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开学第一课
到下午五点,宿舍最后一人终于到了。
这家伙穿着背心大短裤,头发梳成八字开,这会最流行的发型。反正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不羁!
这人叫李杰,京城本地人,跳脱性子,还有点愤青,特别不靠谱的一个人。
平常有什么班级活动,这家伙踊跃得很,嘴皮子贼溜,据说学过几天相声。毕业后没几年,李杰突然又迷上了摄影,说了一句去他的工作,竟然真就辞职满世界的跑。
宿舍的人聚齐,又互相做了介绍,接着就各忙各的。
不过,这种距离感很快就消散了。几个人一块去吃饭,又一块绕着校园瞎转,半天功夫就熟悉到能互相聊理想了……
几个大学新生聚一块聊理想,这你敢信?
但这年代还真就流行这个。还聊书、聊新闻、聊诗歌呢!
理想跟书,就是这年代大学生的核心话题,一个个的都想往文艺青年那边靠拢。
如果谁会写几首诗,那在学校里绝对是风云人物,反倒是谁骑什么车,戴什么表,大家都没怎么在意过。
……
转完户口,又办理了各种证,接着就没事了。有的继续到处转,但更多的是拿着新鲜出炉的图书证去图书馆看书。
在宿舍窝了两天,大家心里正浮躁,走廊突然响起喊声,说是让大家去理科教学楼开班级见面会。
立刻打起精神,大家下了宿舍楼,接着三五成群的往教学楼去。
徐柠到地方一瞧,教室已经快要坐满了,好多熟人。整个专业的新生都在这,总共五十多人,就一个班。
讲台上站了俩老师,一个中年人,一个稍年轻些。
没记错的话,年长的那位叫王捷荣,一身整齐的钟山装,黑框眼镜,标准的老派知识分子打扮。
徐柠对这位印象极深,一则是学识极渊博,再则是这位的刻板严谨已经到了标新立异的程度。比如,不管天气多炎热,这位的风纪扣永远扣的一丝不苟。
年轻的那位则只记得姓杨了,他们辅导员。脾气宽厚,说话风趣,一说话时就总喜欢带着笑。
虽然有班主任辅导员,但在徐柠的记忆中,老师们在课下跟学生并没有太多交集,班级事务向来是学生自理。这一点,跟其它学校严格的辅导员制度截然不同。
辅导员拿着花名册点名,点到的就喊一声道。
每喊到一个名字,徐柠就抬头看去,名字跟脸一一对应,有种时空交错的感觉。
点完名,接着就是上台自我介绍。不外乎叫什么,哪来的,爱好什么的,最后总要加一句:希望大家以后互帮互助。
班里多半都是农村来的,没什么文艺细胞,自我介绍当然也干巴巴的。
最后,班主任上台发言。
一向板着脸的王老师却换了副忧心忡忡的面容,开口就提到了美国刚刚成功试飞的航天飞机,又提了句人家刚刚问世的第一台个人电脑。总而言之一句话,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接着,这个干瘦的中年男人紧握着拳,把讲台捶的咚咚响,眼含急切的说着国内科技发展的薄弱。劝勉大家努力学习,不怕困难,为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做出贡献,不要辜负国家的期望。
这年代,国内跟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大的不可想象,更可怕的是,正赶上信息技术革命的窗口,国内外差距还在扩大。
这几年出国的人多了,传回来了很多国外的消息,大家是真真切切的意识到,形势很不容乐观。
别说其他人了,就连徐柠自己,重新站在这个时代,他都不敢相信后来是怎么追上去的。
很多人都在忧心,而他们这些人,天然的就承托了太多的期望。
没有新生欢迎仪式,大家都很忙,第二天就正式上课了。
第一堂课,就让新生们大开眼界。
这节课讲图书馆学基础,讲课的就是王捷荣。但班里不止他们专业的,还来了许多别的专业的,窗户外边都趴的有人,一问,都是来蹭课的。
这会的京大课堂,老师从不点名,除了极重要的几门课,剩下的课程学生们都是对哪个有兴趣就去哪听课。
所以,不同课堂也是冰火两重天,有的能挤的走廊都是人,有的连第一排都坐不满。
大部分学生都在给自己加担子,精神世界渴了太久,急需书籍知识补充,一个人听好几个专业的课都是常事。
不过,新生胆子毕竟小一些,大家都只是老老实实的上课,徐柠也一副乖学生的模样,随大流。
开学没几天,班里突然登记了高考英语成绩,说是要分英语小班。
这年代跟后来不一样,大家总成绩都差不多,但英语水平却差距极大。差的连普通的英语对话都说不利索,好的能读英文版的莎士比亚,这样的小班就是为了照顾不同水平的学生。
按照高考成绩,他们专业要跟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等几个专业的学生混编。
分好班,第二天上午就有课。其他人早早的去了,徐柠去邮局往家里寄了封信,结果等到地方的时候教室几乎坐满了。
大概扫了眼,就剩下角落还有几个座位,没人愿意坐后边。
徐柠没得挑,只好将就着过去坐下了。
离上课还有一会,老师没到,学生们都在低头看书,只有偶尔的脚步声。
这时,一个女生抱着书匆匆进了教室,扫了眼情况,接着往角落走来。
“同学,请让一让,我往里边坐。”
“哦。”徐柠下意识站起来,目光瞥了眼,突然一愣。
那说话的女生看着徐柠,也满脸吃了苦瓜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