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代的更替
成化二十三年(1487),八月,成化皇帝去世。一个时代结束了。
政局随之发生了变动。
首先,在成化末年执掌大权的首相万安下台了。万安掌权,很大程度依靠的是他和成化皇帝宠妃万贵妃的关系。[1]万贵妃在成化末年去世,[2]加上成化皇帝的归天,万安的权力基础崩塌。当时他作为首辅,主持发布登基诏书,禁止言官“风闻奏事”,也就是禁止根据捕风捉影的流言来上奏言事。这从表面上看固无不妥,但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其用意就很明白了。因为成化皇帝宠信万贵妃,社会上有许多对万家不利的传闻[3],万安的目的,乃是要阻断言路。这引起了言官和舆论的一致反对,结果,新皇帝弘治登基后两个月,他就被罢免。[4]
弘治初,一批以前被贬斥的有能力、有声望的官员相继复出,如王恕、丘濬、张悦、章懋、林俊等。这些人在后来王守仁的政治生涯中,都起到了相当的作用。[5]
弘治元年(戊申,1488),王守仁的父亲王华被提拔为“经筵官”,还被选召参与修撰成化皇帝的《实录》。[6]同为编修官的有刘吉、李东阳、王鏊、吴宽、谢铎等人,在编修过程中,相互之间的交往,形成一种个人间的联系。
王华之所以会如此官运亨通,和他在明代政治结构中的位置、在官场中的相互联系有关。
弘治初,万安下场,王恕被重新起用为吏部尚书,王恕曾在南京任职多年。[7]当年提拔王华的张悦曾受到王恕的奖掖推荐,[8]他主掌了选拔任用人才的部门。[9]
另外,耿裕被起用为礼部尚书。[10]耿裕也曾被王恕推举。
他们都反对在成化年间靠万贵妃上台的原首辅万安,还有万安的同党比如当时的首辅刘吉等。他们想要改变成化末年崇尚佛道之风、重振儒学,想要依照儒学的精神,更新朝政,以呈新风。
在当时的官场上,王华的友朋甚多:
如前所述,王华和谢迁是同门同学。谢迁在弘治为太子时,就当过太子师。[11] 还有李东阳、王鏊、丘濬等,都和王华关系密切,曾一起与修《宪宗实录》。[12]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和王华有交往、后来和王守仁的宦海生涯有密切关系的官员,也是在这一时期得到提升,比如林俊、储巏。[13]
储巏的提升,曾受到林俊的推荐[14]。可以说,在弘治皇帝登基的权力交替过程中,这样一批恪守儒家经义,比较清廉的官员团体,受到了重视和提拔,而王华和这些官员都有着比较良好的关系。以上是王华在当时朝廷的外在环境。
王华得到提升,除了上述外在因素,还有本人的内在条件。他的内在条件也很充分。王华为成化后期状元,专于礼经,当时已有参与廷试的经验,就资历而言也完全合格,故被推举修实录、预讲经筵,也就不足为奇了。
由于给皇帝讲课,得以接触到政权的高层,这为以后王华被任命为东宫的师傅,有直接的关系。而他在东宫,又为和当时陪伴太子的刘瑾、张永等人的联系,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见王守仁后来在朝廷中所处的位置,也是他后来进一步展开的社会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