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效学习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怎样观字

说到观字,并不是说每看到一个字,就如数家珍地说出它所有的含义来,学汉字的目标不是成为一本活字典,而是要在看诗歌、看古文、看现代的文章时,都能没有障碍地读懂作者的思想、情感、主张。那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有可以依循的方法吗?有。

观字之前,先背文章

要想通过“观字”读懂一部作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真正背熟并能够默写课本所要求背诵的所有古诗文、现代诗歌和现代文片段。

语文课本要求背诵的篇章,都是名篇中的名篇,都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不管在文学还是思想方面都有足够的价值,当然字形、字义等基础知识更是不在话下。

很多同学都认为自己每次都按照老师和课本要求背过了古诗文,但还是没有读懂。其实,一时的背过不等于真正背熟,上一学期背过不等于这一学期还能背下来。如果同学们真正能做到随时随地都能背诵并能够默写课本上的所有经典名篇,那就具备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观字,去读书,不能说“所向披靡”,也肯定能达到你所在年级的高水平。

其实,古人读书,要诀也全在一个“背”字。古代人读书,老师是不讲意思的。每天上一课,只教孩子读,读会了就要读熟背出。第二天再上一课,再教会孩子读,读熟背出。到了节日,如端阳节、乞巧节、重阳节、年终的大节,都不教书了,要温书,要背书。如在端阳节要把以前读的书全部温习一下,再全部背出。到年终,要温习一年读的书,全部背出。

梁启超“六岁毕业《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日缀千言”。所谓的“毕业《五经》”,其实就是背过了《五经》。八岁能文,毕业《五经》是前提。

别小看这个“背”字,古人就是在“背”的基础上把四书五经理解透的。所谓“理解透”,就是真正理解每字每句,理解不同句子中同一个字的不同含义。

比如,《论语》中的“仁”字,在《学而》篇中有一句:“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中的“仁”字是指一种很高的道德标准,即仁德,认为孝弟是仁德的根本。在同一篇里的“泛爱众,而亲仁”中的“仁”不指仁德,是指具有仁德的人,“仁”的解释稍有变化了。在《里仁》篇,有一句:“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指居住,这两个“仁”指有仁德的地方,相当于好的环境,“仁”的解释又有些变了。在《子路》篇中,“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意思是假使有王者兴起,一定要经过三十年才能推行仁政。这个“仁”字指推行仁政,解释又有些变了,而且,还变成了动词,用法也变了。在这些句子里,“仁”字作为仁德的意义没有变,只是由于上下文的不同,由于用法的不同,在具体解释上有了变化。

如果一个人能做到熟练解释课文中不同句中同一个字的含义,那也就拥有了“观字”的初步能力。

当然,这里不是要把古人的方法再照搬过来,而是当你把这些课本要求背诵的篇章烂熟于心了,你就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在这个基础上,无论观字、解词还是学其他内容,都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吸收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才能快速提升。

观字,观什么

本书一直强调观字,观,有观察、观赏之意。

观字,首先,要观察字形,观察汉字所在的位置,然后观察汉字字形所处的语境。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很多字就像变形的小兽,即便在同一篇文章中随意跳跃,也能引出多种不同的含义来。为什么先要观察字形?因为中国的汉字毕竟是表意文字,如果是陌生字,它的偏旁部首往往代表一定的含义。观察字所在的位置,根据它在名词前还是动词后,往往能推知它的词性。观察字在什么样的语句中,就能理解出字的准确含义。前面提到过,学习汉字的目的是毫无障碍地读书,要通过各种方法理解汉字在不同语境中的具体含义,不让字成为吸收优秀文化的拦路虎。

观字,其次要观赏,观赏什么?观赏字在不同语境中所创造出的意境之美。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自文字至文章》中说,中国文字“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作为学生,先来欣赏汉字如何“意美”,如何感心。

观字,最后要在掌握了观察、观赏字之后,再去融会贯通地读书,就能领会作者选字、用字的用心,也就能体会作者的情感,倾听作者的心声。同时,也会更加体会到,字在一篇文章中的力量。不要小看每一个字,就像不要小看每一个普通人。

要观字,先解字,字要怎么解

很多同学,谈古色变,一段文言文读下去,稍微感觉意思不明了,心中就慌了。其实大可不必,要知道,即使是一个初中生,学习到的、掌握到的字的含义也已经积累到一定量了,只是对古文不熟悉而已,想要无障碍地读懂对应本年级水平的文言文,是有方法的。

第一种方法,知识迁移法

中高考所考查的字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或者日常熟悉的成语、词语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只要直接把课内学到的知识举一反三来确定特定语句中的字义就可以了。很多同学可能不以为然,总觉得课外的古诗文中考查的都是课外的知识,主要原因在于大家对课内的知识掌握得不够熟练。

比如,2014年高考题,文言文阅读中,有这样一道翻译题。

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

学田,在文中有解释,指旧时办学用的公田,在这里直译即可。翻译这道题,关键在三处:所以、安、鬻。“所以”,大家在课文里学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指的是用来的意思。“安”,课文里也讲过,“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安是“怎么”的意思。“鬻”字,学生最熟悉的就是在“卖官鬻爵”这个词里,“鬻”和“卖”是同样的意思。所以这道翻译题,可以直接调用以前的知识积累,翻译为:学田用来供给祭祀典礼、培养人才,怎么可以卖呢?

文言文翻译的难点其实就在某些重点字的字义上,知道了重点字的字义,文言文翻译这一类题,就无须发愁了。

第二种方法,语境推断法

有些句子中的实词含义可以借助句子中的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来推断。

比如,2015年高考题,文言文阅读中,有这么一段内容,非常好懂,但很多人做错了题。

墨者有钜子腹䵍(tūn),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䵍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䵍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这段文字,读第一遍,大概就能明白主要意思。墨家钜子腹䵍住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了人,秦惠王看在腹䵍的面子上,想饶了他的性命。腹䵍虽然感激秦惠王,但不得不行了墨家法令,杀了自己的儿子。

文章后面有一道选择题是这样的:对下面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所私以行大义

A.忍耐  B.容忍  C.对……狠心  D.抑制

“忍”这个字的意思,大家平时最熟悉的就是忍耐和容忍,但明显不符合这里的语境。很多同学选了D项,认为“忍所私以行大义”翻译为“抑制自己的私心行大义之事”也能讲得通。可是钜子已经杀了儿子,没有所谓的“抑制私心”,而是全然一片公心。所以“抑制”是解释不通的。

再看前一句:子,人之所私也。课本《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提到过,“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其中“私”是偏爱的意思。“子,人之所私也”句中的私以及“忍所私”中的“私”翻译成“偏爱”是更合适的。再看这道题,“忍所私以行大义”中的“忍”, C项才是正确答案。这也说明,理解一个字的时候,不要脱离它原来的语境。

第三种方法,语法分析法

大家知道,在古代诗文中,一字往往有数解,不光含义上有差别,词性上也会有差别,很多字既可以当名词、当动词,也可以当副词,具体怎么理解、怎么翻译,还要看字所在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含义。

比如,课文《诫子书》中的名句“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第一个“学”明显是动词,“学习”的意思,而后一个“学”,明显是名词,学业、成就的意思。

再比如,2019年高考Ⅰ卷中,有这样一道翻译题。

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短”字,大家平时最熟悉的意思是表示长度的形容词,与长相对。有时候,它也有不足、欠缺的意思,比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但在这里,“短贾生”三个字组合在一起,“短”就明显是动词,是诋毁、说坏话的意思。

这一句翻译过来的意思是:于是便在皇帝面前诋毁贾谊说:“他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第四种方法,字形推断法

字形推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来解释字的本义,汉字中的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偏旁部首为领悟字义提供了有利条件。“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系”与捆绑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

2021年新高考Ⅰ卷中,就有这样一道文言文翻译题:

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赇”这个字,大多数人比较陌生,但它是个贝字旁,和财物有关,联系上下文,大概也能猜出它就是贿赂的意思。这整句话除了这个字,其他基本没有翻译难度,所以答案呼之欲出:唐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探他们。

其实,要真想理解古文片段中的字,往往需要以上几种方法混合使用,说穿了,就是依赖自己的知识储备,再动用思考、推理能力去把字的意思推导出来。在这里,不建议大家在平时的训练中,一遇到不懂的字就去查字典,因为少了思考、推理的过程,也就等于弱化了这方面的能力。而且查字典得来的字的含义,同学们也不会深刻地记住它。实在推导不出来,再去查字典,或者用查字典来验证自己的猜测。

很多时候,读古文解字的过程,就像侦探断案一样,找线索,线索是什么?字形、字的位置、字的语境。再推理,怎么推理?把字可能的意思放入句子中,排除掉不通顺的,剩下的就是答案。这是很有乐趣的。很多人不喜欢解字的过程,就像看悬疑片看完了开头不想看过程而只想看结尾一样,缺乏耐心,可是耐心是学习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在大家的概念里,似乎只有理科才需要推理、推导能力,但其实,语文尤其需要这种推理、推导能力,当然这种能力要依托丰富的知识储备。

观字,品字,读懂古人的浪漫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既有音韵美,又有意境美,但人们体会到的往往是浅层次的美,而它更深层次的美,很难意会。古人有古人表达情感或志向的独特之处。如果你细细品读古诗,你会发现古人无论得意还是失意,眼中始终有天地、有自然,诗人的经历、遭遇、心情、心境,都会经过诗人一番炼字的消化,最终外化为自然万物,让草木动物替自己言说,这当然是古代诗人的极浪漫之处。可是这样的浪漫,这样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现在读起来,常常没有办法一下子就体会出来,所以在语文学习中,鉴赏诗歌也成了一大难点。

在高考考卷中,鉴赏诗歌一般也就两类题。第一类,在一首诗里,内容理解方面的,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情感?或者,诗句中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第二类,炼字方面的,诗句中某个字有什么艺术特色或者有什么表达效果?这两类题,题型都很固定,可是到了考场上,还是有大批的学子拿不到分。其实,这两类题都不算难,都可以通过观字来解决。

抓住重点,准确理解诗歌内容

有时候,仅靠看字,就能理解诗词的含义。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暮江吟》是白居易非常著名的一首写景诗。只要提到“写景”,就要思考,这首诗写的是乐景还是哀景?估计有不少同学会在初读以后下结论说,这首诗写的是哀景,白居易肯定伤心得不得了,你看看,这诗里用的都是什么字啊,“残阳”“瑟瑟”“可怜”……他估计都要伤心得哭了吧!

真的是这样吗?来启动自己观字的功底,看看这首诗里具体的用字。

第一句,“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字,展现的是一种广阔的、延展的、舒缓的画面感;再看“一道残阳”,虽然是残阳,但它“铺”在水面上,水天相接,金光点点,画面是那样地温暖而舒展。

第二句,“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瑟瑟”又是什么?“瑟瑟”是绿色的意思,阳光直照的水面波光粼粼,照不到的地方也被余晖映照得红成一片;“红”是暖色调的,暖色调就意味着温暖和快乐。

第三句,“可怜九月初三夜”的“可怜”在古代更多用作“怜爱、可爱”之意,是赞美,是喜爱,赞美和喜爱这幅景象,而不是哀伤、痛苦。

最后一句,“露似真珠月似弓”,珍珠的形象温润、明亮又美好,引发读者内心升起的感触也是一样地温润美好。另外,大家看这个“弓”字,是不是很像弯弯的月儿,又纤巧,又柔美。把它换成别的字行吗,比如换成“钩”字?想一想“钩”的样子,很尖锐,有一定的攻击感,失去了“弓”这个形状的温和,感觉上不太舒服。而且在古代,讲究的人家还会用黄金、美玉对宝弓加以装饰,所以“弓”字除了形状像弯月,那种温和高贵的气质也与“月”的气质吻合。

这样逐字“观”下来,同学们就会彻底明白,在这首诗里,白居易想表达的是欢乐和喜爱,而非衰残和悲哀。

所以,怎样才能保证不会把一首诗的感情基调理解错呢?

答案还是观字,用学到的观字法,用心观字。

抓住关键汉字一分析,鉴赏诗歌就没问题了。别的小伙伴还在绞尽脑汁地找诗的意象、手法,你把关键的几个字拎出来,它们就会挽着你的手,说:“来!跟我走,走一条正确的诗歌解读路!”

找准特点,鉴赏重点字的表达效果

古人讲究炼字,唐代诗人卢延让曾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为了找到放在诗句中最妥帖、最精准的字,他拈着胡须再三沉吟,不知不觉把胡子都拽掉了几根。可见诗人“炼字”时的投入与沉浸,对“字”的敏感与精益求精。

其实古代诗人炼字时是很有规律的,有两大特色:第一,炼字时,尽量选出有动感的字,使全句游龙飞动,达到一字传神。

比如,2017年山东卷高考题,就有类似的诗歌赏析题。

早上五盘岭

[唐]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五盘岭:川陕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峰。

题目是:“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其实,“斗”“攒”两个字精妙就精妙在把山崖、群峰写出动感,写出画面感来了。只不过答题的时候,还是要分开作答:①“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第二,古人炼字,讲求把一种或几种事物的特点描摹得优美、形象,动人心魄。

比如,2015年广东卷高考题,赏析《早过大通驿》。

早过大通驿

[清]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清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

[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题目是: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

一个“软”字,一下子就写出了春天。一个“软”字,也软了读者的心情。从赏析角度来说,“软”字写出了风和江水的特点,带给人一种轻柔、静美的特殊美感。

答案是:“软”字一语双关,既是写风软,也是写江水之软。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

再比如,2020年天津高考卷中的一道诗歌鉴赏题。

纪村事

[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

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

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归。

[注] ①饷田:到田间送饭。

题目是:“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这道题有两种答案。(1)不同意。“数声”好。“数声”动静结合,凸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

(2)同意。“一声”好。“一声”以动衬静,凸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

字的奇妙处就在这里,一字之差创造出的是不同的画面,不同的画面代表的是不同的意境,而这两种不同的意境都很动人,没有明显的高下之别。从解题方法来说,这类题往往两个答案都对;就艺术效果来说,一个单独的字能给一句诗带来的好处,就是凸显环境的动人之处,让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自然环境符合人的审美情趣,营造出某种美妙的氛围。

观字,读字,读出今人的心声

中国人的基因里,似乎对某些字有着特殊的感情,或者说,某些字自身就带着特有的文化意蕴,比如,月、山、水、松、竹、梅、荷、柳、雁、离、孤……一谈起这些字,心里先激荡起一种情感。这大概是古人留给现代人的精神印记,不因时间流逝而改变。不过,今人和古人有些不同:古人讲求文以载道,讲求天人合一,古人欣赏的美,更多是品质之美;而今人讲求拥有发现美的眼睛,讲求心灵瞬间的震颤,讲求生命的质感与丰赡。

学会在现代文中“观字”

洛夫的《一朵午荷》中,通篇都在讲荷,关于荷,古代有不少作品,有《爱莲说》,还有李商隐的“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名句。这篇文章一开始也在讲荷,“爱荷的人不但爱它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也爱它夏天的喧哗,爱它秋季的寥落,甚至觉得连喂养它的那池污泥也污得有些道理。”可是,朋友认为,无法欣赏荷在秋季的寥落,因为“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这一句话对作者是有冲击性的。后来,作者和朋友在一个下雨的午后去博物馆看画展,两人看到,荷是如何坚强地在雨中挺立,有一种矫健之美;但“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却一直在作者的脑子里打转。而在一个秋末的午后,作者又专门去看荷,荷花没了,荷叶也不像上一次看到的那么喧嚣,那么舞动,荷叶安静下来了,显得分外孤寂和寥落。而作者看着这一池荷叶,反而感觉荷叶在欣赏他的孤寂了。这时候作者认定,欣赏别人的孤寂不是一种罪恶了。作者认为,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今年花事已残,明年照样由根而茎而叶而花,仍然一大朵一大朵地呈现在众人面前。作者甚至还发现了一朵还未凋谢的莲花,安静地盛开着,更觉是一种惊喜。

在作者的心中,荷已经不单单是荷了,而是一种状态,寥落的状态,但这寥落的状态是生命的一部分。要懂得欣赏生命的这一部分,因为未来还会有新一轮的花开,还会有生机盎然的状态。

作者洋洋洒洒写了一千多字,通篇都在讲荷,但也借荷发出了独特的感悟,欣赏别人的孤寂不是一种罪恶。现代人在不如意的时候,在对生命或者命运感到无奈的时候,或许更想待在一个黑暗的角落里自我疗愈,不接受别人的关怀和注视,然而生命终究是值得歌颂的。

这篇文章也出自高考卷,文章后面有这样一道题:谈谈标题“一朵午荷”中“午”的含义。

出题者强调了一个字“午”。

作者两次观荷,都是在午后,但以“一朵午荷”为题,显然不只在强调观荷的时间,还在强调荷的状态。所以这道题的答案是:“午”字的含义明指“我”欣赏池荷的时间;暗指荷的生命状态,虽已由“喧哗”走向“寥落”,“将谢而未谢”,但它安静地等待来年再唱,在“我”心中永远是“盛开的”。

有时候,语文的难点也在这里,一个字除了表面的意思,还有深层的含义,其实,这深层的含义也并不难参透,多半和生命有关,和心灵有关。

可语文的魅力也在这里,一个字引发了一篇文章,一个字引发了一场思想的升华。

观字,也是观生命,观人生,观世界

很多人学语文总觉得难以入门,因为他们总看不懂汉字背后的世界,那个世界里包含了太多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思想,包含了太多古人今人难以言说的情感和求索,极为厚重,又似乎很遥远。其实,如果同学们真的有耐心去了解这些思想,这些情感,你会发现,所有的字,包括语文这门课,都在指向生命、人生以及与这个世界的互动。观字,也是观生命,观人生,观世界。

在历年高考语文试卷中,不乏只用一个字来做作文题目的。

2003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是《杂》;

2005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目是《安》;

2010年,湖南高考作文题目是《早》;

2017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是《车》;

2018年,天津高考作文题目是《器》;

…………

这里列举的只是一小部分,其实还有很多。

单字作文题目,很多同学见到以后,大脑立刻陷入一片空白。之后不得不东拼西凑,勉强凑够字数交卷,这样显然得不到高分。其实,可以从生命、人生、世界三方面去生发联想。

就拿上面的题目《器》来说,器有五个义项:器具、器官、度量、才能、器重。如果熟知这五个义项,就可以通过联想的方式逐项展开,完成一篇杂谈式的文章。

来看一下它的逻辑。在物质贫乏的古代,器具是贵重的,所以需要靠“犬”来看守,这也是会意字“器”的造字方式。与器具一样,人身上的器官也是宝贵的,需要被小心照顾。器具一般是作为容器来使用的,所以有度量也被称为有器量,而有器量的人,无疑也是宝贵的人才。同时,一个有才能的人,往往是某个方面的专家,就像器具中的盒子、锅一样,各司其职,所以,有大才的人,就被看成是大器,所以有了大器晚成这个说法。最后,一个人因其自身的才能被看重,就是被“器重”。中间再加上几个具体的名人典故做案例,一篇文采斐然的高分作文就此诞生了!(这里仅作为一个例子来提供一个写作思路,实际的写作思路当然有更多。)

综上所述,学会观字,就是用一颗慧心、一双慧眼,唤醒了文字的精魂;学会观字,就是把字背后的历史、文化、情感、智慧都展示出来,丰富自身的学识和心灵;学会观字,就是学会观照生命,学会正确对待自己的人生,以更智慧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

扫一扫,免费领取申老师亲授“方法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