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如何走向未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4 社会治理体系的演进

站在社会秩序变迁的角度看,政权(集团)的角色在三大社会集团的演变及互动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它需要不断地对社会治理体系加以调整,以节制资本(集团)的贪婪,克制中产(集团)的保守,约束穷人(集团)的冲动,从而使得三大社会集团和谐共处。这是政权(集团)行为的理性所在,三大社会集团中也只有政权(集团)才可能具备这种理性。正是由于政权(集团)的这种理性,一个社会(或一个国家)的社会治理体系会在其历史发展路径的形成过程中大致呈现出不断演进的基本特征。

遗憾的是,政权(集团)并不能够总是保持理性。当政权(集团)失去理性时,或是放纵资本(集团)的贪婪,或是无法遏制穷人(集团)的冲动,亦或是无法动员足够的力量来抵抗外来的威胁等等,社会秩序的动荡也就在所难免。直到政权(集团)重新恢复理性,重新找到三大社会集团和谐共处的平衡点。

为了尽可能保证三大社会集团的和谐共处,政权(集团)往往会选择向另外两大社会集团中的一个靠拢,或是向资本(集团)靠拢,或是向民众(集团)靠拢。同时远离资本与民众两大集团的政权(集团)往往是短命的,很快就会被新的政权(集团)代替。基于政权(集团)的不同选择,社会治理体系的演进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以资本为中心,或是以民众为中心。

西方的社会治理体系自中世纪以来一直秉承着以资本为中心的演进逻辑,直到今天的资本主义。这就是为什么西方的主流经济学理论一直强调资本在经济运行中的中心地位,强调资本的逐利本性引导着资源的有效配置与经济增长,进而强调有利于资本(集团)的不平等分配具有重要的积极的社会意义。

与西方不同,中国的社会治理体系则大致沿袭着以民众为中心的道路演进。这一基本特征至少可以追溯至春秋时期的民本思想,比如孟子倡导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荀子倡导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民本思想随着儒家思想的兴起而进入了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自此以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成为了古代中国实现太平治世的不二法宝,西汉帝国、隋唐帝国和明清帝国的崛起都是如此。直到今天,“以人民为中心”仍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

至此,我们大致构建了一个考察历史发展路径的分析框架。三大社会集团的演变及互动是这一框架模型的基础,社会治理体系的演进是这一框架模型的中心指标。本书将基于这一分析框架,重新梳理和比较东西方的历史进程,以此探究东西方的历史发展路径是如何选择的,国家的兴衰是如何转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