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课堂6:明朝—近现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明朝》:靖难之役

明朝是一个经济文化繁荣、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大一统王朝,中央集权逐渐达到巅峰。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史无前例,《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小说对中国人的影响非常巨大。明朝后期统治者大多怠政,官场日益腐败,在内忧外患之下走向灭亡,刚刚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也遭到扼杀,令后人叹息不已。

存亡时间:1368年—1644年

帝王:明太祖、明成祖、明思宗等

都城: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今北京市)

政治措施:1.明太祖为了削弱大臣的权力,改革官制,废除丞相制度,内阁逐渐成为最高决策机构。提升六部的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2.地方上设立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三司的长官都由中央任命,使得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并分封诸子为王,监控地方。3.明太祖设立锦衣卫来保护皇帝、镇压军民。明成祖时期又设立东厂,与锦衣卫一道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4.明朝严格规定科举考试题目必须出自“四书五经”,答题必须用“八股文”,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5.明太祖时期制定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典《大明律》。

经济措施:1.经过元末大乱,明朝统治者致力于复兴农村经济,承认农民开垦耕种的荒田归农民所有,减免赋税和徭役。2.政府鼓励百姓种植经济作物,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辣椒和向日葵等作物,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3.推行了一些有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措施,手工业官营出现不断萎缩的趋势,私营却迅速壮大,商品经济也开始日益活跃。

文化措施:1.明朝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来对中国古典文化进行整理,尤以类书和丛书为最,《永乐大典》是中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2.明朝科技成果主要由私人学者完成,李时珍创作了规模空前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一部重要的农学科学巨著,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既是地理学巨著,又是文学名著。3.明朝统治者为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主要采取了推崇程朱理学、严格管理学校、禁止学生议政和屡兴文字狱等措施。

军事措施:1.明太祖将统一执掌兵权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2.在地方实行卫所制,每卫有五千六百名士兵,士兵来源于军户。

历史贡献:1.明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在科技方面也取得了突出进展。2.郑和七次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交流,开拓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灭亡原因:1.明朝末期政治腐败,很多皇帝都沉迷享乐,不理朝政,大臣则结党营私、争权夺利。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朝廷不断加派赋税,不顾百姓死活。2.地方上贪官污吏横行,官僚地主疯狂兼并土地,大批百姓流离失所,为了生存不得不举起义旗反抗明朝。3.后金的崛起,使得明朝陷入长年累月的战争,逐渐被战争的庞大消耗拖垮。

明朝初年,百废待兴,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努力振兴农业,实现了“洪武之治”。明太祖是个疑心很重的人,国内稳定下来后,他就设立了一个叫“锦衣卫”的机构。这些锦衣卫就是他的私人警察,专门负责搜集各种情报,监视大臣们的动静,一旦发现大臣有什么反叛的苗头,就立即报告给明太祖。

明太祖对官员们极为严厉,那些被锦衣卫告发的大臣,轻则被拖到外面打板子(即“廷杖”),重则被流放边疆,甚至满门抄斩。

明朝建立没几年,明太祖就开始诛杀他认为有反叛之心的功臣,其中影响最大、牵连最广的就是“胡惟庸案”。

宰相胡惟庸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之一,很有办事才能。他开始还小心谨慎,当上宰相后,渐渐开始独断专行,甚至隐瞒不利于他的奏章,收受贿赂。1380年,有人告胡惟庸造反,朱元璋下令锦衣卫彻查。这一查,就一个接一个地牵连了许多人。1393年,又有人告发大将军蓝玉谋反,胡惟庸案与蓝玉案合称“胡蓝之狱”,两案牵连致死者四万余人。明朝的开国功臣李善长、蓝玉等人都在这场大祸中死去了,只有少数开国功臣逃过一劫。

李善长

李善长是明朝开国功臣,智勇双全,朱元璋对他十分倚重,论功行赏时他位列第一,被封为宣国公、韩国公,任宰相,位极人臣。由于与胡惟庸交往密切,李善长受到牵连,在七十六岁时被朱元璋处死。

为了巩固皇权,明太祖废除了宰相这个职位,由吏、礼、户、兵、刑、工六部尚书直接向他负责;把大都督府分为左军、右军、中军、前军、后军五个都督府,平时负责训练士兵,战时由皇帝直接指挥。中央政府的权力达到了空前集中。

明朝官制结构图

中央

皇帝 内阁

皇帝 都察院

皇帝 五军都察府

皇帝 锦衣卫、东厂、西厂

皇帝 (六部) 吏部

皇帝 (六部) 户部

皇帝 (六部) 礼部

皇帝 (六部) 兵部

皇帝 (六部) 刑部

皇帝 (六部) 工部

地方

皇帝 (三司) 都指挥使司(军政)

皇帝 (三司) 提刑按察使司(刑狱)

皇帝 (三司) 承宣布政使司(民政)

太子朱标生性仁慈,看到明太祖滥杀,十分不忍,曾劝明太祖说:“父皇,诛戮太多,只怕有伤天和啊!”明太祖从地上捡起一根长满尖刺的荆棘,交给太子,让太子徒手抹去上面的尖刺。太子怕疼,不敢抹。明太祖叹息一声,说:“既然你没有去掉这些尖刺的勇气,我帮你把刺去掉,再交给你,不是很好吗?”

明太祖把那些他认为对皇权有威胁的人都一一除掉,又把他的二十四个儿子全都分封到各地当王,认为这样就可以保证皇权的稳固。可是,正是这些他亲自分封的藩王酿成了一场大祸。

明太祖六十多岁的时候,太子朱标病死了,朱标的长子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

各地的藩王大多是朱允炆的叔父,心中对这个皇太孙都很不服气。尤其是明太祖的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朱棣跟随明太祖南征北战,久经沙场,立下许多战功,是明太祖的儿子中最聪慧的一个。

1398年,明太祖逝世,朱允炆登基,改元建文,史称明惠帝,又称建文帝。他登基后,民间就悄悄流传着几位藩王要造反的消息。

建文帝十分担心,立即与信得过的大臣们商议此事。他们认为燕王实力最大,应该先剥夺其他藩王的权力,削弱燕王的助力,将来对付他一个就好办了。

接着,建文帝利用或有或无的罪名,对那些较小较弱的藩王采取了激烈的行动。

课堂在线

朱元璋将九个儿子分别封为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肃王,称“塞王”,握有兵权。其中,燕王实力最为强大。

建文帝的老师黄子澄向北平派出了间谍,关注燕王府的一举一动。到了1399年,燕王府传来消息——燕王疯了!这自然是燕王放的烟幕弹,实际上他在暗中训练军队,正准备造反呢!

黄子澄和齐泰根本不相信燕王真的疯了,他们决定立即除掉燕王。于是,他们派人抓了燕王在南京的三个儿子,又密令北平都指挥使张信发兵逮捕燕王。不料张信早就投靠了燕王。燕王接到张信的密信,还是没有立即起兵,而是大打亲情牌,请求建文帝放了自己的儿子。懦弱的建文帝顾及叔侄情分,真的放回了朱棣的三个儿子。这下朱棣终于下定决心造反了。

建文帝毕竟是皇帝,公开反叛对自己不利,燕王就以清除皇帝身边奸臣的名义起兵,杀向京城,历史上把这场战争称为“靖难之役”。

燕王朱棣虽然只有十万兵马,但他们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而建文帝虽然有燕王三倍以上的兵力,可那些能打仗的大将早就被明太祖杀光了。朝廷指挥不当、兵力孱弱、内部松懈,作战的时间越长情况就越严重,建文帝又交代不要杀死燕王,因此官兵们打得缩手缩脚。

双方在河北、山东、河南、江西、安徽之间来来回回打了三年多,互有胜败。

1402年,燕王大军南下,建文军力量差不多耗尽,担任指挥的齐泰、黄子澄节节败退,许多将领都投降了燕王。

建文帝只好答应把长江以北划给燕王,想让燕王退兵。燕王哪肯罢休。最后,两军在齐眉山打了一场恶仗,燕王派兵袭击建文帝大军的粮道,发起突袭,彻底打败了建文军,直奔京城。

燕王到了京城,皇宫已燃起熊熊大火,建文帝葬身火海。也有人说,建文帝自己在皇宫放了一把大火,然后趁乱逃出了京城。

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朱棣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永乐,史称明成祖,又称永乐帝。

课堂在线

智慧点评

“靖难之役”是明朝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次政权争夺战,不仅导致明朝皇位归属的改变,也极大地影响了此后二百多年明朝政治、思想的走向。建文帝性格懦弱,决定削藩又顾及叔侄情分,畏首畏尾,导致了失败,他的悲剧值得引以为戒。

要点掌握

1.为了维护统治,朱元璋制造“胡惟庸案”“蓝玉案”等,牵连杀死四万余人,许多开国功臣遭到冤杀。

2.1399年,一心削藩的建文帝决定对燕王朱棣动手,朱棣打着诛杀奸臣的旗号起兵造反,史称“靖难之役”。

3.1402年,朱棣大军打进南京城,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即位,年号永乐,就是明成祖。

考点追踪

1.朱棣是如何成功夺位的?

2.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中犯了哪些错误?

课本里学不到的趣味知识

内书堂

宦官通常是没什么学问的,明朝却是个例外。永乐帝朱棣登基后,想培养自己信任的宦官帮助自己处理日常朝廷事务,就在宫中设立了专门的学校——内书堂,供宦官读书学习。小太监进了内书堂,毕业后进了司礼监文书房,就像文人中了进士进翰林院,有“内翰”之称。

内书堂的老师由翰林院的官员担任,教学科目既有《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读物,也有四书五经,还有《内令》《忠鉴录》这样的专业内容。

因为内书堂,明朝出了不少出色的宦官。“三保太监”郑和就是内书堂的第一届毕业生,还有景泰朝的金英、成化朝的张敏、崇祯朝的王承恩等,但同时也出现了专权二三十年的刘瑾、王振、魏忠贤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