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观状辨病
观察面色
察神色观病情
面部神经是全身精神气血的综合反映。气血充盈,则神采奕奕;气血衰少,则精神萎靡。
正常神色时,两眼灵活而有光彩,神志清晰,反应灵敏,动作矫健,表示脏腑功能未伤。
当出现面色晦暗、精神萎靡、反应迟钝、目无光泽、语言无力、答非所问时,则表示正气已伤,病情较重,预后不良。进一步可出现语言错乱、神志昏迷等危重征象。
另外,如果原来沉默寡言、语音低微、时断时续的重病、久病者,突然出现言语不休、声音响亮;原来神志模糊者,突然清醒;原来不能饮食,突然出现大口进食;原来面色晦暗,忽见两颧发红如涂油彩等。这些反常的假象,俗称“回光返照”,预示病情会迅速恶化,有生命危险。
观面容辨病
1.浮肿面容
面部浮肿,手指按压前额,可出现凹陷,常见于肾病、心脏病等。
2.假面具面容
面部表情呆板,好似戴有一副面具。多见于脑炎、震颤性麻痹症患者。
3.甲亢面容
面肌消瘦,眼球凸出,眼裂开大,双目圆瞪,目光惊恐,面黄肌瘦,兴奋不安,烦躁易怒等。
4.贫血面容
面色苍白,唇舌色淡,神疲乏力,心慌气短等。
5.二尖瓣面容
双颊暗红,口唇紫绀,心慌气短,见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
6.满月面容
面如满月,皮肤发红,常伴痤疮和小须,见于皮质醇增多症或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者。
7.半侧瘫痪面容
一侧面部表情动作完全丧失,前额无皱纹,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坠,见于面神经麻痹和脑出血、梗塞等。
8.半侧痉挛面容
半侧面部肌肉阵发性不规则抽搐,或短暂性痉挛、口角抽搐,可见于面神经瘫痪后遗症及三叉神经痛、中枢神经障碍。
9.恶病质面容
面容极度消瘦、面色萎黄、颧骨高耸、眼窝深凹、皮肤弹性差,常见于严重的结核病,或晚期癌肿。
10.淡漠面容
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少气懒言,多见于肠伤寒、脑脊髓膜炎、脑炎等。
面红察病
面红是因面部充血所致,多与发热有关。
结核病患者由于低热,两颧部呈现绯红色,下午更为明显。
红斑狼疮患者的面颊出现对称的蝶形红斑。
煤气中毒时,面部也会泛出樱桃红色。高热性疾病患者,面色通红,伴有口渴甚至抽搐。
高血压患者,也常红光满面。
另外,饮酒、日晒、情绪激动、剧烈运动,也可出现面部潮红,不属疾病之列。
面黄观病
面黄可由疾病引起,也可因饮食引起。如因过多进食橘子、南瓜、番茄等含较多胡萝卜素类食物引起的面黄,同时掌心和脚心也变黄,不用担心,停食后即消退。
由疾病引起发黄,最多见的是黄疸病。如巩膜及全身都为黄色,多为黄疸型肝炎、胆道结石、胆囊炎、胆囊癌或胰头癌等病症;钩虫病病人由于体内存在着长期慢性失血,引起面色枯黄,这就是俗称“黄胖病”。
严重性贫血症、恶性肿瘤或慢性肾炎的人皮肤也会发黄,此外还有疟疾、药物中毒等,也可引起面黄。
面色苍白观病
健康人的脸色自里透红,久居室内之人,皮肤较为白皙,这些都是正常之色。若色如白蜡,则非正常之色,当属病态。
面色与疾病有着密切关联。气血充盈,面色正常;气血虚衰,则面色异常。
寒冷、惊恐、剧烈疼痛,由于疼痛刺激毛细血管强烈收缩,可出现面色苍白;寄生虫病、白血病、出血性疾病、妇女月经过多等,皆可导致贫血,出现面色苍白;甲状腺机能减退症、慢性肾炎等患者,面色较正常人苍白;铅中毒时,以面色灰白为主要特征,医学上称为“铅容”。休克时,因面部血液循环障碍,常出现脸色发白。
面色青紫查病因
一般说来,面色青紫是缺氧所致。
窒息、先天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疾病,都可能出现面色青紫。胃部或肠部痉挛性疼痛、虫痛、胆道疾病引起的胆绞痛发作时,亦可使面色青紫。
肺结核病晚期、肺气肿等肺部疾患,都可使面色缓慢出现青紫。
另外,小儿面呈青色,两眉间较明显,大多是惊风的预兆。
面黑敲响疾病的警钟
古语说:“黑色出现在天庭,大小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
“庭”在颜面部最高位置,即额部,此处出现黑色,是病情危重的信号,病人常会突然衰竭而死。
面黑多是慢性病的征兆。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心肺功能不全、肝硬化、肝癌等疾病患者,都可能出现面色变黑。病情愈重,颜色也愈浓黑。
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砷剂、抗癌药等,亦可引起不同程度的面色变黑,但停药后又能恢复正常。恶性肿瘤患者,脸色会渐渐变得黑斑重重,给人一种脏兮兮的感觉。
面色发灰应警惕
脸颊发灰时,说明身体缺氧,肺部功能不佳,应多去公园散步、慢跑,并多吃绿色蔬菜,增加蛋白质、矿物质和粗纤维的摄入。
如额头皱纹增加,表明肝脏负担过重,必须戒酒,少吃动物脂肪,多饮矿泉水。
从耳形看健康
耳轮粗糙不平的棘状结构:见于腰椎、颈椎骨质增生等疾病。
耳折症:耳垂出现一条自上而下折痕较深的皱褶,称为耳折症。多见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
耳垂肉薄呈咖啡色:多见于肾脏病和糖尿病。
耳郭血管扩张:多见于冠心病、心肌梗塞、高血压、支气管扩张等病。
另外,耳廓上出现白的糠皮样皮肤脱屑,可能是患有皮肤病。
观鼻辨病
鼻尖呈白色:贫血的表现。
鼻尖五彩斑斓:即有棕色、蓝色、黑色等杂色,脾脏和胰腺可能有毛病。
鼻尖发肿:可能心脏正在扩大。
鼻梁明显扭曲:通常鼻尖歪向哪一侧,哪侧多患有疼痛性足综合征。
鼻梁部红色斑块:高出皮肤表面,并向两侧面颊部扩展,可能是红斑狼疮。
鼻子硬:常常是动脉硬化的迹象。或是胆固醇过高。
另外,鼻端、鼻翼部发红、皮肤受损。并有毛细血管扩张和组织增厚,可能是酒渣鼻。
鼻腔分泌物呈绿色,并伴有使人难闻的腥臭味,多半是慢性萎缩性鼻炎。
观唇色巧辨病
唇色发白:淡白,多见于贫血或失血症;苍白,则失血过多。
唇色发红:深红,多见于发热;发绀,则为缺氧,多见于肺炎、心衰者;樱桃红,多为一氧化碳中毒。
唇色青紫:多见于心衰、肺心病和血管栓塞。
唇色淡黄:脸色、眼白都呈黄色,可能是肝功能不好。
嘴唇发黑与老人健康
老年人嘴唇发黑,并经常出现疲倦、厌食,多半是消化系统出了毛病;同时,如口唇边缘还出现色素沉着,则可能是由于肾功能不全所致。
双唇黑紫略带红色,是缺氧的明显症状,常见于肺炎、心力衰竭、气喘、肺心病。另外,便秘、腹痛腹泻也可出现这种症状,均应及时诊治。
观发辨病
白发:青少年白发,如无遗传因素和精神的压力或重创,可能患有胃肠疾病、结核病、贫血、动脉粥样硬化等。
黑发:未进行特别护理,头发突然发黑,警惕某些肿瘤所致。
脱发:过早颅顶脱发,可能是结肠炎、胆囊炎所致;男性前额或头顶脱发可能是肾虚;女性脱发可能患有肾病;突然迅速脱发,可能是营养不良、贫血、肿瘤等。
断发:头发脆弱易断、缺少光泽,可能是甲状腺的毛病。
干枯:多为肾脏气血亏虚。
疲劳可能是种病态
引起疲劳的原因主要有3种:体力消耗;精神抑郁、忧虑等心理原因;体内潜伏着某种疾病。前一种属于生理性疲劳,后两种属于病理性疲劳。
生理性疲劳只是在活动量过大、过猛、劳动时间过长时才出现,如果得到休息,疲劳很快会消失。
病理性疲劳往往同时伴有畏寒、发热、恶心、咳嗽、心悸、食欲减退等表现,而且疲劳消除也显得缓慢或不容易。
因此,出现原因不明的持续性疲惫不堪,休息后也不易恢复的情况,就要尽早去医院进行检查,以便早期诊断治疗。
眩晕、头晕与疾病
眩晕是种错觉,常感天旋地转、脚往下沉等,并出现晕吐,多是前庭器官功能异常所致。常见于如晕机、晕车、晕船等。
头晕则含义广泛得多,包括头昏、头脑不清醒、头重脚轻、有不平衡感等,没有具体的定位。如睡眠不足、持续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贫血、血压高、血压低、脑供血不全等均会使人有头昏感。
早晨出现头晕,多提示颈椎骨质增生、血黏度增高。因为颈椎骨质增生可能压迫椎动脉,或血黏度增高时血流减慢,大脑供血供氧不足,而早晨是血黏度的高峰期,所以会出现头晕、头昏症状。
细看舌头
中医诊病为何要观舌
在就诊时,中医总要认真观察病人的舌头。
察舌又称舌诊,是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脏腑通过经络与舌发生联系,脏腑的精气可上蒸于舌,脏腑的病变也可从舌象的变化上反映出来。所以望舌可以诊察内脏病变。
舌与脏腑相关的部位是这样划分的:舌尖部是反映心肺的状态;舌中部反映脾胃的状态;舌根部反映肾的状态;舌边部反映肝胆的状态。
望舌主要是观察舌质与舌苔的变化。正常的舌质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如果出现异常则是病态。
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由胃气上蒸而生。正常舌苔是薄白苔。干湿适中,不滑不燥,病苔则是胃气挟邪气上蒸而成。
当然,舌诊固然重要,但正确的诊断还必须联系病史,参照其他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的分析,故中医看病首先要察看舌头。
从舌质看病症
1.舌质淡
淡白舌多见于贫血症、营养不良、慢性肾炎、内分泌腺功能不足等疾病。
2.舌质红
整个舌头发红,常见高热症或化脓性感染。若由红转绛,患者心神不安,要预防败血症;舌边发红,常见于高血压、甲状腺机能亢进和发烧;舌尖发红,常因劳累、失眠,消耗过多,导致体内维生素或其他营养物质缺乏所致。
3.杨梅舌
舌质红而有刺,类似杨梅,称为杨梅舌,常见于猩红热或高热持续几天以上的患者。
4.舌质青紫
多提示缺氧或血液循环障碍,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部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等疾病。另外,妇科疾病和胃肠疾病也可出现青紫舌。
若舌质长期呈暗红或紫色,要警惕癌症侵扰。大多数癌症患者的舌质呈暗红或紫色,其中食管癌、贲门癌呈现率最高。
5.瘀点瘀斑
少女舌尖或舌侧部位出现分散的青紫色瘀点或瘀斑,常表示有月经失调、痛经或子宫功能性出血等病症;成年人的舌质出现这种情况,则表示体内有瘀血存在。
从舌形辨病
正常人的舌形应该是不胖不瘦。出现某种疾患时,舌形有可能会出现异常变化。
1.裙边舌
舌头超过两边口角的范围,显得浮肿而娇嫩,舌边有齿印,犹如裙子的边缘,即裙边舌。多见于营养不良,尤其是缺乏蛋白质。
2.肿胀舌
舌胖大,不得不把舌头伸出口外,多见于甲状腺机能减退症、肢端肥大症。若是充血肿胀,呈蓝红色,则是肝硬化的特异性表现。
3.瘦瘪舌
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伴有全身消瘦。
4.芒刺舌
常见于高热和肺炎。经常吃粗渣滓食物,如甘蔗,舌乳头也会有芒刺。
另外,如果长期缺乏维生素,舌面上的味蕾会丛聚在一起,形成沟脊的现象。当营养不良或体液亏乏时,舌面上的味蕾会消失,光滑如镜面。
怎样从舌态辨病
正常人的舌态应该柔软灵活,当机体出现某种疾患时,舌态可能会出现异常变化。
1.舌痿软
常见于唾液分泌减少、神经系统疾患、舌肌无力等症。
2.舌强硬
常见于乙型脑炎、高热昏迷、肝昏迷、脑血管意外、脑震荡、脑挫伤等症。
3.舌歪斜
常见于脑血管意外、舌下神经损伤、面神经麻痹等症。
4.舌颤动
常见予体质虚弱、甲状腺功能亢进、衰老、酒精中毒、神经官能症等。
5.舌纵
常见于克汀病、伸舌样痴呆、毒血症等症。
6.舌缩
常见于急性心肌梗塞的休克期,肝性脑病、乙脑深昏迷等症。
察舌苔辨病
正常人的舌苔薄白而清净,干湿适中,不厚不腻,不滑不燥。当机体出现不适时,舌苔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1.苔白厚而滑
滑是指非常湿润,看上去反光增强,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支气管扩张症。患这些病症后,常会咳吐大量痰液。
2.黄厚苔
多半是浅表性胃炎、胃溃疡。黄色的深浅与炎症的轻重成正比。胃热伤津者亦可见。
3.灰苔
多见于体弱者患热性病,或久病兼消化不良。
4.白苔
出现在舌中间,预示着十二指肠病变;出现于舌体后1/3,提示小肠与大肠病变。
5.地图舌
舌面呈点片状白色顽癣,形似地图状,称为地图舌。表明消化不良。
皮肤体态
观手形辨病
正常人的手指转动灵活,伸屈自如,五指搭配协调。一旦手指变形或笨拙,健康状况多存在隐患。
指尖比指节更粗大,如同敲鼓槌子。多见于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脓肿、肺结核、肺癌、肺心病等。
手腕下垂无力,或手指关节变得像鸟爪一样。称爪状手;大鱼际肌和小鱼际肌萎缩明显,使手掌变平,如同猿猴的上肢,称之为猿形手。两者都常见于手臂神经受损。
手指关节肿胀,两头小中间粗,且疼痛,活动时疼痛加重,常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
闭目直立,双手平伸,手指张开后出现颤抖,多是甲状腺机能亢进。
手指端掌面皮肤皱褶、干瘪,好似手在水中长期浸泡过,常见于急性胃肠道疾病,剧烈、频繁的腹泻、呕吐等症。
手掌部皮肤起水泡、脱皮、伴奇痒。多为手部真菌感染,即手癣,俗称鹅掌风。
手背皮肤干皱,各指关节发僵不灵活,一年四季都感冰冷,这是手足冰冷症。
手掌颜色与疾病
正常人的手指丰满红润,手掌呈淡红色或粉红色,明润光泽,气色调匀。一旦手掌颜色变深或变浅,甚至出现其他颜色,身体多会呈现出某种不适。
手的肤色变深,常见于色素失调症、肠胃疾病。
手掌呈淡白色,常见于贫血、慢性失血。
手掌呈青绿色,常见于血循环障碍。
手掌呈黄色,常见于慢性病症。
手掌呈金黄色,常见于肝脏疾病。
手掌出现红色网状毛细血管,常见于维生素C缺乏。
手掌表面,尤其大拇指根部和小指根部下面鼓起的地方发红,似手掌红斑,常见于肝硬化和肝癌。
手掌呈红色后又逐渐变成暗紫色,常见于心脏病,并预示病情在逐渐加重。掌色过红者,有患中风的倾向。高血压患者如果整个手掌呈红茶色,可能是脑溢血的前兆。
手掌皮肤像缎子样柔软红润者,容易患风湿热或痛风。
手掌的皮下组织瘀血发绀,呈青紫色,常见于严重的感染性休克等疾病。
手掌呈黑色,常见于肾脏病。
手掌中间呈黑褐色,常见于肠胃病。
观指甲颜色辨病
黄色:多见于甲癣、黄疸、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综合征、胡萝卜血症等。
青色:见于急腹症。此外,指甲出现青色瘀斑,可见于中毒或早期癌症。
绿色:部分或全部变绿,可能是长期接触洗涤剂或肥皂所致,也可能是绿脓杆菌感染。
灰色:多见于营养不良、类风湿性关节炎、偏瘫或黏液水肿等。
棕褐色或黑色:多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黑色素斑、胃肠息肉综合征,或服用环磷酰胺等抗肿瘤药物所致。细菌性心内膜炎、旋毛虫症,有时指甲可见到棕黑色的点状瘀斑。
青紫色:常因为缺氧所致,多见于先天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或大叶性肺炎、重度肺气肿等。
紫色与苍白色交替出现:多是肢端动脉痉挛症。
白色:多见于低色素性贫血症;呈毛玻璃样白色,甚至连指甲根部的淡色半圆形部分也分不清,或在指甲远端部横贯一粉红色线条,可见于肝硬化患者。
从指甲形态察病
指甲增厚:常见于外伤、霉菌感染、银屑病、先天性厚甲症、毛囊角化症等。
甲板剥离:常见于霉菌感染和银屑病。
指甲点凹:最常见于银屑病,其次为斑秃、肢端皮炎或湿疹、扁平苔藓等。
脆甲:指甲质地松脆,有纵嵴,容易断裂,可见于周围循环障碍、缺铁性贫血、长期碱水浸泡等。
指甲变薄:见于发育缺陷、末梢循环障碍、扁平苔藓等。
竖条纹:多是缺乏维生素A。
横纹:多由缺乏营养引起,心肌梗塞发病前也可出现。另外,可见于肠道感染或肺炎。
横贯的白色线条:多见于砷、铅等金属中毒,或霍奇金病、糙皮病等。
软甲:指甲软而不坚,多是营养不良的表现。
指甲隆起:指甲的横脊和纵脊高度弯曲隆起,多见于慢性肺病、先天性心脏病、甲状腺疾病、肝硬化、骨折、溃疡性结肠炎和某些恶性肿瘤等。
匙状甲:指甲变薄,中央凹陷,边缘翘起如匙,常见于低血色素性贫血、长期缺铁或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功能亢进、风湿热、钩虫病、梅毒等症。
圆形甲:多见于心脏病、肺病、长期缺氧、肝萎缩、肾衰竭等。
皮肤上的疾病征兆
1.蜘蛛痣
皮肤表层血管向四周放射,如同长出了许多细足,形如蜘蛛。通常出现在胸腹部。多见于孕妇,属正常生理现象。另外,在肝炎患者身上也可出现。
2.蝴蝶斑
在鼻上或面颊出现一块块红斑,可能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多见于青壮年女性。
3.细小肉粒
孕妇与老人身上常出现细小的肉粒,可手术除去。但如果短时间冒出很多肉粒,可能是糖尿病或黏膜瘤所致。
4.胸部瘙痒斑块
女性对新胸罩、内衣可能产生这种皮肤反应。如果只在一只乳房出现,并有黏液从斑块渗出,则可能是乳癌。
5.皮肤下面肿块
关节部位的坚硬肿块,可能是风湿性关节炎。但其他部位出现皮下肿块,要小心肿瘤。
6.鱼鳞状皮肤病
因风吹日晒,脚的皮肤干燥呈鱼鳞状,涂润肤剂可愈。如长期不见好转,并蔓延到其他部位,则可能是皮肤癌的征兆。
步态与疾病
当身体出现不适时,步态也可发生改变,并具有一定的特征。
1.蹒跚步态
行走时摇摆迟缓,像鹅和鸭走路一样。多见于佝偻病、大骨节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或双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等。
2.醉汉步态
步态紊乱,摇摇晃晃,重心不稳,如醉酒者走路一样。常见于小脑疾患、酒精中毒或巴比妥中毒。
3.跨阈步态
行走时。高抬下肢才能起步,跨步小,并使足尖擦地而行。常见于多发性神经麻痹或多发性神经炎。
4.慌张步态
身体前倾,起步慢,随后越走越快,慌慌张张难以止步。见于震颤麻痹患者。
5.剪刀步态
步行时两膝相互前后交叉,两腿牵曳擦趾而行。常见于大脑性瘫痪和下肢痉挛。
6.间歇性跛行步态
行走一定距离后,感到一侧或双侧下肢无力,蹲下休息片刻后恢复正常,但再度行走时又会重复出现上述病态。多是由于脊椎管内病变压迫,或大动脉病变引起的短时间和非持续性的脊髓血液循环障碍所致。
此外,下肢畸形、外伤、关节损害等也可引起不定型的异常步态。
步态正常与否,如同诊断某些疾病的一面镜子,一旦发现步态异常,则应及早就医。
从肚脐形状看健康
圆形:肚脐圆圆的,下半部丰厚而向上,是男性健康的标志,预示着精力充沛。
满月形:肚脐结实丰满,下腹有弹性,是女性健康的标志,预示着身心健康,卵巢机能良好。
向上形:肚脐向上延长,几乎成为三角形,多预示着胃、胆囊和胰腺的功能不佳。
向下形:与向上形相反,呈倒三角,常表明患有胃下垂、便秘等疾病,同时还要注意慢性肠胃病及妇科疾病。
偏右形:易患肝炎、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
偏左形:肠胃不佳,容易患便秘、大肠粘连等疾病。
浅小形:身体比较虚弱,激素分泌不正常,常感浑身无力。
清晨浮肿预示疾病
早晨醒后出现浮肿,且以头面部为主,特别是眼睑浮肿明显,提示肾脏病变;全身浮肿以下肢为主,且起床活动后浮肿不见消失,多由心脏病引起;贫血病人也可出现清晨浮肿,但程度相对较轻。
晨僵与类风湿关节炎
早晨起床后感到手指僵硬,活动不便,不能握紧拳头,经过活动一段时间后渐渐缓解。这种现象多预示着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变。
晨僵不一定仅限于手部,其他关节和肌肉也可出现,且僵硬时间越长,病情越重。
观分泌物
异常出汗的征兆
自汗:这种自然出汗的现象,多见于佝偻病及甲状腺机能亢进。
盗汗:入睡即汗出,醒后则汗止,称为盗汗。常见于肺结核。
战汗:先全身战栗,继之汗出是为战汗。多见于各种传染病的初、中期。
绝汗:突然出汗不止,四肢厥冷,脉搏微弱。多见于心衰和虚脱病人。
头汗:汗出仅限于头部。若为重危病人,多提示病情恶化。另外,小儿睡时,常出现头汗,不属病态。
偏汗:或见于左侧,或见于右侧,或见于上半身,或见于下半身。如老人出偏汗可为中风先兆。另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患者也常常出现偏汗。
手足汗:指手足心出汗,常是紧张所致。
甜汗:经常微微出汗,汗味具有芳香味及甜味,多见于糖尿病。
黄汗:肝病或肝硬化时,常出现一种特殊腥味的黄汗液。
无汗:气温高而不出汗,慎防中暑。
观鼻涕辨疾病
脓鼻涕:常见于伤风感冒、副鼻窦炎,特别是长时间流脓黏鼻涕者,应考虑患副鼻窦炎的可能。
黄水样鼻涕:多见于上颌窦浆液囊肿,表现为一侧鼻腔间歇性地流出黄水。
白豆渣样鼻涕:常见于干酪性鼻炎,并有恶臭;如呈绿色而有特殊臭味,多为萎缩性鼻炎。
黑色鼻涕:多由于吸入大量黑色粉尘附在鼻涕内所致。虽不是疾病引起,还是要采取防护措施。
红色鼻涕:鼻涕呈粉红色,是因为混有血液所致。常见于鼻外伤、手术、炎症、结石、异物,以及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急性传染病、化学性中毒、维生素C和K缺乏等。
另外,中年以上患者,经常擤出血性鼻涕,要及早去医院检查,以防患有鼻腔恶性肿瘤。
察痰辨病
吐痰对少数人而言,是一种明显的病理反应。如经过仔细观察,可从痰的颜色、浓度上反映出体内的某些变化。
灰色或黑色的痰:多为铁末、炭末或灰尘的沉着,常是某些相关的职业病。
白色的黏痰:多为呼吸道的轻微炎症,常见于感冒。
粉红色泡沫痰:多是肺水肿。痰呈粉红色,形如泡沫。
黄色或绿色痰:提示呼吸道有化脓性炎症。
果酱色痰:大多为肺瘤,即使浓度不大,病情亦严重。
铁锈色痰:多为大叶性肺炎。
带血丝痰:多见于肺结核、肺癌、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癌等。另外,咽喉炎、口腔外伤、胃或食管病变也可使痰液变红。
屁是胃肠功能的信号
肛门排气即为放屁,无屁或多屁多不是正常生理现象。
无屁即肛门停止了排气,且有自觉症状和体征,如有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大便等情况,可能为肠梗阻。
腹部手术后,随着肠蠕动的恢复,可出现放屁,此时才可以进食,如果几天都不见肛门排便排气,则要小心肠粘连。
多屁多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消化不良。另外,也可能是摄入过多的淀粉类与蛋白质类的食物,如豆类、土豆、蛋类等;或进食时狼吞虎咽,以及习惯性吞咽动作过多所造成。这些均非病态。
一般情况下,屁不会特别臭。屁特臭,常见于消化不良;晚期肠道恶性肿瘤时,屁可出现腐肉样奇臭;消化道出血、肠道炎症(如菌痢、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出血性小肠炎等),屁往往比较腥臭。
此外,臭屁还可能是进食大蒜、洋葱和韭菜等含有刺激性气味食物引起,这属正常生理现象。
尿液异常与疾病
1.多尿
24小时尿量超过2500毫升为多尿,多见于糖尿病、肾病和尿崩症。
2.少尿和无尿
24小时尿量少于500毫升为少尿,少于100毫升为无尿。多见于大失血、急性肾炎、脱水、休克和心力衰竭。
3.夜尿
夜间排尿次数与尿量显著增多,多见于糖尿病、尿崩症和肾病。
4.红色尿
多提示尿路出血,可见于肾结核、急性肾炎、紫癜、膀胱肿瘤和泌尿系统结石等。
5.黄褐、黄绿色尿
常见于肝、胆系疾患引起的黄疸。另外,可见于服用维生素B₂、金霉素、痢特灵等药品,或大量进食胡萝卜等。
6.琥珀色
多见于发热后。
7.乳白色
多为泌尿道化脓性感染、丝虫病、肿瘤压迫淋巴管等。
便血与疾病
正常大便是不带血的,因此,如果出现大便带血或黑色大便,则应考虑出现了某些病理改变。能导致大便带血的常见疾病有以下几种。
直肠息肉:常见于儿童及男性,血呈鲜红色。
痔疮:血呈鲜红色,不与大便相混,多伴有疼痛、便秘。
肠套叠:多见于小儿,右侧腹部可出现肿块,压时出现疼痛。
肠道炎症和结核:大便与血相混,且出现黏液或脓,伴有腹痛、腹泻及腹部坠胀,如痢疾、肠结核或结肠炎等。
肠道肿瘤:结肠癌腹部可触及肿块,腹泻、便秘交替出现;直肠癌表现为便秘、便后出血、大便形状改变等。
鉴味听声
体味与疾病
人体发生某些疾病时,可散发出某种特殊气味,且不同的疾病散发的气味也不尽相同。
烤面包味:可见于伤寒。
羽毛味:可见于麻疹。
啤酒味:可见于淋巴结核。
烂苹果味:多见于糖尿病。
酸味:汗液有酸味,可见于风湿病。
氨气味:即小便味,可见于肾炎患者。
粪臭味:呕吐物中有粪臭味道,可见于急性腹膜炎和肠梗阻。
恶臭味:可见于气性坏疽。
狐臊臭味:可见臭汗症,即狐臭。此病对健康无影响。
霉臭味:口中常有此味,多见于肝脏疾患,即肝臭。
血腥味:可见于牙龈出血,上消化道出血以及支气管扩张。
腐败性口臭:多由口腔不洁引起。
脓性口臭:常见化脓性鼻炎、副鼻窦炎、小儿鼻内异物、咽喉或扁桃体炎或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等。
馊性口臭:多见于消化不良。
声音与病变
健康人的声音自然和畅,男声低而浊,女性声高而清,儿童声尖利清脆,老人声浑厚低沉。当机体出现不适时,往往声音会有所改变。
声调异常,可反应病情的虚实变化。语声低微,有气无力,或先重后轻,多为久病之后气虚中气不足;声音高亢,语言烦多,见于发热、高血压、甲亢等。
妄言谵语或喃喃独语,多见于危重病,是神志昏迷的前兆。
呻吟常常是痛苦的反应,比如,头痛呻吟伴攒眉;呻吟不起,多为腰腿有疾;呻吟扪腮多为牙痛。
借叹息发泄心中的郁闷,多见胁胀痛,饮食减少,失眠等。
声音中经常带有浓重的鼻音,除了感冒外,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也是常见原因。
声音嘶哑常是喉部疾患和全身疾患的信号,例如:咽喉疼痛,声音粗糙、低沉,发音费力,早上较严重,常见于急性喉部炎症;声音低沉、粗糙发硬或破裂,晨轻夜重,讲话前需清清嗓子,多见于慢性咽喉炎;声音嘶哑进行性加重,逐渐出现呼吸困难,最后完全失音,可能是喉部恶性肿瘤,常见于40岁以上男子,尤以长期吸烟者多见。
另外,声嘶可出现于长时间用声音,或突然用声过度,或甲状腺、扁桃体、喉部的炎症、水肿等。
听咳声巧辨病
干咳伴有胸痛、吐血丝,年龄在中年以上者,应警惕患有肺癌的可能。
咳嗽,吐痰带血伴有低热乏力盗汗时,多是肺结核的表现。
反复咳嗽,发热,痰多,有时带血,常见于支气管扩张和阻塞性肺炎。
频咳浓痰,多为肺部化脓性感染,脓痰量多且伴有恶臭,多为肺脓肿。
咳嗽伴声嘶,多为咽喉及声带的炎症或肿瘤。
儿童突然发呛咳,多为异物误入气管或百日咳、白喉等所致。
咳声低沉无力,常见于年老体弱、极度衰弱者,也可见于慢性支气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