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骤寒作[1]
秦岁首后七日夜,五更不周风发狂[2]。殷山万窍拉枯木,压地径寸堆酸霜[3]。千门猬缩尽嗟息,声薄冷圭成白光[4]。去冬途中敝黑貂,今秋江上典鷫鸘[5]。多年衣絮冻欲折[6],气候有尔自不防。富人一岁独苦暑,窭人四时惟畏凉[7]。渐愁空墙日色暮,豫恐北牖寒宵长[8]。谁将彤云变狐白,无声被遍茅檐客[9]。
注释
[1]本篇作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初冬,紧紧围绕“骤寒”二字展开,以近于平易的写实,绘描寒士的窘境。诗中大量使用俚语、俗语,这些语言极现成,极自然,又不失奇警,可谓“众人共有之意,入之此手而独超;众人同有之情,出之此笔而独隽”(张维屏《听松庐文钞》)。
[2]秦岁首后:即秦正,当于农历十月。不周:不周风,立冬之风。张岱《夜航船》:“八风,八节之风,立春条风……立冬不周风。”
[3]殷山:震动山谷。殷,震动。万窍:语出《庄子·齐物论》:“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号。”拉枯木:形容风势猛烈。酸霜:即严霜。
[4]猬缩:喻指畏缩不出。皮日休《吴中苦雨,因书一百韵寄鲁望》:“如何乡里辈,见之乃猬缩。”嗟息:叹息。声薄冷圭:形容风声直冲云霄。薄,逼近。圭,古代测日影的圭表,借指日光。冷圭,陆龟蒙《子夜四时歌·冬歌》:“南光走冷圭,北籁号空木。”成白光:形容风大天寒,日光不暖。
[5]敝黑貂:即敝裘。鷫鸘(sù shuānɡ肃双):鷫鸘裘,相传司马相如所穿的裘衣,由鷫鸘鸟羽制成,一说用鷫鸘飞鼠之皮制成。《西京杂记》卷二:“司马相如初与卓文君还成都,居贫愁懑,以所着鷫鸘裘就市人阳昌贳酒,与文君为欢。”
[6]冻欲折:形容衣絮冰冷。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此用其意。
[7]窭(jù巨)人:穷苦人。
[8]豫恐:事先担心。北牖:朝北的窗子,此指卧于北窗之下。寒宵:寒夜。
[9]“谁将”二句:是说谁能将天上阴云变为狐裘,无声无息,遍披天下寒士。此即杜甫“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意。彤云:下雪前密布的云。狐白:指狐白裘。《晏子春秋》内篇卷一《景公衣狐白裘,不知天寒,晏子谏第二十》:“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陆游《暖阁》:“裘软胜狐白,炉温等鸽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