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父亲的教诲
在弘治三年(庚戌,1490)的严冬时节,王守仁携带着自己的妻子回到了故乡浙江余姚。他真正独立成家了。
祖父已经病得很严重。见到了自己的孙儿和孙媳,感到慰藉。王守仁在祖父生命的最后时期,守护在病榻边服侍。
正月下旬,王伦阖眼,谢世而去。王守仁是孙子,父亲又不在,就跟着伯父和叔父打理后事,同时报告在北京的父亲。
在北京的王华,在此之前已经知道自己父亲病重了。当时,他在京为官已经九年,经过考核,按照规定,在吏部的王敞、张悦等当路者,本来想要提拔他。但是,他自从得知父亲病重的消息,就病倒了,闭门不出。
朝廷派人来催,朋友也劝说:“你先到新职就任,等到真的有不幸的消息了,你再不出门也不晚。”
王华这时心绪难定,回答:“父亲有重病,自己不能在旁匍匐侍候汤药,又岂能为了升迁,匆匆碌碌地奔波官场?等到家中有信,父亲有幸无恙,我再外出也不晚吧。”于是一边安排,一边在家中苦苦等候。
虽说有心理准备,真的接到讣闻,还是控制不住感情,王华嚎啕大哭,数次昏死过去。当天他就独自南奔。
回到余姚,和家中兄弟等亲属操办丧事,把父亲葬在穴湖山祖坟中。他在坟旁搭了个草庐,为父亲守丧。据说墓地原来是个虎穴,晚上时常有老虎出没。他也不顾,昼夜在坟边哭泣,无视老虎。那些老虎也就卧在草庐边上,据说也不侵犯人畜。[30]
祖父的去世,使王守仁失去了一个和他早年最为密切的亲人。看着父亲痛苦的样子,想到祖父以往对自己的关照,面对着故乡的山水亲人,王守仁认真地思考着自己的人生。
王华在服丧期间,除了痛苦之外,也想到要为自己的亲属做点事。于是,他就把从兄弟王冕、王阶、王宫以及妹婿牧相等找来,让他们和王守仁一起读书,给他们讲解儒家经典的经义。
三年的居丧期间,王守仁和父亲一起在余姚度过。
王守仁在这一时期,与父亲有了进一步的接触,加深了对父亲的理解,当然也会从父亲那里了解到官场的各种情况;对于自己的人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人们发现,这一时期的王守仁变了。过去他待人比较随意和顺,喜欢随意开玩笑,这时突然变得像另一个人,时常端坐着,话也少了。弟兄们都不理解,问他为何如此,他说:“过去我放逸,现在知道自己的过错了。”他白天和大家一起听父亲的讲课,晚上则搜取各种经学、史学、诸子的典籍,认真研读。他的学业、文字表述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众兄弟都自叹不如。[31]
这时,已经身居政权高层的父亲,对他的影响相当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