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徐州的夜涛
弘治十七年的六七月间,王守仁踏上了北上返京的旅途。七月,在途中路经徐州。那里有相识的朱朝章在。[42] 朱朝章非常热心,尽地主之谊,带他登上了在黄河边上的黄楼会饮。[43]当时,朱朝贵想要修复黄楼,和王守仁谈论了相关历史,众多的历史场面曾在这中原大地的舞台展现。当夜,王守仁在徐州百步洪的养浩轩写了《黄楼夜涛赋》。[44]
在这篇赋作中,首先,王守仁穿越历史,设想自己作为“客”和宋代的苏东坡相会,宴会于黄楼之上。
在黄楼中听到滚滚而来的黄河波涛声,联想历史上在这里展现的壮阔场景:那楚汉相争时帐下悲歌的霸王项羽,那“威加海内,思归故乡,千乘万骑,雾奔云从,车辙轰霆,旌旗蔽空”的汉高祖刘邦。
历史大潮,不断翻卷。黄河之水,不断奔流。水退之后,“河流就道,脱鱼腹而出涂泥,乃与二三子徘徊兹楼之上而听之也。然后见其汪洋涵浴,潏潏汩汩,彭湃掀簸,震荡泽渤”。
王守仁“慨然长噫,欠伸起立,使童子启户冯栏而望之”,从黄楼所见的中原旷野,“烟光已散,河影垂虹,帆樯泊于洲渚,夜气起于郊坰,而明月固已出于芒砀之峰矣”。
历史与黄河之水浑然一体,写得有声有色。
王守仁又设想了身为“客”的自己和苏东坡的对话。针对苏东坡的感慨:“其殆造物者将以写千古之不平,而用以荡吾胸中之壹郁者乎?而吾亦胡为而不乐也?”
王守仁认为,苏东坡说的并不完全正确,因为那“奔腾漂荡而以厄子之孤城”者,“安流顺道,风水相激”者,都不是“水之能为之”。“水亦何心之有哉”,所以不必“据其所有者以为欢”,“追其既往者以为戚”,而应如达人上士,大观妙识。[45]
整部作品,表达了一种豁达的人生观,充溢着不以“有”“无”为念的思想。[46]
弘治十七年经徐州后,王守仁回到京都,升为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进入兵部。[47]
这时的兵部尚书为刘大夏。[48]王守仁为什么会转到兵部呢?笔者推测,当和刘大夏有关系。刘大夏曾处理田州事务,弘治三年十月,广西田州泗城土官岑猛反叛,刘大夏前往平息。弘治十五年(1502)为兵部尚书。他和王恕、屠滽、李东阳等都关系良好,和王华、王守仁曾有诗文酬唱。王守仁当时在刑部工作,对边疆的云南事务有所涉及,而屠滽、李东阳这二位和王守仁又都有交往。刘大夏对王守仁应该比较赏识,因此,把他调到兵部。
到了兵部,进入政权的核心部分,而这恐怕也就同时埋下了后来受处罚的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