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更灵活地解决冲突
我是1997年大学毕业的,到现在刚好参加工作23年。
我做过三维动画、后期剪辑,在电视台、电影厂都待过,自己还开过十年的广告公司……说句可能你不太相信的话,这么多年来我在工作中并没有受过什么委屈。
是不是有点儿不可思议?尤其是在以甲方就是上帝的广告业怎么可能没受过甲方的气?
先说秘诀,一共有三点:
1.分得清“撕”的是什么,不在无谓的点上乱“撕”。
2.抓住重点就不撒手,不要被轻易带偏。
3.要有玉石俱焚的觉悟!
最后一点尤为要紧。
如果你是抱着“我想获取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去“撕”,输的概率就会非常大——“撕”的奥义是划定“人我边界”,利益只是回报之一,绝对不应该是你的最终目标。
而且现实情况瞬息万变,对手的属性不尽相同,有时候需要循循善诱,有时候必须当头棒喝……所以不要着急,让我们先从结构入手,充分了解战局的结构,才能进入各种方略的演练。
冲突中包括五个层级,分别是身份层、观念层、关系层、情绪层和身体层(图1)。
图1 冲突的层级
但是很少有人能在冲突的过程中,清晰地看到这五个层次,并且依据冲突的特点,找到五个层次当中最合适撕的那个落点。我们将其称为“撕点”。
你到底要和对方在哪个层级掰扯清楚,你可以使用的工具或武器到底有哪些?其中大有学问。
我有一个案主是日语翻译,有一次,她在日本一个居酒屋里吃烤鱼时,发现鱼半生不熟,而且背上有厚厚一层油。她问老板:“鱼没有烤熟,能不能再烤一下?”
老板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说:“你们中国人不懂,这种鱼就是这样的。”
案主有些露怯:“哦,那我不喜欢吃这么生的鱼,能不能帮我再烤一下?”
老板就特别不耐烦地把鱼拿了过去,说:“你要我烤,我就给你烤,但这就不是我们正宗的烤鱼了。”
这个冲突里就有几个非常模糊的点。比如,老板的服务态度。这个服务态度你不能确定是因为客人是中国人而有怠慢情绪,还是为了掩盖自己鱼没有烤好这个事实而找的借口。这条鱼有可能就是半生不熟的,就像牛排也会分几分熟,也可能是他手艺不行。如果你要和所谓的专业人士去理论,你要怎么办?
这个案例能很好地说明,为什么冲突的开始往往是一个身份的冲突。例如,我们小时候常听到的“你怎么能这么和老师说话呢?”“你怎么能这么和爸妈说话呢?”还有长辈、领导、专家等权威身份。你会发现,经常卡住我们的就是身份——对方那更高或者更专业的身份,让我们落下风。
当对方亮出一个身份的时候,你不知道如何应对,只能吃闷亏。就像这位日本烤鱼店的老板,他持有的身份就是“日本烤鱼专家”(不知是真是假)。让我们来分析一下,真正的“撕”点可以落在哪里。
第一个技巧,叫“开辟新战场”。
老战场是什么?老战场就是烤鱼是不是真的不需要熟透。在这里老板占有真正的主场优势。他是专业人士,是烤鱼店的老板,他对日本烤鱼是不是这个样子有解释说明权,你也无法马上找到一个更专业的人士。
这个时候,应该开辟一个新的战场:老板作为一个专业的人士,向食客解释清楚这个问题并让食客信服,这是老板“专业”的一部分。
新战场就是去质疑他作为专业人士的身份。大众对餐饮业从业者的“专业”与否都有一个共识——尊重客人,听取客人的建议,改进自己的产品。不具备这些专业属性,只是用冷硬的专业姿态来碾压食客,那他就是伪专业的人,因为他不符合专业的一个基本共识。
这就是新战场,食客可以揪着这一点开“撕”:老板没有好好服务食客,没有好好解释日本烤鱼的情况,老板很不专业。
重点并不在于这条鱼本身,而是在于食客被伤害了,老板用他的专业和权威的态度碾压食客。能够去抗击他的,就是重新开辟一个战场,使得这件事情的解释权能够重新回到食客手里。
我们生活当中会遇到一些人,他们习惯性地用专业、权威的身份来碾压对方。这个时候要开辟的新战场就是——权威应该是什么样的。比如,“你怎么能够这样和老师说话呢?”那么,反驳的落点应该在:“你是一个合格的老师吗?”
假设我的一个朋友在庙里遇见一个大师正在给一群弟子说法。
他问了大师一个有关于佛学的问题。大师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指着他,对着弟子们说:“瞧,这就是一个无明的人。”
这是一句非常令人下不来台、非常让人生气的话——我把你当作老师,诚心向你请教,你却把我当作一个无明的人,傲慢无礼地无视我的尊严。
对于这样的冒犯,该怎么回击呢?
攻击他作为传道解惑的和尚的身份。
“撕”点:你的态度是和尚或大师该有的态度吗?你的行为有违师德,你不配做大师。
更深一步,还有别的技巧可以用来对应身份的碾压吗?
有。
这就是第二个技巧,找到对应关系。
对应关系指的是什么?我们回到日本烤鱼店的场景里,食客问老板烤鱼烤了多少年?老板可能回答说:“哦,我已经烤了十五年了。”这时候,食客可以半开玩笑地说一句:“我吃鱼已经吃了三十年了。”
老板是一个专业的烤鱼人士,食客也可以是一个专业的吃鱼人士。食客很诚实地告诉老板,你的鱼不好吃。这句话可真可假,可进可退。对方自诩或者自封为专业人士,你也可以自封为专业人士。而主观感受是没法撕的。
主观感受就是不好吃,不管你自诩有多么专业,起码对于我这样一个吃了三十年烤鱼的人来讲,你的鱼不好吃。你对自己的烤鱼专业能力很自信,我对自己吃鱼的专业能力也很自信。
如果老板试图用“别人都觉得好吃,这是我们的传统料理”这种话来碾压食客,就回到之前的专业性上回击,作为老板,你的鱼没有满足我,这是你专业上的疏漏,你没有办法满足一个专业吃鱼人对于味道的要求。
开辟新战场和找到对应关系,都是用来对付用身份和专业碾压你的人的方法。
冲突的五个层面分别是身份、观念、关系、情绪和身体,我之所以先说身份层面,是因为需要最先拆解身份的压力。
打个比方,身体层面的反应就是“我觉得不好吃,这是我的真实感受”。
情绪层面来讲,“你的态度让人不舒服,这不是一个专业餐饮人该有的态度”。
关系层面,在服务关系上,你没有满足我,作为一个专业的商家,你并没有让我这个客人真正满意。
观念的层面就是我刚才说的“何为专业”不听取建议,不尊重客人,在专业的角度上来讲,烤鱼店老板就是不专业的。
在这个分析里面,可以把在身份层面遇到的压力,用下面四个层面化解。经常吃闷亏的原因就是你无法把冲突撕开、拆解。
我用刚才的小例子说明,遇到身份层面碾压的时候,如何在观念、关系、情绪和身体层面把冲突拆解为各个可以击破的点。
身份就是一个黑箱,食客没有办法用一个简单的身体层面的不好吃,来回击老板所谓的专业,食客就是弱势的。但如果能够把“不好吃”分解为:观念层面,老板不够专业;关系层面,老板没有服务好食客;情绪层面,老板让食客不高兴了;身体层面,食客很诚实,吃了三十多年的烤鱼还是觉得这条鱼真的不好吃。
这样,食客就可以在任何一个层面开“撕”。
生闷气,气的是对方用身份碾压过来,中间的所有层次你都无法拆分开,此时的身伤成了一个黑箱,你要用你的身体承受所有的委屈和不高兴,以及你对自己的不满意。
在生活中,与他人边界的冲撞,几乎都涉及这五个层面——有关身份的冲撞,观念、关系的冲撞,情绪和身体的冲撞(图2)。但我们很少去深究它究竟是在哪个层面发生了冲突。
图2
图3
比如,男女朋友之间的亲密关系,就是一个关系层面的冲突。但是这个冲突可能落在观念的层面上,也可能落在情绪的层面上。
最常见的场景是“大姨妈”来了,女孩心情不好,这是女孩的一个情绪。但是,如果这个情绪没有得到男友很好的安抚的话,就会上升到“我还是不是你的女朋友?”类似这种身份层面的指责。
冲突中的双方经常在五个层面之间跳跃。这种跳跃会给自己造成困扰,也会给对方造成困扰。男孩在说观念,女孩在说情绪。情绪如果不能够落地,女孩就会开始说身体,比如“我都被你气得头疼了”,类似这样的话。
遇到冲突时,可以想一想,到底是对对方的身份不满意,还是对观念不满意——双方观念产生了本质的冲突,还是双方的关系出现了裂痕,又或者是一方毫无原则地把自己的情绪蔓延给了无辜的人。用这个层面来检索自己的行为,包括他人的行为,试着直面冲突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地锁定在一个层面,把一个层面的撕点细细地剖开。
开辟新战场、找到对应关系,这两个技巧在检索自己与他人的冲突当中,也是适用的。当你和一个人的关系陷入僵局时,你是不是能够开辟一个新战场,能够看到双方究竟在哪一个层次卡住了,迅速地锁定某个层面,找到相应的解决之道。
“撕”不是目的,“撕”是为了让自己更清晰地面对这个世界,面对冲突。
我写这本书并不是倡导“撕”,我倡导的是,面对冲突,要做出明白的回应,避免自己陷入困境。这五个层次能帮助你建立坐标,使你能够在冲突中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位置,以及为了什么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