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黄金时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8章 多嘴

跟李牧商谈好对《高山下的花环》改编事宜,郭明太打开公文包,从李牧取出了一沓钱,递给李牧:“李老师,这是一千块钱的改编费,钱不多,您别嫌弃。”

他对李牧道:“您说授权我们话剧团改编,不收取费用,这点我不怎么赞同。

我也是从事文字工作的人,深知稿费是一个作者赖以生存的基础,如果大家都像你这样,对于版权费用不太关心,恐怕长此以往,作者们的创作热情和动力,都会受到打击,对整个文学创作的生态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郭明太坚持将一千块钱给了李牧:“我觉得,我们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尊重创作者的态度,给他们提供有尊严的生活保障。”

李牧推让了几下,见郭明太神情坚定,当下笑着将钞票收了起来:“郭主任说的有道理,不过看咱们现在的国情状况,作家的收入其实不太乐观,以后盗版书籍将会越来越多,很影响正版作品的销量。”

郭明太有点奇怪:“盗版书籍最多也就是影响出版社的收益,跟作者的收入应该没有什么关系吧?”

这个时候的内陆,作者的收入非常单一,就只有单纯的稿费,能改编成影视剧的作品毕竟是极少数,至于所谓版税收入,夏国现在还没有实行。

作者作品的销量,跟作者本身没有任何关系。

所以郭明太才不明白李牧说的话,因为在他的认知里,盗版书籍只能损害出版社的利益,而对作者并没有什么影响。

李牧道:“咱们现在还没有引入版税制度,版税制度一旦实施起来,作品的销量才与作者本身的利益捆绑在一起,那时候才更能调动作者创作的热情与积极性。”

“版税制度?”

郭明太愣道:“就像国外那样,根据作品销量给作者抽成吗?”

李牧点头道:“不错,只有给作者版税,才能形成有活力的生态链,也更能激发作者的创作热情。”

郭明太微微沉吟片刻,道:“恐怕有点难。”

李牧笑道:“也不一定很难,等到私人出版社出现之后,版税制度肯定会流行起来。”

郭明太顿时有点神往:“如果真的实施版税制度的话,你们这些知名作家的收入,将会得到极大提高。”

就拿李牧这部《高山下的花环》来说,如今销售量早就破了百万,如果李牧能拿到百分之十的版税,那他也会在短时间内成为百万富翁。

而在这个年代里,如果能成为百万富翁,那他就是财富神话。

以李牧如今的知名度,他要是放出话来,要对自己的作品实行版税制度,肯定有大把的民营出版社乐意跟他合作。

这是一种双赢的局面,将会给作者带来极大的收入,确实能够激发作者的创作积极性。

“郭主任,李老师,早餐我买来了。”

此时郑宇走到了院内,拎着几个方便袋:“买了两份豆腐脑,两斤油条,还买了一份煎饼果子,够吃吗?”

郭明太笑道:“够了,够了,小郑,你也快坐下吧,一起吃点。”

李牧取出两个大碗,递给两人,将豆腐脑装进碗里:“你们慢慢吃,我去赶一下稿子。”

郭明太觉得有点不好意思:“李老师,我们是不是太打扰您了?要不,您也吃点吧。”

李牧笑道:“没事,你们吃你们的,我忙我的,等你们吃完了,咱们再接着聊。”

他起身回到卧室,开始写自己的新作品。

《红高粱》被他给了何金川后,因为《八月》期刊是双月刊,两个月才刊印一次,所以到现在都没有将这部小说刊载出来。

在前世,这部《红高粱》只是《红高粱家族》中的第一篇,后面还有《高粱酒》《狗道》《高粱殡》《奇死》等四个篇幅。

这五部中篇小说加起来,才组成了《红高粱家族》,构建了一个相对圆满成熟的故事。

李牧既然将《红高粱》写了出来,那后面的几个篇幅肯定也不能少了,不然无法组成前世那一部完整的故事。

今天写的是《高粱酒》。

誊抄前世经典,只要记忆力没有出错,只要会写字,那书写速度肯定慢不了。

不过现在李牧没有买到电脑,无法进行键盘打字写作,在速度上终究还是比前世慢了不少。

可在这个时代里,他此时的书写速度已经堪称惊人。

只是不到半个小时,他就已经写了四千多字,而这个时候,郭明太与郑宇刚刚吃完早餐。

两人吃完饭后,很主动的刷了碗筷,最后敲响了李牧书房的门:“李老师,我们要回去了。”

李牧搁笔走出书房:“等会,我送一下你们。”

郭明太急忙拦住李牧:“您留步,您留步,我们自己走就行,您不责怪我们打搅您创作就好。”

李牧笑道:“文学创作也得讲究松弛有度,我不能总趴着写作吧,也得出来活动活动才行。”

他将两人送到大门口,对郭明太道:“郭主任,等你们话剧改编好了,别忘了给我张票,让我也看一下改成了什么样子。”

郭明太道:“那必须的呀,到时候还得让您指点一下不足呢。”

李牧笑道:“指点不敢当,大家伙一起交流探讨吧。”

两人走后,李牧返回书房,将书稿收拾起来,开车返回白玉街道的院子。

他现在虽然偶尔去市区内居住,但大部分时间,还是住在白玉街道的家里,这里距离燕大、水木大学比较近,距离圆明园废墟也很近,方便他跑步练功。

最主要的是,这里比较安静,不像市内那么乱哄哄的。

作家嘛,普遍喜欢安静点的居所。

虽然他这个作家的水分很大,但水分大,只有他自己知道,在别人眼中,他就是一个作家。

回到白玉街道之后,李牧继续自己的写作,正写的带劲儿的时候,敲门声响起。

“李牧!李牧!家里有没有人?”

大门外有人在大声嚷嚷:“你的电报!”

李牧走出书房,来到大门外,就见一名青年邮递员,骑着一辆绿色自行车,车的大杠还挂着帆布袋,袋子里鼓鼓囊囊的,装着不少信件。

“白玉街道19号院,李牧是吧?”

这名邮递员矮矮瘦瘦,似乎是新参加工作的,并不认识李牧,他将一封电报信递给李牧:“你的电报!今天上午拍来的!”

李牧伸手接过信封:“是吗?麻烦了啊!进来喝口水呗。”

这名邮递员笑道:“不了,不了,还有很多家的信要送呢,回见了您呐!”

他跨上自行车,飞快的向远处骑去。

李牧拿着信封回家,抽出信纸看了看,就见上面写着几行字:哥,我和小妹明日进京,预计后天凌晨四点到燕京火车站,望知悉。

“李群、李纯这是要来京了?”

李牧顿时有点不知所措,他到现在还记不起原身弟弟妹妹的长相,真要是去车站接他们,都不知道怎么接。

“无妨,我不认识他们,他们应该认识我,我只要站在出站口,举着牌子,他们肯定能看到我!”

李牧想了想,发现只能用这个办法了。

于是到了第二天,就返回市区的宅子,制作了一块接人的大纸牌子,上面用毛笔写了“李纯、李群”两个人的名字,凌晨三点半的时候,就驱车来到了燕京车站。

然后将大纸牌子粘在了一根木棍上,举着牌子,来到了出站口。

四点很快就到了,却不见出站口有人出来。

问了一下车站人员,被告知火车晚点了。

在这个年代里,火车晚点是常见现象,准点到达反倒会比较少见。

一直到了凌晨五点,天光大亮,李群、李纯所在的列车才珊珊到来,乱哄哄的人群从出站口一窝蜂的涌了出来,大都是扛着编织袋的人,汗臭味四溢,夹杂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方言土语,清晨的火车站热闹非常。

李牧举着牌子,四下瞭望,目光飞快的从出来的人群中一扫而过,最后将目光聚集在刚出站口的一男一女两个小青年身上。

这两个小青年,男孩身材挺高,目测有一米七八左右,留着很精神的短发,穿着白色短袖衬衫,灰白色的薄布裤子,脚下是一双黑色的布鞋。

女孩看样子有十五六岁,留着齐耳短发,穿着一身浅黄色碎花连衣裙,脚下是一双白色凉鞋,凉鞋的鞋带上有很明显的烙烫痕迹,应该是断了一次,被烙铁重新粘上了。

这一男一女走路靠的很近,女孩搂着一个帆布包,紧张兮兮的四下观望,男孩则挺直了胸膛,扛着一个大大的编织袋,时不时的低声对女孩安慰几句,脸上隐约流露出一丝初到陌生地的紧张感。

这两个小青年,男孩长得很英俊,女孩也颇为漂亮,个头都比同龄人要高,双方眉眼间有几分相似,一看就是兄妹。

李牧看到这两人之后,心中就不可抑制的涌现出一丝悸动,不用别人说,他就知道,这肯定就是自己的弟弟和妹妹。

血缘关系就这么奇特,似乎给了李牧一种超出常人的感应,让他对不远处这一男一女的身份深信不疑。

此时对面的女孩和男孩也看到了举着牌子的李牧,两人同时停住了脚步,似乎有点发愣,但片刻之后,便快速向李牧奔跑过来。

“哥!”

“大哥!”

两人来到李牧面前,仰头看着李牧,一脸激动之情,女孩更是“哇”的一声哭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