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第三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 Blue-and-white Tripod Incense Burner with Wave and Rock Design (Yongle Reign,Ming Dynasty)

高55.5厘米,口径37.3厘米,足距38厘米
明代
清宫旧藏

炉阔口、短颈、鼓腹,下承以三象腿形足,肩部对称置朝天耳。内、外施白釉,外底和三足底端无釉。外壁通体绘青花海水江崖纹,青花色泽浓艳,晕散明显,凝结的黑斑密布于纹饰中。无款识。

『安定(鼎)了』

明永乐十九年(1421),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与明成祖朱棣一起正式入驻紫禁城。大规模的外国使团来访,其中仅帖木儿使团就有五百多人,在北京驻留了五个月之久。使团当中有一位画家,叫盖耶速丁。他把明朝的风土人情和永乐十九年大年初一的迁都仪式都写成日志,成了这一时期中亚和中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的史料。

活跃于十四世纪后期的中亚突厥蒙古统治者,在不断的征战中,建立了横跨中亚、南亚、西亚的庞大疆域,被西方及后世称为帖木儿帝国。要烧造出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高饱和度的蓝色,需要依靠进口的青料——苏麻离青。苏麻离青产自帖木儿帝国以西的波斯地区,郑和多次下西洋几经辗转才能购得。

明代《弘艺录》曾记载,皇帝在奉天门御朝时,会有内侍手捧一个有山河形状的香炉,安放在御榻前,同时奏报说“安定(鼎)了!”为抵御北方民族的入侵,永乐皇帝顶着巨大的压力将明代的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他营造紫禁城的理想,或许也蕴藏在这一句“安定(鼎)”里。

《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前世传奇》剧照。紫禁城迁都之际,帖木儿帝国的使节因本国未被列入明朝十五个『不征之国』而心生芥蒂,郑和却表明了愿缔结邦交、互通有无、变苏麻离青为明代金桃的心意。

TIPS

中亚名城撒马尔罕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大唐贞观二十一年(647),撒马尔罕所属的康国曾向唐朝进贡黄桃,大如鹅卵,其色如金,亦呼为“金桃”。一时间,撒马尔罕名扬天下,各国商旅往来不断,景象繁华。

今天当我们走进故宫,会发现经过了历史的沧桑变化,它好像已不复最初见到的模样。六百年来,诸如金水桥、太和殿以及殿前广场,诸多遗存早已是后世重建。而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却成为紫禁城六百年的缘起,见证了六百年的历史。

——故宫博物院 韩倩

海水江崖纹。器身留有小洞,以便在烧造时可以透气出气。

国宝守护人 靳东

1420年,朱棣发布诏书,宣告北京宫殿竣工。这座宫殿的生命比在这里出现过的每一个人都长。而这尊香炉则站在六百年的起点,守护着紫禁城里一批批的过客,或许会在某一个瞬间,它想起了六百年前,一位帝王在它身上留下的心愿。青花瓷,应该是我们最熟悉的瓷器品种了。而此件青花瓷,造型采用青铜鼎的样式,全身蓝地白花的海水江崖纹。仔细欣赏纹饰,仿佛下一刻,海浪就要翻滚着夺炉而出。

山水相依

当我们进入博物馆观赏瓷器时,会发现展牌上的名字往往很长,这件国宝也不例外。“明永乐”是其烧造年代,“青花”指工艺品种,“海水江崖纹”是纹饰,“三足”指器型,“炉”说明用途。观其名,便能知其貌。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为鼎式炉,器型由鼎演变而来,鼎一般为祭器或礼器,放置在大殿前用作陈设,或者放置在大殿内用作焚香。

海水江崖纹兴起于明代。海水即海潮,“潮”与“朝”同音,成为官服的专用纹饰。在2014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欢迎宴会上,各国领导人统一穿着的中式服装,也以海水江崖纹做设计,象征山水相依、守望相护。此器被选为《国家宝藏》节目的标识,一方面因其烧造于紫禁城诞生的年代,另一方面因青花瓷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两幅名画可以为证:作于十五世纪末的《三王朝拜》来自美国加州盖提博物馆,画中三位智者向刚刚出生的耶稣基督朝拜。在这个重要时刻,敬献给耶稣的器皿正是我国明代的青花瓷。意大利艺术家贝里尼的名作《诸神之宴》来自欧洲文艺复兴后期,青花瓷是画中诸神享乐时的首选,是当时欧洲流行的文化符号。

《三王朝拜》

《诸神之宴》

『兄弟重逢』

这些青花器皿尚且如此珍贵,更何况这件体量硕大、烧制难度极高的青花大香炉。研究陶瓷的重要工具书、耿宝昌先生所著《明清瓷器鉴定》,书封图案也选用了大香炉,可见它是研究明清官窑瓷器至关重要的文物。外观相同的大香炉存于三处:故宫、南京博物院和大香炉的诞生地江西景德镇。从外观特征来看,三件器物一模一样,来自同一个时代,命运却大不相同。精美的被运往国都;没有选中的残次品被打碎,深埋地底,五百年后挖掘出来,与故宫的收藏互为对应。故宫与景德镇的“两兄弟”终于在2015年故宫举办的“明代御窑瓷器”对比展上会合了。

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江建新,长在景德镇,工作在景德镇,从业三十多年来,一直和瓷片子打交道,他的团队修复了上万件瓷器,受到了国内外的关注。他介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景德镇市政府修下水道时,无意中挖出了很多瓷片。考古学家在整理过程中发现,许多碎片可以复原,而且有明显的敲击痕,由此判断这些瓷片并非随意抛弃,而是有意识地砸碎后掩埋起来的。大香炉的碎片也在此时出土。修复过程中才发现,这件大香炉在烧造时就已坍塌成为废品,当时的窑工才将其毁弃。耗时将近一年时间,无数碎片终于被修复还原,形成一件完整的大香炉。瓷器界原来一直认为故宫大香炉烧造于宣德帝时期,正因此次香炉碎片的出土,才重新断代为永乐时期。

明御厂东院地层剖视图。地层一个年代一个年代堆叠,长年累月就形成了档案层,从上至下依次为近代层、万历层、嘉靖层、永乐填土层、永乐瓷片层——大香炉碎片即出自此地层,由此推断出了准确的烧造年代。

三件大香炉

近年来故宫和景德镇联手做了一系列明清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瓷器对比展,使得无数的瓷器亲兄弟在几百年后得以重逢。

明洪武青花湖石牡丹纹大盘。右侧因变形而被淘汰。

明永乐青花缠枝花卉纹压手杯。右侧可能因多余而被毁。皇帝御用器物并非多多益善,因为其他人是不能用的,只有皇帝才能使用。御窑厂工匠为保险起见,会将多余的打掉。

明宣德釉里红三鱼纹高足碗。釉里红烧造难度大,成品率低。右侧因发色不佳而毁。

明宣德青花龙纹蟋蟀罐。宣德皇帝痴迷斗蟋蟀,被称为“蟋蟀皇帝”。因对皇帝不利,正史中并无记录,蛐蛐罐碎瓷片的发现恰巧佐证了这段历史。北京故宫、台北故宫均无此件蟋蟀罐,可谓绝品。双角五爪龙图案,表明为皇帝御用。

明成化斗彩莲托八吉祥纹碗。因别字而被毁:“成”字少一点。

明弘治黄地青花折枝花果纹盘。右侧因颜色偏灰而毁。

明正德孔雀绿釉碗。右侧因青花发色不佳而毁。

瓷器对比展中,缺失了明代建文、洪熙、正统、景泰、天顺年号的官款瓷器残片。究其原因,建文历时四年,洪熙只十个月,不足一年。考古学家在御窑厂并未挖到对应时期的官窑,很有可能这个时代没有烧造官窑。正统、景泰、天顺三代,两兄弟轮流当皇帝,三朝二十九年间,发生了“土木堡之变”以及“南宫复辟”,宫中无暇顾及烧造。陶瓷史上将此三朝定为空白期。而江建新介绍,景德镇御窑厂遗址恰恰发现了空白期的瓷器。

TIPS

土木堡之变:1449年,明正统皇帝朱祁镇不听劝谏,亲征瓦剌蒙古,出兵后指挥混乱,于土木堡遇袭,明军数十万主力全军覆没,朱祁镇亦被俘虏。

南宫复辟:景泰帝朱祁钰病危时,明代将领石亨、政客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为了拥立居于南宫的明英宗朱祁镇复位策划的宫廷政变。

御窑厂遗址发现的一件空白期瓷器,明正统青花加矾红彩海水龙纹盘。因无款,陶瓷界过去将其定为宣德所造。右侧瓷片出自御窑厂正统地层,佐证了此件为正统时期的官窑。

传世品明正统青花婴戏纹碗,一般被视作成化时期的官窑,因造型像正德碗,也有正德时期的说法。右侧一件出自御窑厂正统地层,由此断定该碗烧造于正统年间。

故宫馆藏的皇家瓷器背后,是大量的失败品、残次品、试验品。因为它们,才有了现在故宫辉煌灿烂的顶级珍品。三十多年,在景德镇共发掘超过六千多箱、几十吨数以万计的瓷片。看似十分枯燥的拼接工作背后,是考古工作者从成千上万件碎瓷片中大浪淘沙、归纳分类后,为修复而倾注的多年心血。景德镇也成为研究中国陶瓷史特别是明清以来官窑陶瓷史的重要宝库。这些当年工匠眼中的生产废料,在江建新团队手中,化腐朽为神奇,成了宝藏。修复的瓷器经常受邀到国外展览,曾远赴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以及乌兹别克斯坦。它们与当地的收藏形成对应,成为找到藏品身份与出生地的依据。在江建新看来,作为考古人,修复这些瓷片也就是在修复历史。

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生于紫禁城建成的岁月,炉身上的纹饰诉说着江山永固的伟大理想。这件青花香炉也伴随着《国家宝藏》的品牌标识流行全国、远播海外,成为中华文明又一件闪闪发光的明星文物。六百年倏忽而过,站在人类历史、世界文明的格局上,绘于其上的海水江崖纹饰,不仅寓意江山安定,也被赋予山水相依、守望相助的全新时代内涵。

我是靳东,我是江建新,我们志愿守护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守护历史,守护山河之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