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邮风云人物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2章 杜庆云—让人怀念的北京市集邮协会首任会长

【集邮传记文学】

中国集邮人物列传(33)

33、《杜庆云——让人怀念的北京市集邮协会首任会长》

作者:顾雪林

我知道,杜庆云这个名字对今天的年轻集邮者来说,很陌生;但对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北京集邮者来说,是一个非常亲切熟悉的名字。

杜庆云原是北京市邮政局局长。1984年左右,他因年龄退到二线后,调任北京市集邮协会会长。我曾经和杜会长有过非常亲密的合作关系,至今难忘!

1985年,我组织首都20多家新闻出版单位的集邮协会,联合成立“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我任会长至今。

之后,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很快被北京市集邮协会吸收为团体会员。

从此,开始了我和北京市集邮协会将近30多年的密切合作。

在此期间,我有幸认识了北京市集邮协会会长杜庆云,在他的大力协助下,我们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有了一个井喷式大发展的时期,60多位爱好集邮的编辑记者,在他们各自的岗位上,为中国的集邮事业鼓与呼,写了大量的集邮文章,引起了国内集邮专家们的关注。

我曾在另一篇文章中写道:“当时,杜庆云会长讲的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小顾他们这些记者也很不容易,都是利用业余时间给我们集邮活动写稿子,还要组织新闻出版界的集邮活动,要尽量支持他们,帮助他们。’杜会长的这份理解,也许就是我们在工作之余,参加集邮宣传活动的动力。”

1985年底,北京市集邮协会在前门饭店举行集邮学术研讨会,邀请我参加会议,在这次会上,我第一次见到并认识杜庆云会长。

杜会长身材不高,满头白发,梳成背头发型,笑容可掬,非常健谈,凡事喜欢从积极的方面分析问题,言谈话语间,满满的正能量。

认识杜会长时,我才30岁出头,虽然集邮的时间长达20年左右,但其中有10多年因特殊情况实际上停顿了集邮活动,真正集邮的时间不过才10年左右。那时,我的邮识有限,邮品也不算丰富,还算集邮者中的“小白”。杜会长不管这些资历,他执意让我当北京市集邮协会的宣传顾问,让我担任北京市集邮协会理事、常务理事和学术委员,我真是受宠若惊!

有一次,我到北京市集邮协会商量集邮宣传工作,午餐时间到了,我准备到外面随便吃点再回来继续商量工作。

学术部刘生平告诉我:“杜会长让我安排了午饭,你不要走了。”

我来到餐厅一看,是一桌丰富的宴会级的饭菜,我以为还有别的客人,杜会长说:“小顾,今天的客人就是你一个人。”我无法接受,北京市集邮协会的各位领导陪我一个小年轻的记者吃饭,这怎么可以?顿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人是会被感动的,这一时刻,我被杜会长的热情周到,深深感动!那一天开始,我暗下决心,要组织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的会员,好好宣传北京市的集邮活动。

一时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经济日报、新华社、中新社、中国日报、农民日报、科技日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等各报,都纷纷报道北京市的各种集邮活动,百花齐放,众彩纷呈。

我曾向杜会长介绍说:“在各报中,报道集邮活动的,多是文化记者或是经济记者,这些记者中,很多人并不集邮,报道集邮活动,只是为了完成领导交给的新闻报道任务。还有一些记者,不一定是文化记者,可能是时政记者、教育记者、经济记者、社会新闻记者甚至是法律记者,但他们的共同点是喜欢集邮,参加了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他们参与报道集邮活动,不仅仅是为了完成采访任务,而是个人爱好加新闻报道,他们写出的报道,言之有物,切中集邮文化的精髓;写的集邮通讯,有一定的深度,很受读者的欢迎。”对此,杜会长深以为然,并给予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各方面的支持,比如复印资料,提供各种集邮信息、让喜欢集邮的记者们参加各种集邮活动和集邮学术研讨会。

俗话说:“投桃报李。”《诗经·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后世“投桃报李”便成了成语,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我和杜会长,就是这样的“投桃报李”之友。

搜索我的记忆,只记得曾经听说杜会长病了,很长时间不来协会上班了;他什么时候走的,我记不清了。

在我的记忆中,永远留下的,就是杜会长端着一杯茶,送到我的桌前,笑容可掬地说:“小顾,喝杯茶吧。”

(2022年3月13日上午10点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