,任何时候进行眼神交流,都要做到有的放矢。或许是演说当中有非常重要的内容,或许是有一个情感爆发点,或许是在开始的时候想要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或许是在演说结束的时候要给听众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和听众进行眼神交流的原因有很多,但不能无缘无故地和听众进行眼神交流,特别是眼神交流的时候缺少固定对象,漫无目的地乱看。这样只能让听众觉得你要的不是交流,只不过是一种形式主义而已。如果听众这样想,那么在这场演说剩下的时间里,对方就不会再注意你的眼神了。

表情和眼神是我们演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里有两点建议:

1.尽量运用积极的表情。

除非你准备谈论伤心或痛苦的事情,不然,在你发表演说之前,要尽量多想想让自己高兴的事情,用积极的表情面对听众。

2.你看哪里,听众就会看哪里。

你的眼神是你存在于会场中的证明。当你进行演说的时候,千万别只顾盯着讲台、墙面或展示屏,这些东西不需要跟你有一种连接的感觉,但听众需要。

注意这两点,并学会合理运用表情和眼神,你就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要讲的内容,让演说变得更有吸引力。

说话的首要目标是让对方轻松听懂

说话,本身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每个健全的人都会说话,这是嘴巴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但是,说话如今被人们赋予了越来越重要的含义,说话这件事情中也掺杂了许多目的性,这就让说话这件事情变得复杂了起来。太过复杂的想法,让很多人忘记了说话本来的意义。说话本来的意义是让对方明白你的想法,与对方交换思想、意见,而你首先要做的,是让对方听懂你说的话。

很多时候,说话其实主要是为了让对方更好地了解我们。但是有的人完全不顾对方能否听懂自己所说的话,话里话外添加了很多不必要的内容,这样就失去了交流的意义。

陈祥是一家大型家电商城的销售员。他为了做好自己的工作,翻看了大量资料,成了店里有名的“电器通”。对自己负责销售的每款家电,他都能如数家珍地讲出这款家电使用了什么样的硬件,用了怎样的技术,与同类产品相比有什么优缺点。但令他苦恼的是,他的销售业绩一直不好。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他决定向其他业绩较好的同事取取经。一天,他接待了一位女士。这位女士想要给家里更换一台新的电视机,于是就向陈祥咨询自己看中的那款电视机好不好,有没有性价比更高的产品。

陈祥是这样为这位女士介绍的:“这位女士,您可真有眼光,您看中的这款电视是当下最流行的智能电视,只要联上家里的Wi-Fi,就能够使用Android(安卓)系统下载大量应用软件,收看您所喜欢的节目。并且,这款电视支持最新的USB传输,以及DLNA(数字生活网络联盟)技术,能够满足您的各种需求。特别是这块屏幕,采用了2048×1080的分辨率,一定能保证您的观看体验。”那位女士听完了陈祥的话后,一脸疑惑地走向了陈祥的一位同事。

面对一款价格、配置都差不多的电视,陈祥的同事是这样为这位女士介绍的:“您看中的这款电视是今年的最新款,当下最流行的智能电视,只要联上家里的无线网,想看什么都能看到,和手机差不多是一样的。还可以播放U盘里下载好的影视资源,以及用手机软件投屏,在手机上播放电视剧,点一下‘TV’按钮,就能在电视上看了。并且,这款电视的分辨率很高,保证您观看到的画面清晰细致。”听完陈祥同事的话,该女士当即就决定买下电视。

那么,陈祥的问题出在哪里呢?显然不是因为他不够专业,相反,他太过专业了,导致说出的专业词汇对方听不懂。面对这种情况,他说的话越专业,越让消费者产生疑惑。

那么,我们要如何才能让对方听懂我们所表达的意思呢?

1.讲话要有主题。

一般情况下,我们讲话都是有目的性的,漫无目的地讲话,只能让对方一头雾水。如果你要说的内容很多,那么就必须掌握好谈话的节奏,有主题地说出主要内容。比如,将大段话分成几个小段,每个小段围绕一个中心思想阐述,并且中间要有停顿,给对方思考和互动的时间。一旦你掌握了这种谈话的技巧,那么你的长篇大论不仅不会显得无聊,反而会引起对方的兴趣,让对方听得津津有味。

2.在谈话过程中使用的语句要仔细斟酌。

在我们谈论自己所了解的事情时,总是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对方也了解我们所说的事情,会自然而然地说出很多专业性的名词。事实上,即便是你认为非常基础的东西,对这一方面无丝毫了解的对方也可能听得云里雾里。所以,在谈论一些比较专业的话题时,不妨将一些专业性的词用大家都能懂的词语替换。因为很多时候不需要专业,只需要让对方能够听懂就可以了。就如同陈祥的同事一样,不妨把播放USB设备内的内容改成播放U盘里的内容,这样更贴近生活,也更加容易让对方明白你想要表达的内容。

3.交流方式要因人而异。

虽然有些话并不适合说得过于直白,但是如果你委婉地表达以后,对方仍然不明白,那么不妨说得稍微直接一点儿。如果始终采用非常委婉的方式表达,对方还是不能明白,甚至有时候,对方因为不想让你认为自己听不懂你说的话,开始不懂装懂,那么谈话就失去了意义,双方都不会有任何收获。

说话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但是想要达成说话的目的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管你想要通过说话达成什么样的目的,都要记住:说话的最基本的目标就是让对方听懂。如果对方听不懂你说的话,那么再优美、再专业的表达都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