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宴会
从燕大离开之后,李牧驱车向市区赶去。
他跟夏郁青说有人请他吃饭,还真不是瞎说。
自从他这个《高山下的花环》的作者信息暴露之后,无数报社的记者与刊物的负责人,都想跟他见上一面,同时向他邀稿。
李牧自然不可能答应这么多人的邀请,也不想接受采访,可是有些部门的记者,来历不小,连关晓军都不好意思阻拦,因此才跟关晓军约好了,今天跟大家集体见上一面,也算是一个集体采访。
宝瑞楼。
燕京城八大饭庄之一,存世已经一百来年了,厨师的厨艺在整个燕京城都赫赫有名,而在燕京城都能赫赫有名,那自然在整个夏国也是顶尖的存在。
今天的酒局,就设在了宝瑞楼。
李牧驱车来到了前门大街,将车子停在了宝瑞楼下,刚将车子停好,就看到关晓军和陆安平两人走了过来。
“怎么才来?”
陆安平对李牧喊道:“我跟军子在这里等你大半天了!”
李牧抬腕看表,疑惑道:“不是说好了十一点在楼下见面吗?我没迟到啊。”
关晓军轻声道:“大家都来的比较早,你作为主要人物,来的太晚了,可能会有人对你印象不好。”
李牧奇道:“他们采访我,自然要以我的时间为主,我说好了十一点跟他们碰面,我并没有爽约,他们为什么对我印象不好?又不是我求着他们采访我。”
陆安平附和道:“有道理!放之现在的时间多宝贵,能抽出时间来跟他们见一下,就算对得起他们了,他们还敢有意见?给他们脸了这是?”
关晓军瞪了陆安平一眼,随后对李牧叹了口气:“年纪大的人,都比较看重老规矩。
你年轻,又没啥级别职务,他们来采访你,并不是觉得你有多重要,而是单位觉得你重要,他们只是想要满足单位的采访任务。”
李牧笑道:“是吗?就是说,他们其实不大看得起我,但为了工作,又不得不做出看得起我的样子来,因此他们心里都窝着一团火是不是?”
关晓军微微犹豫了一下,点头道:“差不多是这个意思吧。”
他有些话没敢明着跟李牧说,生怕李牧狗脾气上来,直接拂袖走人。
现在李牧这么红,一部小说搞的全国皆知,固然有很多读者对李牧生出极大的好感,但同行中却不乏对李牧有深深敌意的人。
李牧这么一个无业游民,也就是没有在官府中担任任何职务的白身青年,却写出了这么一部扎实动人的战争小说,而那些在单位里拿着工资,吹着风扇,喝着小茶的一大批人,却没能写出这么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
两厢一对比,这些人完全被李牧给比了下去。
这简直是毫不客气的打了他们集体一记耳光。
据说文协的负责人在开会的时候,发了很大的火,在会议上咆哮了至少一个钟头,将各省的文协干事,都喷了个狗血淋头。
一群专业作家,竟然比不上一个摊煎饼的年轻小贩!
这让他们情何以堪?
李牧这么一部小说,引来无数读者的追捧,但也引来不少行业内前辈的仇视。
就像是今天这些采访李牧的人,都是各大报社的精英记者,平常他们想要采访别人,那都是别人求着他们,甚至采访完之后,还会给他们一点小小的心意作为酬谢。
可是在采访李牧时,李牧不但多次通过关晓军对他们进行拒绝,好不容易答应了他们的采访,也不是单独接受他们的采访,而是举办了今天一场宴会,邀请了各家媒体的记者,准备就用这一下午的时间,就把他们打发了。
这特么简直是离了大谱。
你当你是谁啊?
你这是在召开记者大会吗?
你什么级别?
你也配?
这是很多资深记者对李牧的看法。
关晓军对于这事儿其实也有所察觉,不过他家庭背景深厚,又是上过战场差点死了的人,对于这些人的无能狂怒并不当回事。
他相信,李牧也不会把这些人当回事,否则的话,当初不可能拒绝这些人的采访了。
“走,咱们进去吧。”
李牧两世为人,对于人情世故自然了解的通透,他这一世不想委屈自己,但也不想故意招惹事情,只是听了关晓军的解释,他便知道现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当下哈哈一笑,搂着关晓军和陆安平,一起向酒店内走去:“有人免费请我吃喝,还主动送我稿费,我能有什么不满意的?”
他对关晓军道:“我年纪小,没有什么后台,偏偏出了这么大的名,他们对我有意见,那是正常的。不遭人妒是庸才嘛,哥们越被人妒忌,就越说明哥们是天才。”
关晓军笑道:“放之,你怎么离京一趟,脸皮变得这么厚了?”
陆安平哈哈大笑:“这家伙没了女人,忽然一下子就开窍了!心中没女人,干啥都成神!”
当初李牧跟王清池在一起,简直是疯魔了一般,陆安平劝了几次,两人差点因为王清池打了起来,导致陆安平至今对此事念念不忘,有机会就会说出来。
李牧也笑了起来:“二哥,你还记着当初的事情呢?当初是兄弟我鬼迷心窍,不理解二哥一番好意,差点寒了哥哥的心,今天咱哥俩多喝几杯,就当我给你赔罪了。”
陆安平心中一暖,笑道:“好,那就多喝几杯!”
三人一同进入酒店,刚到包厢,就看到了里面一群男男女女站了起来。
“各位媒体朋友,这就是你们今天要找的采访对象,《高山下的花环》的作者,李牧!”
关晓军站在包厢里,向包厢里的这些人介绍道:“我跟李牧是好兄弟,是我一再恳请下,他才答应了今天跟大家见一下。”
众人纷纷围拢了过来。
“小李,你可是让我们一顿好找啊。”
这是自我感觉良好,倚老卖老的老同志。
“李先生真是一表人才,长的比影视演员都帅!”
这是年纪不大的女性记者。
“李兄弟,你的小说我看了好几遍,写得真好!稍后能不能给我签个名?”
这是年轻的男记者,一看就是刚参加工作没多久,眼里还残留着一股清澈的愚蠢。
“小李同志,我们社长可是邀请了你好多次了,总算是见到你了!见你一面,可真不容易啊,哈哈哈。”
只听这家伙的语气,级别就不太很低。
整个包厢里男男女女差不多有二十来个人,大部分都是各大报社、出版社的骨干人员,还有礼部的宣传人员。
李牧在关晓军的介绍下,跟他们一一握手致意,忙活了好一会儿,众人方才落座。
然后就是一阵恭维,彼此吹嘘了好半天,一直到酒菜开始上桌,这些人的嘴巴才稍微停了下来,接下来便是胡吃海塞。
一群人甩开腮帮子,撩起后槽牙,咔咔一顿造,直到杯盏狼藉,这才瘫坐在位置上,开始高谈阔论。
“军子,这些人在采访之前,是不是都要好好吃上几顿才行?”
陆安平在包厢里吃的极其舒爽:“这好酒好菜的,还能公款报销,怪不得是个人都想进单位,吃皇粮。”
关晓军瞪了陆安平一眼:“你是吃多了,还是喝多了?这些菜还不够你吃的吗?真要是吃饱了,回家歇着去!”
陆安平顿时不说话了,吃饱之后,揣着两瓶好酒,两条好烟,悄咪咪的走了。
众人吃完饭,李牧邀请他们去了自己在南池子大街的四合院,买了些西瓜、汽水、雪糕、众人坐在院内的一株老银杏树下,一边吃雪糕,吃西瓜,一边询问李牧一些问题。
这些都是国内影响力最大的报社与杂志的记者,专业素质还是有的,跟李牧交流时,都很照顾李牧的情绪,总体氛围是极为友好。
直到天色渐晚,这些人方才意犹未尽的陆续离开,最后剩下的几个人,都是关晓军认为对李牧比较重要且无害的人。
到了这个时候,双方聊天方才算是真正的轻松了下来。
“李牧,我们主编说了,你下一部作品出现后,无论如何,得发表在我们的《八月》期刊上。”
一名戴眼镜的中年男子,对李牧笑道:“你可不知道,因为你这部小说的缘故,我们报刊的销售量激增,发行量比以往多出了十倍不止,读者反馈极其强烈,只用了一周,读者来信就把我们单位的传达室都给填满了!”
这人是双月刊《八月》的一名副主编,叫做何金川,他们的期刊因为李牧的一部小说,最近发行量暴增,至今还在加印。
总编赵继红想要趁热打铁,向李牧邀稿,趁着热度再发表一部李牧的小说,到时候期刊肯定还会成为爆款,在同行的报刊中一枝独秀。
“你还别说,我这还真有一部中篇小说。”
《高山下的花环》初次发表,就是发表在了《八月》期刊上,然后就引起了如今这么大的反响,可见这《八月》期刊在夏国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
这是全国唯二的大型期刊,影响力遍布全国甚至周边国家,能在这家期刊上发表一篇文章,足可以吹十几年牛皮。
李牧对这家报社的印象很不错,最近全国各家报社期刊都想转发《高山下的花环》,《八月》期刊的社长祁连路一再向转发的杂志社或者报刊社提出要求:“转发这部小说可以,但一定要按照正规流程走,要给作者李牧相应的稿酬。”
《高山下的花环》这部小说,一共是六万三千多字,《八月》期刊给李牧的稿酬是千字五十的标准,算得上是特别优待了。
就这一部小说,李牧就拿了三千多块钱,而根据夏国政策规定,转发作者的文章,也得给予相应的稿酬,一般都在千字三元或者五元之间。
全国迄今为止,转发李牧这部小说的期刊,有三百多家,每一家都要给李牧两百左右的稿酬,三百多家加起来,那就是六万多块钱。
这六万多块钱,再加上之前三千多块的报酬,那就是将近七万块的巨额收入。
就从这一点,李牧就对《八月》期刊印象非常好,毕竟他们保证了自己的收入,这才是一家负责任报社的做法。
所以李牧不排斥与《八月》期刊保持继续合作的关系。
真要是从经济效益上算起来,这么一部《高山下的花环》,比李牧写两部武侠小说都要合适的多。
他在港城发表武侠小说,一个月六万字,也才六万块钱,而在内陆,写了六万字的中篇小说,不但在收入上赚了将近七万块钱,就连社会地位都一跃提升了很多。
从这点来看,在大陆写严肃文学的前途,要远远超过在港城写武侠小说。
可要是从自由度上来说,在港城写武侠、言情之类的作品,却又令人没有压力,少了很多束缚和形象包袱。
反正各有利弊。
“你又创作出新的作品了?”
对面的何金川听了李牧的话后,顿时兴奋了起来:“书稿在哪里?我能看看吗?”
他推了推眼镜,脸色兴奋的有点发红:“只要在内容上不触及原则底线,这书稿我们报社就收下了!”
旁边几名男女顿时都叫嚷起来:“老何,没有这样干的啊!”
“放之上次就发表在你们杂志上,这次总该轮到我们单位了吧?”
“吃独食可不太好啊!”
“李牧,他们八月期刊给你的稿费是多少?我们在这个基础上,给你上涨百分之三十!”
“诶诶诶,你们这就没意思了啊!”
何金川慌忙拦住众人:“人家李牧,第一本书就发表在我们杂志社,可见早就认同了我们的发刊理念和发行模式,这第二部小说肯定还会发在我们单位,你们可别想着撬人啊,我还在这呢!”
众人吵闹了一阵子,最后还是李牧一锤定音:“就发在《八月》上面吧,你们几家都是短篇、散文为主,很少刊载中长篇幅的作品,我的这部小说字数也不少,发在你们报社,其实不太合适。”
几家报社的记者,顿时浮现出失望之色。
李牧说的没错,现场几个报社的记者,他们的报刊基本上都是刊登短篇文章,很少会连载长篇小说。
这几天转载李牧的《高山下的花环》,也只是因为这部小说太火了,又实在太贴合如今的舆论思想,因此是必须要转载的。
其余时候,很少会刊载长篇文章。
李牧要是有短篇作品发表在他们的报刊上,倒是非常合适,可一旦字数超过三万字,就有点不合适了。
这一点,跟《八月》双月刊完全不同。
李牧这部新作品如果又是一部中长篇的话,确实发表在《八月》上比较合适,不但在社会上影响力大,就算是在文学刊物的地位上,也相对较高。
从长篇作品的竞争力上来看,现场几家报社都干不过《八月》。
何金川作为笑到最后的人,拿着李牧递来的书稿,笑得合不拢嘴:“放之,太感谢你对我们报社的信任了,你放心,我一定妥善保管好你的稿件,现在我就返回报社,连夜审阅校对。”
李牧笑道:“那我也得感谢你们对我的支持,以后只要有合适的作品,我会打电话联系你们。”
“一定,一定,我到时候亲自取稿。”
他拿着稿子,心满意足,笑眯眯的走了。
等到了报社之后,何金川连夜审阅书稿,然后就发现这部小说的写作方式非常奇特,叙事角度奇特而瑰丽,跟以往作者的平铺直叙的白描方式大相径庭。
如果说《高山下的花环》是一部中规中矩的作品,那么这部《红高粱》就是打破了传统叙事方式的创新之举。
“这是要尝试新的写作手法了吗?”
何金川越看越觉得新奇,越看越觉得这种叙事风格具有一种奇特的感染力,甚至有一种很明显的镜头感,通篇野性弥漫,张力十足。
“这简直不像是同一个人写的!”
看完整部小说,何金川鼻尖冒汗,瘫软在了座椅上,闭目回味了良久。
“真痛快啊!”
这部小说独有的粗粝感与野性气息,令他读完之后,比做了一场运动都觉得过瘾:“这小子怎么写出这么有灵性的作品?”
何金川本来还以为李牧只能写报告文学之类的冠冕文章,没想到真写出了这么一部正儿八经的文学作品。
《高山下的花环》,时代意义远大于文学意义,但是这部《红高粱》却跟《高山下的花环》截然不同,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探索文学写作方法的作品
只凭这一部小说,就足以奠定李牧在传统文学作家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