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序一 让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
潘荣才
读罢这部长篇报告文学《哭了 笑了》,我感触颇深。它所讲述的真情故事令人动容,它传播的大爱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哭了 笑了》是《明天的太阳》的姐妹篇。《明天的太阳》是著名作家何培嵩撰写的关于南宁市明天学校孤儿故事的报告文学佳作,它向社会呼吁爱和温暖,让更多的人关注弱势群体,伸出援手,奉献爱心。2001年12月,《明天的太阳》出版,此后荣获了广西第九届“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第十二届桂版图书三等奖和第三届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花山奖”。2011年,该书被改编成公益电影《宝贝别哭》;2012年9月,电影《宝贝别哭》参加第七届巴黎中国电影节,荣获特别奖“公益儿童电影奖”;2012年10月,电影《宝贝别哭》在美国洛杉矶第八届中美电影节荣获“金天使奖”。故事背景所在的南宁市明天学校是有责任、有爱心的孤儿之家,它是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爱心载体。
2015年10月上旬,明天学校校长覃锋邀请我和何培嵩参观明天学校安吉新校区。这次造访,我们从覃锋校长的介绍中了解到了关于明天学校的“背后的故事”——
打从明天学校建校以来,就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亲切关怀和社会各界的倾力相助。为解决学校发展的困难,自治区政府和南宁市政府划拨2.24亿元财政经费,并划拨66478.4平方米土地支持新校区建设。明天学校安吉校区总建筑面积54277.75平方米,办学规模为小学30个班,初中30个班,可满足2850名在校生(包括840名孤儿学生)学习。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新校区使用的云黑板、高清录播室目前在南宁市属于较先进的教学硬件。
十七年来,明天学校从南宁市各县(区)及百色、河池革命老区等地招收孤儿学生共计512名。2017年,处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孤儿一共152人,另有360人已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军人、医务工作者、自主创业者等,或自愿回明天学校当老师……从明天学校走出的学生在各自工作岗位上用自己的双手为社会做出了贡献,报答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心与厚爱。自2016年秋季起,明天学校扩办了初中,在这里,孤儿学生和普通家庭学生一起学习,促进了孤儿学生的健康成长。
……
听罢覃锋校长的介绍,我感慨良多:明天学校不负众望,不断创新,与时俱进,越办越好,感人事迹层出不穷,成为传播正能量的一张亮丽名片。何不写一部《明天的太阳》的姐妹篇?倘若有了上、下两部作品,那么就能够完整地反映出孤儿学生们在明天学校生活、学习和成长的真实经历……事后,何培嵩向广西作家协会汇报情况,提出创作《明天的太阳》的姐妹篇的倡议,并主动请缨执笔创作。何培嵩的提议得到了广西作家协会的高度重视,当即决定派其到明天学校进行采访,深入孤儿学生的生活。
何培嵩堪称高品位报告文学作家。20世纪80年代初,何培嵩“初试牛刀”创作的报告文学《啊,中国的赫拉克勒斯》荣获《广西文学》优秀作品奖,他从此踏入文坛。他创作的中篇报告文学《刘三姐与黄婉秋》荣获1988年首届广西文艺创作奖铜鼓奖,长篇报告文学《脊梁》荣获2002年第三届广西文艺创作奖铜鼓奖。另外,他还荣获国家级、省市级30多个文艺奖项。何培嵩发表各类文艺作品总共300多万字,其中报告文学专著16部。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具备报告文学作家骨子里不可或缺的扎根生活的“基因”。他不辞劳苦深入采访,将心血倾注笔端,撰写的报告文学作品真实生动。他热爱创作,将创作视为自己的事业,几十年如一日地耕耘,功夫老到,自然是水到渠成。正如著名作家彭匈所说:“专注一事,精彩一世。”
何培嵩以73岁高龄之身,与孤儿学生同吃、同住6个多月,着实令人慨叹。为了解孤儿家庭状况,他还亲赴贫困山区采访,充分验证了创作素材的严肃性、真实性和生动性,确切做到了“‘深入生活’身入、心入”“‘扎根人民’情系、心系”,其笃情诚挚之臻,配得起“一位穷其一生为报告文学做出贡献的著名作家”这个贴切的赞誉。
何培嵩精神矍铄,性情豪爽,却不乏温情。他用心关爱孤儿,与孤儿们自然而然搭起了“心桥”。在作家爷爷的关怀下,孤儿们要么声泪俱下吐真情,要么秉笔实录浇块垒。何培嵩以妙笔勾勒出各种人物的喜怒哀乐,他笔下的人物常常会给读者带来心灵的触动。
以上所述,都说明何培嵩在执笔之前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2017年1月至10月2日,何培嵩在家“闭关”9个多月,全力进行创作。经过两百多个日夜的埋头奋笔疾书,作品渐渐成形。直到杀青的那天,他赫然察觉,桌上堆了厚厚一摞用完的圆珠笔芯,数一数竟有一百多支。这些恰恰就是最为别致的证明啊!
写作期间的连续奋进,加之天气异常炎热,作品刚刚脱稿,何培嵩就犹如一根紧绷的弦突然松懈,各种病症凸显出来——一是胃病纠缠,二是颈椎病困扰,三是心脏病复发。稍有不慎,便会危及生命。不承想他非常淡定,以坚韧不拔的精神配合医生进行治疗,闯过一关又一关。这便是定力,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造就了奇迹。
在这样一位不辞劳苦为人民创作的作家笔下,这部历经两百多天创作并修改完成的作品究竟有什么特色?
一、这是一部立意新颖、匠心独运的长篇报告文学。它着眼于孤儿学生在孤儿学校生活、学习、成长的最本真的感受,以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捕捉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爱与美。作者别出心裁地将仁爱和人性融于生动感人、跌宕起伏的情节中,使其别具张力,发挥了文学最实质的功能——“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
二、全书突出的亮点,是遵循人文精神,尊重生命,尊重人的人格尊严。这体现本书作者的写作诉求——首先,倡导人们看待孤儿要用平等的眼光,让人们明白,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其次,唤起沉睡在孤儿们体内的勇气和智慧,让他们重拾生活的自信,自强不息,成为新时代的人才。正如著名作家周国平所说:“没有浪漫气息的悲剧是我们最本质的悲剧,不具英雄色彩的勇气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我们以此维护了人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尊严——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三、作品标志性艺术手法是采用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讲故事形式,用大故事“装”小故事,把人物事件串起来,看似繁多而复杂的叙事,实则层次分明且环环相扣,饱含了作者的精心构架。全书故事情节充实饱满、曲折跌宕、扣人心弦。
四、书中的众多人物形象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本书通过塑造孤儿群像,营造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独特艺术世界。作者将笔触对准现实,在细致观察中发现焦点,并予以精确描绘,着力渲染人物内心世界。孤儿学生在不同环境的熏陶下凸显出独特的个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细致的观察、传神的刻画,得益于实地考察获得的翔实的素材。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把大义、人民、时代和责任放在肩头上,写出导向正确、传播真善美的作品;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立足文艺“高原”,勇攀文艺“高峰”。这是广大文艺工作者恪守的信条,也是文艺工作者追求的目标。
何培嵩撰写新作《哭了 笑了》,紧紧把握住“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真切的感情、踏实的态度和宽阔的视野,深入了解、积极书写社会主义新学校的时代精神风貌,讲好校园建设中的故事,充满了鼓舞人心的正能量。
读毕《哭了 笑了》,我深受枨触,党和政府对孤儿群体的关怀,社会各界的温暖,明天学校校长和老师的无私付出,都让孤儿们在“哭了”之后学会坚强,在“笑了”之后重拾自信,在“奋进”之中挺起脊梁,并懂得把爱传递下去。这是一种令人感动的力量。
提笔至此,祈愿大家都来认真阅读《哭了 笑了》,这部作品从开始直到结尾,都散发着人性的光芒、浓郁的爱意和令人深思的哲理。
是为序。
2017年11月5日
潘荣才简介
《广西文学》原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获中国作家协会文学编辑荣誉证书、首届“振兴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编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