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棘中的独行者
屈原
姓名:屈平、屈正则
字:原、灵均
号:无
别名:无
性别:男
籍贯:湖北宜昌
生卒年:约公元前340—约公元前278年
外貌特征:风神俊朗,风度翩翩
最喜欢或最擅长的事:写作和外交
如果让中国历史上每一位著名诗人都加入诗词才子班,将班上的每一位同学都比喻为一颗星星,那么,屈原肯定就是班上最闪亮的那颗启明星。
与他相比,李白、杜甫这样的诗坛“巨星”也难免显得黯然失色。有人说屈原是“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只要是文学创作者,到了屈原的雕像前,就得行礼。
实际上,屈原在刚“出道”的时候,并没有把诗文创作当作一生的志向。
1
大约在公元前340年,屈原出生于丹阳秭(zǐ)归,即今天的湖北宜昌。许多年后,在诗歌《惜诵》中,屈原写下了这样两句:
思君其莫我知兮,忽忘身之贱贫。
这样一看,屈原好像是在苦水里泡大的。但事实上,他出身于地主家庭。然而,他说自己“贱贫”也没错。咦?地主家的孩子怎么还会贫贱呢?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吗?
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了解两个历史知识点——贵族、地主,否则就无法理解屈原的身份。在夏商周时代,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取决于他的血统。那时,如果一个人的老祖宗是贵族,那么即使他的智商是负数,他也是贵族;
反过来,如果一个人的老祖宗是放羊娃,即使他的智商比爱因斯坦的还高,他也只能去放羊。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一个新的社会阶层诞生了,这个新的社会阶层就是地主。地主是怎么来的呢?举一个例子:第一代贵族张三有两个儿子,张三年老后分家产,大儿子分了大头,小儿子分了小头。这样一代代传下去……大儿子的大儿子的大儿子……就是大贵族;小儿子的小儿子的小儿子……就是小贵族。
地主,其实也是贵族,只不过他们是贵族中的小贵族,或者说是下层贵族。总体来说,许多小贵族肯奋斗、有活力,是时代的弄潮儿;而上层贵族往往生活腐败、坐享其成,在他们眼里,小贵族就是“贱贫”家庭。
我们的主人公屈原,生活在战国时代的楚国,恰恰就出身于由没落贵族向地主阶层转变的“贱贫”家庭。虽然并非出身于名门望族,但屈原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他热爱自己的国家,渴望为国家做出一番事业。
2
虽然屈原的家族已经没落,但他和楚国的老大——楚怀王有同一个老祖宗,所以他找工作还是比较容易的。不过,屈原找工作可不是沾了“富亲戚”的光,他长得好,衣品好,更重要的是他勤学苦读,才华过人。他知识渊博,懂外交,懂治国,懂文学,懂法律;他人品也好,正直、善良、勇敢。总之,屈原是个在人群中会发光的人。
年轻的屈原来到了楚国的郢(yǐng)都(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楚怀王一见到他,就喜欢得不得了。
楚怀王任命屈原为左徒,还让屈原为国家制定律令,做礼宾官、外交官。别的国家派人来楚国访问,屈原负责接待;楚国使团到别国访问,屈原负责带队。为报答楚怀王的知遇之恩,屈原工作得很卖力。
3
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屈原还向楚怀王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变法。一听这两个字,楚怀王差点儿被吓疯。变法是啥?为啥楚怀王的反应这么大?屈原生活的年代,我们后世称之为战国。当时比较强大的国家有七个,史称战国七雄,各国都想当老大。
在战国七雄“擂台赛”中,秦国重拳出击,将对手们全部打倒在地,统一了六国。
秦国之所以这么勇猛,最为关键的一点就在于,它一直在变法的道路上高歌猛进。简单地说,变法就是清理好吃懒做的大贵族,留下踏实肯干的小贵族。
在屈原提出变法的几十年以前,在楚悼王的支持下,吴起也在楚国变过法,富国强兵的效果相当不错。但楚悼王刚去世,大贵族就在他的葬礼上把吴起射杀了。
变法的好处,楚怀王是知道的,但变法有风险,会触动很多人的利益,因此反对的人很多。所以,屈原一提议变法,楚怀王就慌了。
但屈原还是坚持自己的主张。于是,大贵族三五成群地来到宫里对楚怀王说屈原的坏话,诬陷屈原主张变法就是想为自己谋利。屈原是小贵族,这没错,但他主张变法完全是为了楚国着想,根本没有谋私利的念头。屈原热爱自己的国家,也早就看出秦国国力蒸蒸日上,有志于统一天下。楚国若不变法,迟早会被秦国“吞掉”。可惜,楚怀王耳根子软,枉费了屈原的一片苦心。楚怀王听大贵族说来说去,竟然渐渐开始怀疑屈原。
屈原的工作之一,是为楚国制定律令。一个大贵族觉得屈原的草稿中某些法令条文不合自己的意,于是,他对屈原说:“屈原,你这次制定的律令不太好,按我的意思修改吧。”屈原一听就不答应了。
大贵族面子上挂不住,出了门就找楚怀王说屈原的坏话去了。
楚怀王不辨是非,一气之下,罢免了屈原的左徒之职,让屈原领了个闲职。
4
一心为国的屈原被贬官后,最开心的人莫过于秦王。
战国时代,七国争雄。七国之中,秦国最强,齐、楚次之。当时流行两条游戏规则:一个是合纵,另一个是连横。合纵是由齐国或楚国主导,其具体操作方法是六国联合对抗秦国。屈原一直主张楚国与齐国结盟,以对抗秦国。
连横由秦国主导,其具体操作方法是秦国分别联合六国中的某一国,消灭其他国家。秦国想要称霸,就不能让齐、楚联合。屈原是秦王的眼中钉,屈原一被贬官,秦国就准备暗戳戳地“搞事情”。
屈原被贬官的第二年,秦王派遣张仪去游说楚怀王。张仪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说客。
楚怀王目光短浅,听了张仪的游说,不久便宣布和齐国“分手”。
事后,楚怀王派人去找张仪要地,张仪却变卦了。
楚怀王气坏了,他令楚国的军队进攻秦国,以雪洗被骗之耻。屈原知道,楚国凭目前的实力去挑战秦国是很危险的,便对楚怀王苦苦相劝。
可惜这时的楚怀王听不进屈原的劝告,执意出兵。结果,不出所料,楚国的军队被秦国打得七零八落,众多楚国将士阵亡。楚怀王不甘心,组织军队发动反击。为了鼓舞士气,他命令屈原创作祭神歌。楚国战败丢脸,屈原满腔悲愤,怀着为国雪耻的愤怒,他创作了轰动列国的《九歌》。
《九歌》共十一篇,用于在大军出征前,以载歌载舞的形式鼓舞士气。用现在的话说,它就是献给将士们的大型歌舞表演。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
抚长剑兮玉珥(ěr),璆锵(qiú qiāng)鸣兮琳琅;
瑶席兮玉瑱(tiàn),盍(hé)将把兮琼芳;
…………
灵偃蹇(yǎn jiǎn)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
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九歌·东皇太一》
《九歌》中有一曲豪迈悲壮的《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gǔ)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这是一首追悼楚国阵亡将士的挽诗,颂扬了楚国将士奋勇抗敌、为国捐躯的壮烈精神。歌舞表演结束,将士们如痴如醉、欢声雷动,怀揣着对楚国的热爱奔赴前线。可惜楚国的军队又一次被打得丢盔弃甲,铩(shā)羽而归。
楚怀王没辙,赶紧派屈原出使齐国,以恢复与齐国的邦交。
屈原受命,前往齐国,打算与齐国结盟。
5
秦国虽然两次“暴揍”楚国,但它也知道,楚国国力还很强,一口“吃”不下。如果把楚国惹急眼了,只会让楚国加速与齐国结盟。所以,在第二次击败楚国后,秦国派使者前往楚国,表示愿意交换土地,希望与楚国恢复邦交。此时,楚怀王提出了一个条件。
结果,张仪真的大摇大摆地来了。楚怀王一看见张仪就很生气。
张仪眼珠一转,决定贿赂(huì lù)楚国的大贵族,让他们在楚怀王面前为自己美言几句,同时建议两国互换太子为质子。
楚怀王听信谗言,把张仪放了。从齐国回来的屈原得知消息,心急如焚,赶快入宫进谏。
楚怀王如梦初醒,赶快派人去追,但此时张仪早就跑远了。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楚国三番五次被秦国戏弄、“暴揍”,不仅使楚国的实力大大减弱,还导致楚国的“国际”形象受损,楚国的未来更加黯淡了。
6
楚怀王这个人,实在是糊涂得很。与齐国恢复邦交没多久,他又听信谗言,与秦国结盟。但秦国不讲信用,后来联合齐、韩、魏三国共同进攻楚国。这时再也没有哪个国家来帮助楚国了,楚国大败。
公元前299年,秦国威逼楚怀王到武关(今陕西丹凤县东武关河北岸)议和。从来都是弱者向胜者求和,哪儿来胜者找败者议和的道理呢?但楚怀王被小人蒙蔽,竟然打算赴约。屈原闻讯,赶快入宫进谏。
楚怀王不听屈原的劝阻,执意要去和秦国议和。楚国的大贵族也纷纷落井下石,对屈原口诛笔伐。楚怀王是非不分,下令将屈原逐出国都,流放汉北。悲愤之中,屈原写下长诗《离骚》,以规劝楚怀王。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zōu)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kuí)余初度兮,肇(zhào)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qí jì)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
诗是好诗,感人肺腑,可惜楚怀王无动于衷,铁了心要去武关议和。结果,他一到会场就落入虎口,被秦国扣押,从此永远失去了自由。
7
秋天来了,树叶掉落,大雁南飞,水上涟漪(lián yī)圈圈,小船上的缆绳被解开了。清瘦的屈原站在船头,眼中含泪。
小船顺着汉水向北走,他却一直望着南方,因为,那是楚国国都所在的地方。在被流放的途中,屈原在经过楚国先王的宗庙时,看到了宗庙里的壁画。他想到先王创业的不易,楚国曾经的光荣和辉煌,再想到楚怀王的昏聩(kuì),以及楚国如今的没落,不禁十分悲伤,感慨万千。屈原将所思所想倾注在伟大的哲理长诗《天问》中。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méng)暗,谁能极之?
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
这首长诗想象瑰丽,画面雄奇,从天上到人间,从人间到地下,从洪荒到古代,从古代到如今,从天地到阴阳,从阴阳到日月,……如果把诗中的画面一一呈现出来,就能得到一部恢弘的史诗级长片。2020年4月,中国国家航天局发布的行星探测任务“天问系列”,以及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就是因屈原这首长诗而得名的。
8
公元前296年,被秦国扣押三年的楚怀王去世。就在此时,屈原也结束了第一次流放,回到了楚国国都。楚怀王对屈原有知遇之恩,屈原对他心存感激。回忆当初与楚怀王君臣相得的岁月,屈原有悲伤,也有对秦国的愤慨。他想为楚国的奋起再出一把力。
虽然楚国的国力已大不如前,但好在现在还有逆转颓势的机会。
青春受谢,白日昭只。
春气奋发,万物遽(jù)只。
冥凌浃(jiā)行,魂无逃只。
魂魄归来!无远遥只。
…………
在为楚怀王所写的招魂曲《大招》中,屈原一面哀悼楚怀王,一面盼望新君楚顷襄王奋发图强,重振国威。可惜,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楚顷襄王嫌屈原唠叨,不久又将屈原流放。
这是屈原人生中第二次被流放,也是最后一次被流放。
9
刚接手楚国那几年,楚顷襄王对秦国的态度很强硬,一副很厉害的样子。可这并不是因为他真的厉害,而是因为他不知道秦国的厉害。被秦国“暴揍”几次之后,他很快就老实了。公元前278年,秦国攻占楚国国都,楚顷襄王率领残兵逃往楚国东北角的一个小城避难。屈原不愿与这些人共处一地,独自前往江南。光耀千古的《涉江》,大概就是他在前往江南的途中创作的作品。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jiá)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wéi),
被明月兮佩宝璐(lù)。
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
在这首诗中,屈原表达了自己高尚的理想:虽然世道污浊不堪,无人了解我,但我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放弃。同年,秦军势如破竹,楚军一败再败,颓势难改。五月五日,万念俱灰的屈原抱着巨石,投汨罗江自尽。
10
屈原临终前留下绝命诗《怀沙》。据《楚辞》记载,屈原投江前在江边遇到了一个渔夫,他们之间曾有过这样一番问答。
我们无法判断这个故事的真伪,但故事中勾勒的屈原的形象是真实的。因为历史上的屈原就是这个样子,伟岸、高洁、正直,即使一生都在淤泥中挣扎,也不曾被泥垢沾染。屈原的志向,是成为政治家,富国强兵,重振楚国雄风。很遗憾,因为种种原因,他未能如愿以偿。但对于中国文学,这却是一件幸事,因为他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对屈原来说,写诗只是“课外作业”。
楚辞,这种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滋养了后世的浪漫主义文学。楚辞演化出了赋,赋演化出了诗,诗演化出了词,词演化出了曲,曲演化出了杂剧,杂剧演化出了小说,……屈原不仅滋养了文学形式的根,还塑造了文学创作手法的魂。读屈原的诗,我们会发现他就像一名独行者,在古树参天的丛林里穿行。他的诗充满了花花草草,简直像一部部植物辞典。比如,他用香花比喻君子,用恶木比喻小人,用兰草比喻高尚道德,用秽草比喻卑鄙行径。
我国历代文学家都喜欢托物言志,寄情于花草、山水、风月……也可以说是在沿着屈原开辟的道路前进。追根溯源,这一切的一切,屈原功不可没。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后人评价他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李白怀念他,“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xiè)空山丘。”苏轼怀念他,“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老百姓们也怀念他,把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这样的节日和习俗与屈原联系在一起,每一年都纪念他。