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构造(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2 砖墙

砖墙是由砖和砂浆按一定的砌筑规律所形成的砖砌体。砖墙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优点表现在:保温、隔热及隔声效果较好,具有防火和防冻性能,有一定的承载力,并且取材容易,生产制造及施工操作简单,不需大型设备;砖墙也有不少缺点,如施工速度慢、劳动强度大、黏土砖占用农田等。

3.2.1 砖墙所用材料

砖墙包括砖和砂浆两种材料。

1.砖

砖是传统的砌墙材料,按照砖的外观形状可以分成普通实心砖(标准砖)、多孔砖和空心砖三种。

普通实心砖是指没有孔洞或孔洞率<15%的砖。普通实心砖中最常见的是黏土砖,另外还有灰渣砖、烧结粉煤灰砖等。多孔砖是指孔洞率不低于15%,孔的直径小、数量多的砖,可以用于承重部位。空心砖是指孔洞率不低于15%,孔的尺寸大,数量少的砖,只能用于非承重部位。

砖按照材料和制作方法不同有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蒸压灰砂砖、蒸压粉煤灰砖等。

(1)烧结普通砖 以黏土、页岩、煤矸石或粉煤灰为原料,经成型、干燥、焙烧而成的实心或孔洞不大于规定值,且外形尺寸符合规定的砖,分为烧结黏土砖、烧结页岩砖、烧结煤矸石砖、烧结粉煤灰砖。

烧结黏土砖、页岩砖、粉煤灰砖的规格为240mm×115mm×53mm,烧结普通砖的强度等级有MU30、MU25、MU20、MU15、MU10五个级别。

(2)烧结多孔砖 以黏土、页岩、煤矸石为主要原料经焙烧而成,孔洞率不小于25%,孔形为圆孔或非圆孔,孔的尺寸小而数量多,主要适用于承重部位,简称多孔砖。目前,多孔砖分为P型砖和M型砖。P型多孔砖外形尺寸一般为240mm×115mm×90mm、240mm×175mm×115mm、240mm×115mm×115mm等;M型多孔砖外形尺寸为190mm×190mm×90mm。多孔砖的强度等级有MU30、MU25、MU20、MU15、MU10、MU7.5等几个级别。

(3)蒸压灰砂砖 以石灰和砂为主要原料,经坯料制备、压制成型、蒸压养护而成的实心砖,简称灰砂砖。

(4)蒸压粉煤灰砖 以粉煤灰为主要原料,掺加适量石膏和骨料,经坯料制备、压制成型、高压蒸汽养护而成的实心砖。

2.砂浆

砂浆是砌体的粘结材料,它将砌块粘结成为整体,并将砌块之间的缝隙填实,便于使上层块材所承受的荷载能均匀地传到下层块材,以保证砌体的强度。此外,砂浆填充了块体之间的缝隙,减少了砌体的透气性,因而提高其隔热性能,同时提高其抗冻性。当灰缝中配筋时,砂浆还起到保护钢筋免受腐蚀的作用。

砌筑墙体常用的砂浆有水泥砂浆、石灰砂浆、混合砂浆三种。石灰砂浆由石灰膏、砂加水拌和而成,属气硬性材料,强度不高,多用于砌筑次要的民用建筑中地面以上的砌体;水泥砂浆由水泥、砂、加水拌和而成,属水硬性材料,强度高,较适合于砌筑潮湿环境下的砌体;混合砂浆是由水泥、石灰膏、砂加水拌和而成,这种砂浆强度较高,和易性、保水性较好,常用于砌筑地面以上的砌体。

砂浆需具有良好的和易性,主要包括流动性和保水性,使得砌筑时砂浆易于在粗糙的块体表面上铺展成均匀的薄层,而且能和底面紧密粘结,以保证砌体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普通砖砌体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0,蒸压加气混凝土砌体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a5.0。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砖)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b5.0,蒸压普通砖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s5.0。

考虑砌体材料的匹配原则,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大于块体的强度等级;对非灌孔砌块砌体,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宜大于Mb10;对灌孔砌块砌体,砂浆的强度等级宜为Mb10~Mb15。灌孔砌体的抗压强度不应大于非灌孔砌体强度的2倍。

3.2.2 砖墙的组砌

组砌是指块材在砌体中的排列。为了保证墙体的强度,以及保温、隔声等要求,砌筑时砖缝砂浆应饱满、厚薄均匀,并且应保证砖缝横平竖直、上下错缝、内外搭接,避免形成竖向通缝,影响砖砌体的强度和稳定性。当外墙面做清水墙时,组砌还应考虑墙面图案美观。

1.实心砖墙

标准砖的规格为240mm×115mm×53mm,砖块的长、宽、高作为砖墙厚度的基数,当错缝或墙厚超过砖块时,均按灰缝10mm进行砌筑。从尺寸可以看出,它以砖厚加灰缝、砖宽加灰缝与砖长形成1:2:4的比例为其基本特征,墙厚与砖规格尺寸的关系如图3-2所示,标准砖墙厚度见表3-2。

图3-2 墙厚与砖规格尺寸的关系

表3-2 标准砖墙厚度

在砌筑过程中,每排列一层砖则称为“一皮”。实心砖墙的组砌,长边平行于墙面砌筑的砖称为顺砖,长边垂直于墙面砌筑的砖称为丁砖;上下皮之间的水平灰缝称为横缝,左右两块砖之间的垂直缝称为竖缝。实体砖墙通常采用全顺式、两平一侧、三顺一丁、三三一式、一顺一丁、十字式(也称梅花丁)等砌筑方式(图3-3)。

全顺式这种砌法仅适用半砖厚的墙体。两平一侧适用于3/4砖(180mm)厚的墙体,其特点是用砖省,但费工费力。三顺一丁砌法适用于一砖(240mm)以上的墙体,砌筑速度快,但整体性较差。三三一式砌法适用于一砖(240mm)厚的墙体,其特点是墙面美观,但整体性较差。一顺一丁砌法的特点是搭接好,无通缝,整体性强,因而应用较广。梅花丁式适用于一砖(240mm)厚的墙体,其特点是整体性好,墙面美观,但砌筑速度较慢,效率低。

图3-3 实体墙的组砌方式

a)全顺式 b)两平一侧 c)三顺一丁 d)三三一式 e)一顺一丁 f)梅花丁

2.空斗墙

空斗墙中,砖侧立砌筑称为斗砖,砖平砌称为眠砖。空斗墙是用普通砖完全侧砌或者侧砌与平砌相结合形成;前者称为无眠空斗墙,后者称为有眠空斗墙(图3-4)。

图3-4 空斗墙的组砌方式

a)一眠一斗 b)一眠二斗 c)一眠三斗 d)无眠空斗

有眠空斗墙适用于3层以下的房屋。无眠空斗墙墙体完全是由斗砖砌成,没有眠砖,无眠空斗墙适用于2层以下的房屋。

空斗墙的墙体内部有较大的空心,自然形成的空气层或者在空心中塞入的松散材料,有助于提高墙的保温隔热能力。空斗墙的自重小,成本省,但由于空斗墙的强度、稳定性、防水防潮等能力较低,砌筑质量要求高,所以仅适用于240mm厚的墙体,在基础、勒脚、门窗洞口两侧、墙的转角、纵横墙交接、梁板支承处等要害部位要用实心墙加固。

3.多孔砖和空心砖墙

多孔砖是竖孔,用于承重墙的砌筑;空心砖是横孔,用于非承重墙的砌筑。

用多孔砖和空心砖砌墙时,多采用整砖砌法,上、下皮搭接半砖。在墙的端转角、内外墙交接、壁柱等处,必要时可用普通砖镶砌。

4.复合墙

复合墙就是用普通砖和其他保温材料组合而成的墙体。它解决了砖墙保温性能差的缺点。复合墙的做法一般有以下三种:

1)在墙的一侧附加保温材料。如在砖墙上贴矿棉、矿棉毡、加气混凝土块;在石墙上贴普通砖等。

2)砖墙中间填充保温材料。如水泥炉渣、白灰锯末等。

3)砖墙中留空气层。

3.2.3 实心砖墙的细部构造

1.散水与明沟

散水设置在外墙与室外地面交界处,指的是靠近勒脚下部的排水坡;明沟是靠近勒脚下部设置的排水沟。它们的作用都是为了迅速排除从屋檐下滴的雨水,保护墙基不受雨水侵蚀。

(1)散水 通常包括混凝土散水和块材(多为铺砖)铺贴两类。应用较为广泛的混凝土散水的做法通常应满足以下要求:

散水宽度应根据土壤性质、气候条件、建筑物的高度和屋面排水形式来具体确定,一般为600~1200mm;当屋面采用无组织排水时,散水的宽度应宽出屋面挑檐200mm以上。坡度通常采用3%~5%。混凝土散水厚度一般不小于60mm,为防止脱离主体,通常埋于地下30mm左右,如图3-5所示。

图3-5 混凝土散水构造做法

为防止混凝土散水由于过长造成开裂,一般应沿着长度方向每6~12m将散水断开,断开缝隙为20mm左右;散水与外墙之间也留设20mm左右的缝隙,内部用沥青制品填塞。

(2)明沟 明沟主要是将积水通过沟槽引向下水道,一般在年降雨量为900mm以上的地区才选用。明沟的制作材料可以用砖、混凝土等,沟宽通常取180~250mm,沟底应有0.5%左右的纵坡,坡向集水井,明沟中心应正对屋檐滴水位置(图3-6)。

图3-6 明沟构造做法

a)混凝土明沟 b)砖砌明沟

2.勒脚

外墙墙身下部靠近室外地坪的部分称为勒脚。勒脚的作用是墙身防潮且考虑根部的保护,还有美化建筑外观的作用。

勒脚经常采用抹水泥砂浆、水刷石、贴面、石砌或加大墙厚的办法做成。勒脚的高度一般为600mm以上,有时为了立面美观的需要,勒脚通常与窗台平齐。

勒脚处墙体的构造做法有以下几种(图3-7):

1)勒脚部位的墙体采用天然石材如毛石砌筑。

2)用天然石材如花岗石、大理石或人工石材如水磨石板等作为勒脚贴面。这种做法防撞性较好,耐久性强,装饰性好,主要用于高标准建筑。

3)在勒脚部位抹20~30mm厚1:2.5水泥砂浆,为了保证抹灰层与砖墙粘接牢固,施工时应注意清扫墙面,浇水润湿,也可在墙而上留槽,使抹灰进入,称为咬口。

图3-7 勒脚构造做法

a)毛石勒脚 b)贴面勒脚 c)抹灰勒脚 d)带咬口抹灰勒脚

3.防潮层

在墙身中设置防潮层的目的是防止土壤中的水分沿基础墙上升和勒脚部位的地面水影响墙身,提高建筑物的耐久性,保持室内干燥卫生。

(1)防潮层的位置 防潮层分水平防潮层和垂直防潮层。水平防潮层的高度在室内地坪与室外地坪之间,以地面垫层中部为最理想,一般应在室内地面不透水垫层(如混凝土)范围以内,通常在-0.060m标高处设置,而且至少要高于室外地坪150mm,以防雨水溅湿墙身;当地面垫层为透水材料(如碎石、炉渣等)时,水平防潮层的位置应平齐或高于室内地面60mm,即在0.060m处;当两相邻房间之间室内地面有高差时,应在墙身内设置高低两道水平防潮层,并在靠土壤一侧设置垂直防潮层,以避免回填土中的潮气侵入墙身。墙身防潮层的位置如图3-8所示。

图3-8 墙身防潮层的位置

a)地面垫层为不透水材料 b)地面垫层为透水材料 c)室内地面有高差

(2)水平防潮层的具体做法(图3-9)

1)防水砂浆防潮层。具体做法是抹一层20mm的1:3水泥砂浆加5%防水剂拌和而成的防水砂浆。另一种是用防水砂浆砌筑4皮至6皮砖,位置在室内地坪以下。

2)卷材防潮层。在防潮层部位先铺20mm厚的砂浆找平层,然后干铺卷材一层或用沥青胶粘贴卷材一层。卷材的宽度应比墙体两侧各宽10mm以上,卷材沿长度铺设,搭接应不小于100mm。

3)细石混凝土防潮层。由于混凝土本身具有一定的防水性能,常把防水要求和结构做法合并考虑。即在室内外地坪之间浇筑60mm厚的细石混凝土防潮层,内放36钢筋。混凝土密实性好,有一定的防水性能,并与砌体结合紧密,故适用于整体刚度要求较高的建筑中。

4)如果地圈梁位置合适,可以不另设防潮层。

图3-9 墙身水平防潮层的构造

a)水泥砂浆防潮层 b)卷材防潮层 c)钢筋混凝土防潮层

(3)墙身垂直防潮层构造做法 用20mm厚1:2.5水泥砂浆找平,用建筑防水涂料、防水砂浆涂抹,也可以采用掺有防水剂的砂浆抹面做防潮层。

4.窗台

窗洞口的下部应设置窗台,窗台根据窗的安装位置可形成内窗台和外窗台。外窗台是为了防止在窗洞底部积水,并流向室内;内窗台则是为了摆放物品。

窗台的底面出挑处,应做成锐角形或半圆凹槽(称为“滴水”),便于排水,以免污染墙面。

外窗台有平窗台、挑窗台和凸窗台的做法(图3-10)。内窗台的做法一般是在窗台上表面抹20mm厚的水泥砂浆。

5.过梁

设置过梁的目的是为承受门窗洞口上部的荷载,并将其传给门窗两侧的砌体,以免压坏门窗框。过梁一般可分为砖砌过梁、钢筋砖过梁、钢筋混凝土过梁等几种。

(1)砖砌过梁 通常包括砖砌平拱过梁和砖砌弧拱过梁(图3-11),实际工程中以砖砌平拱过梁居多。

图3-10 外窗台的形式

a)平窗台构造做法 b)挑窗台构造做法一 c)挑窗台构造做法二 d)凸窗台构造做法

图3-11 砖砌过梁形式

a)平拱过梁 b)弧拱过梁

砖砌平拱过梁是比较古老的过梁形式,其最大跨度为1.2m;由竖砖砌筑而成(高度多为一砖或一砖半),中部起拱高度为洞口跨度的1/50~1/100;竖砖皮数为奇数,正中一皮垂直排放(称为拱心砖),其余的砖向两边倾斜,两端下部伸入墙内20~30mm,相互挤压形成承担荷载的拱;平拱中砖之间的灰缝上大下小,灰缝上部宽度不宜大于15mm,下部宽度不应小于5mm;砖不低于MU10,砂浆不低于M5。平拱砖过梁的优点是节约钢筋、水泥用量少,缺点是施工速度慢、施工难度大、整体性能差,一般只用于清水墙。对于有集中荷载或半砖墙、振动较大、地基承载力不均匀的情况下,不能使用砖砌平拱过梁。

砖砌弧拱过梁也用竖砖砌筑而成,其最大跨度l与矢高f有关,f=(1/12~1/8)l时, l为2.5~3.5m;f=(1/6~1/5)l时,l为3~4m。

(2)钢筋砖过梁 钢筋砖过梁是在洞口顶部配置钢筋,形成能承受弯矩的加筋砖砌体(图3-12)。

图3-12 钢筋砖过梁

钢筋砖过梁跨度不应大于1.5m;支设模板时预留反拱,反拱高度为洞口宽度的1/50~1/100;在模板上铺厚度为30mm的水泥砂浆作为钢筋的保护层;每120mm厚墙体铺设16钢筋,钢筋伸入洞口两侧墙内的长度不应小于240mm,钢筋两端设60mm直弯钩,埋在墙体的竖缝内;在洞口上部不小于1/4洞口跨度的高度范围内(且不应小于5皮砖),用不低于MU10的砖和不低于M5的砂浆砌筑。

(3)钢筋混凝土过梁 钢筋混凝土过梁承载力强,可用于有较大振动和集中荷载或产生不均匀沉降的房屋,一般不受跨度的限制,有预制装配和现场浇筑两类。过梁宽度一般与墙厚相同,其高度及配筋应由计算确定,为了施工方便,梁高应与砖的皮数相适应,如60、120、180、240(mm)等;过梁在洞口两侧伸入墙内的长度,应不小于240mm。为了防止雨水沿门窗过梁向外墙内侧流淌,过梁底部的外侧抹灰时需做滴水。

过梁的断面形式有矩形和L形,矩形多用于内墙和混水墙,L形多用于外墙和清水墙。钢筋混凝土过梁形式如图3-13所示。

图3-13 钢筋混凝土过梁形式

6.管道井、烟道和通风道

管道井、烟道和通风道应用非燃烧体材料制作,且应分别独立设置,不得共用。

管道井的设置应符合规定要求,在安全、防火和卫生等方面互有影响的管线不应敷设在同一管道井内。管道井的断面尺寸应满足管道安装、检修所需空间的要求。当井内设置壁装设备时,井壁应满足承重、安装要求。管道井壁、检修门、管井开洞的封堵做法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2018)]的有关规定。管道井宜在每层临公共区域的一侧设检修门,检修门门槛或井内楼地面宜高出本层楼地面,且不应小于0.1m。电气管线使用的管道井不宜与厕所、卫生间、盥洗室和浴室等经常积水的潮湿场所贴邻设置。弱电管线与强电管线宜分别设置管道井。

通风道和烟道的断面、形状、尺寸与内壁应有利于进风、排风、排烟(气)通畅,防止产生阻滞、涡流、窜烟、漏气和倒灌等现象。自然排放的烟道和排风道宜伸出屋面,同时应避开门窗和进风口。伸出高度应有利于烟气扩散,并应根据屋面形式、排出口周围遮挡物的高度、距离和积雪深度确定,伸出平屋面的高度不得小于0.6m。

在住宅或其他民用建筑中,为了排除室内污浊空气,常在墙内设置通风道。通风道分为现场砌筑或预制构件进行拼装两种做法。

通风道的断面尺寸应根据排气量来决定,但不应小于120mm×120mm;混凝土通风道,一般为每层一个预制构件,上下拼接而成,其断面形状如图3-14所示。

图3-14 预制混凝土通风道

为了使通风道能正常地发挥作用,通风道的设置应满足以下条件:通风道出屋面部分应高于女儿墙或屋脊;同层的房间不应共用同一个通风道;寒冷及严寒地区的通风道不宜设在外墙内,如受条件限制必须设在外墙内时,不能削弱外墙的截面厚度;通风道在墙上的开口应靠近房间顶棚,一般为300mm左右。

通风道的组织方式较多,主要有每层独用、隔层共用、子母式三种。

每层独用式通风道是把每层的房间设置一个直通屋顶的通风道,优点是通风效果好,缺点是当建筑的层数较多时,墙内的通风道随层数增加,大部分通风道的位置不够理想,对墙体的强度有较大的削弱。

隔层共用式通风道是在墙体内设置两个通风道,上下重叠的房间隔层使用其中的一个通风道。优点是通风道的位置容易保证,墙内孔道少,缺点是通风道中开口较多,通风效果差,容易串味。

子母式通风道综合了其他两种通风道的优点,由一大一小两个孔道组成,大孔道(母通风道)直通屋面,小孔道(子通风道)一端与大孔道相通,一端在墙上开口。图3-15为砖砌子母道构造示意图。

图3-15 砖砌子母道构造示意图(出灰口是烟道)

7.砖墙的加固措施

由于砖墙整体性不强,抗震能力较差,特别是在多地震地区,在地震力的作用下,极易遭到破坏,因此为了加强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常采取一些加固措施。抗震构造措施是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要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包括对构件截面尺寸的要求,对构件钢筋配置数量和间距的要求,对圈梁、构造柱等构件的布置要求等。

(1)设置圈梁 圈梁是沿外墙四周及部分内墙水平方向设置的连续闭合的梁。圈梁配合楼板共同作用,可提高建筑物的空间刚度及整体性,增加墙体的稳定性;减少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墙身开裂;在抗震设防地区,圈梁与构造柱一起形成骨架,可提高抗震能力。

圈梁有钢筋砖圈梁和钢筋混凝土圈梁两种。

1)钢筋砖圈梁。钢筋砖圈梁多用于非抗震区,结合钢筋砖过梁沿外墙形成。钢筋砖圈梁用M5砂浆砌筑,高度通常为4~6皮砖,在圈梁中设置36的通长钢筋,分上下两层布置,其做法与钢筋砖过梁类似(图3-16)。

图3-16 钢筋砖圈梁

2)钢筋混凝土圈梁。圈梁应根据结构体系或房屋类别,房屋的长度、高度、开间、墙体类别、墙体高厚比、风荷载、地质条件、整体刚度以及振动设备等因素,在墙体中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并应与门窗过梁等统一考虑。

钢筋混凝土圈梁的宽度同墙厚,一砖以上的墙体,圈梁的宽度取墙厚的2/3。圈梁的高度不小于120mm;增设的基础圈梁,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80mm,配筋不应少于412。

多层砖砌体建筑、多层小砌块建筑与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建筑采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时,应按表3-3的规定设置圈梁,纵墙承重时,抗震横墙上的圈梁间距应比表内要求适当加密。现浇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盖或屋盖处可不设圈梁,但楼板沿抗震墙体周边均应加强配筋,并与相应的构造柱可靠连接。

表3-3 多层砖砌体房屋现浇混凝土圈梁的构造

注:本表摘自《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版)。

多层砖砌体房屋现浇混凝土圈梁应闭合,圈梁宜与预制板设在同一标高处或紧靠板底;圈梁与楼板(通常为预制板)设在同一标高,称为板平圈梁,或紧靠楼板底,称为板底圈梁(图3-17)。

图3-17 板平圈梁与板底圈梁

a)板平圈梁 b)板底圈梁

圈梁遇有洞口时应上下搭接。当圈梁被门窗洞口截断时,应在洞口上部增设相同截面的附加圈梁。附加圈梁的构造如图3-18所示。对有抗震要求的建筑物,圈梁不宜被洞口截断。

图3-18 附加圈梁的构造

现浇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与墙体有可靠连接的房屋,应允许不另设圈梁,但楼板沿抗震墙体周边均应加强配筋并应与相应的构造柱钢筋可靠连接。

(2)设置构造柱 构造柱是按设计要求设置在墙体中并先砌墙后浇灌混凝土的钢筋混凝土柱。

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是从抗震角度考虑设置的,它可以提高墙体的变形能力与受剪承载力,有效减轻建筑震害。构造柱一般设在外墙转角,内外墙交接处,较大洞口两侧及楼梯、电梯间四角,楼梯斜段上下端对应墙体处等(图3-19)。由于房屋的层数和地震烈度不同,构造柱的设置要求也有所不同。表3-4为多层砖砌体房屋构造柱的设置要求。

图3-19 构造柱的设置

表3-4 多层砖砌体房屋构造柱的设置要求

注:1.本表摘自《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版)。

2.较大洞口,内墙是指不小于2.1m的洞口;外墙在内外墙交接处已设置构造柱时应适当放宽,但洞侧墙体应加强。

房屋高度和层数接近表3-4的限值时,横墙内的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层高的二倍;下部1/3楼层的构造柱间距适当减小;当外纵墙开间大于3.9m时,应另设加强措施。内纵墙的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4.2m。

构造柱必须与圈梁紧密连接,形成空间骨架,以增强房屋的整体刚度,提高墙体抵抗变形的能力,并使砖墙在受震开裂后,也能裂而不倒。

构造柱最小截面可采用180mm×240mm,纵向钢筋宜采用412,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50mm,且在柱上下端应适当加密;6、7度时超过6层、8度时超过5层和9度时,构造柱纵向钢筋宜采用414,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房屋四角的构造柱应适当加大截面及配筋。

构造柱与圈梁连接处,构造柱的纵筋应在圈梁纵筋内侧穿过,保证构造柱纵筋上下贯通。构造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但应伸入室外地面下500mm,或与埋深小于500mm的基础圈梁相连。

为加强构造柱与墙体的连接,该处墙体宜砌成马牙槎(构造柱两侧的墙体应做到“五进五出”,即每300mm高伸出60mm,每300mm高再收回60mm),并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26拉结钢筋和4分布短筋平面内点焊组成的拉结网片或4点焊钢筋网片,每端伸入墙内不少于1m。6、7度时底部1/3楼层,8度时底部1/2楼层,9度时全部楼层,上述拉结钢筋网片应沿墙体水平通长设置。施工时应先放置构造柱钢筋骨架,后砌墙,随着墙体的升高而逐段现浇混凝土构造柱身(图3-20)。

图3-20 墙体转角处的构造柱

a)外墙转角处 b)内外墙交角处

(3)设置壁柱和门垛 当墙体的窗间墙上出现集中荷载而墙厚又不足承受其荷载,或当墙体的长度和高度超过一定限度并影响墙体的稳定性时,常在墙局部适当位置增设凸出墙面的壁柱,用以提高墙体刚度。壁柱凸出墙面的尺寸一般为120mm×370mm、240mm×370mm、240mm×490mm等,为了便于门框的安装和保证墙体的稳定性,在墙上开设门洞而且门洞开在两墙转角处和丁字墙交接处时,须在门靠墙的转角位置或丁字交接的一边设置门垛,门垛凸出墙面60~240mm(图3-21)。

图3-21 壁柱与门垛

(4)抗震设防地区墙体的其他加固措施 对于多层砖砌体房屋,6、7度长度大于7.2m房间、8、9度外墙转角与内外墙交接处及顶层楼梯间,应沿墙高500mm配置26的通长钢筋和4分布钢筋组成的钢筋片。

7~9度时楼梯间墙体在休息平台或楼层半高处设置60mm厚、纵向钢筋不小于210的钢筋混凝土带或配筋砖带。8、9度时不应采用装配式楼梯,不应采用墙中悬挑式踏步或踏步竖肋插入墙体的楼梯,不应采用无筋砖砌栏板。

凸出屋顶的楼、电梯间,构造柱应伸到顶部。门窗洞口不应采用砖过梁。后砌隔墙应沿墙高每隔500~600mm与承重墙、柱拉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