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传:十五、十六世纪中国政治史、思想史的聚焦点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五、少年的经历

父亲在王守仁年纪不大的时候纳妾,使得家庭关系变得比较复杂。

王守仁十岁以前在故乡,祖先的荣光已经淡漠,家中境况也不富足。祖父、父亲都是读书人,从小就受到儒家经典和传统诗文的熏陶。而家乡的社会环境中,又充溢着佛教、道教、民间神鬼传说的浓厚气氛。母亲在比较贫困的环境中,把他拉扯大。王守仁本身的身体状况不是很好。

在这样的环境下,王守仁从小就表现出一种言语不多但相当敏感的心理气质。同时,对男女情爱之事,有着独特的感受。这些隐性的心理气质和感受,在他后来的人生道路上,逐步显现出来。

平静的群山环抱中的余姚,人们平静地、数百年不变地在过着自己的农耕生活,但是,在世界上,却发生着剧烈的变动。

成化十六年(1480),王守仁已经九岁了。自从湖南宁家回来,王华一直在乡间以教书养家。直到这一年,王华考上了浙江乡试的举人。按照明朝的规定,可以有点银两收入。

后世的史料中,有王守仁八岁到海盐等地,居住在寺庙中的记载。《弘治海盐县志》:“王守仁幼从海日公授徒资圣寺,寺有杏花楼。”

《资圣寺杏花楼》诗中有“素质翻疑同苦李”“冻合青枝亦任猜”等句,反映了当时的情况。[26]

也可证明,年幼时,他尝随父亲到处行走,有过在社会底层的经历。[27]

成化十七年,王守仁十岁了,在家乡,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有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前往北京之前,王守仁就是在余姚的家中,在浙东群山环绕的村落中度过的。

这期间,父亲“望子成龙”,严厉管教他,希望他能够专心学业。传说,王守仁喜欢下棋,结果被父亲发现,父亲非常气愤,就把棋子丢到水中,王守仁就作了一首诗:

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28]

这一年,王华上北京,参加全国的考试。历经会试、殿试,中了状元。那是成化十七年(1481)春天三月,王守仁十岁。[29]这在王守仁的少年人生中,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家中的境遇明显地改变了。

王华进了北京的翰林院,用俸禄赡养在故乡的父母,而王伦还分出钱来,帮助弟弟王粲。王伦有三个儿子。弟弟王衮有三个儿子,所以,王守仁也把这三位堂弟视为自己的亲弟。[30]

父亲在京城奔波,为了生计,也为了升腾。王守仁在乡间,陪同历经艰辛的母亲,同时跟着祖父读书。[31]

《三礼》《四书》,乃其家传之学,当为熟读。此外,陶渊明为其祖父所喜爱,自然也影响王守仁。[32]祖母岑氏也对王守仁多加爱护,常默默地把他拉到身边。[33]

他身体孱弱,在比较复杂的家庭关系中,感受到祖父母和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受着祖父儒家的启蒙教育、古典诗文的熏染;同时,也过早地感觉到各种人际关系复杂的另一面。

这样略显复杂的家庭环境,对于王守仁的人格、思想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他后来的各种好学、努力、任侠、特立独行,都和这家庭的土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王华中状元之后,当了翰林院修撰。在京城中基本站稳了,住在长安西街。[34]那是该年下半年的事。

王守仁十岁,由祖父带领,前往北京,开始了新的生活。[35]

当时由浙江上北京,一般是乘车船到杭州,从杭州坐船经大运河北上。

在经过镇江金山时,王守仁留下了在金山寺庙的诗歌。一首是《金山寺》: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另一首是《蔽月山房》: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36]

他的心目中,自己的“眼”会有多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