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揭示人之奥秘的『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四)
关注人性、深入洞察人性的复杂,甚至让陀思妥耶夫斯基完成了与其说是文学作品,不如说是反理性宣言的小说《地下室手记》。小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地下室人”絮絮叨叨的宣言,第二个部分是主人公以自身现实生活中的案例为第一个部分做注解。
宣言的核心内容就是否定铁一般的定律“二乘二等于四”,即早已得到公认、无可辩驳的事实,主人公就是要撞破这道墙,哪怕头破血流。展开来说,是主人公激情洋溢的自问自答:“请问诸位,是谁第一个声明,是谁第一个宣称,说一个人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利益才去做坏事的;还说,如果启发他,让他发现自己真正的、正常的利益,他便会立即停止干坏事,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善良而高尚的人;因为,一旦受到启发,知道了自己真正的利益所在,他就会在善行之中发现自己的利益,而众所周知,谁也不会明知故犯地违背自己的利益而行动,于是,可以说他就会必然地开始行善啦?哦,幼稚的人哪!……有史以来的这几千年里,究竟何时人只为自己的利益才行动呢?……人们明知利害,也就是说,他们完全清楚自己的真正利益所在,却将这些利益放在次要位置,而奔向另一条道路,去冒险,去撞大运,没有任何人、任何东西在强迫他们这样做,他们似乎只是不愿去走已然指明的道路,而是顽固地、任性地要闯出另一条艰难的、荒谬的路……”
就像小说主人公的现身说法一样,他明明早就清楚与从前的同学聚会必将蒙受“耻辱”,可为什么还一定要去呢,而且是在打肿脸充胖子的前提下?他的内心明明对妓女丽莎怀有同情和怜悯,可激发出对方人的感受之后为什么要残酷地侮辱她呢?或者用主人公自己的话说:“偏偏是在我最清楚地意识到完全不该去做的时候,这是为什么呢?我越是意识到善和所有这一切‘美与崇高’,便越深地陷入我的泥潭,越是难以自拔。”导致这一切的有人性中非理性元素在作祟,同时与感觉自尊受辱,或是前面提到过的面子受伤的人病态的自我确定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环境决定论”“靴子比莎士比亚和普希金更崇高”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盛行的十九世纪六十年代,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反理性主义小说《地下室手记》回击了当时自以为是、自信满满地认为改造环境可以让人变得更好的论调,在作家看来,认识人的奥秘、改造人本身才是第一位的,而环境只是对人的行为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已,甚至二者之间往往没有任何关系。正因此,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大量创作中以及《作家日记》中展现了各色人等无数的用理性无法解释的非理性行为,对于其所处时代流行的所谓“现代法庭”上律师巧舌如簧地把犯罪全都归咎于环境予以了质疑。
《罪与罚》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大学同学拉祖米欣的质问最有代表性:一个名利双收、志得意满的四十多岁的老爷诱奸一个幼女,是环境让他这样做的吗?这是人性使然。人心的“地下室”幽暗、肮脏、深不可测,与此同时,这漆黑一团的肮脏中又时时闪现出美与善的光辉。
* * *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穷人》《双重人格》《赌徒》《地下室手记》中清晰地勾勒了他的创作“圆心”——探索人的奥秘。综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可以说,作家倾其一生都在努力完成自己在少年时期设定的任务。
赵桂莲
二〇二一年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